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气候环境影响人体并形成人体特征性差异。人体对大气环境的这种长期遗传适应性,是体质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人体固有的生物节律得以形成的基础。人体节律、体质与气候适应之间的这种关系,是中医学"天人相应"思想的具体体现。事实上适应气候是人体节律、体质形成的基础,气候适应能力又是体质的具体体现。气候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发生、发展,乃至痊愈过程的影响,关键在于机体的自适应调节。  相似文献   

2.
中医临证四大核心理念之中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医大师孙光荣临证崇奉“中和”之道,创建中和医派,倡导治疗目的是实现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因此要重视自然、社会、气候、食物、水源、情志、劳逸、阴阳、气血津液代谢与人体的关系。将中和观视为中医学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和养生观的核心与精髓:认为身体健康有中和;身体疾病为失中和;主张治疗疾病求中和;养生保健顺中和。  相似文献   

3.
一、病因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人体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总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当这种动态平衡,由于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从而引起疾病的原因,谓之为“病因”。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认识到病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气候的异常、疫疠的传染、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劳伤过度、持重跌仆、外伤虫兽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此外还认为,在疾病的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人体复杂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药疾病治疗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与人体肠道菌群的联系紧密,肠道菌群参与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转化,中药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作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肠道菌群途径将为中医药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的身体健康与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中的‘七情’理论就谈到气候与疾病的因果关系。我国古人常常利用四季气候的转变,调养身体和治疗疾病,效果很好。深秋季节,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补品吸收藏纳,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现选择一些简易的进补方法介绍如下:一、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室内外温差较大,使人们感觉皮肤、咽喉干燥,鼻烘咽痒。应用滋阴润  相似文献   

6.
子午流注理论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午流注理论认为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受自然季节、气候与环境的直接影响.人体气血随着昼夜12个时辰的推移而流行灌注于全身,它是以井、荥、俞、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计时配合脏腑经络,以推算出气血流注经络、输穴开阖的准确时间,按时间取穴针灸治疗的一种方法,包含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时穴开阖等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7.
<正>自然界一年四季六气过度变化和人体内情志不调都会导致阴阳失调,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人体保持健康的根本在于根据气候和情绪的变化,不断调节肌体气血阴阳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活"的状态。如果气候和情绪偏激,阴阳失调则会出现多种症状而发病。《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则对人体阴阳失调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对后世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具有指导意义。"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体最主要的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平衡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脑卒中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从肠道菌群在脑卒中发生中的参与作用、发病机制、外部干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及药物靶点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运气学说是探讨气候、物候与疾病的一门科学,医学界十分重视气候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相互关系.调查发现,病毒性肝炎的发生规律与季节、节气有着密切相关性,与运气学说推演的六气变化密切相关.运气学说对于疾病的预测已十分细致,不仅仅是从年岁上整体的推算,在各个季节也有着差别.运用运气学说预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气象与发病关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经>运气学说中气象医学理论与现代气象医学的关系;方法:通过对近十年有关气候、气象与发病关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结果:证实<内经>对气象医学早有深刻的认识,季节、气候因素、异常气候与人体发病有密切的关系;结论:提出除心脑血管疾病以外的其他疾病与气候、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气象因素变化所致疾病的机理研究和气候、气象因素对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发病的影响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西北方之人患痹证,宜用疏通重剂、温热之药;东南方之人患痹证,宜用疏通轻剂、清凉之品;中部之人患痹证,当因地制宜。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痹证的现代研究,基于中医地域医学特色,探讨不同地域痹证的辨证及治疗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医学中的时间观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历来重视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应因时制宜,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人体的日、月、年、四时等生理病理节律及其临床应用作了广泛而精辟的论述。结合现代科学成就从五运六气、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等方面对中医学因时制宜时间观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在2019年底武汉地区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防治过程中,中医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度。中医药治疗疫病自古有之,千百年来为防治疫病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本次新冠肺炎的病机重点是湿邪蕴郁,有寒热之分;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而常现逆传;疫邪毒气旺盛易变;病位在肺脾,重症及心。其治疗要根据分期辨证论治,祛湿健脾贯穿始终,在具体治疗过程中既要清瘟解毒防变,又要养肺补脾固正,并且要掌握“三因制宜”原则,坚持防治并举。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癌的思路与基因组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调了中医肿瘤病因的“三因”学说与基因组学中人类原癌基因活化的条件相一致;中医学“天人相应”学说与环境致癌、环境治癌及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极为相似;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与基因的多态性和个体化治疗相近;肿瘤的“反克”传播途径及其理论与癌转移时,相关基因功能表达变化类似。从而提出了中医肿瘤学应以基因组学为契入口,继承和创新中医肿瘤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此构筑新的思路,为攻克肿瘤,继而为使中医药学成为世界主体医学组成部分服务。  相似文献   

15.
民族医药与中医药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上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其各自理论及对围绝经期的病因病机相似,都是从气血方面以及相关脏器的生理功能方面入手。在治疗上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辨证施治,从而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而治病的目的。但在具体治疗方法与药物上,因为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以及当地特色药材的不同,各民族医学又带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如壮医"毒虚致百病",治疗当以补虚祛毒为法;蒙医将治病的方法高度概括为"食、行、药、械",因病、因人、因时用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型和采用不同的服药法。维吾尔医在治疗原则上以欧姆日台比耶(生命七要素)为基础,提倡精神疗法、饮食疗法、排泄、止泄、运动疗法、休息疗法、调整睡与醒、动与静疗法、新鲜羊皮被盖法等传统特色疗法。回医以其"四性体质学说",针对宁夏地区人民的特殊体质,善用"香药"发挥其芳香化湿的药效。"药乃局限于人",是朝医所独有的药性观,朝医注重人体对药物的选择性。藏医学中的"人体内环境动态论",要求以动态思维去辨病治疗,因其特殊地理环境,其药物品种、药效及炮制、服用方法也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的作用机理和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的概述,进而对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的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与展望。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1/2010)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1/2010),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从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的作用机理、特点及优势出发,总结近年来中药外治法应用于骨折的各种治疗措施,探讨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的发展趋势。结果: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药物不经门、肝系统,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迅速通过毛孔、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达到治疗目的;而且廉便效验,易于被患者所接受。结论: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但药物剂型陈旧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和寒热错杂体质多寐病患者的体质进行判别与分析,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针对多寐患者偏颇体质进行调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实践证明体质辨证是临床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治疗与调摄。对于人体体质的认识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中不能局限于目前所颁布常见体质相关内容,而要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和丰富中医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从而为中医药更加精准解决各类临床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疫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青霉素被发现和应用之前,中医学在传染病领域的建树一直雄居世界前列,这种建树随着明清时代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完善,达到了高峰.中医学认识传染病病因并不为病原体所困扰,而是着眼于病因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后所出现的证候来把握病因--辨证求因,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有力地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近现代以来中医防治疫病没能充分发挥作用,往往是在疫情发生之初被忽视,由情势所迫才想到中医中药的参与,足见党和国家的中医政策尚需进一步落实.回顾对疫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堪称当代中医诊疗疫病的范例.本文较详细的介绍了中医治疗疫痉的心得体会,同时强调中医治疗疫病的相对优势,希望对今后可能发生的疫情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A new method for the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efficacy for specific diseases or conditions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which serve the same medical aim but are based on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theoretical systems, was identified. Abiding by the principle of parallel subgroup design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SD-RCT),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following identical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and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wo groups to receive treatment using the respective approache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Chinese medicine group was divided into sub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as also divided into sub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Western medicine. The treatment for each subgroup was well defined in the protocol, including major formulae and principles for individualized modifications.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was ascertained to b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atients' status but independent from both theorie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while the secondary outcomes were represented by the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and some laboratory tests commonly accepted by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n, taking functional dyspepsia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s explain the framework of the PSD-RCT for efficacy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recommend that the PSD-RCT can be used to compare treatment efficacy for a specific disease or condition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comparison among subgroups can provide valuable clues for further studies.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三七及其制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之异病同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燕 《医学综述》2013,19(6):1086-1088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之精华,包含"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学的灵活性。三七功用化瘀止血,消肿定痛,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的特点。因其药用价值较高而成为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以三七为主要成分的多种制剂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文结合中医精髓之"异病同治"理论,综述三七及其制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