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药歌括     
本歌括以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药学》为蓝本,按章、节编成歌括,以便于学习与记忆。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十二味,麻羌紫荆防芷桂,再加藁本与细辛,还有荑耳薷三味。 2.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薄葛升,桑菊鼠柴蝉蔓荆。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1)清气分实热药清热泻火气分热,石知栀粉芦竹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金代名医李东垣中药复方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规律,为临床选药组方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将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脾胃病的中医复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药对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治疗脾胃病中药复方61首,涉及中药93种,筛选出甘草、陈皮、人参、白术、升麻、当归等前20味高频核心药物,统计得到药对1107对,而关联频度大于10次的33个。结论通过对高频药对的功效进行统计,得到治疗脾胃病的药对配伍特色: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解表药中的发散风热药配伍;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配伍;理气药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补血药配伍;解表药与理气药、补虚药与清热药相须配伍;止咳化痰平喘药与理气药、补虚药配伍;化湿药与理气药、解表药、补虚药配伍。总结配伍的代表药对,为临床辨证脾胃病处方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罗再琼  郑宇 《河南中医》2005,25(2):10-12
风药是指具有祛风、熄风等作用的药物,主要用治于各种内、外风证。近年不少学者对风药展开了讨论,提出了“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的观点,认为风药的升、散、行、透、窜、动等特性,具有发散祛邪、开郁畅气、辛温通阳、燥湿化痰、通络开窍、活血化瘀、升阳助补等作用,将风药用于治疗各种瘀血病症,扩大了风药的应用范围。笔者重温古典医著,发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有大量方剂应用风药,  相似文献   

4.
怎样才能使中药调配工作,做到准快无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研究和摸索,并走访了一些中医院、中药店.总结了斗谱排列应根据药物性能,分类排布为宜。方法将中草药饮片分为若干类,按药物性能近似的安放在同一个区域或邻近区域,具体分类是: 解表类药(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泻下类药(攻下药、峻下逐水药);清热类药(泻火药、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温里类药;补益类药(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利水渗湿类药;祛风湿类药;息风类药;安神类药;开窍类药;理气类药;理血类药(活血祛瘀药、止血药);止咳祛痰平喘类药(清热化痰药、温寒化痰药、止咳平喘药);消导类药;驱虫类药;涌吐类药;外用药等。讨论我们这样做法的好处有以下几方面: 作用近似的药物排布在一个区域内或邻近斗谱,便于记忆和查找,人员调动交接方便,只需按药  相似文献   

5.
学习问答     
问:如何正确应用中药“解表药”和西药复方阿司匹林片? 答:解表药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要正确运用解表药,必需进行辨证。辨证属于风寒的,用辛温解表;辨证属于风热的,用辛凉解表。例如天气冷,得了伤风感冒,出现发热、怕冷、无汗等症状,这是风寒表证,就可以用辛温解表药,也可以用夏方阿司匹林片,病人得汗  相似文献   

6.
陈景海  高惠敏  黄华花 《光明中医》2023,(15):2869-287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金匮要略》妇人病相关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金匮要略》中妇科疾病相关的“妊娠”“产后”“杂病”3篇中的方剂,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分析其用药频数、四气五味、归经、类别、关联规则和熵聚类等。结果 共收集35首有效方剂,涉及中药67味;其中使用频次≥3的中药有20味,位居前5的中药分别是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当归,药性集中于温、寒、平,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多数归脾、肝、心经,药类以补虚类及解表类为主;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3组药对,居前5的分别是生姜-大枣、生姜-桂枝、大枣-桂枝、白芍-桂枝、当归-白芍;基于熵聚类分析得10对核心药对、5首新方。结论 《金匮要略》妇人病3篇中,多用甘温、补虚类及解表类中药治疗妇科疾病,用药以大枣等补气药,当归、白芍等补血药,桂枝、生姜等解表药为多。通过分析该用药规律,可以为临床合理治疗妇科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大舜教授认为失眠多为虚证,临证常用黄芪、白术、太子参等补气药,当归、阿胶、熟地黄等补血药,麦冬、炙甘草、沙参等补阴药和益智仁、杜仲、川续断等补阳药。失眠的病机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二为阳盛不得入阴,陈大舜教授常用赤芍、知母、黄连、玄参、栀子、黄芩等清热泻火、滋阴清热、清热燥湿药物釜底抽薪,使阴阳平衡。失眠以安神为主,安神重在调和,陈大舜教授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运用黄芪、当归、生地黄、白芍、川芎等补益气血药物调和气血;运用天王补心丹、黄连阿胶汤等调和脏腑;通过调节阳跷、阴跷脉功能、平抑冲脉,调和经络,则气血平和而寐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圣济总录》中所收载的233首治疗消渴病的方药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清热药、补虚药和利水渗湿药应用频率最高,清热药中以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为主,补虚药中以补气药和补阴药为主。应用概率较高的药物有天花粉、麦冬、甘草、黄连、人参,均在25%以上。所用药物中,药味以甘味药居多,药性以寒性药居多,均超过30%。该研究对消渴病的用药规律和特点展开分析,以期对临床治疗消渴病提供借鉴价值,并对现代糖尿病人的自我保健和临床用药予以指导。  相似文献   

9.
解表药之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古今文献记载,结合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探讨解表药的临床功用,评议《中药学》将其主治定位在表证上的不足,指出解表药不仅走表,而且走里;既治表证,也治里证;外感疾病固当使用,内伤杂病亦不可或缺。进而从玄府理论的新视角对解表药性能予以新的诠释,指出其辛散、开发、走窜、宣通之性,不仅能开发肌表的毛孔(发汗解表),且能开通体内脏腑组织的玄府,在调节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运行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因而在各科临床治疗中有十分广阔的运用空间。剖析“解表药=发汗”的认识误区,指出对解表剂发散作用的过分强调是造成人们畏用解表药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将“解表药”改称为“发散药”及“温散药 ”“凉散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脾胃论》风药应用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脾胃论》中具体方药,从解表升散、升阳举陷、疏肝解郁、发散郁火、调理气机、散化内外湿邪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脾胃论》中风药的应用。并提出“辛温发散”乃是风药治疗作用的根本。以期对拓展风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石斛兰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曾宋君  刘东明 《中药材》2003,26(7):471-474
华南植物园引进和大批量栽培的近百种石斛兰(含杂交种),常遭多种病害侵袭,经观察研究记录到常见病原有:11类真菌、4类细菌、3类病毒和1种根结线虫。防治方法:可在选好场地和做好环境卫生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并及时施用农药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2.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其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理法方药也非常完善。其论述外感疾病太阳病证治所占篇幅超原书三分之一多,其开拓了外感疾病在预防、辨证与治疗等方面的思路。文章对《伤寒论》在外感疾病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通过四则病案,探讨了《伤寒论》在指导外感疾病临床遣方用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方剂药物用量从原来的不确定、不精确到《伤寒杂病论》用量的相对精确,体现了医学的发展。由于历代度量衡的变迁、医家对于经方的应用见仁见智,形成了后世对于经方剂量折算的不同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方的准确继承。《伤寒杂病论》剂量折算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经方剂量的确定应有其事实根据,并且要以疗效为基础。通过对医家有关论述、现代度量衡考证等进行认识,同时辅以实证的方法对经方剂量折算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衰老与老年病形成的关系及干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衰老是人类进程中的必然过程 ,而老年病则伴发于其中。有资料显示 ,老年病的发病率与衰老的程度呈正相关 ,衰老是老年病发生的基础。气亏血虚是衰老的基础 ,也是老年病发生的病理基础 ;痰瘀是衰老的必然产物 ,也是产生老年病的重要因素。通过心理调节、合理的饮食及适当的服药对衰老进行干预 ,可预防或减少老年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心血管病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史大卓 《中医杂志》2004,45(11):809-812
尽管传统中医药针对某个病理环节的作用强度不如化学合成药物,但在防治心血管系统的许多疾病方面,仍显示有一定的优势.如何利用中西医两种医学防治心血管病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现代中医临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从辨证与辨病、证的模糊性与证的规范化、整体观念与综合调控治疗、中药复杂成分与多途径干预及传统中药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等方面,就提高中医药临床防治心血管病疗效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麻黄煎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09,29(10):937-940
《伤寒杂病论》之用麻黄,其先煎与否,非常灵活机动,要视病情、体质和用量大小及其配伍情况而定。一般而言:欲大汗猛汗者,则不必先煎去沫;欲缓发慢散,务去邪以尽者,必当先煎去沫;体质弱或用量小者,必须先煎去沫;而体质壮实,用量较大者,则勿须先煎去沫;配伍单纯,不相互牵制者,应予先煎去沫;而配伍复杂,有相畏、相杀、相恶者,则不必先煎去沫。  相似文献   

18.
探讨《伤寒论》六经病的病机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是气机升降的正常和异常反映,太阳病是营卫出入之机的失调,阳明病是阳土之气的不降,少阳病是气机升降道路的不畅,太阴病是阴土之气的不升,少阴病是水火升降的失常,厥阴病是气血升降的逆乱。结论:气机升降失常是外感与内伤杂病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古以来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已成为中医诊治的核心思想之一[1]。《伤寒论》以六经理论为辨证线索,分经审证而治之。其中对耳鼻喉科疾病论述的条文较多,但散在分布于各篇,现将其中对耳鼻喉疾病的具体论述提炼整理,归纳总结,以期为耳鼻喉科疾病专科论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依据传统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采用冬病夏治消喘膏贴敷背部俞穴,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穴位等方式,达到对体内细胞因子、白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调节,用来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患,这是既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点,又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和不断创新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