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深刻理解并探讨《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有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以及肝病实脾的意义及其实脾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五行相制疗法的具体应用,认识实脾的真正含义以及肝虚实证的具体治疗方法,得出实脾的分类以及肝病实脾的前提要分清虚实证候,不能以偏概全,以及由其演化出来的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肝病实脾"作为"治未病"思想为中医学界所共识,并成为临床上治疗肝脏疾患的常用法则。通过追本溯源,从另一角度赋予"肝病实脾"新的认识,结合五行学说,提出了五脏虚实相对应的治疗法则。同时,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该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肝病实脾”这一治疗原则成为中医学“治未病”的典型范例.通过追本溯源,从另一角度赋予“肝病实脾”新的理论思想,结合五行学说,提出了五脏虚实相对应的治疗原则.同时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该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敏  周语平  韩维斌 《河南中医》2009,29(6):532-53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述,强调了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肝病传脾”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现念出发得出的认识,而“当先实脾”则以肝脾关系为例论述杂病的治疗原则,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肝病实脾的思想长期以来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文章从该思想的理论渊源、肝病传脾的生理病理基础及临床表现进行了论述,进而给出了答案一肝病皆需实脾.  相似文献   

6.
仲景《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对治未病的典型举例。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观点,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消化),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肝之疾病,最易传及脾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不能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仲景<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对治未病的典型举例.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观点,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消化),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肝之疾病,最易传及脾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不能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来读。原文如下:“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宴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结节当属祖国医学“瘿瘤”、“瘿病”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主。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以中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未病思想为本,探讨党毓起主任临床中治疗甲状腺结节经验。  相似文献   

10.
认为“肝之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实脾”并非单纯补脾,还应包括清脾、温脾、顾脾等,补脾仅仅是“实脾”的一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其功能表现于促进水液代谢、促进脾胃运化功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等方面。多年来,这一认识早已为中医界所熟知而且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肝主疏泄是如何调控水液、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其作用机制为何"却少有研究。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疏肝健脾法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法,提出了通过对疏肝健脾法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的作用机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过食肥甘和情志不遂为基本病因,其病位在肝脾,以肝郁脾虚为本,痰/浊、湿、瘀为标,治疗以调肝理脾为治疗大法。文章以20多位名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为基础,简述了各位名医从调肝理脾论治本病的临床策略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4.
梁玉婷  张宗礼 《河南中医》2016,(11):1893-1895
张宗礼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关系密切,其认为治疗肾脏病患者的脾胃症状,提高脾胃的运化功能,则水谷可以化生气血精微以供养全身,改善肾病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减少蛋白尿及改善肾功能等。对于脾阳虚的患者,吾师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以补气健脾、温中和胃。脾胃升降失和,运化水湿失常,致清者不升,浊者不降,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不欲饮食等症状,张教授采用自拟四叶汤(荷叶、紫苏叶、桑叶、枇杷叶)以助脾胃恢复其升降之功。肾病患者无论因病程日久或因老年体虚等表现为脾肾阳虚而出现胃脘部不适,纳差等,多以二仙汤加减治疗。当瘀阻于脾胃络脉之时,便可出现胃脘疼痛,如针刺样,张教授采用失笑散或丹参饮加减治疗。对偏于气滞者,选用丹参饮,以丹参活血化瘀而不伤气血,檀香、砂仁行气宽中而止痛。因血虚肝郁而致疼痛者,采用失笑散,浊毒壅塞于脾胃,则会影响脾胃的各种功能。方剂中加入大黄、大黄炭可起到通腑泻浊的作用,加速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5.
从脾的生理功能方面,阐述脾与血脉病的关系,脾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微得以输送,水液能够输布:若脾的生理功能异常,则水津失布,形成痰瘀,导致血脉病。  相似文献   

16.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原因错综复杂,笔者总结全国名老中医陈宝贵教授临床经验,认为脾胃病的发生与诊治与肝有密切关系。对脾胃病的治疗,注意从肝木调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明脾虚气陷、贲门失固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治疗应以脾虚论治、补脾论治、补脾升提和固摄贲门为基本治则。方法:通过现代医学对该病发病机理与中医脾虚病机的关联性及现代医学的治疗原则与中医补脾气治疗的关联性论述,阐明脾虚在该病发病中的重要性。结果:补脾固贲汤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剂。结论:补脾固贲汤具有补脾固贲和胃降逆的功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尹先达 《光明中医》2008,23(11):1661-1662
人体之所以发生疾病,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等只是外在因素,而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才是发病的根源。祖国医学既注意脏腑间的整体关系,即:五脏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它脏;又注意治未病,预防疾病的传变,即:在治病时照顾整体,先安未受邪之脏,及早截断疾病传变途径,防止衍生它证,确保患者早日康复。“肝病实脾”这一治疗原则,即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防微杜渐的治未病思想,为后世预防医学和临床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从疏肝健脾谈如何“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肝郁脾虚证型,中医以疏肝健脾为主,兼顾其他脏器的功能状态。"肝郁"原因当一分为二:有虚,有实。肝血不足,不荣而郁;或为肝阳暴涨,疏泄不及,经络阻滞,气机不畅,也能使得肝郁;后者自当疏肝潜阳,而前者阴血本亏,当先充其源,调养脾胃,少佐以疏肝行气之品,切忌过用辛散,耗伤气血,招致变证。只有辨证准确,取中庸之道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可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愈防复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治未病"的研究,对汤药、针刺、艾灸、推拿这四种传统中医治疗手段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为治疗肝郁脾虚型的患者整理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从"肝与脾五行相克"的角度论述肝与脾的密切关系,对肝脾两脏的生理病理进行阐述,并从"肝"治疗消化性溃疡,为"脾病从肝论治"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