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顾漫  柳长华  罗琼 《中医杂志》2011,52(8):633-637
汉代在中医发展史上是一个关键时期,西汉末年刘向、刘歆、李柱国等对方技类文献的整理分类,在中医古籍整理和学术传承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汉书·艺文志》将中医学分为医经、经方两大系,实亦上承东方针灸脉学(伏羲)与西方本草药学(神农)之遗绪,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理论与技术传统。至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实现了医经与经方两家之学的融合。从李柱国校方技到张仲景撰新书,正是医经与经方由分到合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肇端于岐黄,至张仲景而能集其大成,从而奠定了今日中医学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
高飞  李楠 《北京中医药》2014,(4):277-279
汉代以前,“医经”“经方”两种体系各自传承。张仲景通过对《内经》“脉诊”“经络”等理论的发挥,使之与“经方”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医经”“经方”的初步融合。《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则进一步运用“藏象”学说探讨疾病,运用“五味”“七方”等理论遣药组方,为“医经”“经方”两种学术体系的进一步融合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为传播张仲景学术,精研经方医学,推广经方应用经验,提高经方应用能力,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利用本校乃至北京市优秀的经方学术力量与资源,开办北京中医药大学"经方学堂"。首期高级研修班定于2015年7月2日(周四)至5日(周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招收对象为国内外经方爱好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各科临床医生。研修班采用专题  相似文献   

4.
<正>为传播张仲景学术,精研经方医学,推广经方应用经验,提高经方应用能力,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利用本校乃至北京市优秀的经方学术力量与资源,开办北京中医药大学"经方学堂"。首期高级研修班定于2015年7月2日(周四)至5日(周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招收对象为国内外经方爱好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各科临床医生。研修班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  相似文献   

5.
一、医史考证:(1)张仲景未曾撰用《素问》。据考证,《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为后人增入,证明张仲景并非据《黄帝内经》撰写了《伤寒论》。(2)医经、经方自古有别。其区别在于学术根源不同,医经重在脏腑经络运行生理,而经方重在疾病反应症状及对证治疗方药,这就决定了《黄帝内经》与《汤液》学术理论有一定不同。《汤液》是《伤寒》祖祢,《黄帝内经》只不过是《伤寒》的东邻。(3)《黄帝内经》并非中医学术惟一源头。(4)《阴阳大论》为叔和所撰。《伤寒例》一篇,为叔和之作,已有  相似文献   

6.
汉代以前中医书籍存在较多药症相应、方症相应的单一思维论述;《黄帝内经》《难经》借鉴当时的哲学思想解释人体,是中医从经验到理论化的著作;东汉末年,张仲景融合了《黄帝内经》《难经》等医经类著作和《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等经方类著作,将经方和医经相结合,实现了由"药症相应""方症相应"到"方证相应"的飞跃。《伤寒杂病论》虽然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形成了辨证论治思想,但是很大一部分内容仍以药症、方症相应的形式呈现。  相似文献   

7.
一、经方的基本概念经方的涵义有二:一是经验方,即指《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十一家所用的经验方;二是经论方,即指后世医家对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方剂的尊称。因为,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运用辩证思维,写  相似文献   

8.
探讨经方、经方家、经方派、经方各家学说的概念,阐述经方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经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经方即是张仲景方,广义经方指汉唐名方。后世宗仲景之说,以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辨证论治规律为主要学术特点,并运用其理法方药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派别称为经方派,临床上擅长应用经方的医家称为经方家。通过对经方各家学说、经方学术流派的研究,总结经方派这一经方家群体的学术经验,展示经方家特有的魅力,为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经方,做为一种中医术语,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医家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确有疗效的"经验之方",一是指在张仲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使用过的"医经之方"。近现代中医界所说的经方,其意义多指后者,即张仲景医经之方。经方由于其产生年代久远,文字理解有一定难度,加上药味少、药量轻,极易被临床医生忽略,会让人产生"如此小的药方,到底能不能治病"的疑问。其实则大不然,经方一直以来是众多名家尊崇备至的法宝,若运用得当,往往能立起沉疴,效如桴鼓。笔者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喜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探讨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经方的本质特征,从分析阳气的趋病性、祛病性,以及经方扶阳的方法与形式入手,指出经方的本质就是扶阳气,为正确使用经方、弘扬仲景学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金杰教授,医学博士,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攻读硕、博士学位期间分别师从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名老中医张发荣教授。后又拜师张磊、毛德西、李鲤、李发枝等多位名老中医,融各家所长于一身,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内科脑病的科研、教学、临床工作,遵循“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求创新”的学习精神,既接受学院教育培养,又有师承学习,理论功底深厚,思路清晰,思维灵敏,临证遵仲景,法东垣,善用经方,不废时方。笔者有幸侍诊师侧受益匪浅,现将其临证医案五则整理如下,以窥金师辨证论治之思路,与同道互参。  相似文献   

12.
周洁 《中国针灸》2002,22(9):13-21
孙外主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数十年,力主继承祖国医学的经典针法,倡导针灸处方规范化,并探索性地提出了“腧穴疲劳性”这一新观点,本文旨在探析其学术思想及专病专治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3.
广西名老中医肖继芳教授厚德博学,承古拓新,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其在针法上主张调神,重视脉诊,强调辨证、辨病与辨经;提倡针灸结合、针药并用;尤善用缓慢捻进针法、太极针法、头针及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病人,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系统考查了针灸学发展历史,把握其学术脉络的基础上,对影响针灸学术发展的几大关键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这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微针调气的出现与理论体系的构建、医家典籍对针灸薪火传承的影响、针灸图谱与模型的应用、西医传入后针灸学术的近代化嬗变。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针灸学才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医学层次,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原针灸对我国医学的贡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中原针灸在砭石与针具、针灸图谱、针灸铜人、医家与医著等方面做出的贡献。结果:砭石与针具诞生在中原,针灸的图谱与模型创制在中原,中原的许多医家编写了大量的针灸著作,对针灸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论:中原针灸对中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武连仲教授潜心研究针灸经典,注重总结临床经验,熟谙经典,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将"酸、麻、重、胀"四种经典针感丰富为十四种,即:酸、麻、重、胀、痛、凉、热、窜、动、抽。在临床实践中,尤以"窜、动、抽"针感最为有效。窜动抽针感的作用体现在:通经导气,可以疏通肢体局部三阴三阳经经气;通导神气,即引导神的气机到肢体局部。武连仲教授使用"窜、动、抽"针感时强调辨证论治。此外,武连仲教授结合现代神经解剖学知识,认识到具有"窜、动、抽"特点的穴位,大多为神经所过之处,利用腧穴的这种特性治疗多种神经肌肉疾病,效如桴鼓。不论哪种针感的出现,都是得气的表现,如凉感对应清泻,热感对应温补,窜感对应行散,抽感对应紧缩,凉感产生清泻作用,热感产生温补作用,窜感产生行散作用,抽感有紧缩作用,大大丰富了针感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许叔微学术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保来 《河南中医》2005,25(1):28-29
许叔微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杂病和伤寒的证治上。对于杂病,重视“温润以补肾”,制方遣药灵活,且开络病证治之先河。伤寒论治上,独以八纲辨证,阐发《伤寒论》之旨,推崇仲景治法,且创制新方。  相似文献   

18.
于志强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近40年,学验俱丰,在临床上推崇"郁滞论"及丹溪"六郁"学说,主张"内伤杂病以开郁为先务、从肝论治",重视"气血津液辨证",用药精准,善用古方,化裁新方,创制了一系列有效经验方,同时仁爱施医,兴学重教,重视中医心病学科的建设。跟师于志强教授临诊学习,对其学术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遂撰文介绍。  相似文献   

19.
20.
郑玉玲 《河南中医》2008,28(11):1-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一直被后人奉为圭臬,书中所载方剂被誉为"经方".其辨证论治体系、理法方药思维、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理论以及化裁变通用药等,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辨证与治疗,对中医肿瘤学的学术发展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