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青龙汤为东汉时期张仲景所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点明本方治疗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药用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炙甘草、细辛、半夏、五味子,功在发汗解表、温化寒饮.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且麻黄兼能宣肺平喘,桂枝可化气行水;用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佐以半夏辛温入里,可温化寒饮,降逆止呕;然恐麻黄、桂枝辛散耗气,干姜、细辛、半夏温燥伤津,故配伍五味子、白芍、甘草酸甘合用,使散中有收,以利肺气开合,防辛散温燥之药耗气伤津.诸药配伍,解表化饮相合,表里双解[1].现代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认识有不同的见解,应用亦有不同.现笔者对小青龙汤加减治疗的4则病案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治疗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2.
小青龙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芍药、甘草组成。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配桂枝可增强宣散寒邪、通畅阳气的作用;干姜配半夏,温化中焦水寒之邪,治心下水气;细辛辛温而散,温散上中下三焦水寒之邪。上药辛散太过,犹恐耗阴动阳,损伤正气,故用炙甘草温以守中扶正;芍药酸敛以护肝阴;五味子酸敛以护肾阴,使本方温散寒饮而不伤正气。  相似文献   

3.
小青龙汤为《伤寒论》中传统经方,至今临床仍广泛应用.小青龙汤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外可散在表之寒邪,内可消心下之水饮,乃发汗蠲饮,表里两治之法.在临床上适当辨证加减,可用于各类呼吸系统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麻黄辛温,宣肺平喘,为治喘要药.然其发汗力较强,用之不当,既可伤阳,又会损阴,故治咳喘当酌情用之.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为痰饮咳喘所必用,且剂量较大.然其性燥,易伤阴液,阴虚咳喘者,不必过量,只宜少用,取其降逆之性,配伍于养阴方剂之中.干姜辛热,细辛辛温,均归肺经而具温肺散寒化饮之功.凡寒饮停肺所致咳喘者,多以之为主温肺化饮,且二者剂量均较大而相等,以使药能胜病.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功能敛肺止咳,生津益阴,多将其用于辛温、辛热之品为主药的温肺化饮方剂之中治疗寒饮咳喘.  相似文献   

5.
麻黄辛温,宣肺平喘,为治喘要药。然其发汗力较强,周之不当,既可伤阳,又会损阴,故治咳喘当酌情用之。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为痰饮咳喘所必用,且剂量较大。然其性燥,易伤阴液,阴虚咳喘者.不必过量,只宜少用,取其降逆之性,配伍于养阴方剂之中。干姜辛热,细辛辛温,均归肺经而具温肺散寒化饮之功。凡寒饮停肺所致咳喘者,多以之为主温肺化饮,且二者剂量均较大而相等,以使药能胜病。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功能敛肺止咳,生津益阴,多将其用于辛温、辛热之品为主药的温肺化饮方剂之中治疗寒饮咳喘。  相似文献   

6.
小青龙汤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青龙汤是《金匮要略》治疗“支饮”的主要方剂 ,迄今为止仍被临床沿用。近年来 ,随着对经方研究的不断深入 ,运用该方药治疗肺系疾病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为了探讨小青龙汤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规律 ,笔者对国内近年来应用小青龙汤治疗肺系疾病的概况作一评述1 小青龙汤证及其配伍小青龙汤是治支饮之主方 ,其主治病机当如《伤寒论》所述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必须认识到方中有麻黄、细辛 ,为散邪而设 ,并非不问虚实 ,就可贸然应用。概括来说 ,五味子、细辛、干姜 ,是治饮之要药 ,是组成小青龙汤的核心 ;阳虚病人 ,麻黄、细辛…  相似文献   

7.
答: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中以麻黄、桂枝相配。发汗宣肺而解表邪,麻黄又能宣肃肺气而助化里饮;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甘草和药祛痰。这样,已成散寒化饮之剂。那么,为何又要酸敛的五味子和芍药?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缓之。五味子五味俱全,以酸为主,长于收敛肺气。与辛温发散之麻、桂、辛相配,一散一收,相互制约,互相为用。  相似文献   

8.
解表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六淫所致的表证。本章共选常用方剂十六首,根据功效不同,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 1. 辛温解表本类方剂一般均具有发汗的作用,使风寒之邪随汗而解,故用于风寒外感证。常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加味香苏散、小青龙汤和加味羌活汤,这五首方剂要重点掌握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麻黄汤中麻桂并用,发汗之力较强,并善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发汗解表不如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详见表(一)  相似文献   

9.
<正>小青龙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组成为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白芍、炙甘草。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解表祛邪;然而若素有痰饮、脾肺本虚,纯用辛温发散之剂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  相似文献   

10.
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疾患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瑞  唐方 《陕西中医》2010,31(6):745-745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于寒饮咳喘的代表方剂,具有解表化饮之功,临床多用于咳嗽哮喘类疾患,重用细辛可加强对寒邪宿饮证的疗效。研究表明小青龙汤能降低血浆组胺含量,从而具有抗过敏作用。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该方治疗过敏性疾患,收效亦佳,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梳理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探讨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及其职能。一般博物馆的功能包括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同样是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四大功能,包括中医药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鉴定,传承中医药历史、反映当代中医药科技、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旅游;素质教育;服务社会变革等。因此认为,中医药博物馆的职能重在面向全社会,承担其相应职能。  相似文献   

19.
方证相对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以间接致思的思维方式探求人体生理、病理及防病治病规律,开展方证研究也应遵循中医学的本原思维模式。方随证出,因证变化而药物组成变化是方证对应的一般规律,称之为“方证相对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是非线性的、多维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应体现当代医学最新成就。从中药分子水平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阐明方剂作用机理以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和变化规律,应是方证研究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宋洁  刘慧灵  薛健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482-2482
目的建立提取物中大孔树脂残留物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乙基苯和萘的含量,色谱条件为:SE-54,(30 mm×0.25 m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柱温采用程序升温,FID检测器检测。结果几种残留溶剂加样回收率>95%,RSD<3.0%。结论该方法的精密度、线性关系和回收率良好,且方法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