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显齿蛇葡萄A 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 W.T.Wang是葡萄科蛇葡萄属的一种野生藤本植物,分布于福建、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又称藤茶.全株药用,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湿、强筋骨的功效.民间常用显齿蛇葡萄幼嫩茎叶经过类似茶叶加工的方法制成保健茶,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黄疸型肝炎、急性结膜炎,痈疖等[1].药理研究表明显齿蛇葡萄具有抗氧化、抗菌、保肝、降血脂、降血糖、抗炎、镇痛、抗肿瘤的作用[2].显齿蛇葡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成分,其黄酮类成分中二氢杨梅素含量最高,我们通过采集福建省尤溪县不同海拔、不同部位的显齿蛇葡萄测定其二氢杨梅素含量,为闽产显齿蛇葡萄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藤茶是葡萄科蛇葡萄属中的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Mazz)W.T.Wang的嫩茎叶[1],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区[2]。尤溪县地处戴云山脉北段西部,地貌以中低山地为主。境内东西山岭耸峙,丘陵起伏,千米山峰林立,山间盆地错综;中部尤溪河谷斜贯南北。各地海拔差异较大,最高峰大模山海拔1472米,最低处尤溪口码头闽江江面海拔仅31米。尤溪县地貌差异较大,主要有有四大类  相似文献   

3.
蛇葡萄素亦称二氢杨梅素,化学名3,5,7,3’,4’,5’-六羟基-2,3-双氢黄酮醇,主要存在于葡萄科蛇葡萄属的显齿蛇葡萄、粤蛇葡萄、白蔹等藤本植物中,在于北枳椇、朱砂杜鹃等植物中也有发现[1-2]。在我国西南民间,自古就有将显齿蛇葡萄或粤蛇葡萄等的茎叶炮制成类茶饮品的记载,俗称“藤茶”、“无莿根”等,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皮肤疮疖及黄疸肝炎等症。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中草药认识的不断提升及生化技术的日益进步,不少学者对蛇葡萄素的药理活性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多集中于抗炎镇痛、抗氧化、保肝护肝、抗肿瘤及降糖减脂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藤茶Ampelopsis grossedentala(Hand-Mazz)W.T.Wang为葡萄科显齿蛇葡萄的茎叶,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南、广西等地。其味甘淡,性凉,民间有数百年的饮用历史,用于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现使用先进工艺进行复方配伍。开发新剂型制成复方藤茶。笔者对藤茶的抗炎、解热、抗菌等药理作用进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显齿蛇葡萄中杨梅素的含量。方法 采用RP-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Nova-PakC18不锈钢柱,检测波长为254nm,用甲醇-水=40:60为流动相。结果 方法的变异系数为2.763%,平均回收率为97.4%,最低检测量为15ng。湖南显齿蛇葡萄植物中不同部位的杨梅素含量为1.57%-2.17%。结论 方法简单、快速、精确,可作为显齿蛇葡萄植物质量检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藤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 W.T.Wang.的嫩茎叶[1],又名甜茶藤或霉茶(莓茶)等,广泛分布于两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福建等地,且各地藤茶品种均显著不同,本例患者所服用的藤茶经实地考察后被证实为广东蛇葡萄Ampelopsiscantoniensis (Hook.et Arn.) Planch (见图1)。藤茶味甘淡,性凉,当地人爱采集其嫩叶经加米酒炒制、晾晒后泡水饮用,有多年的饮用历史,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湿、抗炎、抗肿瘤之功效,深受当地人喜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藤茶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做了大量研究及药物开发利用,未见有藤茶不良反应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正>藤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Mazz)W.T.Wang的嫩茎叶,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湖南等省,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主治黄疸型肝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痈肿疮疖等[1]。研究[2]发现,藤茶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含量高达45.52%。已报道的藤茶总黄酮提取方法多是热水提取法和乙醇回流提取法,用超声提取的报道少见。国内采用正交旋转设计或均匀设计来优化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这2种方法采用线性数学模型,具有简便、试验次数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查耳酮合成酶(CHS)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已经克隆的植物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显齿蛇葡萄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CHS基因序列并连接到pMD18-T Simple载体上,阳性克隆经PCR检测后进行测序。结果 得到一段1 173 bp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编码390个氨基酸,与其他高等植物CHS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7.9%以上。结论 首次从显齿蛇葡萄中克隆了CHS基因,为有效利用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胡婕  李辉敏 《九江医学》2009,24(2):86-87,90
葡萄科蛇葡萄属(Ampelopsis Michx)植物约25种,我国境内有15种,自西南、华南至东北广泛分布[1].其中一部分药用植物作为中国的民间药在国内外临床应用中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国内外专业人员纷纷针对蛇葡萄的成份、药理作用及其发展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grossedentataW T Wang系葡萄科蛇葡萄属中的一种野生藤本植物 ,为粤蛇葡萄的变种A cantoniesis (H etA )Pl var grossedentataHand Mazz [1] 。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区[1] 。其味甘、淡、性凉 ,具清热解毒、祛风湿、强筋骨等功效 ,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黄疸型肝炎、疱疔等症 ,已有数百年应用历史[2 ] 。前人已从该植物体中分离了二氢杨梅素 (ampelopsin/dihy dromyricetin)、杨梅素 (myricetin )、槲皮素(quercetin)、棕榈酸、龙涎香醇 (ambrein)、β 谷甾醇(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藤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8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各12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以复方高脂饮食建立NAFLD小鼠模型;阳性对照组在模型组喂养的基础上从第14天开始给予易善复150 mg/kg,治疗42 d;藤茶治疗组在模型组喂养的基础上从第14天开始给予藤茶300 mg/kg,治疗42 d.实验第60天处死小鼠,比较4组小鼠的肝脏形态学及肝指数,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肝脏TC、TG含量,肝脂肪变性程度.结果 藤茶治疗42 d后,NAFLD小鼠的肝指数,血清TC、TG、ALT、AST水平,以及肝脏TC、TG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且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观察结果表明,藤茶治疗组小鼠肝脂肪变性程度较模型组显著减轻(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藤茶具有降脂及治疗NAFL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溶剂辅助提取藤茶中二氢杨梅素的工艺。方法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择对二氢杨梅素提取率有影响的因素及水平,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进行设计,选出3因素最佳水平作为中心点,对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3因素3水平共17个试验点(5个中心点)的响应曲面分析试验,运用Design-Expert 8.0.5软件对17个试验点的响应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采用乙酸乙酯作为提取溶剂,响应曲面法优化出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50.29 min,提取温度47.57℃、液料比25.16∶1(mL∶g),提取率为15.580 6%。结论优选出来的最佳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提取效率高。  相似文献   

13.
从中药粤蛇葡萄的炮制品中分得两种黄酮醇类结晶成分,经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蛇葡萄素(Ampelopsin)和杨梅素(Myricetin)并测定了生药和炮制品中宏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研究了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4.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冬青属植物资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冬青属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发现保护区内共有34种(包括变种)冬青属植物,其中8种为江西新分布,其垂直分布范围较广,以海拔800m以下最为集中。与邻近山体冬青属植物比较结果表明谈属内不同种的数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蛇葡萄素的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瑶族藤茶中主要成分蛇葡萄素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评价。方法 以两倍稀释法测定了蛇葡萄素对五个实验菌株的抑菌效果,并与相同实验条件下盐酸黄连素的抑菌效果相比较,另外还研究了培养基pH值和菌液浓度对蛇葡萄素抑菌使用的影响。结果 蛇葡萄素对实验菌株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抑菌作用较盐酸黄连素相当或略强。菌液浓度增高,其MIC和MBC随之增高,对试验菌株,酸性、碱性条件下蛇葡萄素的抑菌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安徽大别山东南部的万佛山蕨类植物进行资源调查,探明其区系特征与资源利用。方法:对万佛山区进行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并对它们的区系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蕨类植物有71种,隶属24科,39属,集中分布于海拔400~1100 m;具有明显热带性质和丰富的温带成分;并以水龙骨科、鳞毛蕨科、蹄盖蕨科等在系统演化上较高级的类群占优势。结论:万佛山区蕨类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值得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蛇葡萄根软膏中虎杖和蛇葡萄根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干膏收率、虎杖中大黄素含量和蛇葡萄根中没食子酸含量为指标,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生药粒径及渗漉流速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优选乙醇渗漉提取的工艺。结果虎杖优选的提取工艺为40目生药粒径的药材,以12倍处方量90%乙醇、4mL/m in.kg流速渗漉提取;蛇葡萄根优选的提取工艺为:60目生药粒径的药材,以10倍量70%乙醇、4mL/m in.kg流速渗漉提取。结论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8.
慢性高原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文静  高芬 《医学综述》2009,15(14):2153-2154
慢性高原病是高原地区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是长期生活在海拔2500m以上并对缺氧不完全适应的表现,其发病机制普遍认为与高原低氧所引起的高原习服失衡、呼吸驱动减弱、炎性因素,血红蛋白与氧气亲和力下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与释放调节机制紊乱、血清p53和Bcl-xL蛋白的表达等有关系,但其发病机制是多样复杂的,现在尚未阐明。本文对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李琳  马慧萍 《医学综述》2013,19(8):1352-1354
急性高原病(AMS)是人快速进入2500 m以上高原、暴露于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具有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功能紊乱及相应的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随着高原地区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进入高原的人逐年增多,高原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已成为制约高原经济发展和影响驻地军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AMS病理生理表现及其发病机制,对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AM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青海省不同海拔地区汉、藏、回族妇女HPV感染的分布情况,并分析青海省不同海拔地区妇女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量化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来自西宁地区(海拔2260米)、海南地区(海拔3000米)及玉树地区(海拔4200米)的世居汉、藏、回族妇女采用核酸分子导流杂交基因分型技术进行HPV分型检测,总结分析HPV感染率异同和亚型分布特点。结果青海省不同民族HPV感染率及感染类型构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感染类型均以单一感染为主;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HPV感染比较显示:西宁地区藏族HPV感染率最高;海南地区和玉树地区不同民族HPV感染率无差异。海南地区HPV感染率(16.48%)高于西宁地区(13.87%)和玉树地区(13.17%);感染类型三地区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青海省不同海拔地区汉、藏、回族妇女中HPV感染的亚型分布特点:西宁地区和海南地区高危基因型感染构成以HPVl6、58、52、18型为主;而玉树地区高危基因型感染构成以HPVl6、56、52、18型为主,三地区在检出的HPV阳性中高危型和低危型的构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青海省不同海拔地区汉、藏、回族妇女HPV及亚型感染分布存在差异,不同民族间存在差异。进一步表明不同亚型HPV致病力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