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大青龙汤证第38条和第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认识不一,文章通过对《伤寒论》相关条文分析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麻黄汤证为实人伤寒证,桂枝汤证为虚人中风证,大青龙汤则为实人中风或虚人伤寒而设。对仲景方证的理解应从正邪两个方面考量,既要考虑所受邪气,又要考虑体质状态。  相似文献   

2.
浮脉可见于多种外感病,如温病风温初起、伤寒表证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分别见浮紧脉和浮缓脉,风温初起,脉常浮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亦均可见到浮数的脉象。如在麻黄汤证中,外感寒邪较重,卫阳郁而化热,因而可出现浮数脉。另外,仲景《伤寒论》原文明确指出,桂枝汤证同样可以有浮数脉的出现。在某些情况下,浮数脉既主伤寒初起也主温病初起,在麻黄汤证、桂枝汤证、银翘散证的不同阶段均有可能出现。因而,浮数脉是外感病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脉象,不能单纯以浮数脉鉴别温病风温与外感伤寒表证。  相似文献   

3.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4.
大青龙汤证(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三八)大青龙汤证实即麻黄汤证加烦躁者。因为大青龙汤证是因寒邪外束,菀热内扰所致,寒风外束故现发热恶寒身疼无汗脉紧证,菀热内扰故现烦躁证,所以大青龙汤既用麻黄汤以汗解外束的寒邪,又用石膏以清解内扰的菀热。在本论里面,为历来注家所聚讼纷纭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桂枝汤治风伤卫,麻黄汤治寒伤营,大青龙汤治风寒而伤营卫之说。这里试先引张隐  相似文献   

5.
我对大青龙汤证身重的认识李永清,杨桂香大青龙汤证在《伤寒论》中共两条。一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为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之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就其方证而言,属外感风...  相似文献   

6.
小议“无汗忌桂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汗忌桂枝”一语出自何人之口,尚难考证,一般认为它是后世研究《伤寒论》的医家根据《伤寒论》原著精神提炼而成的精华之一。在《伤寒论》中,桂枝汤是为解散肌表之邪而设,适用于治疗太阳中风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症状。正如原文所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即明确指出了桂枝汤不能治疗麻黄汤证的无汗,无汗在这里体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病理机制,即寒邪束缚肌肤,腠理闭塞。此证若误用桂枝汤,势必促使邪气壅遏而变证从生。尤在泾说:“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致也。”柯韵伯又进一步说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用大青龙汤者凡二见,一是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一是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古今注家多认为38条是大青龙汤的主证,39条是其副证,二证均是表寒里热,大青龙汤是解表清里之剂。笔者有不同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龚艳桥  戴天木 《光明中医》2008,23(7):921-922
《伤寒论》第38条、第39条同是讲大青龙汤证的条文。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瞒,此为逆也。”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第38条中风乃伤寒之互词,论太阳伤寒兼内热烦躁的证治。病机为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比较容易理解。而第39条主症与38条迥异,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等,似乎每个证候都不好解释,所以对39条的病机伤寒学者多有争议。  相似文献   

9.
喻嘉言在《尚论篇卷一·论太阳伤寒证治大意》中说:“风伤卫,则用桂枝汤;寒伤营,则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则用大青龙汤.”此论被后世称之为“三纲鼎立”说.对此论点,后世颇有争议,不少学者认为,风寒两伤营卫用大青龙汤之说,不足以和桂枝汤、麻黄汤比肩.笔者认为,在《伤寒论》中确实存在“三纲鼎立”之条文,此无它,即“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也.依此三纲发展,则有桂枝剂系列方、麻黄剂系列方,温病则另成一大派系矣.可见仲景书中确有“三纲”之意,但并非如喻氏所说之“三纲”.分析“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的病因病机,可辨喻氏之非.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伤寒论》中,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是一定之法,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一提到麻黄汤、桂枝汤,人们就往往联系到太阳病。如236条(按:本文所引条文序号,据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与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认为是病邪初传阳明而太阳表证未罢的证治。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认为是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于表的证治。甚至把301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  相似文献   

11.
温病和瘟疫实际都是阳明经的病证,而在不同医家的视角看来起因于不同因素,但是归结到治疗时,大体方向还是一致的。由于人用药喜好有寒温之不同,所以在论述疾病时就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分歧,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对于争论只是不同的世界观下因为对于事物的认识方法不同而体现的差别,而事物本身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差异。所谓的争论也是皮相之争,庄子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成其自取,怒者其谁耶?”事物的本质是一样的,争论只是人们之间各自的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拔罐疗法的适宜病症,以期为临床应用该疗法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期刊文献系列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时间不限,检索至2011年12月)的拔罐疗法所有临床研究文献,统计拔罐疗法治疗疾病的文献频次、病例总数,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原则把文献分类分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疾病和关于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把疾病分类,运用临床循证医学的原则与方法对文献进行简要分析。结果:检出有效文献3504篇,共计病例289195例,涉及19大类系统,363个病种。结论:拔罐疗法的适宜病症广,对腰部扭伤、痤疮、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神经麻痹、痹病、哮喘、咳嗽、坐骨神经痛、颈椎病、痛证、感冒、落枕症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合并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与口腔疾病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3名(57~68岁)尿毒症合并口腔疾病患者进行了规律的个体化血液透析、药物,口腔疾病专科治疗。结果透析后临床表现显著好转,BUN和Scr下降,CO2CP,IgG上升(P<0.01),齿龈炎、口腔出血、口腔修复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结论恰当透析、药物、口腔专科治疗糖尿病肾病尿毒症合并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与口腔疾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使用针刀技术治疗的病种繁多,治疗的安全性和所需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目前还没有形成影响广泛的针刀医学临床标准。本研究基于有效性原则,通过专家会议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确定针刀医学临床普及推广适宜病种,按照治疗操作的安全性和技术难度对病种进行分级。本研究认为标准化是规范针刀技术和针刀医学临床普及推广的重要手段,并提出应制定的针刀医学临床系列标准。  相似文献   

16.
痹病的分类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中医学对"痹"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痹"是根据病理特点而命名的病类概念,重点总结了心脉痹阻类疾病的分类命名及病理.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观察鼻及鼻咽部疾病与 EB 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 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 广州市干部健康管理中心电子鼻咽镜检查的资料,统计所有研究对象电子鼻咽镜检查及 EB 病毒检测的结果,比较不 同 EB 病毒感染的鼻咽镜检查疾病的发病率。结果:711 例研究对象中,EB 病毒衣壳蛋白抗原(VCA)– 免疫球蛋白 A(IgA)抗体阳性 234 例,阴性 477 例;EB 病毒核抗原 1(NA1)–IgA 抗体阳性 93 例,阴性 618 例;两项均为阳 性者 23 例,均为阴性 407 例。鼻咽镜检查异常的结果中,鼻咽炎的发病率最高,EB 病毒 NA1–IgA 抗体阳性者鼻咽 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阴性者,EB 病毒 VCA–IgA 抗体阴性者鼻息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阳性者,两项均阳性者鼻咽癌 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EB 病毒与鼻及鼻咽部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 一定相关性,EB 病毒 VCA–IgA 抗体阳性和 NA1–IgA 抗体阳性患者中鼻咽炎的发病率较高,两者可能分别参与鼻息 肉和鼻咽癌的发生,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伤寒论》中的脉学也是独具特色,仲景在开篇的辨脉法中就提到“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这就充分证明了脉法在《伤寒论》中的重要性。万事万物都分阴阳,脉也如此。其中,仲景把弦脉定义为阴脉。但通读全文,仔细分析弦脉的脉形、脉位和主病,我认为更应该把弦脉定义为阴中之阳脉。  相似文献   

19.
对《诸病源候论》所指“病候”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从分类、病名及定义的角度列举了该书的科学性 ;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已采用该书的病名达 2 1 5种 ,占 93 0种 (不含骨伤科疾病 ) 病名之2 3 .1 % ;该书还有很多病候所指的内容尚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七情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也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蒙医学病机理论中,七情致病也是蒙医心理病机的重要内容。本文将简要论述情志与蒙医儿科心身疾病的病机联系及其重要临床意义。笔者还根据蒙医经典病机理论提出了“惰”(一种消极呆滞情绪)也可以致病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