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姚波 《中医药学报》2003,31(6):61-61
气化学说是指天文学、哲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中医学认为 ,人体一切生命活动 ,都与气化相关。水液的代谢 ,气、血、津、液、精、神的产生和互相转化 ,无不有赖于气化。气化有常 ,则津液流行 ,气血充盛 ,五脏安和 ,疾病不生 ;气化失常则津液不行 ,气血衰少 ,五脏动摇 ,变生百病 ;气体终止 ,则精气竭绝 ,阴阳离散。因此 ,气化作用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体各器官病变常常首先表现为功能上的改变 ,临床上常见一些患者自述症状痛苦万分 ,可西医用各种手段都未查出器质上的变化 ,于是只好下个“神经官…  相似文献   

2.
精气血津液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亦是脏分为五的主要依据;五脏功能活动不同对精气血津液的需求量有别,表现为五脏病变在精气血津液辨证上有偏气、偏血、偏津液、偏精的不同及病变常见与少见之别;大自然中药物的功效不同,归经有别是为了调整不同脏腑在精气血津液方面的偏颇,但其深层内涵,是真正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魏凤琴 《中医药学刊》2006,24(5):897-898
精气血津液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亦是脏分为五的主要依据;五脏功能活动不同对精气血津液的需求量有别,表现为五脏病变在精气血津液辨证上有偏气、偏血、偏津液、偏精的不同及病变常见与少见之别;大自然中药物的功效不同,归经有别是为了调整不同脏腑在精气血津液方面的偏颇,但其深层内涵,是真正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简版:自噬作为细胞存活的机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上发挥着双重作用。肿瘤的发生是气血津液失调的结果,自噬的功能与中医气血津液密切相关。笔者通过从气、血、津液三方面辨析自噬治疗恶性肿瘤的病机特征,提出从气虚、气滞、瘀 血、痰瘀毒结等论治,从而为自噬治疗肿瘤提供中医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痰瘀互结致病的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饮、瘀血致病各有特点 ,临床多见痰瘀互结致病者。夫痰饮之成也 ,源于津液 ;瘀血之生也 ,源于血液。血和津液既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二者具有“津血同源”、“津血互化”的关系。《灵枢·邪客》指出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又说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说明血和津液旺则俱旺 ,伤则均伤。在生理条件下 ,津液与血在“气化”作用下可相互资生转化。故在病理条件下 ,气化失常 ,痰饮和瘀血亦能相互影响 ,终致痰瘀互结。如气不化津 ,则津液停聚 ,凝结而形成痰…  相似文献   

6.
针对五脏气虚的雷同和血虚的空白 ,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的学术思想。结论 :五脏均有气虚证 ,气虚各有特点 :气虚分为两类 ,单纯气虚和气血两虚 ;肾不纳气与肾气不固应统一 ,使五脏气虚辨证趋于规范 ;肝、心、脾三脏有血虚证 ,确立脾血虚的辨证地位 ;精亏、津亏与血虚类似 ,五脏精、血、津液辨证是同层次概念 ;精气与气血津液学说应统一 ,简称为气血精津理论 ;根据气血精津理论 ,五脏气血辨证应正名为五脏气血精津辨证 ;重构五脏阴阳气血精津理论 ,建立脏腑虚证的辨证思维模式—五脏阴阳气血精津辨证  相似文献   

7.
三焦玄府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在内通达脏腑调气机之本,玄府为气升降出入之门户,在外联络四肢百骸畅气机之路。二者既是气机流行之通道,亦是气机调节之枢纽。三焦玄府通畅,气化有常,气、血、水运行无碍,则阴平阳秘,精神有治。情志郁病以不良情绪的累积为主要病因,其病机核心为郁,首病气分,重在气机不利,随病情发展亦可累及营血、津液,后期可传变为结、闭。三焦玄府作为人体气机通行之门户,气血津精生化之所,总领五脏,调控气、血、水在人体脏腑、筋骨肌腠的正常运行,对情志的产生、变化、病变有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作为人体的通道系统,总司气机,功重通达,其气正即五脏和而情志安,其气乱则心烦忧思抑郁由生。  相似文献   

8.
<正>中医理论中对"补法"论之为"虚则补之,损则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此奠定了"补法"在中医治疗各种虚损病证基本理论基础。临床上治疗各种慢性衰弱性病变及提高机体抗病免疫能力药物称为补益药。"补法"为中医治则八法中常用一法,而且中医"补法"在临床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运用。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五类,然而,依"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同源、阴阳互根、阴平阳  相似文献   

9.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属于哲学范畴。气的概念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后指的是自然万物构成的基础,是物质性的。气的理论是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气和气化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对气和气化理论的认识,是中医与现代医学最大的区别,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气及气化的概念及理论,仅在"气血津液"章节中作为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来讲解,使学习者难以从应有的高度理解,并因此出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材中"脏腑"和"气血津液"两个部分在编排顺序上先后难以确定。如在教学中强调气的物质性,把气和气化理论与阴阳五行合篇,放在其之前论述,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并以此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则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中医理论,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立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认为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与天地间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的气化运动相呼应,病证的核心是机体气化失常,要点包括:气、血、津液等是气化的物质基础;气化失常的部位是病位所在;升降出入是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气化过程中,伴随气、血、津液等基础物质转化。文章从上述几方面探讨了《伤寒论》六经辨证规律。  相似文献   

11.
脾瘅的发生与五脏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有关,三焦气化功能统领五脏六腑,脾瘅发生之本为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功能包含心、肺、脾、胃、肝、肾等的生理功能,单个脏腑或两个及以上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均可致脾瘅的发生。"三焦通,则左右内外上下皆通也。"脾瘅的论治应以改善三焦气化功能为主。若病因为心火亢盛,耗伤阴津,治疗应清心泻火,养阴生津;若病因为心阳气虚,血脉瘀阻,治疗应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若病因为脾失健运,则应根据不同阶段采取健脾运气、清热利湿、润燥养阴等治法。若病因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治疗应疏肝解郁,益气养阴。通过调节三焦气化功能,使五脏和,气血顺,津液布,通过调节各脏腑之异常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脾瘅可愈。  相似文献   

12.
郭蕾  乔之龙  窦志芳  张鑫 《光明中医》2008,23(10):1401-1403
通过对气和脾的本质属性的分析,对脾气概念的内涵和外廷进行界定.脾气的内涵是长夏湿土之气和人体先天之精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冲和之气,此冲和之气通过气化形成脾藏形质结构,同时通过以上升为主的运动方式及温煦、滋润等作用形式.使脾藏具有承载、生养、使五味发生变化等的能力.脾气的外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脾气是指脾藏所具有的不断运动着的所有精微物质的总称.狭义之脾气则分为三部分:脾藏之气中以运动(上升)为主要属性的精微物质,称为狭义之脾气;脾藏之气中以温煦、激发、兴奋为主要属性的精微物质,称为脾阳;脾藏之气中以滋润、抑制、宁静为主要属性的精微物质,称为脾阴.脾气、脾阳、脾阴均属于广义脾气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王珍  贾奎  刘彩莉  任伟华 《河南中医》2020,40(4):518-521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病机关键在于气机升降失常。气机上升太过,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甚至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发为脑出血;情绪控制不当,致使肝阳暴亢,气血逆乱,犯于癫顶,脑脉痹阻,发为卒中。气血的生成需要依靠气机的升降,气机升降失司,气血化生不足,不能上呈以荣养脑窍,则出现气虚乏力、头晕耳鸣、寡言少语、心慌、胸闷、纳差、腹胀,甚至晕厥等症状。气机调畅才能保证津液、血液的正常输布运行。反之,气机升降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衡无序,机体则产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痰瘀痹阻脑脉,而发为中风。气升则精血上输以化生脑髓,充养脑窍,气降则制约肝气过度升发,并调畅呼吸,通调水道。升降不及,脏腑精微不能上荣于脑,神明不能下降统领脏腑,则会出现耳目昏聩、反应迟钝、焦虑抑郁等病症。脾胃同居中焦,五行属土,有通上彻下、升清降浊之功,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调理脾胃是调畅全身气机升降的关键所在,也是治疗PSD的核心。脾胃健则五脏功能健全,诸虚易补,补而不滞;脾胃运则痰瘀得消,气机得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宗气理论相关文献,对宗气的定义沿革、生理功能、虚实变化、宗气亏虚临床表现及宗气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深化对宗气内涵的理解。宗气内涵主要有以下4种观点:宗气是由肺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结合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积于胸中而成;宗气的实质即心肺阳气;宗气是升至胸中之谷气的一种特称;宗气是积于胸中并在左乳下跳动的动气。其生理功能包括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宗心肺而主燮理,统诸气而安脏腑、布津液,抵御外邪,提携神明、保持神思脑力健旺,职司视、听、声、色、嗅、动,汇元气以全生机。宗气失常主要表现在“虚实”二端,其中虚表现为宗气亏虚、宗气下陷,实表现为宗气痹阻、宗气上逆。宗气亏虚证的常见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气短,动则加重,甚则气喘。伴见症状为面色白或晦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寐、头晕、目眩、自汗、消瘦、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脉细或脉弱。并发症状为心肺气血运行不畅之胸闷、胸痛、心悸、紫绀、咳嗽、咳痰、大便秘结;脾虚不运之纳呆、便溏、腹胀;阳虚气化失利之四肢逆冷、畏寒、浮肿、小便不利、口干。另外,从宗气论治的疾病,以心肺疾病为主,逐渐扩展到其他系统疾病。同时,以宗气理论指导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多有报道,从现代医学角度对宗气的实质也进行了探讨。总而言之,宗气理论提出很早,但系统研究尚难以满足临床诊疗需要,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5.
李全耀  姚斐 《河南中医》2021,(2):188-191
五经隶属于五脏,是通灌五脏的经脉,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五经穴"是五指经络,是五经应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为五脏特定穴,通过"推五经",可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幼科推拿秘书》通过五指的经络、穴位与五脏建立联系,创立"五指经穴通连理论",故"五经穴"可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疾病,诊治疾病时,辨证取穴,归经施治,符合"推经治脏"的理论。《易经》的八卦理论、阴阳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全息学说、解剖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施治。小儿脏腑未全,形体未盛,经络不全,小儿推拿特定穴可补益气血,气血足,则脏腑实,故"五经穴"治疗五脏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动态角度出发,对脏腑特性、气化功能以及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进行高度概括。《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学术思想,不仅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万事万物均存在气机升降运动,也确立了人体气机升降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表现在:确立阴阳升降道路,运用升降理论阐明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转化、代谢的生理过程,运用升降理论阐述脏腑生理特点,运用升降理论阐明疾病的病理变化,运用升降理论制定治则治法,运用升降理论解释药物升降浮沉属性等6个方面,这些升降基本理论为后世医家阐述和发挥升降学说提供理论基础,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7.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与扶助肾中精气抗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肿瘤中存在肿瘤干细胞,数目极少,却对肿瘤的发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肿瘤干细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干细胞,具备高度增殖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其结果是维持肿瘤干细胞数目稳定并产生肿瘤。根治肿瘤的关键应是针对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起源于成体干细胞。中医学认为,正常干细胞可归于肾中精气的范畴,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具有精气两亏之证,扶助肾中精气对治疗肿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宇馨 《河南中医》2021,41(2):166-168
肝虚者,失其温升也.对于肝虚的治疗,张仲景用了 3种方法,"补用酸"为直接补肝法;"助用焦苦"为肝虚补心之法,体现了五行相生的"子令母实"原则;"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起到了补脾制水,纵火刑金之用,体现了五行相克的用药方法.由张仲景采用气味理论治疗肝虚可知,五脏虚实,源于五行气化,所谓肝气温升、心气热散、脾气湿重、肺气清肃...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下焦气化为精血之本;下焦气化为精的生发之本;血之化生依赖于三焦气化,以下焦气化为本;下焦气化为"精血互化"的关键;下焦气化为骨、脑神之本,是老年性脑病和骨病的基础,治疗应从调节三焦气化入手,将调益气血与扶本培元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气化学说"基于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气血津液代谢紊乱的关键在于气的功能失常.内分泌代谢病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迁延,而气血津液代谢紊乱是内分泌代谢病的重要病因、其主要病位在肺脾肾,西药往往只能单纯控制指标,还具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从"气化"论治内分泌代谢病注重恢复机体的气化功能,使脏腑调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