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提取对胃癌基本证素认识,并结合古今临证经验,应用证候要素概念分析胃癌中医发病特点,总结胃癌基本证候要素与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提出了"胃内寒、脾气虚为胃癌本虚证素;食、痰、瘀、毒、气滞、内湿、内火为胃癌标实证素;胃阴亏虚、气血俱虚、脾肾阳虚为胃癌病理结局证素"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00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中医分型患者的胃黏膜胃镜表现,明确中医分型与胃黏膜胃镜表现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胃阴不足型占9.0%(27/300)、胃络瘀阻型占5.0%(15/300)、脾虚气滞型占26.0%(78/300)、脾胃湿热型占25.0%(75/300)、肝胃不和型占14.3%(43/300)、脾胃虚寒型占20.7%(62/300),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为脾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不同证型患者在异型增生、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程度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胃黏膜异型增生的发生率为24.3%(73/300),明显高于中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发生率[8.0%(24/300)、4.0%(12/3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证型患者的胃黏膜异型增生程度分布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型的重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5.6%(15/27)、40.0%(6/15);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虚气滞型者的重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8.5%(5/27)、12.9%(8/62)、12.8%(10/78);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型者的轻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2.0%(54/75)、79.1%(34/43);肝胃不和和脾虚气滞型者的轻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0.5%(26/43)、59.0%(46/78)。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胃腺体萎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有着密切关系,轻度胃腺体萎缩以实证型为主,中度胃腺体萎缩以虚实夹杂型为主,重度胃腺体萎缩以瘀证和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患者实施FOLFOX方案化疗不同阶段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150例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并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在对以上患者实施FOLFOX方案化疗的过程中,观察不同化疗阶段中医证型分布的情况。结果①150例胃癌患者性别统计结果显示,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统计结果,60-69岁患者比例最高,占38.67%,其次是50-59岁,占29.33%,30-49岁最少,仅占6%.②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南高到低依次为瘀阻胃络证(28.67%)、脾胃虚寒证(24.67%)、脾虚痰湿证(19.33%)、气m两虚证(12.66%)、肝胃不和汪(8.67%)、胃热阴虚证(6.00%)。③胃癌术后患者中医证型与术前相比,P〈0.05;化疗1次后与术后相比,P〉O.05;化疗3次后与化疗1次后相比,P〈O.05;化疗6次后与化疗3次后相比,P〉O.05。结论①胃癌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以50-69岁居多;②胃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脾虚痰湿证、气血两虚证、肝胃不和证、胃热阴虚证。③胃癌患者的中医证型瘀阻胃络证、脾虚痰湿证,在手术后明显减少,而胃热阴虚证、气血两虚证明显增多;实施FOLFOX方案化疗后,胃热阴虚、气血两虚证所占的比值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4.
非萎缩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萎缩性胃炎(CSG)到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候演变。方法对4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从CSG到CAG的中医证候演变。结果慢性胃炎有9个病性要素:气虚、气滞、湿、热、阴虚、阳虚、瘀血、食积、寒;8个基本证型: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寒胃热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脾胃虚弱证(气虚、阳虚)、类瘀阻胃络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胃阴不足证。经χ2检验,CSG与气虚、气滞、热、阳虚、瘀血、食积、寒相关性较高,而CAG则与阴虚和湿相关性较高,尤其与阴虚关系密切;9个病性要素与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食积热阴虚,食积气滞阴虚,食积寒阴虚,食积湿,瘀血湿,气虚阴虚,阳虚阴虚,瘀血阴虚;Hp阳性的CAG则刚好相反。经χ2检验,类胃阴不足证与CAG相关性较高,CSG则与除类湿热蕴结证之外的其余6个基本证型相关性较高;8个基本证型与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类饮食停滞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湿热蕴结证,类瘀阻胃络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胃阴不足证,类瘀阻胃络证类胃阴不足证;Hp阳性CAG则刚好相反。结论饮食积滞,是慢性胃炎最早出现的中医证候,其后渐次出现湿、热、瘀血等。正虚贯穿慢性胃炎发病的整个过程,CSG阶段以邪实为主,或是虚实夹杂,至CAG阶段,则以正虚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海不同海拔地区胃癌中医证型与抗Hp抗体、VEGF、mtP53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青海不同海拔地区(西宁、格尔木、果洛)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同时对各型患者进行血清抗Hp抗体、血清VEGF水平及胃粘膜mtP53蛋白表达水平测定,并行相关分析.结果 不同海拔地区胃癌患者抗Hp抗体阳性表达率:西宁地区36.67%,格尔木地区40.00%,果洛地区66.67%,西宁地区、格尔木地区两地抗Hp抗体阳性表达率低于果洛地区(P<0.01);mtP53阳性表达率:西宁地区40.00%,格尔木地区50.00%,果洛地区53.33%,三地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血清VEGF水平:果洛地区患者高于西宁地区和格尔木地区患者(P<0.05).各证型之间比较:抗Hp抗体的阳性表达率,脾胃虚寒型、痰湿阻胃型患者明显高于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和胃阴亏虚型(P<0.01);mtP53的阳性表达率,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痰湿阻胃型患者明显高于肝胃不和型和胃阴亏虚型(P<0.05);患者的VEGF水平脾胃虚寒型明显高于其他四型(P<0.01,P<0.05);痰湿阻胃型VEGF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肝胃不和、胃阴亏虚型(P<0.01,P<0.05).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及痰湿阻胃证患者抗Hp抗体、mtP53呈正相关性.结论 青海地区胃癌生成和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血清VEGF的表达及P53基因的突变与中医证型有关,提示高海拔、缺氧环境可影响胃癌发生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分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热炽盛型、肝胃气滞型、瘀阻胃络型、胃阴亏虚型)的诊治方法。结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在临床通过健脾和中、清脾泻热、降逆和胃、疏肝泄热、调气和胃、活血化瘀、养阴益胃等治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食管癌术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住院处的135例胃癌、食管癌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及中医体质的调查,并分析9种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四诊信息经聚类分析后胃癌分脾胃虚寒型(26例)、脾虚痰湿型(21例)、肝气犯胃型(13例)、胃阴不足型(17例)、气血两虚型(12例)5个证型;食管癌分为肝胃不和型(11例)、痰气交阻型(19例)、气阴两虚型(16例)3个证型。(2)偏颇体质中多见的体质为阳虚质35例(25.93%),气虚质33例(24.44%),气郁质20例(14.81%)。(3)胃癌中气虚质与气血两虚型、脾虚痰湿型显著相关(P0.05);胃癌阳虚质与脾胃虚寒型(不论术后无癌及有癌)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脾虚痰湿型显著负相关(P0.05);术后复发或转移的胃癌肝气犯胃型(P0.01)和食管癌肝胃不和型(P0.05)均与气郁质显著相关。结论:胃癌患者出现的阳虚质与其本来体质相关,胃癌、食管癌患者的气郁质与疾病的修饰有关,气虚质可能是胃癌患者的主要病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胃粘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96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5个证型,观察各中医证候分布与Hp感染、胃镜象的关系。结果:1.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2. Hp感染率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Hp感染率与其它三型的Hp感染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中检出率最高的均为粘膜红斑。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粘膜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慢性胃炎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的舌象特征规律,为研究中医舌象辨证与慢性胃炎恶性转化病机的联系提供证据与支撑。方法 通过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3 637例慢性胃炎及10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的舌象资料,对慢性胃炎恶性转化不同阶段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原发性胃癌患者的舌象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舌象分布规律。结果 聚类分析显示舌象特征可归结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痰湿内阻证、脾虚湿困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8个舌象类型,并且舌象类型的分布在慢性胃炎恶性转化不同阶段有所不同,整体分布呈现出由实至虚、再由虚至实的变化规律。结论 舌象特征反映了慢性胃炎恶性转化不同阶段整体呈现出本虚标实的病机,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不同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对于慢性胃炎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的中医辨证和病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及证的动态性演变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和提示预后。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325例胃癌患者的病历简况和四诊资料,并分为脾虚、肝胃不和、瘀阻胃络、胃热阴虚、痰湿凝滞和气血两虚6个证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型和临床相关因素(年龄、性别、Karnofsky评分和临床分期等)的关系。结果:脾虚证型在胃癌证型中占主导地应。肝胃不和证型多出现在早期胃癌,多见于女性患者。痰湿凝滞证型和气血两虚证型的Karnofsky评分低,生存质量差。胃热阴虚证型和瘀阻胃络证型未显示出与所研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论: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验案分析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特点与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瀚堂典藏中医药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古今验案,用频次法计数文献中各验案的主要症状及用药情况,用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其方证特点和用药配伍规律.结果 共纳入236篇文献,获得古代验案9个、现代文献验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近15年文献报道探讨胃癌术后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近15年胃癌术后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对其证素的分布和组合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3个证素中,气虚频率最高(36.01%),其次为血虚(9.44%)、阳虚(8.74%)、气滞(7.69%)、阴虚(7.69%)等;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胃(37.18%),其次为脾(35.38%)、肝(9.03%)等。单一病性证素构成的证候有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等,累积频率8.24%。两病性证素的组合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血虚、血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等,累积频率4.39%。单一病性证素与单一靶点组合,靶点以胃、肾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表现为肾气虚、胃气滞、胃阳虚、胃阴虚,累积频率为83.52%。三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为两病性证素+单一作用靶点构成,组合有脾阳气虚证、胃气阴两虚证,累积频率为3.8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等为标。  相似文献   

13.
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及证的动态性演变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和提示预后。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325例胃癌患者的病历简况和四诊资料,并分为脾虚、肝胃不和、瘀阻胃络、胃热阴虚、痰湿凝滞和气血两虚6个证型。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与秩和检验分析证型和临床相关因素(年龄、性别、Karnofsky评分和临床分期等)的关系。结果:脾虚证型在胃癌证型中占主导地位。肝胃不和证型多出现在早期胃癌,行根治术的较多,少转移,且多见于女性患者。痰湿凝滞证型和瘀阻胃络证型多见于中晚期胃癌,Karnofsky评分低。气血两虚证型为晚期胃癌证型,生存质量差,多存在复发和转移。胃热阴虚证型在胃癌证型中所占比例不大,临床相关因素对其影响较小。结论: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呈现相关性。胃癌的中医证型存在动态性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国医大师刘嘉湘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扶正治癌“理论,提出正气亏虚为肺癌发病之本,脾胃虚弱乃正气亏虚之源,脾胃损伤伴随肺癌全程。总结刘教授治疗肺癌经验,其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处处体现其顾护脾胃之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中健脾立法的复方中药治疗高寒地区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给予经验方(人参、白术、肉桂、砂仁、连翘、枳壳、厚朴、当归、山药、炙甘草)治疗,对照组口服抗癌平丸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后复查胃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61.90%),有效12例(28.57%),无效4例(9.52%),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显效22例(50%),有效16例(36.36%),无效6例(13.64%),总有效率为86.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黑龙江省地处高寒,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寒型居多,治以温中健脾和胃可改善症状和促进胃黏膜修复,减轻活动性炎症及肠化和非典型增生等病理变化,对防治胃癌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癌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其演变规律,为中医药配合胃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病案回顾和文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发现胃癌患者年龄与证候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结构上年龄越大者本虚标实证越明显。病理类型上以腺癌类型较多,腺癌患者中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脾胃气虚证出现频次最多。证候分布主要为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脾胃气虚等证为主。结论胃癌证候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且与年龄、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手术后疲劳综合征是乳腺癌术后患者在躯体功能及心理状态方面异常的常见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疗法在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状态方面有独特优势,中医肿瘤名家贾英杰教授以"活用疏郁,脾肾兼顾,调理冲任"为治疗大法,从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脾肾两虚三证辨治,兼顾脾胃"寒热之化",善用理气化湿法,阻遏病势,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下胃黏膜象,以探求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宏观及微观的诊断要点.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确诊慢性胃炎患者9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脾胃湿热证三组,各30例.观察各组脘腹疼痛、面色、口渴、饮食、出汗、寒热、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胃镜下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镜下不同的胃黏膜象,并作病理活检.结果: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为胃脘隐痛、食后胀闷、痞塞、纳呆少食、便溏或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淡白或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胃黏膜象为:胃黏膜白相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液稀薄而多,色多清白,胃壁蠕动减弱,或有黏膜水肿;病理检查结果:脾气虚证组浅表性胃炎(CAG)、中重度萎缩性胃炎(CAG)分别占46.67%、33.33%,明显高于胃阴虚证组的20.00%和10.00%、脾胃湿热证组的13.3%和3.33%(P<0.05).结论:脾气虚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