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治未病"的含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着重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诸方面。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及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架构,与《内经》的“治未病”思想相契合:“治未病”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与现代预防医学“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上医治未病”的“养生”之道,也在现代预防医学“如何延长生命时限、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3.
以中医治未病之养生内涵,根据四时、阴阳变化揭示中医治未病养生的相关理论及"治未病"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治未病干预防治的着眼点在于"消患于未兆""济嬴列以获安"。通过养生健体,消除未起之患的使动、促发因素,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体证合一,实施早起干预、治疗,防止其向疾病的转换。更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来调养精神情志和生活起居,使体健神旺,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最终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养生保健目的。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适应自然,调和阴阳;调摄精神,怡情养性;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择时用药,防患未然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既病之后则当务之急是早期诊治,救于萌芽;疾病深入,控制传变;瘥后调养,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适应自然,调和阴阳;调摄精神,怡情养性;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择时用药,防患未然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既病之后则当务之急是早期诊治,救于萌芽;疾病深入,控制传变;瘥后调养,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思想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思想,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其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肥胖高血压是一个涉及多种病理机制的疾病,它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中医通过其独特的养生理念、辨证论治、针灸等方法,同时结合西药治疗,防病抗病相结合,可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肥胖高血压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发展。通过贯彻“治未病”思想,走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高血压之路,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预防养生、“亚健康”的调治、疾病的先期治疗、病后的防变以及调护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卫生部部长陈竺曾经提出:“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预防保健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关键环节;只有治未病才是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研究仲景的未病医学的思想,是预防养生医学和临床防治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伤寒论》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治疗“未病”,从古到今,就历受各位医家的重视。《黄帝内经·素问》:“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的四层含义:①“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②“欲病救萌”:对疾病做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③“既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展和传变;④“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几方面内容.该理论贯穿于养生保健、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成为各种养生保健措施和防治疾病的指导原则.本文着重介绍了肺系疾病未病先防的7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和养生。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眼的发生率日趋低龄化,如何有效的防治青少年近视日益引起重视。从“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角度研讨中医古籍,联系临床。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肛窦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将其预防医学思想与肛窦炎的防治结合起来具有显著的意义。在防治肛窦炎方面提出"未病先防"应普及肛窦炎的健康教育、采取合理的饮食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既病防变"强调应及时诊治,以防它变。  相似文献   

12.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13.
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适应症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的手术适应症。方法 :对我院同期收治的 6 7例肝包虫病患者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不同情况的肝包虫囊肿使用该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结果 :6 2例成功实施了“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 ,同期 5例失败。结论 :在开展该术式初期 ,其适应症的提出应当相对保守。较为适合的适应症应为 :①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②肝脏单发或多发细粒棘球蚴病 ;③外囊与肝组织或肝门主要血管或胆管存在可分离间隙 ;④未破入较大胆管 ;⑤患侧肝脏可充分游离  相似文献   

14.
人们一般都认为亚健康是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但有些学者却强调亚健康也是疾病。其实这二种提法并行不悖。因为日常生活中"病"的概念非常广泛,人们有时从"症"论病;有时从"证"或"征"论病;中医大多数场合是"症、证"合参论病。人们称谓的"疾病"有3类不同的概念。理解了3类"疾病"概念,那么亚健康是否为"疾病"的争论就显得无足轻重。借助3类"疾病"概念,能较通俗地界定已病(狭义疾病)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为临床医学充实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壮医养生的理论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壮医对养生的早期认识和实践,壮医药的理论体系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二路"为基本特征。壮医养生实践体现在饮食养生法、民俗养生法、足部按摩养生法、经筋保健按摩法。充分体现"未病先防"的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6.
莫慧  周跃芳  王挺  何苗 《中医学报》2021,(5):952-955
《黄帝内经》中"神"从产生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精、神、魂、魄,是"父母之精"相搏后直接产生,与意识、感觉、反射等有关,为"神之灵";第二层次为意、志、思、虑、智,是精神魂魄在"心"的"任知万物"基础上,不断记忆、强化、忖度、思虑、谋划,不断认知事物及思维深化的过程,为"神之用";第三层次为情、欲、好、愿,是万物、社会、文化的认知上"心性之动"的产物,是情绪、情感、需求范畴,为"神之别用"。"神"系统活动是以"神"为基础演变形成,包含生命力、精神、意识、认知等多个内容。"神"系统活动三个层次的区分与归类对理解"神"与"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治疗与养生方案,对治疗身心疾病及养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医学一直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和饮食的作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从人的生命周期整体出发,确立了"春夏取冷太过"的病因观,提倡通过"温食"以养生防病,反映了其顾护脾胃的整体养生观,是李东垣脾胃论的先驱,对中医脾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分消走泄法"源于《黄帝内经》,方出仲景,法于北齐,详于清代,而明确提出者乃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分消走泄法"对应疾病为暑温、湿温、湿病等,而其对应之证,乃湿热证。湿浊之邪所盘踞之处均以脾胃为主,旁及于肝,上及于肺,下及于肾,即盘踞中焦,上蒙下注,涉及肺肾。针对湿热病机,"分消走泄法"用药以"轻灵"取胜。"轻灵"二字,不但指药物气味与质地"轻灵",还指药物剂量"轻灵"。临证应圆机活法,精简扼要,力求"轻灵中求纯正"。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千金方》妇人7卷,探讨其胎前产后病防治方法。孕期按月调理,起居饮食,精神调摄详备方案,并列出各时期的防流产方;临产详列禁忌和注意点以防难产;产后调护和补养之法,善于用药膳和酒剂等饮食疗法。诸法体现了孙氏对妇女胎前、产后及各个时期疾病在未病知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等方面“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和精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它包含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对疾病预后康复中的积极思想,不仅是生命医学研究的核心命题,而且具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无论是对于人类的健康生存还是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一学说形成的主要脉络和所表现出来的核心思想,探讨其科学内涵和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