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平衡阴阳刺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采用平衡阴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50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肌力、肢体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平衡阴阳刺法能使患侧肢体的肌力和活动能力在短时间均有较大的改善。结论:平衡阴阳刺法能降低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缓解痉挛。  相似文献   

2.
刘国强  王晓霞  伦奕 《陕西中医》2011,32(5):601-603
目的:观察痉挛肌排刺配合温针灸对脑卒中后引起的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痉挛肌排刺配合温针灸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的上肢肌张力进行改良A shw orth量表(MA S)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 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并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痉挛肌排刺配合温针灸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有显著疗效,能够明显改善上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刺络放血组(治疗组)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病理点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肌电图H反射指标:H波最大波幅和M波最大波幅(Hmax/Mmax)比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为86. 67%,高于对照组60. 00%(P 0. 05);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积分显著增高、Hmax/Mmax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疗效好,比传统针刺治疗优势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肌张力,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孪状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经筋刺法组6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60例作对照,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经筋刺法组治疗后Ashworth级别降低,(P<0.005);经筋刺法组(P<0.001)与对照组(P<0.05)治疗后Fugl-Meyer分值均提高,肌张力的降低值(Ashworth量表)与肢体功能的增加值(Fugl-Meyer量表)呈显著性正相关(P<0.001).结论:经筋刺法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而痉挛的改善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作用及效果。方法: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组)30例、对照组(电针针刺常规腧穴)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应用修改的Ashworth法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上肢痉挛程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齐刺电针拮抗肌腧穴组改善痉挛程度明显,疗效优于电针针刺常规腧穴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分别采用拮抗肌组穴透刺及常规针刺的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这一疾病的方法提供优选。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拮抗肌组穴透刺观察组30例,常规针刺对照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且比较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1)2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长(P0.05),痉挛程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2)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比较,观察组上肢痉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分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拮抗肌组穴透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7.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在必要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MAS)、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更为明显。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经筋刺法对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肌电F波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筋刺法组60例,另设传统针刺手阳明经穴组60例作对照,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肌电F波的变化.结果:中风痉挛状态病人治疗前肌电F波表现为波幅高、时限长、阈值低.经治疗后,经筋刺法组波幅下降(P<0.01)、时限缩短(P<0.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阈值均有提高,但经筋刺法组(P<0.001),优于对照组(P<0.005).结论:经筋刺法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减弱牵张反射以缓解痉挛.  相似文献   

9.
闫毓茜 《四川中医》2012,(9):125-126
目的:观察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筋恢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在肩髃、曲池、合谷穴施恢刺和关刺治疗,疗程40 d;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简化的Fugl-meyer(SFMA)运动功能评测表观察治疗前后上肢的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Ashworth级别降低(P<0.05),SFMA分值明显提高(P<0.001),且肢体痉挛程度的降低与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恢刺和关刺法能缓解中风后上肢痉挛和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对胃酸分泌的影响及血浆、胃液GAS、EGF的变化 ,比较阴阳经穴对脏腑功能影响的差异关系 ,探讨电针调节胃酸分泌的机制。方法 :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非经非穴组、“足三里”穴组、“三阴交”穴组和联合穴位组 ,测定空腹胃液量、胃液 pH值及胃液酸度 ,同时放免法测定血浆和胃液胃泌素 (GAS)、表皮生长因子 (EGF)含量。结果 :电针后“足三里”穴组和“三阴交”穴组胃液量均显著减少 (P <0 .0 1 ,0 .3 0± 0 .1 1mL ,0 .43± 0 .0 7mL ,与 0 .63± 0 .1 2mL对照 ) ,胃液 pH值变化不大 ,前者胃液酸度明显下降 (P <0 .0 5,3 0 .5± 3 .3mmol/L ,与 40 .9± 8.9mmol/L对照 ) ,后者无变化。二穴联合酸度显著下降 (P <0 .0 1 ,2 8.3± 4.5mmol/L ,与 40 .8± 8.9mmol/L对照 )。“足三里”穴组胃液胃泌素显著下降 (P <0 .0 5,2 72 .6± 60 .8ng/L ,与 2 84.3± 3 1 .9ng/L对照 ) ,EGF显著升高 (P <0 .0 1 ,3 .2 2± 1 .1 μg/L ,与 1 .8± 0 .4μg/L对照 ) ,“三阴交”穴组胃液GAS升高 (P <0 .0 1 ,453 .9± 8.1 1ng/L ,与 2 84.3± 3 1 .9ng/L对照 ) ,胃液EGF也升高 (P <0 .0 1 ,2 .6± 0 .2 μg/L ,与 1 .8± 0 .4μg/L对照 ) ,各组胃液EGF和GAS均无相关性 ,“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行五轮学说理论渊源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五轮学说的首见文献与初创时代,分析了古医家论五轮定位及其不同的原因,对中医学五轮之名白印度舶来、五轮学说是中印合璧产物这一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