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弘  聂波 《哈尔滨医药》2014,34(1):38-38
目的 研究分析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在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64例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间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试验组患者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25%,两组比较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在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疗效优异,止血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通用名为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难治性ITP)的疗效。方法:38例诊断为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环孢素A治疗,对照组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并评估两组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和副作用。结果:观察组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除肝功能方面,不良反应的其他指标的比较,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环孢素A可作为难治性ITP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继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3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患者外周血B细胞及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 13例患者中12例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在治疗后12周内出现上升,治疗32周内出现上升,治疗38周后升至正常,维持缓解288周后升至正常,维持缓解2853周,患者48周时血小板计数均恢复正常。经积极治疗,13例患者外周血B细胞降至正常值,然而尚未达到清除状态;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血小板减少能够对部分B细胞进行清除,阻滞血小板减少,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检测血小板数及淋巴细胞亚群等,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完全反应(CR)30%,有效(R)40%,无效(NR)30%,中位起效时间3周。治疗后所有患者CD19(+)/CD20(+)B细胞数均明显下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12个月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在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例继发于SLE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给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mg,每周1次,连用2~4次,同时根据病情联合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第一次使用利妥昔单抗后,6例(66.7%)患者在2~4周内血小板计数上升至正常,随访6~12个月后,其中3例患者维持完全缓解,3例患者复发,但在加用环孢 A和/或达那唑后,血小板又上升至正常且维持良好。1例达部分缓解,2例无效(其中1例死亡)。在随访期间,患者的激素用量均逐步减少。研究期间1例患者发生隐球菌脑膜炎。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对部分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有效,安全性较好,但需谨慎除外感染。该生物试剂可能成为免疫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诱导缓解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为难治性ITP16例,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每周1次(100 mg)静脉滴注,连用4周。动态检测血常规。结果完全反应4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8.75%。有效患者疗效持续时间5~28个月,2例复发,其余患者疗效维持较好。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CLL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沙利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TR)治疗组12例,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方案(FCR)对照组13例,评估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2个疗程、4个疗程治疗后,FCR组ORR明显高于TR组(P<0.05);在第6个疗程后,TR组与FCR组OR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FCR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CLL/SLL,起效时间长,但近期疗效理想,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难治性重症SLE 15例(神经精神狼疮6例,狼疮肾炎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5例),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500mg,使用1~4次,同时依据病情联合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采用BILAG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对病情进行评价,监测不良反应及外周血B细胞清除情况和血清学指标变化。结果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重症SLE,至随访终点BILAG临床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缓解分别占总例数的33%,40%和27%。其中神经精神狼疮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临床改善显著,起效时间≤1个月,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12个月);入组狼疮肾炎患者效果不佳。研究期间共发生4例严重感染,并导致2例死亡。结论初步提示利妥昔单抗对部分难治性重症SLE有效,该生物制剂可能成为SLE新的诱导缓解手段之一。由于尚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应用需谨慎从事。尤需警惕免疫抑制状态继发感染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静  李锐 《江西医药》2008,43(11):1198-1199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0月~2008年4月血浆置换(PE)治疗TTP患者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死亡,4例好转出院。结论TTP易误诊,治疗首选血浆置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至2008年3月本院收治的13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治疗间期行对症支持治疗。结果3例继发性TTP中2例死亡,1例治愈。10例原发性TTP中9例行血浆置换,8例治愈,2例死亡。病死率30.8%(4/13)。结论本组TTP中以原发性多见,多为急性起病,误诊率高,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和及时的血浆置换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继发性TTP应注重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和分析含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所致肺损伤,初步探讨其规律并指导临床。方法:对某院血液科2007年7月-2013年7月使用含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并发生肺损伤13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发病时间、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主要症状为发热、呼吸困难、咳嗽;9例患者血气提示低氧血症,其中6例为I型呼吸衰竭;胸部CT主要表现为斑片状磨玻璃影、网格状模糊影及小叶间隔增厚;所处化疗疗程主要分布在2~4疗程,症状出现距方案中利妥昔单抗输注时间主要在13~22 d;13例患者激素治疗均有效,治疗好转痊愈后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无影响。结论:含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导致的肺损伤早期发现及早期激素治疗可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对其发生规律及临床特点的探寻仍需进一步累计病例。  相似文献   

12.
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Catastroph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CAPS)是一种少见的、致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弥漫性血管内栓塞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目前CAPS推荐的治疗方法为抗凝(AC)、糖皮质激素(GCs)联合血浆置换(PE)和/或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s)治疗。近年来,已有应用利妥昔单抗和依库珠单抗治疗病情严重、难治的CAPS患者的报道。本文对利妥昔单抗和依库珠单抗治疗CAPS的资料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颜云霞  黄赛赛  朱赟  王红  马晓蕾 《江苏医药》2022,48(4):341-343+346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SLE合并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男4例,女9例。其中,5例诊断为SLE后确诊为TTP,8例同时诊断SLE和TTP。3例为SLE中度活动,10例为SLE重度活动。患者均出现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12例)、肾功能损害(11例)和神经系统异常(10例)。7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3例有效;6例患者接受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有效。6例患者长期随访病情稳定,5例死亡,2例失访。结论 SLE合并TTP患者常伴随SLE中、重度活动。当患者出现肾脏及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及时检测LDH水平与外周血涂片。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基础上早期联用血浆置换有利于改善SLE合并TTP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护理方法与价值。方法将时间段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所确诊并纳入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9例。本组19例患者均采取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方法。在用药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本组19例患者经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整体效果进行判定,并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观察。结果本组1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经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的有效率为94.74%(18/19)。治疗期间,共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05%(4/19)。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以药物过敏、静脉炎、胃肠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为主。通过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提高用药安全性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HBV-M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1例HBV-MN患者的免疫抑制治疗,结合最新指南和文献,总结HBV-MN的治疗现状,分析利妥昔单抗用于HBV-MN治疗的前景。结果:HBV-MN治疗无统一方案,尚无利妥昔单抗用于HBV-MN治疗的文献报道。本例HBV-MN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结论:利妥昔单抗应用于HBV-MN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具体治疗方案和监测指标的制定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亚妹 《中国药业》2013,22(11):81-82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原发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至2011年收治的患者48例,随机分成两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利妥昔托单抗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良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χ2=13.23,P<0.05);观察组平均血小板计数为(87.32±13.21)×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23±10.28)×109/L(t=12.2314,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16.67%,观察组为20.83%,无显著性差异(χ2=5.44,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比较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浆置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PE的实施、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12例TTP中特发性8例,继发性4例,均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MHA)表现、血小板显著减少、明显的神经征象、肾脏损害和发热.给予PE、血浆输注(PI)及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1例PI2000(400~5400)ml,PE2~10次(中位数2次),12例PE血浆4900(2900~25000)ml;11例PI PE血浆总量3300~27000ml.2例>20000ml者5(3~22)d起效.生存率83.3%,特发性、继发性各1例死亡(1例与PE相关).结论 重症TTP者应及早行PE或PI PE及联合免疫抑制治疗,以提高缓解率和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血液科使用R-CHO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的≥60岁的DLBCL患者86例,按其治疗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在完全缓解后单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n=43);治疗组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沙利度胺方案维持治疗(n=43例)。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4年、5年总生存期(OS)率高于对照组(P<0.01);3年、4年、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01)。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老年人DLBCL,可延长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无进展生存时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5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TNP方案化疗,1例采用CTNP方案化疗,每21天为1个周期,观察治疗前后的毒副作用及疗效。结果 5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患者有4例达完全缓解,1例达部分缓解;另1例单纯化疗患者死于疾病进展。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取得较好疗效,对于高龄患者利妥昔单抗无需减量,但需注意调整化疗剂量,并监测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利妥昔单抗引起过敏反应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例患者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引起过敏反应。例1为61岁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为行化疗入院。入院当日给予利妥昔单抗600mg,1次/d静脉滴注。2h后患者出现咽部不适,并伴有气急、畏寒、发热、寒战,T37.8℃。停用利妥昔单抗,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2h后症状缓解。再次给予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约半小时后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气急、大汗淋漓,BP80/52mmHg。再次停用利妥昔单抗,并给于抗过敏治疗,4h后症状好转。例2为52岁女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因病情进展行氟达拉宾+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给予利妥昔单抗600mg,1次/d静脉滴注。约半小时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喉咙紧缩感、口唇紫绀,并伴有畏寒、寒战,双肺散在哮鸣音。停用利妥昔单抗,给予吸氧及抗过敏治疗,2h后症状缓解。次日改用环磷酰胺+氟达拉宾联合化疗,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