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本院肿瘤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探讨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就诊于本院并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肿瘤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分析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共计76例肿瘤患者被纳入分析。76例患者均行UGT1A1*28基因检测(突变比率23.68%),其中有45例患者同时行UGT1A1*6基因检测(突变比率24.44%)。UGT1A1*28基因突变患者发生Ⅲ~Ⅳ度白细胞减少的风险显著高于野生型(OR=10.79,95% CI:1.24~93.86, P=0.016)。伊立替康化疗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肝损伤在本研究中未显示出与UGT1A1基因型的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的严重白细胞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2.
肖晓光  夏曙  邹曼  王淑静  陈元 《中国药师》2015,(10):1661-1666
摘 要 目的: 探讨UGT1A1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并探索UGT1A1基因多态性与CPT 11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手段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直接测序法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7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UGT1A1*28 和UGT1A1*6多态性分布,并对所有67例接受CPT 11为基础化疗方案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ORR,PFS和OS进行记录,并对不同基因型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67例患者中,UGT1A1*28位点野生型TA6/6有56例(83.6%),杂合突变型TA6/7有11例(16.4%);UGT1A1*6位点野生型G/G有45例(67.2%),杂合突变型G/A有22例(32.8%)。各基因型间的ORR,PFS和OS比较无显著差异。UGT1A1*6杂合突变型(G/A)可以增加患者发生3~4度以上腹泻(36.4% vs. 6.6% ,P<0.05)和中性粒细胞下降(27.2% vs. 4.4%, P<0.05)的风险,UGT1A1*28突变型(TA6/7)可以增加患者发生3~4 度以上血小板下降(27.2% vs. 1.8%,P<0.05)的风险;将不同组合基因型之间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发现,同时出现TA6/7和G/A的双位点杂合变异的患者出现3~4级以上腹泻和中性粒细胞下降的风险显著增加(P<0.05)。结论:UGT1A1基因多态性可以预测CPT 11对小细胞肺癌化疗的不良反应,但似无法预测其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浙江台州地区使用伊立替康(CPT-11)人群UGT1A1基因多态性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以使用含CPT-11化疗的132例台州地区汉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其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132例以CPT-11为基础化疗方案的台州地区肿瘤患者中UGT1A1*28 TA(6/6)野生型93例(70.45%),TA(6/7)杂合突变型共36例(27.27%),TA(7/7)纯合突变型仅3例(2.27%);UGT1A1*6 G/G野生型共97例(73.48%),G/A杂合突变型共35例(26.52%),未找到A/A纯合突变型。UGT1A1*28非野生型(6/7+7/7)患者发生腹泻的概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P=0.040)。而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与UGT1A1*28基因多态性无显著性差异。迟发性腹泻、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水平与UGT1A1*6基因多态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浙江台州地区UGT1A1基因突变频率较高,TA(6/6)野生型人群相比TA(6/7)和TA(7/7),CPT-11使用后的腹泻风险增加。建议浙江台州地区肿瘤患者使用CPT-11化疗前进行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以预测患者对CPT-11的耐受性,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应用伊立替康化疗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我院晚期胃肠道肿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的方案化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型与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42例患者(75.0%)UGT1A1*28为野生型TA6/6;13例患者(23.2%)为杂合突变型TA6/7;1例患者(1.8%)为纯合突变型TA7/7;UGT1A1*6野生型有44例(78.6%),杂合突变型有10例(17.9%),纯合突变型有2例(3.6%)。UGT1A1*28野生型、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6、3例(14.3%vs.21.4%,P>0.01),其中纯和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为1例(100%);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6、2例(14.3%vs.14.3%,P>0.01),其中纯和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腹泻为1例(100%)。UGT1A1*6野生型、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3、8例(6.8%vs.66.6%,P<0.01),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2、7例(4.5%vs.58.3%,P<0.01)。结论:晚期胃肠道肿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中,UGT1A1基因野生型最为常见,杂合突变型次之,而纯合突变型很少见。TA7/7纯合突变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增加,而TA6/7杂合突变型与TA6/6野生型相似,并不增加患者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UGT1A1*6突变型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较野生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UGT1A1基因多态性和SN-38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筛选晚期结直肠癌65例,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UGT1A1*28基因多态性测定,并采用FOLFIRY化疗方案,测定患者伊立替康活性代谢物SN-38血药浓度及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良反应及疗效与UGT1A1基因多态性及SN-38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 65例UGT1A1*28患者中野生型患者50例,杂合突变患者15例,未发现纯合突变患者。UGT1A1*28突变患者3-4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P<0.01),但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无显著相关性。50例UGT1A1*28野生型患者中,CSN-38 1.5 h≥42.83μg·L~(-1)与CSN-38 49 h≥14.27μg·L~(-1)的患者3-4级迟发性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同CSN-38 1.5 h<42.83μg·L~(-1)与CSN-38 49 h<14.27μg·L~(-1)的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CSN-38 1.5 h≥42.83μg·L~(-1)与CSN-38 49 h≥14.27μg·L~(-1)的患者疗总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CSN-38 1.5 h<42.83μg·L~(-1)与CSN-38 49 h<14.27μg·L~(-1)的患者(P<0.05);15例突变型患者中,CSN-38 1.5 h≥48.63μg·L~(-1)与CSN-38 49 h≥16.27μg·L~(-1)的患者3-4级迟发性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SN-38 1.5 h<48.63 ng·m L-1与CSN-38 49 h<16.27 ng·m L-1的患者(P<0.05),但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UGT1A1*28野生型且CSN-38 1.5 h<42.83μg·L~(-1),CSN-38 49 h<14.27μg·L~(-1)患者,可适量增加CPT-11化疗剂量来提高近期疗效。对于UGT1A1*28突变型且CSN-38 1.5 h≥48.63μg·L~(-1)或者CSN-38 49 h≥16.27μg·L~(-1)患者来说可降低化疗剂量,减少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好的实现临床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伊立替康联合顺铂(DDP)方案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及不良反应。方法 80例SCLC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伊立替康组(40例)和高剂量伊立替康组(40例),分别接受低剂量伊立替康和高剂量伊立替康方案化疗。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客观反应率(response rate,RR)和不良反应。结果低剂量伊立替康组RR52.5%,中位PFS为6.2个月;高剂量伊立替康组RR 60.0%,中位PFS为5.5个月,两组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和腹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伊立替康与高剂量伊立替康二线治疗SCLC客观疗效及PFS相当,但骨髓抑制及腹泻明显低于高剂量组。  相似文献   

7.
何奕  赵瑾  龚倩 《肿瘤药学》2014,(3):182-186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6(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IP方案治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D-SCLC)患者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我院应用IP方案治疗的46例ED-SCLC患者,化疗前采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焦磷酸测序法测定UGT1A1*6的基因多态性,化疗过程中观察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不良反应和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46例患者中,UGT1A1*6位点野生型G/G 34例(73%),杂合突变型G/A 8例(17%),纯合突变型A/A 4例(8%)。化疗期间,突变杂合型(G/A)及纯合突变型(A/A)患者3-4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UGT1A1野生型(G/G)(P〈0.05),UGT1A1*6各种基因型之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IP方案治疗ED-SCLC发生严重的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但与其临床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计102例,对其进行UGT1A1*28/*6基因检测,随访记录患者行伊立替康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有无差异。结果:不同UGT1A1*28/*6基因型患者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腹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联合UGT1A1*28和*6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患者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逐渐升高,三者有显著差异且升高趋势有统计学意义(4.3%、17.4%、57.1%,P=0.005,趋势检验P=0.002)。UGT1A1*28基因型对治疗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无显著影响,但UGT1A1*6基因突变者较野生型者RR、DCR均明显降低(P=0.023,P=0.032)。联合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患者RR、DCR均有显著差异(P=0.002,P=0.008),且DCR降低趋势有统计学意义(95.7%、73.9%、42.9%,趋势检验P=0.001)。结论:在预测伊立替康毒性及疗效时,联合检测UGT1A1*28/*6两位点基因较单独检测一个位点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患者UGT1A1基因型分布,探索真实世界中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与服用伊立替康后的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我们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该院42例接受UGT1A1基因检测的患者资料,总结其中31例服用伊立替康后其血液学以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UGT1A1*28基因杂合突变率为21.9%,纯合突变率为4.9%, UGT1A1*6基因杂合突变率为31.5%,未检测到纯合突变型;本研究中UGT1A1*6及*28杂合突变的患者较野生型患者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未见显著性差异,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ALT/AST增高、ALP/GGT增高、胆红素增高、乏力、恶心、呕吐、迟发型腹泻; UGT1A1*6和*28双位点突变的患者出现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为100%。研究表明, UGT1A1*6和*28双位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7,(18):2523-2528
目的:系统评价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致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 Med、EMBase、Science direct与Cochrane图书馆,收集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致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项研究,合计2 408例患者。UGT1A1*28基因型分为野生型TA 6/6(UGT1A1*1/*1)和突变型TA 6/7(UGT1A1*1/*28)、TA 7/7(UGT1A1*28/*28),UGT1A1*6基因型分为野生型GG和突变型GA、AA。Meta分析结果显示,UGT1A1*28和UGT1A1*6突变型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GT1A1*28:OR=1.92,95%CI(1.52,2.44),P<0.001;UGT1A1*6:OR=2.49,95%CI(1.46,4.26),P<0.001];伊立替康中、高剂量时UGT1A1*28和UGT1A1*6突变型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GT1A1*28:OR=2.06,95%CI(1.57,2.70),P<0.001);UGT1A1*6:OR=1.92,95%CI(1.35,2.74),P<0.001];而伊立替康低剂量时UGT1A1*28和UGT1A1*6突变型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与野生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GT1A1*28:OR=1.20,95%CI(0.70,2.08),P=0.51;UGT1A1*6:OR=3.19,95%CI(0.85,11.89),P=0.08]。结论:伊立替康的中、高剂量使用时,UGT1A1*28和UGT1A1*6突变基因会增加肿瘤患者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风险;但在低剂量时,基因多态性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性无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中南药学》2015,(11):1178-1182
近年来,恶性肿瘤已成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尤其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伊立替康联合5-氟尿嘧啶与亚叶酸钙方案(FOLFIRI)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显著。但由于伊立替康严重的不良反应及明显的个体差异,该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伊立替康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受多种酶的影响,其中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l(UGT1A1)在伊立替康体内代谢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但随着深入研究,伊立替康及其代谢物的血药浓度在预测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甚至个体化给药方面与基因多态性检测同样重要。因此,本文就影响伊立替康个体化治疗的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对63例恶性肿瘤外周血标本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 UGT1A1*28的基因型 TA(6)/TA(6)纯合子、TA(6)/TA(7)杂合子、TA(7)/TA(7)纯合子。结果迟发性腹泻的发生上一般临床特征如患者的年龄、性别、ECOG评分、复发转移灶、合并疾病史、剂量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上,剂量强度是危险因素(P<0.05),余各项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6)/TA(6)正常野生型48例(76.19% ),TA(6)/TA(7)杂合基因型15例(23.81% ),TA(7)/TA(7)纯合突变型0例;基因TA(6)/TA(6)野生型与TA(6)/TA(7)杂合型在患者的性别、年龄、ECOG评分、合并疾病、原发灶的部位与复发转移灶临床特征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T1A1*28基因TA(6)/TA(6)野生型最为常见,TA(6)/TA(7)杂合型次之;迟发性腹泻的发生与剂量强度无明显相关性,UGT1A1*28基因多态性是腹泻危险因素,TA(6)/TA(7)型基因患者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与剂量强度呈正相关,剂量强度越大的患者可能越易发生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致1例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野生型患者严重迟发性腹泻。方法分析该患者接受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后发生迟发性腹泻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印证。结果严重迟发性腹泻可能由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所致,与患者体内伊立替康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联合使用替吉奥等相关。结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野生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时不能忽视严重迟发性腹泻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拭子检测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多态性的可行性,并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结直肠癌口腔黏膜和对应的外周血为检测标本共110例,提取标本中的DNA,以焦磷酸测序法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记录标本对应的患者伊立替康化疗的不良反应,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110例结直肠癌患者口腔黏膜拭子与对应外周血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完全一致。其中UGT1A1*28基因野生型TA6/6共85例(77.3%),杂合突变TA6/7共21例(19.1%),纯合突变TA7/7共4例(3.6%)。UGT1A1*6基因包括野生型G/G 82例(74.5%)、杂合突变G/A 23例(20.9%)、纯合突变A/A 5例(4.5%)。UGT1A1*28基因突变型明显增加3~4级腹泻及粒细胞减少的风险,UGT1A1*6基因突变型增加3级以上腹泻,但与粒细胞减少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口腔黏膜拭子与外周血均可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二者准确性相当。UGT1A1*28与UGT1A1*6可作为伊立替康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3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评价治疗2个周期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3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9例,无变化10例,进展6例,总缓解率54.3%;多数患者临床有骨髓抑制、腹泻、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但均可耐受。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明显,存在毒副反应,但可耐受,可作为临床治疗小细胞肺癌有效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一线治疗失败的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二线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伊立替康加顺铂联合治疗一线治疗失败的小细胞肺癌30例可评价患者中,CR 3例,占10.0%;PR 11例,占36.7%;SD 10例,占33.3%;PD 6例,占20.0%。总有效率为46.7%,疾病控制率为80.0%。对不同临床分期病例进行分层研究,其中ⅢB期和Ⅳ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57.9%和27.3%,ⅢB期患者的有效率高于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5)。本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骨髓抑制及呕吐等胃肠道反应,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无死亡病例,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顺铂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优化伊立替康(CPT-11)个体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伊立替康""基因多态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细胞色素P450酶""Irinotecan""SN-38""CPT-11""Gene polymorphism""UGT1A1""ABC""CYP"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PubMed中组合查询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分别为建库起至2019年11月和2014年11月-2019年11月,就代谢酶和转运体编码基因(UGT1A1、CYP3A和ABC、SLCO1B1)多态性与CPT-11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19篇,其中有效文献49篇。目前相关代谢酶编码基因多态性研究较多且结果较为一致的是UGT1A1*6和UGT1A1*28,其突变等位基因可能会导致患者不良反应(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更高,提示上述位点突变与CPT-11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上述基因的多态性对CPT-11化疗疗效的影响仍存有争议。有关CYP3A4、CYP3A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洛铂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洛铂35mg/m。第1天,伊立替康80mg/m。第1、8天,每21d为一周期,每2个周期结束复查影像学资料行疗效评价,治疗既往未接受过化疗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25例。结果:2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9例,稳定(SD)7例,进展(PD)8例。客观缓解率(ORR)40%,疾病控制率(DCR)6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5.3个月,中位生存期(OS)7.6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及消化道反应。结论:洛铂联合伊立替康方案作为广泛期SCI。C化疗有较好的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伊立替康(开普拓)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初治晚期NSCLC患者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45岁(波动于33-56岁之间),KPS评分〉70。接受顺铂60-80 mg.(m^2)^-1联合开普拓60 mg.(m^2)^-1第1d、8d、15d静脉滴注,每4周重复。至少2周期以上,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全组PR7例,SD21例,PD2例,总有效率为23%。中位生存时间10.5个月,1年生存为率57%(17/30)。主要不良反应为延迟性腹泻和粒细胞减少。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晚期NSCLC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化疗相关性腹泻发生的特点与危险因素,提高伊立替康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肿瘤患者信息,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烟酒史、原发灶部位、伊立替康剂量、UGT1A1基因多态性等临床特征与腹泻发生率、腹泻严重程度的关系,总结伊立替康致化疗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75例使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患者纳入分析,男性105例,女性70例,腹泻发生率为25.7%(45/175),其中早发性腹泻7例(4.0%),迟发性腹泻38例(21.7%);轻中度腹泻(I~Ⅱ级)36例(20.6%),严重腹泻(Ⅲ~IV级)9例(5.1%)。严重腹泻均为迟发性腹泻,发生于给药后5~14 d。高龄(≥65岁)是腹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2);伊立替康联合铂类化疗时严重腹泻发生率为17.0%(8/47),高于FOLFIRI方案(P=0.003);联合奥沙利铂化疗的严重腹泻率为40%(4/10),高于联合其他铂类,但无统计学差异(P=0.22);患者性别、烟酒史、原发灶部位、伊立替康剂量、UGT1A1基因多态性对腹泻发生率和发生的严重程度无影响。结论:高龄(≥65岁)患者使用伊立替康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时发生腹泻的风险较高,伊立替康联合铂类化疗时需警惕严重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