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壳聚糖(CS)/β-磷酸三钙(TCP)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探索CS/β-TCP作为可注射性人工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共48侧骨缺损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1植ACS/β-TCP/rhBMP-2、实验组2植入CS/β-TCP、对照组1植入自体骨、对照组2不植入任何材料.于术后2、4、8周分批处死动物,通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荧光染料标记组织切片观察新骨形成情况,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值.结果 术后2、4、8周,不同组间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有显著差异,实验组1明显优于实验组2,并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成骨面积的比例也不断增高.荧光观察示实验组1黄色标记面积较大,红色标记面积较小.实验组l术后各时间点的骨密度值明显优于实验组2和对照组2,而与对照组1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CS/β-TCP/rhBMP一2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骨引导及骨诱导能力,CS/β-TCP可作为rhBMP-2良好的注射性载体,对于颌骨缺损的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在壳聚糖(CS)/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过程中,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及兔面动脉血管束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探讨CS/β-TCP/rhBMP-2+复合因子血管束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共36侧骨缺损(全部为左侧),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加入rhBMP-2,同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对照1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只加入rhBMP-2;对照2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不加入rhBMP-2。于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后行大体观察、X线、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观察各组的成骨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在术后8、12周的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实验组取材后大体观察,植入材料区皮质骨形成完好,与自体骨组织分界肉眼难辨别,X线表现较正常骨质已无明显差异,HE染色可见丰富成熟的骨小梁及板层骨,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CS/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加入rhBMP-2并包埋进兔面动脉血管束可明显促进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打印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 β-TCP)颌骨修复支架的生物学特性及体内成骨作用。方法:采用自动注浆技术制作β-TCP支架,将前成骨细胞(MC35T3-E1)接种在支架上,扫描电镜(SEM)观察材料结构与细胞黏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LP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将2种支架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rhBMP-2)后植入大鼠体内,发泡法制作的β-TCP支架为对照组,6周后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三维打印支架具有规则多孔的立体结构,适合细胞黏附,且增殖及分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显示复合rhBMP-2后三维打印支架新骨生成量高于发泡法制作的β-TCP支架(P<0.05)。结论:三维打印TCP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复合rhBMP-2后可异位成骨。  相似文献   

4.
BMSC/β-TCP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索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组织工程骨应用于颌骨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3只杂交犬的双侧下颌骨人工制备3 cm×1 cm×1 cm缺损后,采用自体对照实验方法。实验侧植入骨髓基质细胞和β-磷酸三钙复合物(BMSC/β-TCP),对照侧仅植入β-TCP,在植入后均使用四环素荧光标记。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进行CT扫描,之后处死实验犬,制备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苦味酸品红染色、四环素荧光检测,并加以评价。对分析数据结果使用SAS 6.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MSC/β-TCP修复犬颌骨缺损,有大量的编织骨生成;对照组虽然在6个月后也有一定量的骨质形成,但未见到编织骨。四环素标记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6个月,骨质形成速率较对照组高;对照组在最初的3个月,骨质形成明显比实验组低。在第3~6个月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骨质形成均明显加快。结论:BMSC/β-TCP修复犬的颌骨缺损可以形成质量较高的板层骨,而单纯β-磷酸三钙所形成的骨质纤维较紊乱,哈弗氏骨管的数量也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β-磷酸三钙(ADSCs/β-TCP)组织工程骨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7只,采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培养家兔自体ADSCs,制备自体PRF。在每只兔子的双侧下颌骨制备下颌骨缺损模型。A组:将单纯的β-磷酸三钙(β-TCP)植入双侧下颌骨缺损区,B组:将ADSCs/β-TCP植入双侧下颌骨缺损区,C组:将ADSCs/β-TCP与PRF植入双侧下颌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后2、4、8周分别处死9只大白兔,并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以及组织切片观察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C组在2、4、8周3个时间点的成骨情况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1)。A组与B组之间的成骨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DSCs/β-TCP复合物与PRF联合应用可促进下颌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腭裂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修复腭裂骨缺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在16只贵州小型猪人工制造硬腭骨缺损,稳定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植入OAM,对照组植入单纯牛松质骨。术后1周,用3种荧光标记物依次连续给药标记,通过X线、组织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成骨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有较多的新骨生成。结论:OAM组织相容性良好,成骨明显,能够较好地修复腭裂硬组织缺损,在腭裂植骨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胶原 (Collagen ,Co) /纳米磷酸三钙 (Nano -TricalciumPhosphate ,N -TCP)复合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区转化生长因子 -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 -beta ,TGF -β)的定量分布、刺激引导成骨细胞聚集、促进骨创愈合的能力。方法 :家兔 2 4只 ,颅骨制成直径 8.0mm圆形穿通型缺损 ,左侧植入Co/N -TCP复合人工骨为实验组 ,右侧植入非纳米Co/TCP人工骨为对照组 ;于 2、4、8、12周后处死动物取材 ,TGF -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用HPIAS -10 0 0图文分析系统作定量分析。结果 :TGF -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表达显示 :近骨床区各期内两组间TGF -β阳性表达程度无明显差异 ( p >0 .0 5 ) ,远骨床区纳米材料组TGF -β阳性表达程度明显高于非纳米Co/TCP组 ( p <0 .0 5或 p <0 .0 1)。 结论 :Co/N -TCP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骨缺损区可有效刺激引导TGF -β表达 ,促进骨缺损的早期修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和天然煅烧骨(calcined natural bovine bone,CBB)对颅骨缺损修复疗效,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 方法选18只成年兔在颅骨左右侧分别制作10 mm直径大小圆形骨缺损,分为实验1组(植入CBB)、实验2组(植入PRF和CBB)和对照组(不植骨)。在术后4周、12周、20周取颅骨标本,分别行甲苯胺蓝染色、四环素荧光染色、影像学CT测定各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成骨速度、移植物吸收和骨密度值。 结果 在术后4周、12周和20周时实验1组和实验2组新骨形成速度、成骨面积、成骨钙化程度及骨密度值均大于对照组;实验2组成骨面积和骨密度大于实验1组(P<0.05),中央网孔内成骨明显;对照组在12周和20周新骨形成明显减少。结论 CBB对颅骨缺损修复有明显疗效,PRF可促进CBB对骨缺损修复作用,可能与PRF的骨诱导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骨缺损模型,比较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与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复合物、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物、自体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物以及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这四种骨移植材料在骨缺损中的成骨效能。方法:在比格犬双侧胫骨干骺端制备四个相同的骨缺损区,在缺损区分别植入rhBMP-2/CHA、 PRF/CHA、自体骨/CHA及CHA (对照);3个月后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观察;拍牙科CT,观察各植骨区骨密度情况;制作石蜡切片、 HE染色,比较各植骨区骨组织学特点及新骨形成量。结果:大体标本见四组骨缺损间隙均完全关闭。 X线示自体骨/CHA组和PRF/CHA组骨密度较致密, rhBMP-2/CHA组致密性低于前两者, CHA组未见明显骨致密影。 HE切片见四组新生骨与宿主骨连接紧密,新生骨小梁不规则,粗细不一,排列无序;复合型骨移植材料的新生骨小梁比对照组更密集、粗大,连续性更好;四组植骨区成骨量比较:自体骨/CHA组〉PRF/CHA组〉rhBMP-2/CHA组〉CHA组。结论:复合型骨移植材料成骨效应明显优于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三种复合型材料中自体骨/CHA成骨效应最好,其次为PRF/CHA, rhBMP-2/CHA最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维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对犬下颌骨极限节段性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将经过诱导的犬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3.0cm×2.0cm×1.0cm的多孔β-TCP支架复合后植入犬的下颌骨3.0cm长的全层节段性缺损处。术后6个月通过CT影像学评价β-TCP/BMSCs复合体对犬下颌节段性缺损的修复能力,并和单纯植入β-TCP材料的对照组对比,同时将缺损区组织工程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和正常的犬下颌骨对比。结果:CT影像显示实验组犬的下颌骨极限缺损区已修复,下颌骨呈连续性,且形态较对照组完美。多孔β-TCP/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和犬正常下颌骨的抗折强度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而抗压强度有显著性差异,组织工程骨抗压强度小。结论:三维多孔β-TCP/BMSCs复合体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的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能够耐受正常生理功能需要,达到了形态和功能修复的目的,为临床下颌骨缺损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孔聚丙烯晴基碳纤维/壳聚糖/双相磷酸钙/川续断(PAN/CS/BCP/川续断)复合支架材料对牙槽骨缺损区的骨愈合及修复作用。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在佳木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完成。选用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下颌双侧10mm直径的圆型人工牙槽骨缺损模型。随机等分为实验组(植入PAN/CS/BCP/川续断复合支架材料)和对照组(植入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分别于4、8、12周各处死动物2只,进行骨密度值分析及组织学观察。结果(1)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处边缘为高密度阻射影,边缘连续且密度与正常骨组织一致。(2)各个时期内实验组新骨生成均较对照组快,且新生骨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3)组织形态观察:HE染色显示,12周时实验组牙槽骨的缺损区可见骨化线及较规则骨组织形成。结论PAN/CS/BCP/川续断复合支架材料有加快骨再生的能力,对骨的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天博(珊瑚转化型羟基磷灰石CHA)和Cerasorb(羟基磷酸三钙β-TCP)两种骨粉单独及分别联合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对骨缺损再生修复效果研究。方法:选用15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全麻下在距下颌骨下缘3mm,下颌角前缘5mm处,用球钻制备大小约15mmx6mmx4mm的缺损,左右侧缺损中各植入A PRP CHA+PRP;B PRPβ-TCP+PRP;C CHA+PRPβ-TCP+PRP;D CHA CHA+PRP;Eβ-TCPβ-TCP+PRP,三组兔子分别饲养4周,8周,12周。并在术后第1周,第3周,第5周分别给予钙黄绿素(10mg/kg),茜素红(30mg/kg),钙黄绿素(10mg/kg)处死后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及骨密度测量,分析结果,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小于0.05为有显著差异性。结果:组织学检查:4周时,PRP组、CHA组及β-TCP组只有极少量的成骨细胞;8周时,少量的新生骨的生成,但仍有大部分的纤维组织包绕;12周时,有部分成熟骨出现;4周时,CHA+PRP组及β-TCP+PRP组开始有成骨细胞及少量未成熟的骨质出现;8周时开始有部分成熟骨出现,成骨细胞核固缩多见;12周时已基本充满成熟骨质。在4、8、12周时,X线上骨缺损区密度百分比分析值PRP组、CHA组及β-TCP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β-TCP+PRP组及CHA+PRP组的分析值高于上述三组,但该两组间无明显差异。HE染色的骨定量分析,PRP组、CHA组及β-TCP组之间骨再生情况无显著差异,而两混合组的骨再生值高于上述三组,但该两组间的骨再生无显著差异。结论:1.PRP与骨粉联合应用较PRP单独应用对骨缺损再生效果好。2.β-磷酸三钙联合PRP较羟基磷灰石联合PRP应用对骨缺损再生效果无明显差异。3.β-磷酸三钙与PRP联合应用较β-磷酸三钙单独应用对骨缺损再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Bone defects and irregularities are major problems for dental implant and periodontal therapies.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applica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rhBMP-2) induces bone formation in through-and-through bone defects in the rat mandible. A round through-and-through bone defect (5 mm in diameter) was created in the angle of the mandible on both sides of the jaw using a steel round bur in each of 8 Long-Evans ra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olylactic acid-polyglycolic acid copolymer/gelatin sponge (PGS) containing rhBMP-2 (6 microg/60 microl) was inserted in the bone defec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ame carrier without rhBMP-2 was applied in the bone defect on the opposite side. Four weeks after application, the rats were sacrificed. Step serial sections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at intervals of 200 microm were prepared in a bucco-lingual direction. The size of the bone defects and new bone formation were evaluated histometrically. RESULTS: In all cas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 large quantity of newly formed bone was observed. The bone defects were completely filled with new bone in 4 of 8 ra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small amounts of new bone formation were observed along the border of the original mandibular bone. Histometr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mount of new bone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in the rhBMP-2 treated sites than in the control sites (P <0.0001; paired t-test).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hBMP-2/PGS system induced effective bone regeneration on mandibular defects in rats. This procedure may be suitable as an experimental model for bone regeneration using various growth factors and effective for alveolar ridge augmentation followed by dental implant surgery.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产消旋聚乳酸(PDLLA)载体材料复合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rhBMP-2/hTGF-β1)整复兔下颌骨骨缺损的能力和载体材料的性能.方法建立健康成年家兔下颌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分别应用PDLLA/rhBMP-2、PDLLA/rhBMP-2/hTGF-β1、PDLLA/hTGF-β1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单纯PDLLA载体材料和空白组作为对照组,整复下颌骨缺损;通过大体解剖学观察、CT扫描和三维重建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术后2周时,各组下颌骨缺损区长度无差异;术后4周和8周时,PDLLA/rhBMP-2、PDLLA/rhBMP-2/hTGF-β1、PDLLA/haTGF-β1复合材料植入组,下颌骨缺损区长度与单纯PDLLA材料和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复合材料各组间无差异.4~8周时,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可见大量分泌旺盛的成骨细胞,并有明显的新骨形成,PDLLA材料逐步降解.结论国产消旋聚乳酸载体材料复合骨形成蛋白-2和(或)转化生长因子-β1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PDLLA可作良好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含锌生物材料对于骨质疏松骨修复的作用。方法    通过摘除成年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去势)的方法建立下颌骨骨质疏松动物模型,12周后检测模型成功后,建立下颌骨极限缺损模型,随后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含锌磷酸三钙陶瓷(Zn-TCP/HA),对照组植入双相磷酸钙陶瓷(β-TCP),空白对照组不植入材料。在植入材料12周后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通过骨密度仪测试证实去势大鼠的下颌骨有骨质疏松发生;材料植入骨缺损部位12周后,通过影像学检查、生物力学检测以及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    锌离子能够加速和改善骨质疏松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牙槽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牙移动时压力侧的牙周改建情况,为组织工程技术在正畸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并扩大拔牙窝,建立双侧牙槽骨的超临界骨缺损,分别以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颗粒型多孔β磷酸三钙(beta-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支架复合构成的组织工程骨和对照组单纯β-TCP支架进行右侧和左侧骨缺损修复。术后8周,选取6只兔进行植骨区取材,评价2组的成骨效果。对剩余兔进行下颌两侧第二磨牙加力,近中向牵引4周。分别在加力后的第1、2、3、4周各处死6只动物,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作组织学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植骨术后8周,实验组成骨效果优于对照组。牵引4周后,正畸牙在实验组牙槽骨修复区内的移动量大于对照组。牵引第2、3、4周时,实验组移动牙压力侧的破骨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MSCs复合β-TCP支架能够良好地修复牙槽骨缺损,邻牙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移动时,再生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有加速牙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PEGS/β-TCP复合膜诱导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 将PEGS/β-TCP复合膜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共培养,观察rBMSCs细胞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情况。建立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将PEGS/β-TCP复合膜植入缺损特定区域,通过Micro-CT观察骨缺损区域新骨形成情况;再通过脱钙组织H-E染色,观察炎性浸润程度和新骨形成的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BMSCs可良好黏附和广泛分布于PEGS/β-TCP复合膜上。rBMSCs接种1、4和7 d后进行的dsDNA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从第1天到第7天,细胞DNA含量逐渐增加;培养7 d后,实验组细胞DN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对接种于PEGS/β-TCP复合膜上的rBMSCs进行体外成骨诱导,其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浓度显著增高。ALP活性半定量检测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ALP活性增加更为显著(P<0.01)。成骨诱导21 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茜素红矿化染色结果与ALP染色结果一致。动物模型Micro-CT检测及组织H-E染色均显示,实验组各检测时间点的新骨形成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各组炎症反应均轻微可控。结论 PEGS/β-TCP复合膜具有理想的细胞相容性和骨引导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β-TCP(β-磷酸三钙)/P-15(P-15多肽)复合材料修复兔下颌骨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将β-TCP完全浸入到P-15多肽溶液中,制备出β-TCP/P-15多孔复合材料。在日本大耳白兔的下颌骨体部制备出骨缺损区,随机植入β-TCP/P-15(TP组)、β-TCP(T组)及空白对照组,在术后第4周、8周和12周分别处死动物,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观察及成骨量(新生骨面积)的测定。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三组骨缺损区的成骨量均增加,同一时间的不同组之间,以及同一组的不同时间段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01),TP组成骨量增加最快;各时间点TP组的成骨量均大于同一时间的对照组(P<0.001)。结论本实验中所用的β-TCP/P-15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成骨性能,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具有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