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分型特点。方法:本次共选择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回顾分析临床分型及预后。结果: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4例,其中Ⅰ度8例,Ⅱ度12例,Ⅲ度14例;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例,其中Ⅰ、Ⅱ、Ⅲ度各2例。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率显著高于前壁/广泛前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早发组死亡2例,晚发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依据病理分型及其与病情特点和预后的相关性,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以增强救治水平,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锐锋  张莉 《广东医学》2003,24(5):513-51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病后第1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3例(68%),第2-3天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32%)。治愈13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3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为血管内科急症,尤其是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预后更差。应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措施,及时的冠脉再灌注治疗,恢复房室结动脉的供血,是房室传导阻滞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和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处理方法,为日后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3例,经过心电图、心肌酶谱和心电监护等手段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统计和分析临床预后护理效果。结果:发病后第1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66例,约占70.97%,第2~4天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7例约占29.03%;AMI并发AVB的部位中,前壁13例,死亡13例;前间壁8例,死亡7例;前壁广泛15例,死亡15例;下壁9例,死亡2例;下后壁17例,死亡2例;ARVI 13例,死亡2例,前壁广泛并发ARVI 18例,死亡14例;治疗后,共5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2.3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死亡率较高,必须进行密切的临床监护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 44 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 3 7例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资料。结果 :160例下后壁心肌梗死 ,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2 8例 ,发生率 17 5 % ,死亡 6例 ,死亡率 2 1% ;2 84例前壁心肌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9例 ,发生率 3 17% ,死亡 8例 ,死亡率 89% (P <0 .0 0 5 ,P <0 .0 0 5 )。结论 :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好 ,前壁心肌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是一种严重而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AM1)的早期,为心血管内科的常见急症,其发生率为2%~10%。本组30例均为AMI合并Ⅲ°AVB同时伴血液动力学改变,经药物治疗无效,后用临时起搏器治疗者。现将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效果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医学》2017,(5):421-42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所致房室传导阻滞的恢复时间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10—2016-10间在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罗征祥心血管中心住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继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5例入选,其中行PCI术30例,未行PCI术15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PCI术组患者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比非PCI术组患者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入选患者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是否行PCI术、年龄、血糖是影响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及早行PCI术,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有助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房室传导阻滞的恢复,改善血糖水平等亦有助于房室传导阻滞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多发于下壁梗死 ,少数发生于前壁梗死 ,这和房室交界区多为右冠状动脉供血 ,少数为左冠脉供血有关。 1995~ 2 0 0 1年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采用地塞米松治疗 8例 ,3~ 7d为 1个疗程 ,疗效较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其中男性 5例 ,女性 3例。年龄 44~ 72岁。其中下壁梗死 7例 ,前壁梗死 1例。心肌酶测定、动态心电图监测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其中 1例伴发室性律失常 (频发室性早搏 ,偶发短阵室速 )及泵衰竭 ,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时间为发病 8h~ 72h。 1例病人发现即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与梗死相关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5 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2 7例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3 0例 ) ,研究两组间的梗死相关动脉 ,并分析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优势型冠状动脉病变对AVB发生的影响。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主要是右冠状动脉 ,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与多支血管病变无关 ,但与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有关 ,并且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房室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光忠 《广西医学》2007,29(1):37-3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预后.方法 将305例AMI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AMI伴发AVB)55例,对照组(AMI不伴发AVB)250例,将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再分为3组:Ⅲ度AVB组14例,Ⅱ度AVB组10例,Ⅰ度AVB组31例,进行梗死部位、并发症及预后对比.结果 观察组发生于下壁、复合下壁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中的3个亚组比较,AMI伴Ⅲ度AVB组休克、心衰、病死率均较AMI伴Ⅰ度AVB组明显增高(P<0.01,P<0.05,P<0.05).14例AMI伴Ⅲ度AVB中6例死亡,病死率达42.9%.结论 AMI伴发AVB多发生于下壁及复合下壁,AMI伴发Ⅲ度AVB是AMI的一个危险因子,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 (AMI)对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其对AMI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本文系统地分析统计了 52例AMI中AVB的情况。1 临床资料分析近 6年来住院的AMI52例 ,其中男 46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 62± 4.1 )岁。表 1  5 2例AMI发生部位的分布部位前壁下 (后 )壁前 +下壁右壁总计AMI数 2 617 63 5 2占有率 (% ) 5 0 3 2 .711.5 5 .810 0   52例AMI合并AVB1 0例 ,发生率为 1 9.2 %。其中Ⅰ度AVB4例 ,Ⅱ度AVB3例 ,Ⅲ度AVB3例 ,Ⅱ度以上AVB占全部AVB60 % ( 6/1 0 )。表 2 合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和/或下、后壁AMI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关系。方法:对75例下壁和/或下、后壁心肌梗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5例下壁AMI中39例发生房室阻滞(52%),Ⅰ°AVB17例(22.67%)、Ⅱ°型AVB8例(10.66%),高Ⅱ°AVB(包括2:1传导)9例(12%),Ⅲ°AVB5例(6.67%)。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 ( AMI)累及下壁常并有房室传导阻滞 ( AVB) ,单纯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AVB较少见 ,现结合我院 1 989~ 1 997年间确诊为前壁心肌梗死并 AVB1 2例 ,总结分析不同时间出现 AVB的临床意义11 对象及方法1 .1 病例选择 自 1 989~ 1 997年心内科确诊AMI共 2 1 6例 ,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 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1]。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不同程度 AVB者 1 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44~ 75 (平均 5 9.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 6例 ,合并糖尿病 7例。1 .2 方法 病人入院后常规心电监护 ,入院后前3d内每日…  相似文献   

13.
石闯 《当代医学》2016,(23):50-5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治疗与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结果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50.0%),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3例(28.3%),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6例(13.0%),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8.7%)。所有患者中,显效37例(80.4%),有效6例(13.0%),无效3例(6.6%)。出现室颤/室速5例(10.9%),泵衰竭3例(6.5%),死亡1例(2.2%)。结论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症状较轻,采用阿托品、肾上腺素等药物与起搏术手术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常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急性下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易并发Ⅱ度Ⅱ型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为病人早期死亡的原因之一。及时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进行治疗,可使病人平稳度过危险期,降低病死率。2007年1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本院收入CCH病房1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并发Ⅰ度、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共3例,通过临床观察分析,提示:①房室传导阻滞均属可逆性,并与心肌梗死而积有关。②梗死早期与晚期发生的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表现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6.
晋巍 《辽宁医学杂志》2003,17(6):311-311
1 病历摘要例 1,男 ,65岁 ,因持续性心前区闷痛伴呕吐 2小时 ,意识恍惚半小时入院。查体 :脉弱扪不清 ,呼吸 2 4次 /分 ,意识清 ,双肺呼吸音清 ,律齐 ,心率 3 5次 /分。心电图 :Ⅲ°房室传导阻滞 (AVB) ,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上抬 5~ 7mm ,且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 ,Ⅲ、avF导联Q波 ,Ⅰ、avF导联ST段下移 3~ 4mm。诊断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Ⅲ°AVB、心源性休克。予以常规治疗并静滴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升压 ,10 %葡萄糖 50 0ml加异丙肾上腺素 1mg静滴 ,心电监护一直呈Ⅲ°AVB ,加用 50 %葡萄糖 40ml加氨茶碱 0 2 5g静推 ,继以 1…  相似文献   

17.
讨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分析9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30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0例中死亡率为3.33%,不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68例中死亡率为4.54%,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0例中预后多数良好。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在临床很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男性患者,86岁,因头晕伴呼吸急促入院,辅助检查及介入手术证实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电图先后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严重的后果。也是冠心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十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冠心病发病率也有增高,随之,心肌梗死发病率相应增高。AMI占内科急症死亡第1位,发病凶险,患者发病的最初几小时,常处于危险状态,此时如给予积极、恰当、有效治疗,常使部分患者转危为安。从而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达到抢救目的。AMI有三大并发症:1)心力衰竭;2)心源性休克;3)心律失常。具报告5%至10%AMI患者伴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B)。本文报导6例AMI伴Ⅲ°A∨B的急救体会。1 临床资料6…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其发生率32.7%,较急性心肌梗死(AMI)高。1999~2002年,我们收治AIMI 5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AIMI并发AVB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AIMI 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5±16)岁。单纯下壁22例,下壁+后壁13例,下壁+右室8例,下壁+后壁+右室14例,下壁+前壁1例,均为首次心肌梗死入院,剔除既往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及异位节律者。1.2 诊断标准 AIMI诊断标准:Ⅱ、Ⅲ、aVF至少2个导联出现新的病理性Q波,心前区痛持续时间>30min及肌酸肌酶(CPK)及其同工酶CPK-MB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右室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