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群英  马孝涛 《华夏医学》2006,19(2):222-223
目的:探讨冠心病发展过程中C反应蛋白(CRP)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正常人3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急性心肌梗死20例患者血CRP含量。结果: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从稳定型心绞痛到不稳定型心绞痛,最后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中,其水平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CRP增高是预后不良的一个预测因子,对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C反应蛋白 (CRP)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应用抗菌素抗炎治疗中的变化及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  72例按WHO的分类[1 ] 属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二组 (n =3 6)。一组 (治疗组 )按常规 +抗菌素抗炎治疗 ,另一组 (对照组 )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CRP的变化及对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结果 CRP在所有入组的心绞痛病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加用抗菌素抗炎治疗后的心绞痛患者比不加用者CRP数值下降快 ,心绞痛症状缓解快 ,心肌酶指标恢复正常快。结论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加用抗菌素抗炎治疗能加快心绞痛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变化及苏之干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变化及评价苏之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 2 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2 0例陈旧性 ,心肌梗塞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 ,测定其血浆内皮素(ET - 1)和血清C反应蛋白 (CRP)含量 ;并将每种类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组。一组为常规治疗组 ,一组为苏之组即常规治疗加上苏之 ,观察治疗前后ET - 1和CRP水平变化。结果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陈旧性肌梗塞患者血型ET - 1含量及血清CRP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增高最明显 ,其次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苏之治疗组治疗后ET - 1和CRP及总胆固醇 (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 ,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ET - 1和CRP含量差异无显著。结论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内皮功能不良 ,而以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改变最显著 ,其次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苏之在降脂的同时能逆转内皮功能不良。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82-84,88
目的研究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CRP、TNF-α和血脂的表达水平,探讨CRP、TNF-α、血脂三者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4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血清中CRP、TNF-α和血脂的表达水平。结果 ELISA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人群,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CRP和TNF-α表达水平明显增加,LDL-C和TG含量也有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CRP、LDL-C和TG含量有所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HDL-C和TC水平与健康对照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TNF-α和血脂可能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CRP、TNF-α和血脂含量,对了解患者体内免疫状态、临床诊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素已广泛应用于防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临床研究表明肝素钙皮下注射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1],小剂量应用时不用实验室监测[2];肠溶阿司匹林加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明显优于肠溶阿司匹林加普通肝素[3]。作者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或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包括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混和型心绞痛,除典型的临床表现外必须有明确的心电图改变,除外近3月内发生脑卒中,近5a内有溃疡病或消化道…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预后较差。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我院对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肝素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4):154-154
目的回顾性分析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间120例在我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A组)与观察组60例(B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结果在进行2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胸痛缓解,心绞痛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心绞痛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且具有较好的疗效,其在临床应用中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中hs—CRP的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瑞舒伐他汀进行干预治疗的价值。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0例治疗前的hs—CRP水平。对于血清中hs—CRP增高者,随机对其分成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用药后4、8周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血清hs—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的血清hs—CRP增高(均〉3.0mg/L)的阳性率分别为75.6%和5.0%。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经治疗4~8周较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脉内不稳定病变与血清hs—CRP水平有一定相关,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有助于对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病变的治疗,并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变化. 方法 对30例按WHO分类属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5).一组(治疗组)按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另一组(对照组)按常规+普通肝素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结果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好,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使用方便,很少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副作用少,出血发生率低,不需做实验室检查监测凝血功能等优点,因此,目前低分子肝素正逐渐代替普通肝素在临床上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的ET、CRP水平进行检测和临床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对照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ET、CRP的水平变化说明其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观察这两项指标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病情观察、疗效判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冠心病中C-反应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CRP浓度。检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和对照组中CRP血浆浓度的差异。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RP血浆浓度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患者CRP血浆浓度升高.其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评估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的1月~2017年的12月在我院就诊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患120例,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且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用药后获得了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能促进患者临床指标显著改善,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徐晓红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2100091994年2月~1995年6月,按照1979年WHO诊断标准,我科对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肝素为主,辅以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甘油、肠溶阿斯匹林进行治疗。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5...  相似文献   

14.
<正> 为探索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新的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我们自1990年6月—1993年6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选择同期入院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符合1979年WH0《冠心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肝索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变化快的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易导致心肌梗塞和猝死。因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延缓冠心病进程及降低病死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辛伐他汀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降脂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2月诊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15例分为常规治疗组105例,降脂治疗组110例进行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进行血脂TC、TG、LDL-C、HDL-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CRP检测,统计∑ST、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结果治疗6个月后降脂治疗组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ST、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降脂治疗非常重要,可以降低血脂、减少心绞痛发作,可作为控制冠心病的最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服药14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0.91%,而对照组为76.36%,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55%,对照组为78.18%,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比较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5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扩冠、降脂治疗及改善心肌供血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55例给予常规治疗,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5.45%,对照组总有效率45.45%.结论 加用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何才通  李文 《广西医学》2013,35(1):81-83
目的观察纤溶酶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纤溶酶组和低分子肝素钙组各30例。治疗前后观察心绞痛疗效和对心电图及心率、血压、纤维蛋白原(FIB)、血清C反应蛋白(CRP)、出血倾向、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等。结果纤溶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低分子肝素钙组,发作次数少于低分子肝素钙组,发作间期长于肝素钙组(P<0.01)。纤溶酶组降低FIB优于低分子肝素钙组(P<0.05)。结论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且药物副作用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综合征,经有效治疗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我院自1999年6月-2003年9月收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使用低分子肝素加葛根素治疗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