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浅探《伤寒论》对呕吐的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对呕吐的辨证论述颇详 ,就症状而言 ,六经中无论表里寒热虚实诸证 ,皆可见到呕吐。就记载有呕吐的条文而言 ,计 76条之多 ,约占全部条文的 2 0 % ,其中单言“吐”者 38条 ,单言“呕”者 2 9条 ,言“干呕”者 9条。由于“呕”、“吐”和“干呕”在症状上有区别 ,故论中多将三者分而言之。但因“呕”与“吐”俱为“有物”,故有时亦“呕吐”并提 ,如“呕吐而利”、“呕吐而下利”、“欲呕吐”等 ,而“干呕”因其为无物 ,则殊少与“呕吐”并提。前人指出“呕”为少阳主症 ,“吐”为太阴主症 ,但实则六经皆有呕吐。现结合各经主症 ,…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其组方之法度严明,结构规范,用药简括,疗效可靠。既体现了传统的经典配伍理论,又展示出个体化诊疗的药物组合法则;不仅为医方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个体化诊疗医方组合的不断发展提示了思路和方法。其以整体观为指导的辨证施治的用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内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诊疗特点;其经方组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是以个体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且历经千余年而不衰。因此,探讨《伤寒论》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与思维方法,对指导现今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海涛  乔俭 《河南中医》2014,(12):2285-2287
《伤寒论》中辨证、治法与标、本之间就是道和器之间的关系,标本辨证是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运用。疾病的过程是复杂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治疗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治其根本。但矛盾常有变化,有时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上升为主要矛盾。临床辨证,务要明白“病是死的,症是活的”这一道理。疾病既成,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症状居外,阴差阳错之际都可能斑驳陆离。病在内,属阴;症在外,属阳。在疾病短时间内无法向愈之际,设法撬动证候以改变病体生机实为治疗之上策,而这正是标本辨证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4.
陆彩芬 《江苏中医》2001,22(6):38-39
《伤寒论》中有关察尿辨证的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诊察小便可以推断病势进退、邪正盛衰、津液存亡等。继后,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察尿辨证的内容,通过诊察尿的色泽,透明度、排出量、频率及伴随症,可以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湿燥等。  相似文献   

5.
一、六经统病八纲辨证《伤寒论》以三阳三阴名篇。每篇均冠以“辨××病脉证并治”,从诸多疾病中概括出证状,又从证候中抽引出六经,再以六经统领百病。因六经病证实际是六经所属脏腑病理反映的证候概括。所以,这一分类具有客观基础。论中在对某一经病进行研究时,一方面在这经病与其它经病的有机联系中对它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又在认识某经病的一定阶段上,通过研究这经病的一个主要的和决定性的方面来对其进行阐述。以太阳病篇为例,它共有178条条文,74首方剂,除太阳病本身证治以外,尚有太阳病兼证,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用药法度严谨,变化灵活,但有规律可循。现就笔者学习体会,略述于下。1根据主证,制定主方,是《伤寒论》用药基本原则《伤寒论》用药是根据主证(包括病机),制定主方,辨证用药,在确定主证的前提下,层层展开,有顺有逆,随证变方。抓着主证,是为了制定主方.证是方的基础,方是证的归宿,有一证则有其对证的一方。如表寒实证的麻黄汤,表寒虚证的桂枝汤,里热实证的白虎汤、承气汤等,其理法方药是极其严密的。临证运用时,对《伤寒论》的主证主方,应将原文和实际病例相印证,方能取得良效。如三承气汤:大承气汤由大黄…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对特定部位辨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  孙冬阳 《陕西中医》2007,28(3):363-364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著,它的问世,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仲景尤其注意对特定部位辨证,认为这是诊察疾病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伤寒论》特定部位辨证的内容较为丰富,本文仅就此,做一初步探讨。1头项部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一书中有将近五分之一的条文论及疾病的顺逆,虽然其中的“自愈”、“必死”、“不治”等应灵活看待,但根据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认识,及时把握顺和逆的外部征象,并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测其本质,对疾病之预后判断乃至诊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其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太阳病风寒客表,当汗而出之,但由于病人体质有异、感邪轻重不一,有不药便“自汗出”而愈者,有用药后或先“烦热”或先“振栗”,继则汗出而解者。如果阳气郁闭太甚,正邪激争,外邪不得汗解也可内迫血分,或“自衄”而愈,或先“发烦目瞑“然后鼻衄而愈。 2、阳明病热扰胸膈征服用栀子豉汤之类的方药后,可见得呕吐而病愈,此所谓因势利导,此呕吐是机体驱邪外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机变化最为重视,"随证治之"强调始终围绕病机论治,深刻体现了《伤寒论》以病机为核心的辨证观。举小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证、阳明病提纲原文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
以《伤寒论》条文为例,通过对脉证合参辨六经病机、脉证合参辨寒热真假、脉证合参指导治法的选择,判断疾病的传变、转归、预后.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脉证合参辨证思想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辨证施禁是辨证论治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原则,从之则效如桴鼓,逆之则变证迭起。仲师十分重视禁忌问题,《伤寒论》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条文论述此内容。首先,《伤寒论》所言辨证施禁,在形式上有直接言及与间接言及两种施禁方式,这对正确认识禁  相似文献   

12.
黄芳  赵映前 《光明中医》2009,24(7):1224-1225
口渴一症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它反映着人体内的寒热变化、阴阳盛衰及经气的输布功能,因此口渴的辨证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伤寒论>中对口渴的辨治,来体现和学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高翔 《光明中医》2008,23(1):10-11
喘证又称喘息或息高,是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息煽动,不能平卧,面色口唇青紫为特征的一种病证。综观《伤寒论》中喘证,内容丰富,其所述理论对临床喘证的辨证论治确有指导意义,本文就《伤寒论》中喘的证辨证论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口渴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伤寒论》中直接言“渴”与“不渴”者,不下三十处之多(当然除外“口中干燥”、“欲饮水”、“消渴”等描述)。结合口渴在该书中所处语言环境的不同,其地位与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难看出,口渴不仅仅是在扮演本身直接所表达的感观意义的角色,而且包含了诸多方面的临床意义。兹就《伤寒论》中口渴的临床意义做一浅探。一、伤寒、温病辨原文第3条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6条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者,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方书之祖,年湮代远,传写舛错有之,文字古奥,有待引伸有之。简述如下: 《伤寒论》正误桂枝去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脉经·病发汗以后证》、《千金翼方·发汗吐下后病状》,均无“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等方通无加药之两在方名内例之,《脉经》、《千金翼方》义长,各一两”、“三两”、“新加”七字,当是衍文。更加桂二两也:《条辨》注:“所加者桂也,非枝也。”非但和原文五两欠合,且与去桂条也对不起来。《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治》无此句,以桂枝加芍药汤无更加芍三两例之,《金匮要略方论》义长,“更加桂二两也”六字,应是衍文。  相似文献   

16.
17.
辨证选用《伤寒论》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 ,是以胃粘膜萎缩变薄 ,腺体减少甚至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 ,属于《伤寒论》所论的“痞”、“满”范畴。该病治疗困难 ,缠绵难愈 ,笔者遵《伤寒论》的理论 ,并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以《伤寒论》方剂为主 ,辨证分型论治本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举验如下。1 湿热型治案某男 ,45岁 ,司机。患者因常年在外开车 ,饮食失节 ,遂发胃脘胀满疼痛 ,时好时坏 ,已 5年。刻诊 :胃脘胀满疼痛 ,食欲不振 ,大便不调 ,时而恶心欲吐 ,乏力 ,舌苔黄腻 ,脉弦滑。胃镜检查示 :胃粘膜见活动性炎症 ,多处水肿、糜烂、充血 ,粘…  相似文献   

18.
熊莉华 《新中医》2001,33(9):73-73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石与核心,是中医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个体化治疗思想的集中体现。张仲景《伤寒论》理、法、方、药一气贯通,无处不体现辨证论治思想。现略陈管见,以求正于同道。1辨证施治1.1辨本证、兼证、变证、假证,法外有法《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以掌握临床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为基础,随证施治。各病证均有典型证型,因体质、痼疾的不同而产生兼证,因误治而致变证及以证相类、用于鉴别诊断的疑似证,更有本末相反的假证。各病证均有常法、变法。如太阳病用汗法,阳明病用清下法,少阳病用和法,太阴病用温…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辨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主要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脉证合参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这些辨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1 辨六经融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首先确立六经之为“病” (提纲证 ) ,然后在六“病”的前提下 ,再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为此 ,有人建议将“六经”改称“六病”。六病皆有自己的因、机、证、治 ,如太阳病 ,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20.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常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1]。心悸属于一种自觉症状,发病时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如心慌。《伤寒论》中首次出现心悸病名,称之为"心动悸"、"心中悸"及"心下悸"等,并对心悸的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作了详尽的论述。现对《伤寒论》中临床常见的心悸证型作如下总结。1心阳不足证心阳不足之心悸,面色苍白,自汗气短,形寒肢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