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从1962年至1992年共收治回盲部癌48例。现将本组资料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21至73岁,中位年龄45.2岁,40岁以上者32例。就诊时腹痛腹胀者40例、贫血者8例,消瘦者26例,恶心呕吐者6例,低热者13例,血便者5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回盲部常见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回盲部恶性肿瘤,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回盲部恶性肿瘤中腺癌26例,多数CT表现为偏心性肿块或肠管局限性增厚,密度不均,中度或明显强化,浆膜面浸润;淋巴瘤7例,CT表现为肠壁弥漫性增厚或腔内息肉样肿块,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转移瘤3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块,无特异性;恶性间质瘤3例,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密度欠均,周边明显强化;平滑肌肉瘤2例,CT表现为较大混杂密度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类癌2例,CT表现为阑尾中远端显著强化小肿块。[结论]回盲部恶性肿瘤类型多样,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CT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大量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提高对回盲部疾病的X线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76例回盲部病变X线表现。结果 炎性肠病、腺癌、恶性淋巴瘤的X线征象各有特征。结论 对于回盲部病变x线表现认真细致观察,可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5.
6.
42例回盲部恶性肿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42例回盲部恶性肿瘤误诊的经验教训,误诊为急、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为最多见,占59.5%(25/42)。分析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回盲部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认为凡原因不明的不规则腹痛、腹胀、消瘦、贫血、排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拟诊为肠道感染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者,予以综合分析病史,重视大便潜血试验,钡灌肠造影,纤维结肠镜检查等,是降低回盲部恶性肿瘤误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以急腹症为首发表现的回盲部癌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以急腹症为首发表现的回盲部癌患者17例,平均年龄(56±18.2)岁,5例诊断为急性阑尾炎、4例考虑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入院,行急诊手术;6例考虑为阑尾周围脓肿、2例以阑尾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入院,完善辅助检查后确诊盲肠癌,行限期右半结肠切除手术。结果所有1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急诊手术9例,探查发现回盲肠肿物,其中4例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均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余8例患者,2例阑尾切除术后不全性肠梗阻,6例阑尾脓肿经治疗后腹部包块仍存在,经腹部CT、结肠镜检查诊为结肠肿瘤,患者均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结论回盲部癌可能首发表现为急腹症。在诊治时应全面检查,综合分析,手术中仔细探查,降低回盲部癌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10.
肠道平滑肌肉瘤较罕见,尤其是发生于回盲部最为罕见,我科92年10月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 男性,42岁,腹痛1年,贫血、消瘦7月。曾可疑“结肠癌”。于1992年10月8日入院。查体:消瘦、贫血貌。腹部膨隆,右下腹压痛,腹壁紧张未及具体包块。叩诊右下腹部呈大片浊音区,肠鸣音稍亢进,偶有气过水声。B超:肝及腹腔多发性占位病变。结肠镜:粘膜慢性炎症伴间质出血。血常规:Hb50g/L,WBC14.2×10~(9)/L,NO.85,LO.15。大便常规正常。入院后不久出现右侧腹膜炎及不全性肠梗阻。于11月16日手术探查:术中见回盲部浆膜下有一约25×20×20cm实性肿物,包膜基本完整,肿物与骨盆壁、膀胱、横结肠、回、空肠广泛粘连。空肠有二处受浸并 相似文献
11.
结肠癌诱发急性阑尾炎而仅行阑尾切除术致诊治延误常见报道 ,而回盲部肿瘤并阑尾周围脓肿反复切开引流少见报道 ,现将我们所遇两例报道如下。例 1:女 ,38岁 ,1999年 3月以“阑尾周围脓肿”非手术治疗无效在卫生院行“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腹痛消失 ;1999年 5月、7月又因右下腹疼痛、包块伴发热在同一卫生院两次“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 ,腹痛缓解 ,包块未完全消失 ;此后 ,右下腹疼痛反复发作 ,原引流处时有溢脓 ,包块有所增大 ,2 0 0 0年 2月在省级医院住院半月 ,行抗感染、瘘道冲洗 ,腹痛缓解 ,包块缩小 ,因经济原因出院。 2 0 0 0年 4月 4日因右下腹疼痛加重、发热 ,以“阑尾周围脓肿、瘘管”收我院。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18F-脱氧葡萄糖(FDG)作为最常用的PET/CT示踪剂,多用于肿瘤显像,可反映组织葡萄糖的代谢状况,然而正常人肠道亦可出现生理性的放射性摄取增高。由于回盲部是各种恶性肿瘤及炎性疾病的好发部位,故本研究探讨PET/CT偶发回盲部FDG高代谢灶摄取程度及其功能-解剖形态特征对回盲部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PET/CT意外探测到回盲部高放射性摄取灶的病例,半定量分析局部病灶放射性摄取程度,9例行手术证实病理,10例行肠镜检查,无法取得病理学证据者行6个月以上的长期随访。所有临床资料及半定量分析数据汇总后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所有回盲部FDG高代谢病灶中,14例(50.0%)生理性摄取病灶SUVmax平均值为5.2±1.6,8例(28.6%)良性疾病病灶SUVmax平均值为6.8±4.1,6例(21.4%)恶性肿瘤病灶SUVmax平均值为12.8±5.5。统计学分析提示生理性摄取组及良性疾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而与恶性肿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28,P=0.001)。ROC分析显示,当SUVmax为6.75时,回盲部恶性病灶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6.4%。结论:18F-FDGPET/CT在回盲部病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上有重要的价值,而在图像判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肠道生理性摄取的影响。半定量分析对于生理性摄取和回盲部的良性疾病的鉴别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回肓部病变的性质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观察476例回盲部病变的内窥镜表现特点,对活组织检查标本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内窥镜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息肉样隆起,病理检查示慢性炎症158例,炎性息肉42例,增生性息肉8例,腺瘤性息肉32例,伴有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28例,腺瘤样息肉恶变18例,回盲部癌118例,淋巴瘤18例,肠结核32例,溃疡性结肠炎12例,克罗恩病4例,脂肪瘤4例,平滑肌瘤2例.结论 回盲部病变最常见为慢性炎症,其次为息肉,回盲部癌也比较多见,行肠镜检查时应尽量抵达回肓部,可显著提高患者确诊率.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5岁。2005年4月19日因右下腹部隐痛、腹胀9个月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下腹部触及8cm大小肿块,质中等,边界不清晰,活动,局部压痛。外院肠镜示:盲肠起始段隆起型肿块,占肠腔一周。病理报告示:回盲部肠黏膜层内见少量高度可疑癌细胞。入院后检查:CA199173.53Ku/L.CA242128.86Ku/L,CEA11.69ng/ml。下腹部CT示:右下腹回盲部约7cm×8cm不规则肿块,局部肠壁不规则增厚,周围边界不清,内见点状钙化及低密度影,增强后不规则强化。初步诊断:回盲部癌, 相似文献
15.
阑尾炎与回盲部恶性肿瘤并存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统计九江市三家医院近15年来回盲部恶性肿瘤61例,其中与阑尾炎并存33例(占54%),现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男23例,女10例;年龄17~72岁,其中30岁以下3例,31~50岁16例,51岁以上14例,平均年龄43.2岁。主要临床表现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史19例,发热16例,血便13例,消瘦11例,呕吐11例,腹泻7例,便秘3例;右下腹压痛30例,反跳痛28例,腹肌紧张2例,右下腹包块21例。 相似文献
16.
升结肠及回盲部癌合并急性阑尾炎6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升结肠及回盲部癌合并阑尾炎在临床上并非少见 ,约占该种恶性肿瘤发病的 9.3 % [1 ] 。此类患者往往有典型的急性阑尾炎病史和体征 ,因而如在诊断和治疗中不够仔细谨慎 ,简单地行阑尾切除术或保守治疗 ,就会导致对肿瘤的漏诊和误诊、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时机。现就其临床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科 1995年 1月—2 0 0 0年 8月以来收治升结肠癌及回盲部癌合并急性阑尾炎 6例。其中男性 4例 ,女性 2例 ;年龄 37岁~ 81岁。 40岁以上者 2人 ,5 0岁以上者 4人 ,平均 5 8岁。当时患者均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回盲部肿瘤中的表达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回盲部 肿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结合随访结果分析EGFR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9例回盲部肿瘤患者中,EGFR阳 性表达率为51.7%(15/29)。随访5年,EGFR阳性表达患者8例死亡,存活7例;EGFR阴性表达患者2例死亡,存活12例。 EGFR阴性表达者平均生存时间要长于EGFR阳性表达者,且两者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EGFR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 预后有一定的关系,可以作为回盲部肿瘤患者预后判断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回盲部恶性肿瘤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回盲部恶性肿瘤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33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情况.结果 33例患者临床症状中,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恶心呕吐、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的比例分别为81.82%、81.82%、72.73%、72.73%和63.64%;病理检查显示,28例为腺癌(84.85%),5例为肉瘤(15.15%);阑尾炎分型中,化脓性阑尾炎18例(54.55%),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4例(42.42%),坏疽性阑尾炎1例(3.03%);术后随访显示,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9.29%、64.29%和53.57%.结论 回盲部恶性肿瘤合并急性阑尾炎,其临床特征以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为主,阑尾切除时应注意对回盲部进行探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回盲部病变的性质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观察近5年476例回盲部病变的内窥镜表现特点,对活组织检查标本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内窥镜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息肉样隆起,病理检查示慢性炎症158例,炎性息肉42例,增生性息肉8例,腺瘤性息肉32例,伴有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28例,腺瘤样息肉恶变18例,回盲部癌118例,淋巴瘤18例,肠结核32例,溃疡性结肠炎12例,克罗恩病4例,脂肪瘤4例,平滑肌瘤2例。结论 回盲部病变最常见为慢性炎症,其次为息肉,回盲部癌也比较多见,行肠镜检查时应尽量抵达回盲部,可显著提高患者确诊率,更加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原发于小肠及回盲部的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4例原发小于小肠及回盲部的恶性淋巴瘤,通过随访进行回顾性研究。临床表现以腹痛、腹块、腹泻、纳差为主。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补充放疗化疗。影响预后的因素有临床分期、治疗情况、病理类型等。结果:小肠回盲部淋巴瘤多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随访3 ̄7年,5年生存率为14.3%。结论:因本病无特异性症状与体征,早期诊断困难、剖腹探查很重要,治疗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