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多数皮肤病学中心的光实验都将起始量作为最小红斑量(M ED)的一部分,过去的研究发现前臂和后背的皮肤对宽波及窄波(N B)U VB的M ED读数都具有显著的差异。作者的目的是比较身体3个不同皮肤位点的M ED,包括前臂、后背及腹部,以观察是否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研究征集了20名健康志愿者,接受作者的光实验标准量系列照射,用NB-U V B照射身体的前臂、背部和腹部3个位点,照射后24cm评估M ED。腹部M ED中位数为0.79J/cm2,背部为0.95J/cm2,前臂为1.11J/cm2,经Friedman等级方差分析显示其具有显著差异(P=0.003)。皮肤类型和M ED之间在…  相似文献   

2.
多形性日光疹(PLE)以紫外线(UV R)诱导的免疫抑制失败为特征,并最终导致针对光诱导抗原的Ⅳ型过敏反应。作者在10例PLE患者和11例对照中检测了模拟日光射线(SSR)对接触性过敏反应(2,4二硝基苯,DNCB)诱发阶段的影响。受试者给予DN CB敏感剂量,3周后上臂内侧暴露于SSR的0.75到2个最小红斑剂量(M ED)。立即照射、24h后照射和不照射部位均由DNCB激发。皮肤厚度增加用高频超声测量。总体而言,2个M ED导致17%~20%诱发反应抑制(与以前报道的93%的敏感抑制相对照),但是SSR的作用在受试者中极为不同,一些受试者呈现强反应,这可能与光…  相似文献   

3.
在组织学研究中,常常表明紫外线(UV)照射,尤其是UV B照射,可引起有活力的表皮和(或)角质层显著增厚。因为皮肤活组织检查改变了皮肤的原有形态而且常受到医源性损伤,研究目的是用体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UV A1和U V B照射后表皮厚度(ET)的变化。20例健康志愿者接受每天60J·cm-2UV A1和1.5倍最小红斑量U VB照射,连续在上背部照射3d。最后1次照射24d后,用O CT检测U V照射处和未照射的周边对照处。A型扫描平均ET,未照射皮肤(94.2±15.7μm)、U V A1照射皮肤(105.4±12.8μm)和U VB照射皮肤(125.7±22.1μm)之间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中波紫外线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白介素-8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中波紫外线 (UVB)对人角质形成细胞 (HKC)分泌白介素 - 8(IL - 8)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强度的 U VB照射体外培养的 HKC,2 4 h后用 EL ISA法检测上清液中 IL - 8的质量浓度 ;以及在相同强度UVB照射后的不同时间点检测 HKC分泌 IL - 8的水平。结果  U VB照射可使 HKC分泌 IL - 8增加 ,该效应在 10~4 0 m J/ cm2 时呈强度依赖性 ,UVB强度为 2 0~ 70 m J/ cm2 时各组 IL - 8质量浓度与对照组 (0 m J/ cm2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HKC接受 30 m J/ cm2 U VB照射后 ,其 IL - 8的分泌在 1h内开始增加 ,12 h达到高峰 ;照射后 3h、6 h、12 h、2 4 h时 HKC分泌 IL - 8的水平与 0 h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U VB可使 HKC IL - 8分泌增加 ,该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呈强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虽然早期蕈样霉菌病(M F)通常预后良好,当前疗法(UV B、光化学疗法、局部外用氮芥、电子束放疗)的长期生存率相似,但有人关心这些疗法的潜在副作用。有报道相同疗效的UV B剂量在致癌性上比PU VA安全,且前者的副作用较少。作者的研究目的是评估窄波U VB治疗早期M F的疗效。采用标准方案,给予16例早期M F患者(男性7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0岁)TL-01光疗,每周3次。平均治疗27.9次后,12例(75%)皮损完全消退,3例部分消退,1例无效。6例原皮损完全消退的患者在中断治疗平均4.5个月后复发。该研究表明窄波UV B是一种治疗早期M F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波段紫外线(UVB)损伤时,p53对MEF细胞的miR-465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野生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p53+/+)和p53缺失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p53-/-),首先分别验证了这两株细胞的p53蛋白表达的差异;其次分别观察了这两种细胞在50 J/m2的UVB照射后孵育不同时间细胞存活率的改变及miR-465差异表达的情况。结果 MEFp53-/-的p53表达水平呈缺失状态;经50 J/m2UVB照射后,两种细胞的存活率均在照后2 h出现显著降低,至照后24 h未见明显恢复,且MEFp53-/-的存活率在照后多个时间点低于MEFp53+/+细胞;MEFp53+/+中miR-465的表达下调而MEFp53-/-中miR-465的表达则上调,在照后2、4、6和12 h升高均超过2倍。结论 UVB照射能引起MEF细胞存活率下降,且MEFp53-/-的存活率在多个时间点低于MEFp53+/+;p53基因对UVB照射后miR-465的表达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苏格兰泰赛德区UVA1红斑的量效与时程特征。设计:成人志愿者犤I型和II型皮肤(n=13)及III型和IV型皮肤(n=11)犦的下背部及前臂内侧避光部位皮肤接受来自高输出放射源的UVA1几何剂量系列的照射。机构:大学医院的光生物学科。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可视最小红斑剂量(M ED),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后脑恶性胶质瘤细胞内p53蛋白及其下游靶基因p21^WAF1和Eax表达的变化与内源性细胞内p53状态的关系。方法 Wertern Blot测定在放疗后不同时间点时两种人恶性胶质瘤细胞株:U87MG(野生型p53)和T98G(突变型p53)内p53、p21^WAF1和Bax蛋白的表达,应用密度测定仪对表达的蛋白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照射后2h,U87MG细胞内p53蛋白水平较照射前增加6倍,在24h内保持稳定,随后3d内继续增加。而p53下游靶基因p21^WAF1蛋白被p53转录激活后6h开始增加,在12h大约是基线的10倍,随后其进一步增加。而在T98G细胞中放疗后p53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在放疗后72h内没有观察到p21^WAF1的表达。这两个细胞株中,Bax蛋白表达在放疗后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放疗后恶性胶质瘤细胞内p53蛋白和其靶蛋白的激活和积聚取决于其内源性细胞内p53的状态。而Bax水平没有变化表明放射诱导的细胞凋亡并不需要bcl—2家族中该成员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放射线对鼻咽癌CNE细胞细胞周期阻滞、凋亡和抑癌基因p57^ki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放射线诱导的细胞周期阻滞、凋亡;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抑癌基因p57^kip2蛋白的表达。结果CNE细胞经照射后,G1期无明显阻滞,S期出现短暂堆积,G2/M期阻滞程度具剂量和时间依赖性,G2/M期阻滞在12h与24h时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P〈0.01),随照射后时间延长而增强,峰值出现于12Gy24h;细胞凋亡发生率与照射剂量和照射后时间均呈正相关(P〈0.01)。照射后p57^kip2蛋白表达随照射剂量增加和照射后时间延长而上调(均P〈0.01)。结论G2/M期阻滞、细胞凋亡率和p57^kip2蛋白均能反映及预测鼻咽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光斑贴试验(PhPT)结果难以肯定,即便临床相关亦不总能明确,PhPT阳性可表现为光敏感或光毒性。作者假设亚红斑反应是对接触刺激物(如月桂基硫酸钠,SLS)、过敏原(如镍)及亚红斑U V暴露的一种附加反应或增效作用。10名镍过敏志愿者,于背两侧分别涂以SLS和镍,24h和48h后移除,一侧用5J·cm-2的UV B照射或最小红斑量模拟照射(SSR),进行主观或客观(如红斑直径)判断SLS的最小刺激量(M ID)及镍的最敏感剂量(M AD)。结果在某些患者出现亚临床接触敏感或接触刺激性光增强,而在几乎相同个体出现光抑制。48h后5名自愿者中有2名测出U VB的M …  相似文献   

11.
采用 S- P免疫组化技术 ,检测 40例原发胃癌组织中 p53与 p2 1 WAF1/ CIP1/ SDI1蛋白的表达 ,应用 PCR- SSCP技术对 40例胃癌组织中 p2 1 WAF1/ CIP1/ SDI1基因状态进行分析 ,对照1 0例正常胃组织标本 ,与胃癌临床生物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53、p2 1蛋白异常表达仅在胃癌组织中出现 ;p53与 p2 1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患者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组织分化程度等指标无统计学相关性 (P>0 .0 5) ;胃癌组织中 ,p53蛋白与 p2 1蛋白表达间关系密切 (P<0 .0 5) ;40例胃癌组织中 ,p2 1基因 PCR扩增片段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SCP) ,未发现异常条带。提示 :p53与 p2 1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发生有关 ,但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未发现相关性 ;胃癌中 ,p2 1蛋白表达以依赖 p53途径为主 ;40例胃癌标本 PCR- SSCP检测 ,未发现 p2 1基因突变 ;基因状态的完整 ,也为利用可激活 p2 1基因的药物治疗 p53蛋白失活的胃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p53基因突变及其与p21WAF1/CIP1蛋白定量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DNA序列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等技术,检测41例PTC和1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标本组织中p53基因突变情况和p21蛋白染色状况.结果 (1)伴p53基因突变(Ⅰ组)和不伴突变(Ⅱ组)PTC的原发肿瘤(T)、淋巴结转移(N)及远处转移(M)差异无显著性(P>0.05).(2)Ⅰ、Ⅱ和Ⅲ之间,Ⅰ和Ⅱ、Ⅱ和Ⅲ、Ⅰ和Ⅲ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D)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PTC的演进和p53基因突变与否无直接关系,p53蛋白的空间构象可能发挥关键作用.(2)在PTC的发生、发展中存在依赖野生型p53蛋白诱导P21WAF1/CIP1表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中p16及p53基因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已确诊人脑胶质瘤中P16及p53的表达.结果 p16表达缺失率为60.5%,p53阳性率为48.8%.p16表达缺失在川级(43.6%)、Ⅳ级(85.7%)脑胶质瘤中显著高于Ⅰ-Ⅱ级(22.2%)(P<0.05).p53表达阳性在川级(62.5%)、Ⅳ级(64.3%)脑胶质瘤中显著高于Ⅰ-Ⅱ级(15.4%)(P<0.05).p16阳性且p53阴性(即正常)者在Ⅱ级中为18.2%(2/11),在Ⅲ、Ⅳ级病例中均为0;p16缺失表达伴P53突变(均异常)者在Ⅱ级肿瘤中仅为16.7%(1/6).而在Ⅲ、Ⅳ级病例中两者复合改变者为40.0%(8/20).两种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及发病部位无相关性.结论 P16、P53基因异常对脑胶质瘤的形成及其发展有重要作用.p16、p53在脑胶质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1例54岁的女性患者用透明质酸酶(H A)(R estylane)治疗皱纹4个月后在双侧鼻唇沟出现坚实结节,病史5个月。患者用倍他米松15m g/d治疗6d,1周内皮损消失。然而,停药后8d,在原部位和以前无皮疹的臀部、旧瘢痕上又出现新的结节。查体见鼻唇翼处可触及约0.5~1.0cm大小的结节,臀部(图1)和2个陈旧瘢痕处出现红色结节。实验室检查示C反应蛋白(7.9m g/L,正常值<5m g/L)和乙酰转换酶升高(14.5U/L,正常值<9U/L)。胸部X线检查正常。肺功能检查示CO弥散功能下降,胸部轴向体层摄影示纤维化,实质密度增加和钙化,检查结果证实了肺纤维化的诊断。手部X…  相似文献   

16.
外源性p53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外源性p53基因对人胃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将人野生型p53基因导入不同p53状态的4种人胃癌细胞系,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53基因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用细胞存活份数来表示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用流式细胞计数、细胞DNA片段化分析和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HTSS 在高效靶比病毒剂量下,外源p53基因在4种胃癌细胞的胞核中均高效表达,并可使细胞产生明显的G2/M 阻滞和凋亡,使细胞存活份数明显减少.而且这种作用不依赖细胞内在的p53基因状态.单独照射4 Gy,对野生型p53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致凋亡效应明显,而对其它3种细胞的作用较弱 .照射4 Gy结合Ad-p53时,外源p53基因可显著增强照射引起的G2/M期阻滞和凋亡及生长抑制作用,对4种胃癌细胞放射增效比高达2.3~3.6.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转染4种胃癌细胞后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照射后人皮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的表达,探讨强脉冲光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择皮肤类型为Ⅲ~Ⅳ型志愿者,年龄大于20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恰当的治疗参数,取560 nm/590 nm的滤光片,单/双/三脉冲的不同脉冲方式,脉宽为2.0~4.0 ms,脉冲延迟25~40 ms,能量密度16~20 J/cm2,治疗间隔3周,治疗次数3~4次,于治疗后2~3周在照射部位及非照射部位各切取1块皮肤样本,约5 mm×5 mm×5 mm大小,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照射后皮肤MMP-1、MMP-8及TIMP-1均有阳性表达,3周时的MMP-1、MMP-8表达弱于2周时的表达,而3周时的TIMP-1表达与2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照射部位阴性染色。结论强脉冲光可增强人皮肤中MMP-1、MMP-8、TIMP-1的表达,后3者对皮肤重塑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冬季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NB-UVB治疗仪(波长310nm~315nm)全身照射,初始剂量0.3J/cm2,照射距离20cm,每次递加0.1J/cm2,累积最大剂量为2.9J/cm2,连续治疗2w~3w,隔日1次。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7例(23.3%),显效16例(53.3%),有效3例(10%),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为76.7%。结论: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冬季型银屑病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快捷,安全性好,可作为冬季型银屑病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抗紫外线照射所致的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UVB紫外线照射正常肝细胞株L02(照射剂量为200J/m2),实验组加/对照组不加NADH(400μg/ml)培养24h。AnnexinV/PI法检测细胞凋亡率,DNA凝胶电泳观察DNA断裂片断,流式细胞仪检测p53、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NADH可明显抑制紫外线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并且能够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p53、Bax蛋白表达。经紫外线照射后的肝细胞存在自身修复。结论NADH能够抗紫外线诱导的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下调p53、Ba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姜其学  张晓彬 《中原医刊》2006,33(19):61-62
目的观察窄谱(311nm)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NB-UVB照射治疗82例寻常型银屑病,每周照射3次,每2周评估疗效1次,记录不良反应,并与口服中成药克银丸比较。以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指数(PASI)评价疗效。结果8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治愈53例(64.6%),显效21例(25.6%),有效6例(7.3%),无效2例(2.4%),有效率(治愈 显效)90.2%。疗程结束时平均照射剂量为(5.4±1.5)J/cm2,平均照射次数为(21±5)次,累积照射剂量平均为(22.4±6.5)J/cm2,有4例患者出现皮肤发红、肿胀、灼热感等不良反应。结论NB-UVB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规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