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胸心脏按压用于急诊抢救的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记录6例经过胸外心脏按压无效或者效果不佳的病例在进行开胸心脏按压后心肺脑复苏的情况。结果开胸心脏按压成功率(5/6)高于胸外心脏按压,转入监护室率(5/6)明显提高,1例至今存活。结论较于胸外心脏按压,开胸心脏按压能使心脏有效复跳。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患者转监护室率。准确判断开胸指征,争取尽早进行开胸心脏按压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转监护室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抢救心脏停搏的疗效.方法:心脏骤停患者7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常规复苏组30例和联合复苏组40例.常规复苏组采用常规心肺复苏术(STD-CPR),联合复苏组采用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比较两组抢救效果.结果:联合复苏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复苏时间为6.80±1.20...  相似文献   

3.
谢钢  赵金臣 《医学综述》2014,(2):286-288
胸外心脏按压是抢救心搏骤停的有效措施,连续胸外按压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对于院外心搏骤停的急救,大多数目击者不愿意或者不能实施传统的心肺复苏,除此之外,实施单纯胸外心脏按压与传统的心肺复苏有相似的生存率及神经学预后。因此,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强调普通急救者只需实施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即可,提高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的依从性和可行性。单纯胸外心脏按压法应当被大众熟悉,并期待更多的目击者参与到心搏骤停的心肺复苏中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91-94
目的 比较心肺复苏初期徒手胸外按压与机械胸外按压对患者血气指标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1月接收的64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将其根据心肺复苏方法不同平均分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徒手胸外按压,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机械胸外按压,对两组患者血气指标、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间pH值、乳酸、PaCO2以及PaO2等血气指标方面差异较小(P>0.05);在心肺复苏成功率方面,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是59.37%和84.37%,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31.25%和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胸外按压与徒手胸外按压均不会影响患者pH值、乳酸、PaCO2以及PaO2等血气指标,但是机械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成功率要比徒手胸外按压更优,除此之外,其能够降低患者气胸、胸壁胸内脏器损伤以及肋骨骨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普遍采纳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郑中斌 《中外医疗》2014,(15):13-14
目的:分析研究不间断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中的疗效观察,以更好地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 A组43例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使用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方法,B组12例患者给予常规心肺复苏方法,对比观察两组心肺复苏的效果。结果 A组初期恢复自主循环率更高(30.23%),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24 h生存率(23.26%)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胸外按压时间中 A 组(8.44±1.32s)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机对心脏骤停患者胸外心脏按压效果及复苏成功率.方法:65例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的患者为观察组,70例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跳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患者骨折发生率.结果:萨勃心肺复苏机组临床效果优于人工按压组,复苏成功率较人工按压组高,而骨折发生率较人工按压组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效果和成功率要优于传统人工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7.
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对心肺复苏影响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对心肺复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操作如不正确的把握好按压速度,患将会因心肌缺血缺氧,循环血量不足而死亡,操作如能正确的把握好按压速度,患将有复生的可能。因此培养娴熟的业务技术,把握好胸外心脏按压频率是心肺复苏的关键,也是抢救成功的保证。现将观察及护理操作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曹钰  刘君钊 《西部医学》2019,31(12):1805-1809
胸外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术的核心技术,近年来多国心肺复苏指南均强调高质量胸外心脏按压的重要性。目前大量研究证实,除实施足够的按压深度、频率、减少按压中断时间、保持胸廓充分回弹等必要条件之外,按压者自身因素、患者胸廓结构力学特性及胸外心脏按压的动力学特点均可对胸外心脏按压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在按压过程中关注以上因素的影响,实施个性化按压方案,可提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本文对以上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胸外心脏按压的发展趋势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9.
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操作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单人心肺复苏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的实际操作状况,分析对心脏按压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北京地区6家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422人,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肺复苏调查表记录操作人员的一般情况,使用菲利普公司提供的QCPR3535型多功能除颤监护仪及ANNIER 复苏模拟人,对每个操作者2 min内按压频率、按压幅度、按压间释放压力3项指标的数据进行记录.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操作合格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人工胸外心脏按压3项指标均达标的总合格率为32.0%(135/422);按压频率、按压幅度和按压间释放压力的合格率分别为59.0%(249/422)、53.6%(226/422)和76.1%(321/422);每年参加过培训、按压动作培训和参加过急诊工作是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合格的相关因素.结论单人胸外心脏按压的合格率较低;规范化培训、长期培训和定期培训反馈对提高心肺复苏操作水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在院前猝死患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院前心搏骤停310例患者中,接受旁观目击者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87例(按压组),未按压223例(未按压组),同期院内猝死32例(对照组),比较3组复苏效果。结果: 按压组复苏成功率和未按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对复苏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心脏停搏时的抢救方法。方法 1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突发心源性猝死,心电监护显示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在救治中出现心脏停搏。立即行心肺复苏术(CPR),对停搏的心脏进行复跳,主要包括胸外持续按压,肾上腺素静推和静滴,安置临时起搏器等综合治疗。结果复苏早期:17例心跳恢复,1例死亡;复苏晚期:14例存活,3例死亡。复苏成功率为77.8%。结论心源性猝死突发时对心脏停搏的抢救是抢救心源性死亡一个重要环节,持续胸外按压,静推和持续静滴肾上腺素,促使心脏尽快起搏,并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等是有效的抢救方法。抢救时心跳的复苏时间及患者原有的心衰是影响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院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因素。方法:751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B)。A组376例徒手胸外心脏按压:B组375例除 常规方式 救治外,同时使用大剂量肾腺素及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结果:A组自主循环功能恢复,B组自主循环功能恢复14例。结论:大剂量肾上腺素及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可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心脏病突发者得以生存的第一个环节.心肺复苏实施过程中胸外按压的力度和频率都有具体的要求,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肺复苏培训,难于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急救.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便携式心肺复苏装置,可以更好地把握胸外按压的时机和程度,改善心肺复苏急救的效果.该装置在实施胸外按压过程中能够实时检测施救者的按压力度,根据患者体型判断按压力度是否满足要求.如果按压力度过大或过小,则会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进行报警提示.此外,本装置还可以设定按压频率,并进行声音提示.  相似文献   

14.
孙嘉宾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194-2195
目的总结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经验,提高急诊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12月院内与院外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心脏骤停时间、胸外按压时间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结果在102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心脏骤停1 min~4 min,院外和院内6 min内复苏成功分别为5例和18例;心脏骤停3 min~5 min,院外和院内6 min内复苏成功分别为0例和12例。胸外按压30 min,院内和院外6 min内复苏成功分别为14例和3例;胸外按压5 min,院内和院外6 min内复苏成功分别为6例和1例。结论及早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胸外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建立高级生命支持,可以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机械胸外心脏按压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急诊科发生心跳骤停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胸外心脏按压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7例(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和观察组29例(机械胸外心脏按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48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血尿素氮(BUN)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等生化指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的差异。结果复苏后48 h,观察组CK-MB、c Tn I和BUN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AST/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CS和C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机械胸外心脏按压较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可更有效地改善组织灌注,恢复神经功能,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16.
董钧  陆峰 《大家健康》2013,(14):1+3
目的:分析我中心在执行《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下称《2010AHA指南》)前后4年的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病历,探讨《2010AHA指南》中对心肺复苏CPR流程及技术参数的调整对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照我中心执行《2010AHA指南》前后各2年的复苏成功病例524例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①两组发病年龄具有相同的分布特点,对复苏成功无显著影响。②执行CABD流程后胸外按压开始时间缩短I组为(4.82±2.55)秒,明显高于Ⅱ组(1.91±1.43)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5,P=0.0000.05)。③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I组为2.35%,Ⅱ组为3.24%P0.050)有统计学差异。④复苏成功患者中存活出院率(I组为5.21%,Ⅱ组为11.50%P0.050)有统计学差异。⑤有目击者第一时间实施胸外按压,复苏成功率17.1%,无目击者第一时间实施胸外按压,复苏成功率1.22%。两组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4.33,P=0.0000.05)。结论:CPR中采取CABD复苏流程更为合理和有效。尽早而有效的胸外按压在早期复苏中可维持一定动脉压,提供重要脏器对氧的基本需求,有利于心肺复苏成,并认为公众自救早期实施胸外按压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报道认为,采用单纯腹部按压(OAC)能更有效地提高冠状动脉灌注,输送更多含氧丰富的新鲜血液进入心脏,较传统的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更能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另一种新的复苏方法是在心脏骤停时选用或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帮助心脏复跳;在救治心脏猝死时,使用血管加压素比以往单独使用肾上腺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1].新指南认为2005指南实施以来存在胸外按压质量有待提高、各个急救系统中院外心搏骤停的成活率相差较大以及院外心搏骤停发生时目击者极少实施心肺复苏(CPR)等问题,并为此做出了一些更改建议,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提出重视心搏骤停后治疗的建议,以期提高心搏骤停成活率.本文就新指南中基础生命支持(BLS)阶段的部分更新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在心肺复苏操作中应用实时反馈装置对不同人群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有抢救心肺复苏病人经验的急诊科医护人员、获得基础生命支持培训证书的医学生和仅简单学习过心肺复苏知识的旁观者各25人,先背对心肺复苏反馈装置显示屏按照2015年指南要求实施2min的无反馈胸外按压,在休息6h后再面对反馈装置的显示屏进行2min的有反馈胸外按压,记录受试者胸外按压质量。结果:3组受试者有无反馈装置的胸外按压质量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组结果分别为(53.7±25.2)%vs(18.3±23.2)%,(53.5±32.5)%vs(25.6±31.5)%,(33.9±30.8)%vs(6.9±15.8)%;旁观者无反馈的胸外按压质量明显低于医护人员和医学生(P<0.01),但使用反馈装置之后3组受试者按压质量的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使用实时反馈装置可以显著改善不同人群胸外按压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同人群之间胸外按压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担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担架系统,它将按压、呼吸、吸引、液体输注等功能集成在一个双折担架上.该担架系统完全符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该担架系统能承载患者,可于现场和后送途中对患者实施不问断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心肺复苏,同时也可进行吸引和输液,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心肺复苏急救系统.其按压/通气比、按压深度、呼吸潮气量均可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