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Philips64排螺旋CT颈部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脑梗死及脑供血不足的36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6例扫描所得图像均获成功,正常4例,颈动脉病变21例,椎动脉病变11例。同时评价该种成像方法在显示颈部动脉血管性病变细节的优越性。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病变准确、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对于临床脑缺血病变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头颅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的患者42例,这些患者都进行过头颅CTA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详细记录颅内血管病变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及斑块性质情况。结果:在4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头颅CTA共检测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13例、动脉狭窄27例、动脉闭塞1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以颈动脉膨大处多见、并多为两侧同时受累,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处和颈内动脉。结论: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病变血管的阳性检出率较高,颈部血管彩超可以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部位、斑块性质、管腔狭窄情况。2种检查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不足,可以很好地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椎动脉CT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经临床表现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椎动脉CTA的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椎动脉CTA对本组病例进行相关的治疗选择的意义。结果在6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双侧椎动脉:粥祥硬化斑块63例,钩椎关节增生32例,先天变异3例,局部无受压痉挛狭窄8例,闭塞4例。本组病例38例接受非手术治疗,18例接受介入治疗,11例接受手术治疗。结论椎动脉CT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采取相应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早期防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提供了确切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A与超声对比在颈部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和超声(ultrasonography,US)在颈部动脉常见病变的显示情况的对照研究,探讨CTA诊断颈部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4例进行CTA、US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患者进行同颐性分析。以DSA结果为标准,评价CTA和US两种方法对颈部疾病的检出有无差异;根据其病变表现总结分类,了解CTA和US两种方法住颈部动脉分类病变检出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在34例DSA检查的患者巾动脉粥样斑块106段,动脉狭窄41段,动脉闭塞11段,动脉发育纤细14段,动脉开口变异5段,病变血管共计177段。以DSA为标准,CTA对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动脉闭塞、动脉发育纤细、动脉开口变异的显示分别为100、39、11、14、5段,共计169段;US的对上述病变的检出分别为94、33、9、13、1段,共计150段。CTA和US两种方法在颈动脉疾病的检出方面差异显著(P〈0.05)。以DSA为标准,CTA较US在颈部动脉疾病的检出上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CTA在颈部动脉分类病变检出敏感性、准确性及特异性均非常高(91.6%~100%),US在血管起始部病变的检测上明显不足。结论16层CTA较US能更全面检测颈部动脉病变。多层螺旋CTA可以作为无创性检测颈部动脉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对COPD患者颅内血管改变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MSCT行脑CTP检查,对生成的CBF、CBV、MTT3种参数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并行脑CTA检查,观察脑内大血管分支狭窄及闭塞情况,并分析该情况的高发部位。结果:在研究中我们发现,Ⅲ级、Ⅳ级COPD患者CBF、CBV、MTT3种参数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脑CTA检查发现随着COPD程度的加重,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越高,并好发于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结论:COPD患者可合并颅内血管及血液灌注的改变,CT检查能够早期快速、准确反映颅内血管病变的程度及部位,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为标准,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特征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发病在5天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行CTA检查并行DSA检查的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法测量破裂的动脉瘤部位、形态参数,分析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颅内动脉瘤的直径、瘤颈宽度,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结果 CTA和DSA检查破裂动脉瘤部位、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比较、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检查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4 mm的破裂颅内动脉瘤,CTA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71.43%,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71.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析疾病与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36例中,颅内外血管病变24例,阳性检出率66.7%。术中发现血管病变37处,其中狭窄29处,闭塞7处,动脉瘤1处。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结论: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颈内动脉病变在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供血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6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前、后循环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和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的构成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前、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脑供血动脉病变高于颅内...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血管支架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诊断方法依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确诊。1 1 脑供血动脉超声检查 :联合B型超声成像与经颅多普勒检查检测脑供血动脉狭窄 ,其中经颅多普勒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检测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无创检测方法。B型超声扫描可实时的显示动脉的纵向剖面 ,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评价颈动脉的血流状况 ,基于预先设定的参数 ,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1 2 CT血管造影 (CTA) :主要了解颈动脉系统颅外段有无狭窄、钙化斑块及其程度、范围。超声检查方法如不能肯定 ,可补充进行CTA检查。CTA可以精确地显示血管腔的直径 ,如果需要的话 ,在窗宽 85 0HU、窗位 2 0 0H…  相似文献   

10.
目的常规CT检查难以获得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信息,CT灌注成像可反映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流异常灌注情况。文中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疑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脑CTP联合头颈部CTA扫描检查,用CT灌注软件和血管软件进行评估。结果梗死区与对侧脑区相比,灌注值(perfusion)、强化峰值(peak enhancement,PE)、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灌注值(relative perfusion,rP)、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BV,rCBV)呈下降趋势。梗死区TTP值显著延长。CTA显示38例患者中8例(21.1%)病灶侧大血管大致正常,12例(31.6%)发现病灶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5例(13.2%)病灶侧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5例(13.2%)病灶侧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8例(21.1%)病灶侧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颅内占位病变。结论 CTP及CTA联合检查具有快捷、经济的特点,可同时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液动力学改变并分析病变区供血动脉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病理生理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脑CT灌注峰值时间来预测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组(40例,采取经验法选取延时20s扫描)和B组(40例,采取CTP-CTA联合扫描技术),测量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和上矢状窦,C4椎体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CT值,并计算同层动静脉CT值差。结果 (1)B组较A组头颈部动脉CT值高(P〈0.05),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A组清楚。(2)B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均得到满意的头颈部血管图像;A组扫描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重建后得到头颈部血管图像,其中3例(7.5%)因扫描时间过早、5例(12.5%)因扫描时间过晚而致头颈部血管图像显示不佳。结论 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联合应用脑CTP检查中,通过测量脑CT灌注峰值时间预测头颈部CTA检查扫描延迟时间是保障头颈部CTA检查成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例中有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89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100例中CTA发现116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9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35个、大脑后动脉3个、颈内动脉瘤16个、椎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基底动脉1个。2例AVM,4例动脉瘤合并AVM,2例AVM合并静脉瘤,诊断准确率达94.91%。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AVM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秦伟 《吉林医学》2011,32(25):5198-519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高血压患者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TCD对23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检测,被检者检测前3天禁用血管扩张药。记录相应血管的收缩峰速度(Vs)、脉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并观察血管的频谱图。结果:236例患者中可见异常改变的198例,占总病例数的83.9%,其中脑血管痉挛者66例,脑供血不足者132例,脑动脉狭窄者32例,脑动脉硬化者112例。结论:TCD检查能帮助了解高血压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病变的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TCD与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雪  刘会玲  李韬  王枫 《疑难病杂志》2009,8(4):204-20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2例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在2周内行TCD与头颅CTA检查,分析两者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TCD与头颅CTA符合性以CTA为标准,TCD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87.6%,特异性为94.1%,符合率为84.3%;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73.7%,特异性为84.3%,符合率为89.2%。结论TCD对颅内动脉狭窄诊断可靠性好,CTA为脑血管狭窄提供进一步有效的检查手段,TCD与CTA互补应用可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A对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表现。结朵32例患者中,CT平扫阳性16例,诊断率50%;CTA显示大脑前动脉病变7例(闭塞4例,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病变18例(闭基10倒,狭窄8例),走脑前、中动脉同时闭塞5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CTA诊断率100g。结论临床怀疑急性重症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行cT扫描,在排除脑出血及其它病变后应行CTA成像分析,为,临床诊治大面积脑梗塞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我科64排螺旋CT在脑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44例,由诊断医师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进行图像综合评价.结果 64例患者中,60例图像显示成功,脑动脉狭窄38例(伴脑梗死12例),脑动脉瘤14例(脑动脉 狭窄伴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8例.与DSA相比,CT血管造影(CT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敏感性为93.75%,特异性为100%.结论 CTA与DSA的敏感性与特 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普查、筛查上可以选用CTA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7.
孙志先  孙毅  张毅  朱志韬 《医学综述》2014,(12):2265-2267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入住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1例AVM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CT平扫、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1例患者检测出21处AVM,均进行病灶手术切除。三维CTA影像结果和患者手术所见AVM结果进行对比显示:①CTA影像对AVM位置的诊断与手术结果一致,符合率高达100%。②CTA对供血动脉显示率为95.3%(41/43),对引流静脉的显示率为72.7%(24/33)。③21处畸形血管团采用三维CTA检测显示其累及范围与手术结果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AVM的影像手段,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指导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DSA对比研究64层CTA行子宫动脉造影的价值。方法选择经彩超诊断单发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35例,子宫动脉栓塞前进行先行64层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血管探针技术以及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显示子宫动脉的解剖,重点观察子宫动脉的开口位置。DSA血管造影时参照CTA结果,选择相应角度行子宫动脉造影,比较分析靶血管的逐级分支的能力,血管的走行及子宫动脉弓状吻合情况。结果子宫动脉起源于臀下阴部干33支(47%),脐动脉12支(17%),阴部内动脉11支(16%),臀下动脉8支(11%),髂内动脉6支(9%),其中7例左右子宫动脉起源不对称。子宫动脉与起源血管成角小于30。者46支(68%),介于30~60。之间者20支(29%),大于60°者2支(3%)。33例双侧子宫动脉粗细不对称,占94%。55支子宫动脉增粗(80%)。CTA对子宫动脉主干显示率为75%,对终末分支显示率41%,均能显示肿瘤供血动脉。DSA常规正位对子宫动脉起源开口及角度显示率分别为24%及27%,参照基于CTA数据旋转角度后都能更好显示子宫动脉。结论64层CTA能较好地显示子宫动脉走行及开口解剖细节,子宫动脉栓塞前行CTA能更好地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颈部CT血管造影(CTA)的结果,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5例,对患者进行CTA检查,分析患者的CTA检查结果,探究其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在65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59例,正常未发现颈动脉狭窄6例,检出率为90.77%;共检测血管130支,共有89支狭窄的血管,其中轻度狭窄的血管为52支,所占比例最大(58.43%);而在相应的血管中,颈内动脉有78支狭窄,所占比例最大(87.64%)。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进行颈部CTA检查,对于颈部血管的形态显示的比较清楚;另外也能观察周围的毗邻关系,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比较高,对于脑梗死患者病因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徐伟  杨立民  汪长胜 《实用全科医学》2010,(12):1614-1615,163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西门予16排螺旋CT对40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NNCT+CTP+CTA检查,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完成该“一站式”检查。经西门子后处理软件进行评估。结果灌注异常区的CBF(t=2.45)、CBV(t=3.07)、MTT(t=2.89)三组参数值与对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狭窄12处:中度狭窄4处,重度狭窄及闭塞8处;颅内动脉狭窄25处:中度8处,重度狭窄及闭塞17处。颈内动脉及颅内动脉均狭窄6例。灌注异常区的灌注参数仅MTT值异常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具有低的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值=0.523〉0.5,P=0.012。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与脑组织缺血程度不成正比。结论“一站式”CT检查能灵敏而准确地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有效地判断头颈动脉系统是否存在狭窄和闭塞、确定病变部位和测量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