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头孢曲松/三唑巴坦复方制剂组方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选择头孢曲松/三唑巴坦(3:1)复方制剂为研究对象,在体外模拟其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研究药物在代谢过程中,随着复方药物各组分浓度及配比的变化,其对临床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抗生素后效应(PAE)及抗生素亚抑浓度后效应(PASME)等药效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头孢曲松/三唑巴坦(3:1)复方制剂的组方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或药物与细菌靶位持续结合,当药物去除后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PAE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关于抗生素与细菌、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糸的信息,弥补了传统药敏试验的不足。如临床上将PAE与其它药敏学参数结合,可以设计最隹方案。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均为临床标本分离率最高的细菌,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使其极易产生耐药性。如根据PAE较长的药物可采取延长给药时间的给药方案,这样不但不会降低疗效,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3.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102-102
问:什么是抗菌药物后效应(PAE)?答:PAE(post—antibioticseffect)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由于PAE存在,使血药浓度即使低于MIC水平仍可持续存在抑菌作用。因而更新了传统的认为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必须高于MIC水平的给药模式。有较长PAE的抗菌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相似文献   

4.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相关研究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抗菌药物的耐药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害。研究细菌的耐药性趋势、新的抗菌机制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人类生存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过去,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常作为评估抗菌药物活性的指标,而未考虑到抗菌活性的时程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后药学专家开始进行抗菌药物活性的时程研究[包括杀菌率与增加药物浓度的相关性、抗生素后效应(PAE)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唑烷酮类新药康替唑胺对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收集全国19所医院1321株的临床分离菌,以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康替唑胺对分离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与有关抗菌药物进行比较,测定康替唑胺的杀菌活性、抗菌药物后效应(PAE)以及不同培养条件对康替唑胺抗菌作用的影响.结果 康替唑胺对革兰阳性菌中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6.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或药物与细菌靶位持续结合,当药物去除后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联合药物的抗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阿米卡星与夹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应用对铜绿饭单胞菌(PAE)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PAE感染提供最佳联合药物应用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仅鉴定细茸,MIC检测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按CLSI法进行.结果 从临床感染的标本中分离出92株PAE,呼吸道感染标本占88.04%.92株PAE中,48.91%产金属β-内酰胺酶;27.17%产AmpC酶,18.48%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MIC比值≥1 mg/L.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PAE的抑菌率分别为71.74%,38.04%,70.65%.阿米卡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协同作用分别为58.70%和60.87%.结论 阿米卡星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来治疗PAE的感染具有很好的协同效果,但同时应密切结合患者病情和经验用药的药物疗效等综合情况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抗生素的后效应与临床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这一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抑制的效应。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用药方案是使体内药物获得稳态且大于最低有效浓度的剂量。采用以PAE+维持有效浓度时间为给药间隔,优化了传统给药方案,不仅能降低药费开支,而且能充分发挥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地降低药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20世纪70代中期Mcdonald和cIaig等提出了抗生素后效应这一理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十分关注,研究正不断深入和广泛。其临床的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组成分布等一些药代动力学数据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后效应对治疗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生素后效应 (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于 2 0世纪 5 0年代被人们发现 ,并于 70年代被更多的关注其临床意义。它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 ,当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制 (细菌 )浓度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或消除后 ,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目前 ,对 PAE的研究完善了对抗菌过程的认识 ,并使之成为新的抗生素药效学参数。1 抗生素后效应产生的机理目前尚无明确定论 ,一种基于抗生素作用机理的推测认为 ,药物持续存在于靶细胞的作用部位以及抗生素引起的细菌非致死性损伤产生 PAE[1 ]。另一种机理即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再清除抗生素,细菌生长在一定时间内受抑制的现象.此现象的机制解释为药物持续占据细菌结合部位所致的非致死性损伤[1,2],药物作用后细菌胞内ATP浓度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3],并出现DNA合成的变化[4]等.国外学术界在PAE机制、意义和方法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十分活跃.国内亦有方法学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报告[2],但对于临床病原菌及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的联合抗菌方案较为常见,我们以阿米卡星(AMK)和头孢唑啉(CEZ)分别对20株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作PAE观察,继而将两种药物联合用于上述菌株,以期探讨在联合抗菌治疗中PAE作为药效动力学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答:抗生素的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PAE)系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当药物消除以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目前发现几乎所有抗生素均具有PAE。一般说来,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和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PAE为2~6小时,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则很短或无;相反,作用于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如氨基糖甙  相似文献   

13.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指细菌接触抗生素一定时问后,药物浓度下降至最低抑茵浓度(MIC)或清除时,其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PAE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对临床抗生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和检测壳聚糖(CTS)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CTS与同等浓度NAF及生理盐水进行比较。检测各组细菌PH变化,计算ΔPH。通过对比检测值,评估不同浓度的CTS对S.mutans的抑制效果。结果:CTS和NaF组细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且与实验药物浓度呈正相关。CTS组的OD值和ΔPH值均小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 CTS组与NaF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CTS与NaF均能抑制S.变形链球菌生长,本实验浓度条件下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强。(2)在本实验的条件下,CTS的抗菌作用与NaF的抗菌作用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左氧氟沙星对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常规分离培养细菌,用VITEKⅡ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和API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到种。药敏试验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MIC,按NCCLs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标本中分离获得了131株病原菌,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嗜血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等。左氧氟沙星对常见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在0.06—64mg/L之间,总的抑菌率为90.1%。结论左氧氟沙星是一种有效的广谱抗菌药物,对呼吸道和泌尿道常见病原菌的抗菌活性较高,可以作为治疗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6.
当患者因感染具备应用抗菌药物指征时,如何正确地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呢?《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下简称《指导原则》)明确指出“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这正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明确了感染病原,才能针对性地选用药物。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后效应 (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再清除抗生素 ,细菌生长在一定时间内受抑制的现象。此现象的机制解释为药物持续占据细菌结合部位所致的非致死性损伤 [1,2 ] ,药物作用后细菌胞内 ATP浓度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 [3 ] ,并出现 DNA合成的变化[4 ] 等。国外学术界在 PAE机制、意义和方法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十分活跃。国内亦有方法学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报告[2 ] ,但对于临床病原菌及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氨基糖苷类和 β-内酰胺类的联合抗菌方案较为常见 ,我们以阿米卡星( AM…  相似文献   

18.
几乎每一种群的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都会发生抗菌药物耐药。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大部分敏感细菌被杀灭,但少数细菌会发生耐药性变异,以求适者生存。其中所产生的突变体数目及其所占整个菌群的比例都很低,不经过选择性富集扩增很难产生临床耐药。抗菌药物耐药变得愈来愈严重,部分原因是由于目前的治疗浓度,往往仅抑制大部分敏感细菌的生长,却选择性增加了耐药突变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19.
抗菌药物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抗菌药物同细菌接触的持续时间成正比 ,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药物在组织中浓度维持在最小抑菌浓度 (MIC)以上的持续时间。抗菌药物的MIC是指能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小药物浓度 ,可通过药物敏感试验进行观测。具体方法主要有稀释法和纸片法 (扩散法 )两种。纸片法简便、经济 ,具体操作是将浸有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涂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 ,抗菌药物在琼脂内向四周扩散 ,其浓度呈梯度递减 ,因此在纸片周围一定距离内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 ,过夜培养后形成一个抑菌圈 ,其直径大小与药物浓…  相似文献   

20.
问:什么是最低抑菌浓度(MIC)?答:MIC(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是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参数,是引起细菌肉眼观察下未见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一般来说,抗菌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治疗浓度应是MIC的2~4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