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监测卡塔尔妇女绝经前后生活方式对骨矿物盐密度的影响以及骨质疏松症的流行和预警。这是一个横断面调查,选择821名年龄在20~70岁的卡塔尔妇女进行研究,研究期从2005年6月-2006年12月。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一个有关生殖和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脊椎和股骨的骨矿物盐密度,探索其影响因素,主要检测项目为绝经类型、人口统计学指标、生活方式和骨矿物盐密度值。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2.3%,绝经前妇女体重指数显著高于绝经后妇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被测者的受教育水平和体重指数是有意义的预测指标。卡塔尔妇女与其他国家的妇女相比,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基本类似。骨矿物盐密度值的大小与生活方式有一定关联,在那些经常饮用乳制品或经常做家务的妇女中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邵阳地区绝经后妇女各年龄段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和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邵阳地区608例绝经后女性进行腰椎3~4和髋部骨密度测定。结果绝经后妇女wardg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腰椎2~4的BMD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与绝经年龄45~49岁组比较,各年龄组BMD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ardg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腰椎2~4的年均骨丢失率分别为1.4%;1.0%;0.93%;0.71%。其中以wardg三角骨丢失率为最高。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腰椎2~4,股骨颈,wardg三角,股骨粗隆,BMD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消瘦组各部位BMD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女性绝经后开始出现OP,患病率缓慢上升,各年龄组OP总发病率依次为5.2%;16.8%;35.5%;36.4%;55.3%;64.5%;90.6%。其中腰椎2~4OP发生率最高,整体髋部OP发生率最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示,年龄、文化程度、高钙饮食及体重指数是绝经后妇女OP的危险因素(OR=1.121,0.788,0.627,0.823)。结论邵阳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OP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年龄、文化程度、高钙饮食及体重指数是绝经后O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前尽管冠心病发病率在逐年升高,但绝经前(通常是50岁左右)的妇女却很少患冠心病。研究发现,妇女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平均较男性晚10~15年,绝经前妇女冠心病发病率仅为男性的1/10~3/10,绝经后妇女年龄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7倍,70岁前达到高峰,以后男女两性的发病率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高职学校教职工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为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378名教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其坐位桡骨远端骨密度,计算T值(T-score),按性别、年龄、身高、体质指数(BMI)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8名教职工中骨质疏松症患者72人,患病率为19.0%。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23.1%)明显高于男性(13.1%),P〈0.05。从50~59岁组开始,各年龄段患病率均有增高趋势(P〈0.01)。50—5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的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不同身高组的骨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60cm组的患病率与170~180cm组和180~190cm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不同BMI组的骨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46.2%,未绝经女性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教职工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其中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绝经女性较未绝经女性患病率明显增高,应对教职工,尤其是高患病率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甘肃省武威市骨质疏松(OP)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武威市OP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武威市2011年人口基数192万人,结合武威市地理分布和区域经济情况及生活特点,选定具有代表性的2个区、县(凉州区、民勤县)按照多中心、分层和随机原则,随机抽取在该地区居住5年及5年以上,年龄在30~80岁的自然人群为调查对象进行骨代谢状况调查,农村以自然村户为最小调查单位,城市以社区家庭为调查单位。结果本地区男性人群OP发病率明显高于同龄组女性,可能与男性大量饮酒、吸烟有关。50岁年龄段及60岁年龄段,女性OP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同龄组男性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女性在50岁年龄段后绝经、体内激素紊乱导致骨量大量丢失有关;而在30岁年龄段和70岁年龄段,男女性两组OP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发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与女性特殊的身体因素相关。该结果对OP的有效预防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华北地区井下工人骨密度变化趋势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2 402例井下工人的腰椎和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华北地区井下工人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岁年龄组,腰椎骨密度峰值则在30岁~。在相对稳定期之后,骨密度随增龄逐渐下降,50岁后降低趋势明显。井下矿工骨质疏松总患病率为5.1%,但≥50岁年龄组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6.8%,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对井下工人的骨密度变化趋势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认为,应该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规范的防治措施以改善其骨量减少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邢台职工骨密度(BMD)情况及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为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2015年10月—2016年3月到邢台医院健康检查的1 125例职工进行左前臂远端1/3处双能X线检测,分析其BMD和OP患病情况。结果男性和女性BMP值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53和-0.584,男性和女性BMD高峰均在40~<50岁,各年龄段男性BMD值均高于女性;60岁以前无骨质疏松症发生,≥60岁骨质疏松症患病为16.89%;男性OP患病率为13.98%,女性OP患病率为18.94%;≥60岁男性和女性OP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χ~2=5.019,P=0.025和χ~2=21.642,P=0.000)。结论邢台市职工OP发生率不高,60岁以上为重点防治人群,女性BMD值较男性低,应加强女职工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内蒙古西部地区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情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方法:方法:连续抽取我院体检中心600名健康人群进行骨密度及OP患病情况调查,包括内蒙古西部地区OP患病率;蒙、汉族OP患病率比较;蒙、汉族OP的年龄比较;蒙、汉族OP的性别比较;蒙、汉族骨密度的比较;不同性别骨密度的比较;不同年龄段与骨密度的关联性分析;女性绝经前、后骨量的变化。所得资料作以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1)内蒙古西部地区OP患病率13.667%;(2)蒙古族OP患病率(14.333%)与汉族OP患病率(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蒙古族患OP的年龄(58.093±10.708),汉族患OP的年龄(58.718±11.859),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蒙、汉族患OP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蒙、汉族骨密度比较,蒙古族组(秩均值309.56)与汉族组(秩均值29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同性别骨密度的比较,男性组(秩均值417.12)比女性组(秩均值175)的骨密度高,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不同年龄段与骨密度的关联性分析呈中度关联(P<0.05,CP=0.354);(8)女性绝经前、后骨量的比较,绝经前组(秩均值208.40)比绝经后组(秩均值76.00)的骨量高,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女性、增龄、绝经后的骨量相对较男性、低龄、绝经前低,且OP的患病率较高,状况严峻,危害严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OP)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7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接受MHD的绝经后女性患者106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95例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对象血红细胞比积(Hct)和血清白蛋白(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甲状旁腺素(iPTH)、血钙(Ca~(2+))和血磷(P~+)均明显降低(P0.05)。DP诊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1~L4腰椎,股骨颈、大转子、转子区间和Ward's三角区等股骨骨密度均明显降低(P0.05),骨丢失率和T值均明显增高(P0.05)。OP诊断,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正常例数较少,OP例数较多(P0.05)。结论接受MHD治疗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骨折风险明显高于普通绝经后女性。应给予合理干预,以降低OP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青岛市城阳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其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0—12月到山东省青岛市某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对所有体检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身体指标测量,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腰椎和股骨的骨密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1 180名60~89岁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423人,女性757人。男性平均年龄为(71.35±11.99)岁,女性平均年龄为(72.01±10.10)岁,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0);男性BMI和吸烟率均高于女性(P0.05)。全部调查对象OP患病率为30.42%,女性(38.97%)明显高于男性(15.13%);骨量减少患病率为34.66%,女性(37.64%)高于男性(29.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OP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增加、OP认知度低、有既往疾病史为男、女性OP的共有危险因素(P0.05,OR1)。在女性中,有OP家族史、绝经是OP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846(1.403-2.364)和3.252(3.125-3.608);而绝经晚、饮用牛奶和高BMI为保护性因素,OR值(95%CI)分别为0.956 (0.936-0.989)、0.513 (0.419-0.480)和0.845 (0.796-0.995)。在男性中,受教育水平高和吸烟为OP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136(1.189-3.896)和2.084(1.224-2.682);体力活动多和饮用牛奶为保护性因素,OR值(95%CI)分别为0.647 (0.512-0.764)和0.867 (0.567-0.996)。结论青岛市城阳区60岁以上人群OP患病率高,需根据不同人群的影响因素采用针对性干预,加强牛奶饮用,提高群众对OP的认知度,有利于预防O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家庭康复训练配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方法 在本院范围内,以2019年7月—2020年7月为时间节点,选取骨质疏松症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7例单纯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3例基于此,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评定两组疼痛情况,用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SF-36)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另测定两组腰椎部、股骨部的骨密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P <0.05)。观察组治疗后SF-36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偏高(P <0.05)。观察组腰椎部、股骨部的骨密度均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 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家庭康复训练与药物治疗相联合的方法来治疗,能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骨密度,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6~12月婴幼儿超声骨密度水平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为婴幼儿骨质疏松的预防和保健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门诊健康体检的6~12个月164名婴幼儿进行超声骨密度检测以及血脂4项检测。根据超声骨密度结果分成正常骨密度组(n=30),轻度不足组(n=50),中度不足组(n=50),重度不足组(n=34),对各组的身高、体重及血脂水平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四组婴幼儿的身高、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以及甘油三脂(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密度异常组的TG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骨密度与男性、年龄、身高、体重、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及TG水平显著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总胆固醇后,TG和骨密度依然显著正相关(β=0.549,P=0.002)。结论 婴幼儿期的骨密度水平与血脂水平以及身高发育关系密切,合理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对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春市2005例妇女骨密度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长春市2005例妇女骨密度,为长春市女性骨密度正常值提供数据资料,对不同年龄妇女的骨密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获得骨密度峰值(BMDg/cm2),T值百分比及骨质疏松(OP)发病率。方法:采用OsteometerMedi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骨密度仪对长春市2005例妇女进行骨密度测量,将测量结果按10岁为1年龄段分组,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长春市女性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岁年龄段,40岁开始缓慢下降,60岁开始明显下降;②50~59岁年龄段骨质疏松发病率为14.74%,60~69岁年龄段发病率为51.25%,70~79岁年龄段发病率为74.42%,80~89岁年龄段发病率为86.11%。结论: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绝经关系密切,6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病率呈递增趋势,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发病率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南通市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4174例健康体检者应用Metriscan TM测量非惯用手指指骨的骨密度(BMD)。结果骨密度(BMD)男性T值为(0.123±1.124),正常者为84.6%,骨质减少为12.8%,骨质疏松为2.6%;女性丁值为(-0.101±1.421),正常者为76.9%,骨质减少为12.9%,骨质疏松为10.2%;45岁以上各组,随年龄增加,骨密度T值呈逐渐下降,女性降低幅度高于男性(P〈0.05)。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女性在50岁开始增高,男性≥70岁者明显增高,女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D测量可及早检出骨质疏松,而指骨BMD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健康快车活动检测华中地区人群的骨密度情况,探讨骨质疏松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方法采用超声骨强度仪,测量华中地区3934名居民(其中男1338名,女2596名)桡骨远端1/3处骨骼内传导的声波速度(SOS),计算T-值和Z-值,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骨密度与骨健康关系。结果 SOS值:男性4096.94±143.11m/s;50~59岁组值最高,70岁以上最低。女性4080.18±179.39 m/s;30~49岁组最高,70岁以上组最低。T-值:男、女性分别为-0.35±1.24、-0.95±1.57。50岁以前,女性SOS值和T值高于男性,而50岁以后则是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人群增加,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结论超声骨强度仪测量桡骨远端1/3处骨骼内传导的声波速度SOS值可反映骨骼健康状况,不论男女都随着年龄增加,骨量丢失与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其中男性60岁后和女性更年期后是重点防范人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四地区一般人群骨密度抽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一般人群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中国四地区20岁以上一般人群随机抽样2331例进行测量.结果确定男女不同年龄组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及骨峰值.结论进一步得出筛选治疗对象骨密度参考值及骨质疏松症诊断骨密度参考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绝经后妇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通过多种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绝经妇女MTHFR基因多态性和骨密度关系的相关文章进行资料分析。结果:5篇文献符合meta分析纳入标准,均报道了绝经妇女MTHFR基因多态性与股骨颈和椎骨骨密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TT基因型与CC/CT基因型妇女相比,具有更低的股骨颈密度,合并效应尺度(WMD)为-0.01g/cm2(95%CI:-0.01~0.01,P<0.001);而TT基因型与CC/CT基因型妇女椎骨骨密度无差异,其WMD为-0.01mg/cm2(95%CI:-0.04~0.01,P=0.32)。结论:绝经妇女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TT基因型女性具有较低的骨密度,TT基因型可作为预测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K和钙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切除雌鼠双侧卵巢以造成骨快速丢失作为模拟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从骨计量学、骨生物力学等方面综合观察单纯补充维生素K(90m g/kg)、钙(5g/kg)及两者联合作用6个月对骨丢失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A)大鼠相比,模型对照组(B)大鼠骨量显著减少,骨脆性增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单纯补充维生素K组(D) 股骨中点骨密度值显著提高,股骨干骺端及腰椎骨密度、股骨近侧端矿物质含量都有增高趋势,表明补充维生素K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骨丢失;同时补充维生素K及钙组(E)股骨的最大挠度与最大应变值,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也有增高趋势,表明补充维生素K可提高骨的柔韧性,改善股骨的力学性能。综合骨计量学与骨力学观察结果,发现各种实验措施对密质骨的效果皆优于松质骨,并且维生素K与钙的联合作用效果优于单纯补充维生素K 或钙。本实验结果提示:绝经后妇女,作为骨质疏松危险人群,增加膳食维生素K 与钙的摄入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浙江省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与骨密度SOS值参考范围,为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提供相关的依据。方法 采用超声骨强度仪于2013年10月-2014年6月对浙江省4 297名中老年人进行桡骨远端的骨密度测量,并运用SPSS19.0分析该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与骨密度SOS值参考范围。结果 (1)中老年女性、男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分别为46.27%、17.35%;55岁以上同年龄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逐渐增高(P<0.05);(2)骨密度正常的中老年男性、女性的SO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性的SOS值、T值分别与年龄具有相关关系(P<0.05);(3)中老年女性、男性SOS值95%的参考值分别为(3 940.38,4 522.22)m/s、(3 905.27,4 474.15)m/s。结论 中老年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于男性;且中老年女性的SOS值、T值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西安市0~3岁婴幼儿骨密度现状,探讨年龄、性别及季节对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为婴幼儿骨强度不足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技术,测定7 207例0~3岁婴幼儿左侧胫骨的超声速度(speed of sound,SOS)和Z值,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骨密度不足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女童骨密度Z值低于男童(P0.001);不同月龄婴幼儿骨密度SOS和Z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3月龄组的SOS值最低,0~3月和3~6月龄组Z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强度不足总检出率为74.29%,其中女童检出率(81.10%)高于男童(68.02%)。0~3月和3~6月龄组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达90%以上;骨强度不足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01)。冬季男童骨的SOS值最低。结论 本地区婴幼儿需常年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制剂;生后0~6个月是防治骨强度不足的关键时期。女童易发生骨强度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