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C)在老年人造影剂肾病(CIN)中的评估作用。方法126例接受造影剂检查的老年患者,根据血肌酐(Scr)水平分为CIN组和非CIN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基线和应用造影剂后第1、3、7天CystC、Scr水平。结果126例老年患者有12例(9.5%)发生CIN,均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CIN组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患病率(分别为75.0%、33.3%、91.7%、100.0%)明显高于非CIN组(分别为40.4%、10.5%、68.4%、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IN组中,CystC水平达到峰值的时间为应用造影剂后第1天,而Scr为应用造影剂后第3天。在非CIN组中,在应用造影剂后第3天,CystC已降至基线水平,并稳定于基线水平;而Scr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与基线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ystC和Scr均能对应用造影剂后肾功能做有效评估,但与Scr相比,CystC能更敏感、准确地反映老年人肾功能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随着造影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由造影剂引起的急性肾脏损伤即造影剂肾病(CIN)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急性肾衰竭的第三位病因,在药物所致的急性肾衰竭病因中,仅次于抗生素。CIN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多定义为造影刺注射后3d内,血肌酐(SCr)上升幅度超过44μmol/L或其绝对值较基础水平上升超过25%,并能除外其他引起肾功能损害的原因。目前检测CIN的最常用指标仍然是SCr,由于SCr浓度受体重、营养状况、种族、年龄、性别等诸多非肾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造影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由造影剂引起的急性肾脏损伤即造影剂肾病(CIN)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急性肾衰竭的第三位病因,在药物所致的急性肾衰竭病因中,仅次于抗生素[1].CIN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多定义为造影剂注射后3 d内,血肌酐(SCr)上升幅度超过44 μmol/L或其绝对值较基础水平上升超过25%,并能除外其他引起肾功能损害的原因.目前检测CIN的最常用指标仍然是SCr,由于SCr浓度受体重、营养状况、种族、年龄、性别等诸多非肾性因素的影响,SCr作为肾功能下降的指标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其误差达50%[2],多数患者在造影后48 h内SCr无明显变化,SCr峰值通常出现在造影后3~5 d,1~3周恢复到基础水平,而此时多数患者已经出院,因此如果以SCr诊断CIN则会忽视此类患者[3],耽误早期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双侧输尿管结石合并急性梗阻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双侧输尿管结石患者资料,均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解除梗阻,术中留置双J管,并比较手术前及术后血Scr、BUN的变化,观察肾功能恢复及出院时间情况。结果 19例均一期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术前Scr(243834)μmol/L,平均(458.3±59.1)μmol/L,术前BUN(16.3834)μmol/L,平均(458.3±59.1)μmol/L,术前BUN(16.326.1)mmol,平均(20.7±3.4)mmol;Scr、BUN于术后1 d开始下降,平均Scr为(217.36±28.3)μmol/L,平均BUN(13.8±3.2)mmol;术后1周Scr(5826.1)mmol,平均(20.7±3.4)mmol;Scr、BUN于术后1 d开始下降,平均Scr为(217.36±28.3)μmol/L,平均BUN(13.8±3.2)mmol;术后1周Scr(58131)μmol/L,平均(86.2±16.9)μmol/L,BUN(3.5131)μmol/L,平均(86.2±16.9)μmol/L,BUN(3.57.0)mmol/L,平均(5.5±1.1)mm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37.0)mmol/L,平均(5.5±1.1)mm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36天出院,平均(5.0±2.2),随访36天出院,平均(5.0±2.2),随访36个月,结石无残留,肾功能正常。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是治疗双侧输尿管结石合并肾功能不全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48 ~ 72 h是否发生CIN分为CIN组和非CIN组,对其CIN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有13例发生CIN,CIN发生率为6.5%(13/2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造影剂剂量及高龄与CIN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 原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造影剂剂量及高龄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CIN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5,(5):554-555
目的研究胱抑素C检测在诊断造影剂肾病(CI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行碘海醇造影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造影前、造影12 h、造影24 h、造影48 h后采集患者静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清胱抑素C(Cys 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以及尿酸(UA)水平。结果造影前,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为(0.98±0.08)mg/L,造影12 h后上升至(1.04±0.20)mg/L,24 h上升至(1.18±0.13)mg/L,48 h下降至(1.09±0.17)mg/L,不同时间段血清Cys C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造影前、造影后患者血清Scr、BUN、UA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碘造影剂是引发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血清胱抑素C检测对造影剂肾损伤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作为诊断CIN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膀胱残余尿水平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肾功能及尿路感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单纯BPH的病例81例,分成A组53例(残余尿量<60ml),B组18例(残余尿量60~200ml),C组10例(残余尿量200ml).对三组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肌酐、尿细菌培养结果作对照研究.结果 A、B、C组的血尿素氮、血肌酐分别为(5.90±3.01)mmol/L、(90.13±25.08)μmol/L和(7.85±3.53)mmol/L、(128.36±30.25)μmol/L以及(10.57±4.01)mmol/L、(152.11±36.68)μmol/L.C组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和B组(P<0.05),而B组亦明显高于A组(P<0.05).A、B、C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8.3%(15/53)、44.4%(8118)、50.0%(5/10).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仍为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结论 随着膀胱残余尿量的增多,BPH患者肾功能损害有加重趋势.当残余尿量≥60 ml时则明显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术中尿外渗导致的腹腔高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2013年5月—2020年8月诊治泌尿外科手术中尿外渗所导致的腹腔高压综合征患者19例,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其中2例同时行开放手术减压,对比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呼吸、动脉血氧分压、尿量、肾功能和腹腔压力的变化。结果 19例患者除1例死亡外,其余18例通过综合治疗均获治愈。治愈患者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为(59.56±3.34) mm Hg、血肌酐为(164.94±75.10)μmol/L、尿量为(0.83±0.24 )mL/(kg·h)、腹腔内压为(23.61±2.77) mm Hg;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分别为(91.61±3.32) mm Hg、(160.22±76.01)μmol/L、(1.59±0.44) mL/(kg·h)、(14.06±3.92) mm Hg。均获明显改善,(t=23.07、5.63、8.67、12.18,P值均<0.05)。结论 及时的内科综合治疗和手术减压是治疗术中尿外渗导致的腹腔高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减少术中尿外渗才能避免泌尿外科腹腔高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张淼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162-216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诊疗后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60例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48h内的血清肌酐水平变化分为CIN组和非CIN组,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造影剂肾病组年龄≥70岁、术前血清肌酐(SCr)≥1.5mg/L、心功能≥3级、术中造影剂用量过大、围手术期未进行水化治疗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0岁、术前血清肌酐≥1.5mg/L、心功能≥3级、术中造影剂用量过大、围手术期未进行水化治疗(P﹤0.05,OR﹥1)。[结论]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造影剂剂量及高龄是PCI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可能发生造影剂肾病的患者120例,按入院病案号单双号,将患者随机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水化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组给予水化+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比较两组术前3d、术后24h及术后3d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变化及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结果 术后24 h、3d还原型谷胱甘肽组SCr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176.39±16.91) μmol/L比(183.02±17.80) μmol/L,(172.61±18.19)μmol/L比(179.48±19.17) μmol/L,P< 0.05].术后24 h、3d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尿β2-MG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15.47±3.28) mg/L比(16.74±3.02) mg/L,(14.43±2.88) mg/L比(15.88±3.94) mg/L,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6月入住本院的肝肾综合征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两组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使用特利加压素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多巴胺按照3-5μg/(kg·h)持续静脉泵治疗。通过1周时间的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量、尿素氮、血清肌酐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尿量、尿素氮、血清肌酐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在疗效上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利加压素在临床上对肝肾综合征患者具有显著的成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横纹肌溶解症(RaM)引起急性肾衰竭(ARF)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例RM—ARF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治疗效果及转归。结果13例患者治疗前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峰值均超过正常值5倍以上,Scr〉177μmol/L。给予综合治疗、血液透析、肢体筋膜切开减压术等治疗后,存活10例(76.92%),死亡3例(23.08%)。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例,高钾血症1例。存活者出院时均脱离透析,血肌酐和血清酶恢复正常。结论RM—ARF时常表现为少尿型,高钾血症常见;血清酶学和血肌红蛋白检测可提高RM并ARF诊断率;早期综合治疗和血液净化,血液透析治疗效果良好,存活者肾功能多可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囊内注射甲泼尼龙治疗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68例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口服泼尼龙组;Ⅱ组,静脉注射大剂量甲泼尼龙组;Ⅲ组,肾囊内注射甲泼尼松组.连续观察8周,分别于0、4、8周检测患者24 h尿蛋白量、血清白蛋白(Alb)、肌酐(Scr)、血浆胆固醇(Cho).结果 4周时3组24 h尿蛋白分别为(2.38±1.29) g、(0.87±0.47) g、(0.89±0.62) g,三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8周时三组24 h尿蛋白分别为(2.18±1.48) g、(1.47±0.99) g、(0.17±0.16) g,三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治疗期间肾囊注药组患者Alb、Cho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肾囊内注射甲泼尼龙可减少尿蛋白排出,疗效优于全身用药,且副作用明显减少.常见的并发症为肾周血肿、腰痛,经处理后短时间可消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与水化疗法联合应用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冠心病择期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接受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水化疗法,C组在B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天测定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留取尿标本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白介素18(IL-18),并计算出肌酐清除率(Ccr)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术后A、B、C三组中出现对比剂肾病(CIN)的例数分别为7(17.5%)、4(10.0%)、1(2.5%),B、C两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C组又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三组患者术后BUN、Scr、mALB以及IL-18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较B、C两组升高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Ccr、GFR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较C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水化疗法联合应用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邓平根 《临床医学工程》2014,(11):1453-1454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急性肾衰竭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变化,比较两组的病死率。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指标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cr、BU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死亡1例,病死率为4.17%(1/24),对照组死亡7例,病死率为30.43%(7/23),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衰竭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促进患者肾功能的恢复,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尿TGF-β1在慢性肾脏病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5月初诊的CKD患者40例,采用中国CKD患者资料校正的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按照eGFR水平随机分为5组,另设健康对照组8例.抽取受试者静脉血并分离血清,收集清洁中段尿,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尿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并观察TGF-β1与eGFR、Scr、BUN的关系.结果 在CKD 1~5期中,患者血清、尿液TGF-β1水平,除CKD 5期外,CKD 1~4期各测量值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 1~4期各测量值逐渐升高,至CKD 5期反而下降,CKD 5期与CKD 1~4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CKD 1~4期均数逐渐升高,但是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KD 1~5期血清、尿液TGF-β1与eGFR呈负相关(r=-0.3037;r=-0.3384,P<0.05),与Scr、BUN无相关(P>0.05).结论 血、尿TGF-β1在CKD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CKD 1~4期逐步升高,CKD 5期反而下降,说明血、尿TGF-β1可作为临床上反映肾纤维化程度的敏感指标,有助于客观评估肾纤维化水平,为抗肾纤维化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郭晋平  王博  支海君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846-2848
目的比较血液净化[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和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透析(CVVHDF)]及常规治疗在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11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净化组11例,分别为CVVH模式6例,CVVHDF模式5例,常规治疗组7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乳酸、血pH值、肌酐、尿素氮的变化,患者的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血乳酸、肌酐、尿素氮下降,血pH值上升的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mmol/L):CVVH(3.0±1.7)、CVVHDF(3.4±2.1)、常规治疗(7.0±2.8);血肌酐(μmol/L):CVVH(45±12)、CVVHDF(43±8)、常规治疗(82±28);尿素氮(mmol/L):CVVH(4.5±0.9)、CVVHDF(4.2±0.8)、常规治疗(8.4±2.9);pH:CVVH(7.45±0.05)、CVVHDF(7.43±0.02)、常规治疗(7.29±0.06)。血液净化组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净化治疗能有效地清除糖尿病患者体内乳酸,纠正酸中毒,维持内环境稳定,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99mTcm-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对糖尿病肾病(DKD)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8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尿病肾病分为4组:(1)正常白蛋白尿组(DM1组)25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0μg/min或〉300 mg/24 h,同时,血肌酐≤133μmol/L;(4)肾衰竭组(DM4组)4例,血肌酐&gt;133μmol/L,同期选择2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均行99mTcm-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法测定各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DM1组总肾GFR与NC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2、DM3、DM4组肾小球滤过率(GFR)均明显低于NC组(P〈0.01)。(2)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肌酐(Scr)未见异常时,总肾GFR即可出现异常(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年龄是影响GFR的主要因素(P〈0.01),BMI、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亦与GFR的下降有关(P〈0.05)。GFR与病程、收缩压、HbA1c、Scr呈显著负相关(r=-0.156、-0.183、-0.272、-0.302,P〈0.05)。结论 GFR的下降不仅存在于有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也存在于正常清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99mTcm-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并了解肾功能受损程度、进程以及为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阿托伐他汀预防冠脉CTA检查对比剂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预防对比剂肾病中的作用。方法将92例单纯行冠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组(40mg/d,n=46)和小剂量组(10mg/d,n=46),分别于冠脉CTA检查前2~3天开始每晚顿服阿托伐他汀40mg及10mg。所有患者分别于冠脉CTA检查前1天、检查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测定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留尿标本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并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①小剂量组:与检查前相比,检查后第1、3天Scr、mALB均有显著升高(P〈0.01),Ccr显著降低(P〈0.01);检查后第7天Scr、Ccr、mALB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②大剂量组:与检查前比较,检查后第1、3天Scr、mALB均升高(P〈0.05),Ccr降低(P〈0.05),检查后第7天Scr、Ccr、mALB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③与小剂量组相比:大剂量组检查后第1、3天Scr、mALB显著降低(P〈0.01),Ccr显著升高(P〈0.01);检查后第7天mALB、Scr、Cc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检查前后BUN均无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使用较大剂量(40mg)的阿托伐他汀可能有助于预防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