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军  金惠根  刘宗军  周华  陈万春 《上海医学》2005,28(11):962-964
目的分析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期间的死亡原因.方法按入选标准对连续入院的235例AMI患者行直接PCI,记录住院期间死亡率、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1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住院总病死率为6.4%,心脏性死亡率为6.0%.直接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破裂5例(33.3%),心室纤颤5例(33.3%),泵衰竭4例(26.7%),脑卒中死亡1例(6.7%).心脏破裂患者中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者1例.所有心室纤颤患者均为继发性,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的心室纤颤2例,继发于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继发于左室衰竭1例;1例为迟发性心室纤颤(PCI后2周).泵衰竭患者中,心源性休克3例,左室衰竭1例.结论直接PCI治疗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6.4%,心脏破裂、心室纤颤和泵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术后严重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是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BBB)被认为与预后差有关。这种观点在血管成形术时代是否正确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估采用直接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伴BBB患者的预后。评估了急性心肌梗死直接血管成形术试验中3053例接受急诊导管术的患者。将入院心电图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LBBB,n=48,1.6%)与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RBBB,n=95,3.1%)或无BBB患者(n=2910,95.3%)进行比较。具有BBB的患者年龄较大,更多见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和曾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射血分数较低,多支血管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轻重及进展与梗死的面积密切相关.随着梗死面积的扩大,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亦在增加。平素我们多注意到透壁性梗死面积对预后的影响,而很少涉及到梗死部位的对应面心肌正常与否和预后的关系。结合我院近5年来临床收治的115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情况,本文意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对应性ST段改变与其预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始心电图缺血分级对已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段回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3年内在本中心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且行冠状动脉成形术术的患者188名。患者按心电图表现分为两组:2级缺血组(GI 2,ST段抬高不伴有QRS终末部分扭曲)和3级缺血组(GI 3,在ST段≥2个相邻导联抬高伴有QRS终末部分扭曲),分析患者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与心电图缺血分级之间的关系,观察终点为院内心血管事件(死亡,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结果 GI 3组患者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后体表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的发生率高于GI 2。结论尽管已经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GI3仍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段回落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预测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病人梗死相关血管。方法:回顾性分析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病人的心电图,计算STⅢ↑/STⅡ↑,STaVL压低及STv3↓/STin↑对梗死相关动脉的预测值。结果:共有72侧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入选,STvs↓STm↑>1.2预测LCX敏感性略低,但特异性较高,而STⅢ↑/STⅡ↑及STaVL↓相应的预测值与文献类似。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时的心电图STv3↓/STm↑比值可作为常规方法的一个补充预测其梗死相关血管。  相似文献   

6.
徐琳  吴雅峰  胡大一  边红  吴江 《中国医刊》2001,36(12):38-39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梗死相关血管 (IRA)获得早期成功再灌注 ,使IRA血流达TIMI3级 ,仍有部分患者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无明显下降 ,其原因尚不清楚 ,可能与缺血心肌组织不能获得有效再灌注有关[1] 。本课题对AMI直接PTCA后IRA血流达TIMI3级的患者进行研究 ,旨在观察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梗死区室壁运动恢复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选择 1998年 10月至 1999年 2月首次发生AMI的患者共 34例。所有患者来院后即刻行直接PTCA使梗死相关血管 (IRA)血流达TIMI3级。入选标准 :①胸…  相似文献   

7.
因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的病理生理机制很复杂,临床上我们很难用无创的方法来确定NSTEMI患者的心肌损害程度、濒临死亡心肌的数量及早期危险分度。心电图(ECG)已经广泛应用,ST段下降被认为是预后不佳的强预测因子。这些患者中ST段下降的导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有关,有利于早期实施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早期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4月-2013年4月选取在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住院行急诊 PCI术的 48例急性STEMI患者。根据PCI术后60 min内ST段回落情况将患者分为回落组(ST段回落≥50%)和非回落组(ST段回落<50%)。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病史、生化指标、临床检查等)、ST段回落情况和手术资料〔发病时间、痛门时间、门球时间、手术时间、术后60 min后ST段抬高发生率、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3级发生率、单支病变发生率、两支病变发生率、三支病变发生率、左前降支(LAD)病变发生率、左回旋支(LCX)病变发生率、右冠状动脉(RCA)病变发生率〕、PCI术前左心室造影心脏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异常运动节段数〕和出院前心脏超声心脏参数〔舒张末期容积(EDV)、LVEF、E峰与A峰流速比值(E/A)〕、出院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患者中回落组28例,非回落组20例。两组患者男性比例、Killip分级(≥2级)、年龄、心率(HR)、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60 min内心电图示:回落组28例患者ST段回落,非回落组20例患者未出现ST段回落。两组患者PCI术后60 min后ST段抬高发生率、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3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左心室造影示:两组患者LVEF、室壁异常运动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心脏超声示:回落组患者LVEF高于非回落组,EDV低于非回落组(P<0.05);两组患者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落组患者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均低于非回落组(P<0.05);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后心绞痛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落组心律失常事件累计发生率、心力衰竭事件累计发生率、心肌梗死后心绞痛事件累计发生率、MACE累计发生率及复合心血管事件累计发生率均低于非回落组(χ2=32.643、30.643、33.296、4.023、30.468,P=0.001)。结论 早期ST段回落的急性STEMI患者1年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较低,能较好预测其近期预后,且早期ST段回落时间均在30 min内,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AMI近期病死率与严重的并发症及ST段形态特征的相关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和JT离散度 (JTdispersion ,JTd)的影响。方法以 4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患者组 ,测定其成功行直接PTCA术前、后QTd和JTd ,同时以 4 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①患者组直接PTCA术后QTd和JTd显著减小 (P <0 .0 1) ,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QTd和JTd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②与对照组比较 ,患者组直接PTCA术前QTd及JTd显著增大 (P <0 .0 1) ;术后患者组QTd及JTd虽高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直接PTCA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再灌注 ,逆转心肌缺血 ,缩小QTd及JTd。  相似文献   

12.
CTFC对STEMI急诊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①目的 研究校正的TIMI计帧法(CTFC)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心肌血流灌注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对170例STEMI行急诊PCI,选取其中达到TIMI Ⅲ级血流的病人150例,测定其CTFC;术前5min和术后30min行12~18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术前、术后ST段下降情况,28d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定其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EF)。③结果 150例TIMI Ⅲ级血流病人中,CTFC检查示正常血流灌注者仅102例,占68%,慢血流灌注者48例。正常血流灌注病人的病死率低于慢血流灌注病人(X^2=5.25,P〈0.05),ST段回落率高于慢血流灌注病人(X^2=31.34,P〈0.01),FS和EF值高于慢血流灌注病人,差异均有显著性(t=5.85、6.51,P〈0.01)。④结论 CTFC对心肌血流灌注诊断优于TIMI分级法,可以作为评价STEMI病人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患者1h ST段回落幅度(STR)与血浆型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的关系及对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31例溶栓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静脉溶栓1h ST段回落幅度分成A组(n=13,STR≥50%)和B组(n=18,STR〈50%)。测定溶栓前,发病24h和5d时的血浆BNP,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组内溶栓后BNP水平高于溶栓前(P〈0.05),发病5d低于发病24h的BNP(P〈0.05),溶栓前和发病24hBN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病5d BNP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再通患者早期ST段回落幅度(STR)可反映心肌再灌注治疗后的微循环情况,是预测临床预后和检出高危患者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Itiscommonthatleftventricular(LV)dilatationresultsfrominfarctexpansionandLVremodelling,andneuroendocrineactivationafter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1,2).Itwasreportedthat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inhibitortherapyaltersfavorablythechangesinLVvolumesandsystolicperformance,conferringsignificantfunctionalandevensurvivaladvantages(3~12)'However,theseresultsabouttheeffectsofACEinhibitorsonAMImightcomefromanimalmodelsorfromreseachesonalladultpatients.butnotelderlypatie…  相似文献   

15.
1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进行早期血运重建,11例梗塞相关血管再灌注血流为TIMI3级,残留狭窄15.5±8.8%,1例并发血管内膜夹层形成行紧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死亡。结果认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直接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可实现稳定有效的血运重建,有利于减少心肌梗塞面积及心脏泵功能损害、降低再梗塞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PCI)后白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变化与心肌灌注的关系。方法:AMI(ST段抬高)病人98例,接受急诊PCI治疗,于术前5min,术后6h、12h、24h分别抽取动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sICAM-1及IL-8。PCI术后1mo做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DISA SPECT)检查,根据心肌灌注程度分为心肌灌注不良组、心肌灌注良好组。结果:IL-8在PCI术前5min两组均已呈现升高趋势(P=0,728);术后6h心肌灌注不良组进一步升高达峰值(P=0.001);术后12h(P=0.009)、24h(P=0.023)心肌灌注不良组仍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sICAM-1在PCI术前5min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99);术后6h、12h、24h均持续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P〈0.05)。结论:AMI病人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组血浆IL-8,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提示细胞因子IL-8,sICAM-1参与血运重建后心肌灌注障碍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中的变化及与全球急性冠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STEMI病人73例。根据病人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分为MACE组和无MACE组。于胸痛发作24 h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测FT3。另随机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各组FT3水平比较MACE组〈无MACE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81.818,P〈0.01)。STEMI病人FT3水平与GRACE危险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80,P〈0.01)。结论 STEMI病人FT3水平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FT3可以作为STEMI病人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电学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最大P波时限 (Pmax)、P波离散度 (Pd)和P波时限变异 (Pv)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意义。②方法 观察 4 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 (Ⅰ组 )的Pmax、Pd、Pv ,并与 4 0例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人 (Ⅱ组 )比较。③结果 Ⅰ组病人Pmax、Pd和Pv显著大于Ⅱ组 (t=2 .79~ 6 .6 2 ,P <0 .0 1 )。Pmax为 1 1 0ms、Pd为 4 0ms、Pv为 1 80ms2 时三者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灵敏度分别是 78%、74 %、70 % ,特异度分别是 77.35 %、6 9.6 2 %、6 7.75 %。④结论 Pmax、Pd和Pv均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左室功能恢复和ST段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sty,PTCA)及支架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恢复与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的关系。方法:接受直接PTCA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比较TCA前及术后1h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2组:A组ST段回降≥50%,B组ST段回段<50%,所有患者均于发病3个月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A组明显大于B组(P<0.05),室壁运动不良积分A组明显小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在心肌梗死恢复期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的恢复明显优于ST段下降幅度<50%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胺碘酮针与利多卡因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选取13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观察对象分成二组,其中65例给予利多卡因针,73例给予胺碘酮针。观察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短期预后。结果二种药物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及1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4个月内胺碘酮针组病死率有一定降低。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室性心律失常选用胺碘酮针可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