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秀平  谢耀君  赵明芹  赵春茹 《河北医药》2009,31(14):1799-18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疾病,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表现为劳力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选择适当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氯吡格雷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新型抗血小板药,我们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2例。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治疗不当极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间的心肌缺血综合征,有独特复杂的病理机制和临床预后。主要诱因有:斑块破裂、出血,诱发局部血小板凝聚,引起冠状动脉不全堵塞;神经源性介导的冠状动脉血管张力增高或内皮功能不全引起冠状动脉收缩;斑块脂质急剧增大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加重等。易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及时正确处理对延缓和避免严重的心脏事件至关重要。治疗重点包括改善心肌供氧耗氧平衡的治疗、增加心肌能量产生的治疗和抗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等治疗。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研究灯盏花素对麻醉犬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麻醉犬狭窄冠状动脉前降支并快速起搏心脏造成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模型,用心电图ST段变化、冠脉流量及冠脉阻力等指标观察灯盏花素静脉给药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结果麻醉犬狭窄冠状动脉前降支并快速起搏心脏后,心电图ST段明显下降,硝酸甘油可明显抑制这种变化,病理模型可靠;静脉注射灯盏花素可减小快速起搏后ST段的降低程度,降低冠脉阻力。结论灯盏花素预防性给药对麻醉犬稳定型心绞痛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组采用小剂量肝素钙治疗经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总有效率80%。对其中的亚型劳累型及自发型疗效分析,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小剂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是抗凝,防止原来血栓增大和新的血栓再形成,保护冠状动脉内皮、抗自由基、抗血小板及降血脂等综合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啬心肌血氧供应,从而使心绞痛得以控制或缓解。本组除有少数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外无其它  相似文献   

6.
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椿香  郑祖平 《安徽医药》2005,9(11):815-815
不稳定心绞痛(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出现心源性猝死.UAP的常规治疗为卧床休息、严密监护、积极抗血小板、抗凝和抗缺血治疗,目的是预防AMI和猝死的发生,本文旨在观察杏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单独用阿司匹林实施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强化抗血小板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改善情况、心肌梗死发生率等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变化的不同,冠心病有不同的临床表型。近年来,临床已趋于将冠心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冠脉病两大类,其中前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后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约10%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初发型、变异型、恶化型劳累性及梗死后心绞痛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我院内科自1991年以来在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未获显效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治疗,获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包括了初发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各型自发性心绞痛在内。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是血栓形成的一个过程,易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自1999年4月~2000年10月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与阿斯匹林治疗UAP,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常见的心血管重症之一,病情不稳定,易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常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笔者应用补阳还五汤加水蛭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核心,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自然病程有良性影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减少复发。本文阐述ACS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联合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60例,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同时加替罗非班静注。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常规心电图改变。结果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法疗效显著(P<0.05),明显控制了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时间,并有效防治了心肌梗死的发生及心脏猝死。结论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实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指导意义。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35例、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3例)和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对所有人员均进行hs-CRP检测,统计分析不同组别人员hs-CRP水平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hs-CRP水平。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hs-CRP水平显著性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hs-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性降低(P<0.0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实施hs-CRP检测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中常见的类型,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况。本文总结了抗不稳定型我痛药物的疗效评价。其主要为抗凝血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并针不稳定型心绞痛特殊的临床过程,对如何进行临床试验设计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eptifibatid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ptifibatide是一种新型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途径,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强、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临床研究表明,该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型心肌梗死、冠脉内介入治疗前等患者有改善预后的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组采用小剂量肝素钙治疗经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总有效率80%。对其中的亚型劳累型及自发型疗效分析,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小剂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能是抗凝,防止原来血栓增大和新的血栓再形成,保护冠状动脉内皮、抗自由基、抗血小板及降血脂等综合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血氧供应,从而使心绞痛得以控制或缓解。本组除有少数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外无其它自发性出血及并发症,不需严格监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同时联合应用阿斯匹林,停用肝素钙后未发生反跳现象。小剂量肝素钙安全、方便、副作用少、疗效肯定,尤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脉内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激活,引起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冠脉管腔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临床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所以在临床上他汀类药物应用和抗血小板治疗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住院患者30例应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波立维)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丽英  戚英波 《河北医药》2011,33(24):3814-3815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急性发病的临床表现,发生死亡的危险率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之间,是由于冠状动脉内易损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或糜烂,激活血小板粘附、聚集而形成血栓所致[1]。目前临床西医一般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是心内科一类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起病急,病情重,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有研究表明,UA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凝集,形成血栓,导致心肌缺血受损.因此,及时有效进行抗血小板的治疗十分重要,现对2009年5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UA患者采用不同的抗血小板疗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