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设计一种胸椎经椎弓根内固定器 ,同时与Dick钉进行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用游标卡尺对 10具成人胸1~ 11椎体干燥标本、2 0份MRI和CT片的椎弓根高度、宽度、长度、进钉点及椎弓根轴线的角度、椎弓根之间的宽度、椎弓根的毗邻等进行观测 ,并将 10具新鲜成人尸胸2 ~胸11椎体标本制成屈曲压缩骨折模型和屈曲牵张型损伤模型 ,用Dick钉和ARRIF Ⅱ型分别固定在胸7和胸10 及胸4 和胸6的椎弓根内 ,进行三维方向上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确定进钉点在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缘的外缘线上 3mm处 ,与矢状线的夹角在 15°~ 2 0°。胸4 以上椎体可容纳直径 4 0mm、长度 3 0~ 3 5cm的椎弓根螺钉 ,胸4 以下椎体可容纳直径 5 0mm、长度 3 5~ 4 0cm的椎弓根螺钉。ARRIF Ⅱ型在三维方向上具有较好的应力遮挡 ,抗扭转力矩较Dick钉大 ,ARRIF Ⅱ型椎弓根螺钉均在椎弓根内。说明胸椎经椎弓根螺钉可较安全地置入椎弓根 ,内固定器能很好地复位骨折椎体 ,间接减压椎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CT测量胸腰椎椎弓根相关参数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3例胸腰椎椎弓根损伤患者于螺钉内固定术前均行拟固定椎体节段的椎弓根层面薄层CT扫描,图像传输至PACS医生诊断工作站,选择椎弓根最宽层面测量以下参数:椎弓根水平面角(PHA),椎弓根轴心线长度(PAL),钉道长度(LSC),椎弓根内横径(PTD)。结果 T1~12及L1~5椎弓根水平面角逐渐增大;T1~10及L1~4椎弓根轴心线长度逐渐增长,T111、2较T10短,L5较L4短,S1较L5短;T1~6椎弓根内横径逐渐变小,T7~12椎弓根内横径逐渐增大。胸腰段椎弓根水平面角、内横径及轴心线长度在不同个体及不同节段存在差异性。根据椎弓根水平面角,确定进钉的方向,根据椎弓根内横径,选择螺钉的最大直径,根据椎弓根轴心线长度,确定螺钉的总长度和螺钉植入深度。根据CT测量椎弓根相关数据进行个性化置钉,术后CT扫描证实螺钉全部准确置入椎弓根内。结论通过术前CT测量不同节段胸腰椎椎弓根相关数据,制定个性化的置钉方案,可提高置钉准确率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椎弓根投影与椎后解剖标志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椎弓根螺钉已成为经典的后路固定方法。如何提高螺钉的置入质量成为该项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1 ] 。临床上常以椎后关节突关节和横突作为置入螺钉的解剖定位标志 ,但椎弓根投影与椎后解剖标志在不同节段存在差异。笔者对如何利用椎后解剖标志精确置入螺钉进行了研究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选用 4 0具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下胸椎和腰椎标本 (T1 0 ~L5) ,排除明显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和畸形者 ,游离脊椎 ,保持每节脊椎关节突关节完整无损。首先凭借C形臂X线机透视确定椎弓根中心轴椎后投影点位置 (椎弓根中心轴在水平面与矢状面的椎后交点 ,…  相似文献   

4.
笔者评价不同置钉方法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  (1)标本制备 :5具新鲜颈椎尸体标本截取C2 ~C7节段 ,剔除肌肉 ,保留骨、关节及韧带组织和关节囊 ,术前每个颈椎标本均摄正、侧、斜位X线片 ,并行CT扫描。 (2 )手术方法 :①侧块螺钉Magerl法 :进钉点位于侧块后壁中点内上方 ,外倾 30°、平行上关节面钻孔 ,钻透对侧皮质 ,测深后再拧入 3.5mm皮质骨螺钉。②自行设计螺钉置入法 :进钉点位于侧块后壁外下缘 ,头倾40°、内倾 40°~ 5 0°钻孔 ,钻至侧块与椎弓根交界处 ,测深后拧入 3 .5mm皮质骨螺钉。③椎弓根螺钉置入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漏斗技术"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并对该技术的实验和临床应用一致性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7月至少有1枚螺钉置于T1~T12的3具人类尸体标本和11例患者的资料.由一位缺乏胸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的年轻脊柱外科医师采用"漏斗技术"完成全部螺钉的置入.根据术后薄层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及各种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3.1个月,未见医源性血管、神经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置钉失败率在标本和患者分别为14%(10/72)和15%(8/55);标本和患者危险性穿破分别为2枚(3%)和1枚(2%);置钉准确性在标本和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6枚(11%)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上壁,未见椎弓根下壁和前壁穿破;患者置钉准确性比较:T1~T4比T5~T8(P>0.05)、T1~T4比T9~T12(P>0.05)、T1~T8比T9~T12(P>0.05).在所有患者中,仅1枚螺钉需要重置.年轻脊柱外科医师在第1、第2、第3具标本上发生置钉失败数分别为6枚、3枚和1枚.结论 "漏斗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和经济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一致,通过该技术使年轻医师迅速安全、准确置入胸椎弓根螺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漏斗技术"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并对该技术的实验和临床应用一致性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7月至少有1枚螺钉置于T1~T12的3具人类尸体标本和11例患者的资料.由一位缺乏胸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的年轻脊柱外科医师采用"漏斗技术"完成全部螺钉的置入.根据术后薄层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及各种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3.1个月,未见医源性血管、神经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置钉失败率在标本和患者分别为14%(10/72)和15%(8/55);标本和患者危险性穿破分别为2枚(3%)和1枚(2%);置钉准确性在标本和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6枚(11%)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上壁,未见椎弓根下壁和前壁穿破;患者置钉准确性比较:T1~T4比T5~T8(P>0.05)、T1~T4比T9~T12(P>0.05)、T1~T8比T9~T12(P>0.05).在所有患者中,仅1枚螺钉需要重置.年轻脊柱外科医师在第1、第2、第3具标本上发生置钉失败数分别为6枚、3枚和1枚.结论 "漏斗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和经济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一致,通过该技术使年轻医师迅速安全、准确置入胸椎弓根螺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有限开放技术在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新鲜尸体20具,利用有限开放技术对C_3~C_7椎弓根置入199枚螺钉,评价螺钉的位置;解剖观察C_3、C_4共40椎、80侧椎弓根管入口形状结构,并测量与钉道位置相关的参数.临床应用7例,在侧块外上限刮除有限松质骨开窗,暴露侧块和椎弓根内侧骨皮质移行部,确定进钉点.参照X线片和CT测量的角度,用自制单刃圆头探针准备钉道,置入螺钉29枚,术后通过X线和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结果 C_3、C_4侧块深层皮质骨和椎弓根内侧皮质骨汇合成椎弓根入口内侧,形成向外突起的弧状面,骨质厚实坚硬,未发现有滋养血管孔.钉道入针点分布在侧块外上限,侧块表面的开口直径平均5.2 mm,椎弓根入口宽度平均7.5 mm,钉的内倾角为42°,上倾10°.置钉准确率在标本中为94.5%,临床为100%.结论 在侧块表面有限开窗,暴露侧块和椎弓根移行部,作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标志,结合单刃圆头探针进行置钉,是一种安全性高、创伤小、准确率高的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  相似文献   

8.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运用于脊柱外科至今已半个多世纪,由于其符合三柱固定原理,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所需固定节段少、影响脊柱活动度小等优点,目前已广泛用于胸腰椎疾患的治疗.但是颈椎解剖关系复杂、椎弓根细小、个体变异性大,使用此术式容易损伤颈脊髓、椎动脉和神经根,置钉危险性及难度较胸腰椎都大[1-3].因此,如何提高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一直以来都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传统置钉方法 的改进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有了进一步提高,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已经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开始将该技术用于颈椎稳定性的重建[4-7].  相似文献   

9.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全新试验装置,更好地模拟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复杂运动.比较3椎体4枚、5枚与6枚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效果.方法 采用6具国人新鲜脊柱尸体标本(T_(11)~L_(13)),椎体切除法模拟失去前柱支持、完全不稳定L_1椎体爆裂骨折.试验分跨节段3椎体4枚椎弓根钉固定组、3椎体5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和3椎体6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应用混合力-位移控制加载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全新试验装置对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及左轴向旋转和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方式,对固定节段(T_(11)~L_3)的运动范围(ROM)进行测试并计算刚度值,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随着螺钉数的增加,固定节段(T_(11)~L_3)的运动范围逐渐减小,刚度逐渐增大;轴向旋转时,6钉组、5钉组的运动范围小于4钉组(P<0.05),6钉组刚度大于4钉组(P<0.05)、5钉组刚度与4钉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种不同加载方向下,6钉组与5钉组的运动范围与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伸、侧弯状态下,3种不同固定方式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经骨折椎3椎体6枚钉或5枚钉的固定方式可以提高生物力学稳定性,稳定效果要优于传统的4枚钉固定,而6枚钉与5枚钉固定稳定性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同定加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20具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单节段(L1-5)腰椎标本和双节段(L1-5,L5-S1)腰椎标本(各10具).每具标本分别制作以下3种模型:正常对照;右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单侧模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双侧模型).用WDW-4100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各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方向上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节段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弯、左/右扭转6个方向上的生物学稳定性在单侧模型与双侧模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节段标本在前屈、左弯、左/右旋转方向上的生物学稳定性在单侧模型与双侧模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后伸、右弯方向上双侧模型的稳定性均较单侧模型高(P<0.05).结论 在生物力学实验中,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中,腰椎可获得可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漏斗技术"置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并探讨其置钉方法。方法 69例胸椎或腰椎骨折、15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漏斗技术置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术中根据第12肋骨、骶骨或骨折的横突等标志确定椎体次序,记录置入操作中和术后并发症,其中34例术后行CT断层扫描检查判断螺钉的位置,记录穿透骨皮质螺钉的数目和距离。结果采用"漏斗技术"置入胸椎及腰椎椎弓螺钉338枚,1例术中即发现椎体次序定位错误。所有病例术后X线片观察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CT观察136枚螺钉有5枚穿透椎体前骨皮质,无一枚穿透椎弓根内侧壁;术中和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椎弓根漏斗技术植入螺钉的方法是可靠、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结合骨水泥强化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在8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标本依次行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及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强化固定.对标本施加扭矩为4 Nm的疲劳载荷共2 000次,加载频率为0.5 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完整、骨折、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和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角位移运动范围(ROM).结果 两种固定状态及疲劳后各方向ROM均明显小于正常及骨折状态(P<0.05);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骨水泥强化固定状态前屈、后伸、侧屈、旋转ROM分别为0.40°、0.53°、0.86°、0.55°,疲劳后前屈、后伸、侧屈、旋转ROM变化值分别为0.10°、0.07°、0.19°、0.08°,均小于单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尤其在旋转和前屈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固定方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的即刻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载荷效果.但在前屈和旋转方向,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并骨水泥强化优于单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  相似文献   

13.
MSCT三维重建指导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体外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指导价值。方法 :在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上 ,测量两具胸椎标本 (T1~T10 )椎弓根的三维定量解剖数据 ,用以指导椎弓根螺钉的置入。置入螺钉后拔出 ,用显影剂填充钉道。CT测量显影钉道的椎弓根水平位角 (PW )、椎弓根宽度 (PH)、椎弓根高度 (TSA)和椎弓根长度 (SSA )值。在实物标本上用量角器和游标卡尺测量实际值。结果 :配对资料两样本均数比较行t检验 ,CT图像与实物标本测量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多因素设计资料方差分析证实 ,椎弓根显影钉道的TSA、SSA与其中轴的TSA、SS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测量的各解剖参数充分体现了个体化原则 ,真实可靠 ,对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腰椎弓崩裂直接修复后采用椎板钩-椎弓根钉固定的生物力学作用,并探讨其应用于青年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用8具新鲜小牛腰椎标本,于L4制作椎弓崩裂模型,按正常标本组、峡部裂组、改良Scott固定组、钩钉固定组和Buck螺钉固定组顺序分别测量腰椎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2002年7月-2004年2月,14例男性单纯腰椎弓崩裂患者(15~31岁)接受自体骨直接修复峡部裂后椎板钩、椎弓根钉固定术,随访并根据影像学结果及MacNab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3种内固定方式均能有效恢复腰椎稳定性,钩钉法在抗旋转不稳方面更优于Buck钉及改良Scott法,同时钩钉法和Buck钉固定法在提高屈曲稳定性方面优于改良Scott法。临床病例无手术及内固定相关的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1个月,除1例术后单侧椎弓崩裂处不融合外,其余患者均获得植骨愈合。按MacNab标准:优、良13例,一般1例。结论椎板钩一椎弓根钉应用于青年性腰椎弓崩裂直接修复后固定可在减少融合节段的同时能有效恢复腰椎稳定;临床应用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制导向器辅助下个体化后路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4例患者,均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矫形术.术前行置钉颈椎椎弓根CT平扫及经椎弓根轴线矢状面二维成像,测量置钉颈椎经椎弓根轴线进钉通道的横向倾角(transverse nail angle,TNA)和纵向倾角(sagittal nail angle,SNA),确定进钉点及进钉方向.根据CT测量结果按个体化原则,在自制导向器辅助下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减压后固定钉棒矫形.术后1周行置钉颈椎椎弓根CT平扫及经椎弓根轴线矢状面二维成像,测量置入螺钉的横向倾角(transverse screw angle,TSA)及纵向倾角(sagittal screw angle,SSA),比较分析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程度;术后定期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内固定钉棒的牢固程度. 结果 从C3~ C7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23枚,术后CT复查220枚置钉准确,3枚略有偏斜,置钉准确率98.7%;术后测量置入螺钉倾斜角度与术前测量椎弓根置钉轴线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5个月.未发现与螺钉置入穿破椎弓根皮质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问题,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 结论 导向器辅助下CT测量个体化置钉后路颈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高,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CT测量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量22例胸腰段(T11~L2)椎弓根理想螺钉的长度、进钉间距、最小横径、外偏角,观察椎弓根后缘中点与相应横突根部和关节突的下缘的关系.结果 T11~L2理想椎弓根螺钉的长度分别为(41.43±4.04) mm、(42.28±4.90) mm、(49.52±4.98) mm、(50.74±4.67) mm;直径分别为(7.03±1.41) mm、(7.1±1.47) mm、(6.12±1.62) mm、(6.31±1.34) mm;进钉间距分别为(30.10±2.44) mm、(31.5±2.60) mm、(35.8±3.00) mm、(37.15±3.16) mm;外偏角分别为4.40°±2.23°、4.44°±1.65°、10.02°±2.30°、10.48°±2.60°.T11椎弓根拟进钉点位于横突根部上缘与关节突中垂线的交点处,T12位于横突根部中上1/3,关节突中垂线偏外处的交点,L1,2位于横突根部中点,关节突外侧缘.结论 进行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时应根据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点,选择相应的螺钉直径、长度、进钉部位及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比较研究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和经椎板拉力螺钉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从1999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节段内固定及植骨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38例。经椎板拉力螺钉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2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效果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方面,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优于经椎板拉力螺钉;并发症方面,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脱钩1例,经椎板拉力螺钉系统神经根损伤1例。按MacNab标准评价术后效果,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的优良率为94.6%,经椎板拉力螺钉的优良率为92.6%,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与经椎板拉力螺钉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及植骨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手术操作容易,失血量少,固定可靠,安全性高,效果确实。推荐使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修复重建青少年腰椎峡部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下后路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效果.方法:选择退行性脊柱侧弯、行经后路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术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组(观察组)和徒手置钉组(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在导航模板辅助下钻孔,确定进针通道,依次扩孔,探针探查四壁确定无异常后,选用直径和长度合适...  相似文献   

19.
模拟腰段椎弓根螺钉置入获取置入三维参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计算机模拟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获取预置螺钉的椎弓根三维定量解剖数据及置钉参数。方法将10例全腰椎电子束CT(electronbeamCT,EBCT)扫描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8.1软件中,进行腰椎三维重建,测量椎弓根高度、宽度及轴线长度;构建圆柱体虚拟椎弓根螺钉,分别测量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与用6.5mm螺钉情况下进行置钉的角度安全范围。结果在腰椎三维图像上,可精确地获取预置螺钉的椎弓根三维定量解剖数据及置钉参数;在未考虑螺钉直径下置钉,L1~5在水平面的进钉角(transversesectionangle,TSA)的平均最大安全范围分别是16.9°、19.2°、19.8°、23.2°、30.0°,在矢状面的进钉角(sagitalsectionangle,SSA)分别为34.1°、35.5°、36.5°、32.3°、28.0°,用直径6.5mm螺钉置入时,TSA的平均最大安全范围是6.8°、7.2°、9.0°、12.3°、17.6°,SSA是25.6°、26.5°、26.0°、22.5°、17.2°,经同一椎体TSA、SSA配对t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通过本方法可模拟手术过程,进行常规方法难以完成的三维测量,获取椎弓根螺钉置入个体化数据;同时在测量置入螺钉安全角度范围时,应考虑螺钉直径存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过渡钉"复位在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2年7月手术治疗的67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35例(A组),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过渡钉"复位治疗32例(B组)。纳入标准:椎管占位但无神经症状,无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分别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程度和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6个月,平均14个月。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过渡钉"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传统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3个月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程度以及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过渡钉"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尤其对伤椎畸形矫正较传统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