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眶颅沟通性郎格尔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CT及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15例单发眶颅沟通性郎格尔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均发生于眼眶外、上壁交界处(额骨),其中左侧6例,右侧9例。CT表现:均呈溶骨性破坏,形成三角形骨质缺损区,边缘清楚但无硬化,伴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11例(与脑实质比较,以下同).中等信号4例;T2WI呈高信号6例,等信号9例,但信号不均匀。CT及MRI增强后,病变显示中到重度强化。病变压迫颅内及眶内结构,8例浸润额、颞头皮软组织及颞肌,MRI显示额部脑膜增厚并强化7例。结论CT是眶颅沟通性郎格尔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诊断和鉴别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MRI可更清楚、准确地显示病变的范围,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可作为一种补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骨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有病理学检查结果的8例颅骨LCH,8例均行CT扫描,其中3例行MRI检查,1例同时行增强MRI检查。结果8例共发现9个病灶,其中侵犯额骨3例,顶骨2例,颞骨1例,枕骨1例,同时累及蝶骨和颞骨1例。主要表现为起源于颅骨板障并侵犯颅骨内外板、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病灶内残留小骨片、脂质和软组织肿块,CT表现为不均匀密度。MRIT1WI呈低-中等信号,T2WI呈混杂中等-高信号,中度强化。结论CT和MRI是颅骨LCH的主要诊断方法,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CT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2例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均行CT扫描,其中6例行MRI检查. 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眼.常见部位为眼眶外上壁、上壁及外壁.HRCT表现均呈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但无硬化,伴大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 1WI均呈低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同),T2WI呈等或高信号.CT及MRI显示病变中~重度强化. 结论 HRCT可清楚显示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骨质改变,能帮助临床诊断;MRI可准确判断病变范围;两者结合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CT及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2例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均行CT扫描,其中6例行MRI检查。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眼。常见部位为眼眶外上壁、下壁及外壁。HRCT表现均呈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但无硬化,伴大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1WI均呈低信号(与脑实质比较,以下同),T2WI呈等或高信号。CT及MRI显示病变中~重度强化。结论 HRCT可清楚显示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骨质改变,能帮助临床诊断。MRI可准确判断病变范围;两者结合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该文报道了1例面神经神经鞘黏液瘤。CT显示左侧颞骨乳突部及面神经管乳突段骨质破坏。MRI平扫显示左侧颞骨乳突部及中耳腔软组织肿物, T1WI呈不均匀稍低信号, T2WI和DWI呈稍高信号, ADC图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环形明显强化, 延迟期强化, 对比剂有向内填充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颞骨LCH与NB骨转移的发生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儿童LCH及NB骨转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病变中心位置评估病变部位(中耳、鳞部、岩部),在CT及MR图像上评估病变影像学表现。结果共纳入21例(28耳)LCH患儿,乳突是最常见的累及部位(23例,82.1%),其次为鳞部和岩部。颞骨HRCT表现为较为完全的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锐利,无骨膜反应,无钙化。除1例有T_1W高信号外,其余MR均表现为T_1W等低信号,T_2W等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共纳入NB骨转移10例,8例位于颞骨眶突移行处,2例位于颞骨鳞部。CT表现为边界欠清楚的骨质破坏伴放射状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表现为密度较均匀的略高密度,颅板骨质破坏不彻底,颅板变薄,但骨质仍连续。结论儿童LCH多累及颞骨乳中耳,NB骨转移多位于颞骨眶突移行处及鳞部。二者骨质破坏方式亦有不同,发病部位及影像学检查对于鉴别二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岁.2008年12月以右外耳道肿物就诊.无耳痛、溢液,自诉无听力下降.体检:右外耳道浅红色肿物,质软、无触痛,表面光滑,无出血.鼓膜不可见,乳突区无压痛.听性脑干反应(ABR):右耳反应阈60 dB.既往无中耳炎病史.CT平扫示右颞骨溶骨性骨破坏,广泛累及外耳道、乳突、鼓室、岩锥、颈内动脉管、颈静脉球(图1);MRI平扫示病变呈等T1、长T2信号,填充右外耳道、鼓室、乳突,上界紧邻右颞叶下方,下方沿颈动脉向下浸润,呈较均匀等信号,膜迷路形态、信号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8.
乳头状内淋巴囊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乳头状内淋巴囊瘤的CT、MRI和DSA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5例组织病理学证实的乳头状内淋巴囊瘤的CT骨破坏特点及MRI信号特征、强化方式、血液流空情况,4例同时进行DSA检查,以观察血供状态。CT采用常规横轴面平扫和增强扫描;MRI采用SE和快速自旋回波(FSE)及脂肪抑制序列,行矢状、冠状和横轴面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1)CT表现:肿瘤呈中心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后区的溶蚀性骨破坏,病变内含钙化。(2)MRI表现:在未增强T1WI和T2WI,5例肿瘤内见不规则形低信号影,其中心位于颞骨岩部中后部的前庭管外口周围区;3例肿瘤周边显示高信号缘;2例囊实性肿瘤的囊性部分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高信号不被抑制,而且其边缘更清楚;5例瘤内均见血管流空影。(3)DSA显示肿瘤主要由颈外动脉的分支供血。其中2例还有小脑前下动脉参与供血。结论 乳头状内淋巴囊瘤是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后区的具有侵袭性、溶骨性、富含血管的肿瘤,它的影像学特征结合发生部位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中耳炎侵犯迷路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耳炎侵犯迷路的HR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与局限。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24耳),经临床综合诊断为中耳炎侵犯迷路患者的HRCT和MRI表现。结果:骨迷路破坏8耳,HRCT诊断7耳,表现为骨迷路破坏,中耳内病变与迷路腔相通。迷路腔淋巴液受侵14耳,HRCT显示骨迷路破坏9耳,骨迷路完好5耳。MRI示8耳迷路腔淋巴液于T1WI上信号升高,T2WI信号无变化,其中7耳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1耳轻度强化;5耳迷路腔淋巴液于T1WI信号升高,T2WI信号减低,其中4耳明显强化,1耳轻度强化;1耳迷路腔淋巴液于T1WI和T2WI信号无变化,增强后明显强化。迷路增生、硬化1耳,HRCT显示耳蜗骨迷路骨质增厚、硬化,迷路腔变窄;MRI上表现为蜗腔变细。骨迷路广泛破坏1耳,位于耳蜗后部骨迷路内,HRCT显示骨迷路内大片软组织密度影,周围骨质破坏,内部可见形态不规则死骨;MRIT1WI和T2WI显示骨迷路内均呈混杂信号,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结论:HRCT和MRI可显示中耳炎侵犯迷路的程度,能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黄文虎  洪汝建  程玉书  沙炎   《放射学实践》2011,26(8):824-827
目的:探讨内耳化脓坏死性迷路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诊断的化脓坏死性迷路炎的CT和MRI表现,总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行颞骨高分辨力CT扫描(HRCT),轴面和冠状面CT均显示有不同程度内耳骨迷路的破坏,并伴软组织增生,其中4例有高密度死骨形成;MRI检查6例,显示膜迷路部分或全部为软组织病变充填,增强后不均质明显强化,死骨在T1WI、T2WI均显示为小片低信号或无信号,增强后无强化。结论:HRCT可显示骨迷路结构的破坏范围及死骨的存在,有诊断价值;MRI显示颅内并发症明显优于CT,两者结合可诊断内耳化脓坏死性迷路炎。  相似文献   

11.
郑梅竹  夏爽  祁吉   《放射学实践》2011,26(3):267-270
目的:探讨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对鉴别外耳道鳞状细胞癌及腺癌的价值。方法:搜集17例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外耳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0例行CT、MRI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行CT及MRI平扫检查,2例仅行CT平扫。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鳞状细胞癌及腺癌的HRCT、MRI特征及临床表现的差异。结果:17例中鳞状细胞癌9例、腺癌8例。CT表现为外耳道内软组织影。17例病变大部分MR呈不均匀T2信号。5例鳞癌生长于外耳道外侧壁,而6例腺癌起自外耳道软骨部。鳞癌及腺癌均可累及邻近骨质及周围软组织(P〉0.05)。8例外耳道鳞癌以耳溢液为主,6例伴中耳炎病史,而7例腺癌以耳痛为主。11例(73.3%)影像学评估病变范围与手术病理评估一致。结论:影像学检查对外耳道鳞状细胞癌及腺癌的鉴别诊断及病变对周围组织侵犯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MR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MR征象.结果 25例中有2例为多发病变,4例有邻近椎骨侵犯,7例累及脊椎前部结构,18例同时累及椎骨的前、后部结构,24例椎体有压缩,25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全部病例在T1WI上为等、稍低或低信号,在T2WI上为稍高或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上为高信号,13例行增强扫描病变均明显强化,无坏死囊变.20例在脊柱长轴方向上侵犯的范围超过受累脊椎水平,17例软组织侵犯椎管,呈局限性生长.结论 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MR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具有较大的帮助,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13.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影像学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CI)术前颞骨MRI及CT表现,并探讨术前影像学对人工耳蜗植入的价值。方法拟行CI的160例患者均行高分辨率CT扫描,64例同时行横、冠状面扫描,119例行MR检查。结果320耳乳突均气化良好,乳突蜂房向后超过乙状窦前壁206例。左、右侧乳突长度分别为(2.34±0.42)、(2.25±0.40)mm(U=1.887,P<0.05),宽度分别为(1.57±0.30)、(1.50±0.27)mm(U=2.35,P<0.05)。中耳炎8耳,CT示鼓室及乳突蜂房不含气,MRI为长T1,长T2信号。颈静脉球窝扩大或高位18耳,蜗窗龛狭窄2耳。迷路炎9耳,8耳CT表现耳蜗、半规管及前庭不同程度的骨化,MRI表现为长T1,短T2及短T1、等T2信号,并且T2WI信号不连续。1耳膜迷路闭塞,CT为阴性,MRI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耳蜗完全未发育1耳,耳蜗发育周数不足6耳,Mondini畸形5耳。前庭导水管扩大40耳,前庭、半规管发育畸形10耳,内耳道狭窄5耳。结论术前的颞骨影像学诊断,对于CI成功实施能够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15年7月,经过病理证实的4例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临床及CT、MRI影像资料。结果 4例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中,单纯高分辨率CT平扫检查2例,高分辨率CT和MRI平扫检查2例,MRI增强检查2例。病变单纯位于鼓室2例,CT平扫表现为鼓室内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病变同时累及鼓室、鼓窦及乳突2例,CT平扫表现为鼓室、鼓窦及乳突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岩骨膨胀性破坏,2例听小骨、半规管、面神经管鼓室段及迷路段侵蚀破坏,1例耳蜗、前庭、内听道及乙状窦前壁破坏。MRI扫描表现为鼓室、鼓窦及乳突片状等T_1长T_2异常信号,周围岩骨膨胀性破坏,DWI表现为环状高信号,增强未见明显强化。结论成人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结合临床病史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5.
面神经瘤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面神经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瘤均行CT检查,6例还进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表现和MRI表现,并比较CT和MRI的优缺点。结果:10例面神经瘤中6例面神经鞘瘤和4例面神经纤维瘤,8例累及面神经水平段,6例累及膝部,4例累及乳突段,2例累及迷路段,3例累及内听道段,2例累及腮腺段,1例累及脑池段。主要CT表现:面神经管扩大9例;鼓室内软组织影7例;听小骨破坏5例;乳突蜂房内软组织肿块4例。主要MRI表现:6例均表现面神经增粗,其中2例显示鼓室内=乳突内和颈静脉窝软组织肿块,2例显示鼓室内软组织肿块;3例肿块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3例肿块与面神经呈等信号,信号均匀,呈均匀强化;2例面神经瘤累及内听道段面神经,平扫未显示,增强后呈明显强化而显示。比较CT与MRI表现后,发现2例累及面神经内听道段者MRI显示而CT未显示,1例累及面神经鼓室段起始部者MRI亦显示而CT未显示;对于较小的面神经瘤,MRI能直接显示增粗的面神经本身,而CT仅显示面神经管扩大和(或)破坏。结论:CT和MRI,尤其是MR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面神经瘤的形态、部位、范围和内部结构,有助于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为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确定手术入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颞骨肿块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颞骨肿块的CT、MRI和DSA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照分析21例颞骨肿块的CT、MRI和DSA表现与手术病理表现。结果 5例颈静脉球瘤均显示“椒盐征”和肿瘤明显染色。3例鼓室球瘤表现为鼓室内明显强化的软组织影和肿瘤明显染色。4例内淋巴囊肿瘤CT表现为岩骨迷路后前庭水管区和中内耳软组织肿块及骨质破坏,MRI表现为“椒盐征”,T1WI示肿块边缘有环形高信号影,DSA示3例内淋巴囊腺样囊性癌明显染色。4例外中耳鳞癌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以及中外耳广泛骨质破坏,1例DSA表现有肿瘤染色。2例软骨肉瘤CT表现为含有点片状钙化的软组织肿瘤,1例肿瘤周边可见高密度环。2例鼻咽癌侵犯中内耳,表现为岩部、鼓室、乳突和颈静脉窝不规则肿块和骨质破坏。1例嗜酸性肉芽肿CT表现为岩部、鼓室不规则肿块和骨质破坏。结论 CT和MRI清楚显示肿块的形态、范围和内部结构,能准确定位,CT、MRI和DSA结合有助于肿块的定性诊断,为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迷路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MRI在迷路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观察10例临床提示为迷路炎同时存在MRI异常表现患者的MRI图像,总结其变化特征。结果10例10耳中,T2WI上均可见内耳1个或多个结构信号发生异常改变,其中,6耳病变区信号不同程度减低,4耳病变区信号消失。T1WI上7耳可见内耳1个或多个结构信号出现异常,其中,4耳病变区信号略增高,3耳病变区信号消失。FIESTA图像与T2WI图像显示结果相同。行增强扫描的7例7耳中,4耳病变区可见不同程度强化。10耳中,耳蜗受累9耳;前庭受累7耳;半规管受累6耳。结论MRI可以显示内耳膜迷路信号的异常改变,在诊断较早期迷路炎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曹琪  李东辉  彭芸  段晓岷  孙国强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88-1391
目的:分析和探讨儿童脊柱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化疗前后的影像学特点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8年确诊为LCH的44例小儿脊柱病变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2例,女22例,发病年龄6个月-13岁,平均年龄3.5岁,化疗随访时间4-75个月。所有病例均行平片及CT检查,其中5例行MRI检查。结果:LCH中累及单块椎体13例(29%),累及多块椎体31例(71%);胸椎受累33例(75%)。所有病例中椎弓受累15例(34.1%),横突受累7例(15.9%)。化疗前椎体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33例,骨破坏病灶周围见骨质硬化边4例,椎体变扁呈广泛溶骨性破坏7例,椎体周围软组织浸润18例;化疗后骨破坏病变修复或累及范围减小24例,病变范围无变化15例,病变范围增大5例,软组织浸润吸收14例。结论:LCH脊柱病变具有多样性,常见多个椎体受累,并可伴有附件破坏以及软组织浸润。通过规范化疗,大部分病例(39/44)能够控制,多数病变(24/44)好转,少部分病例(5/44)对化疗不敏感。通过CT及MRI检查能够敏感地观察骨质破坏区范围,周围软组织情况,可对病程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岩部胆脂瘤发病特征、对面听神经损害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7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17例岩部胆脂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中16例重度耳聋及全聋,1例为中度混合性聋,15例伴有面瘫,其中11例为迷路段缺损,1例垂直段缺损,CT检查岩部均有膨胀性改变及骨性破坏,手术采用乳突迷路进路6例次,颅中窝进路8例次,乳突颅中窝联合进路3例,颞骨扩大切除术2例,行面神经全程减压4例,由内听道段与水平段面神经端端吻合5例,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1例。全部病例均顺利恢复,无感染和复发。结论岩部胆脂瘤发病率低,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中晚期可有面肌抽搐、耳流脓等症状,应详细检查,颞骨CT及MRI是最佳的检查和诊断方法 ,对已确诊岩部胆脂瘤应争取早作手术,避免颅内感染和对面听神经的进一步损害,根据病变的部位及破坏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5例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收集于本单位行影像学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颞骨GCRG患者5例,从PACS系统中获得所有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分别独立分析病变的位置、密度、信号、生长及骨质破坏方式、增强特点等影像学表现。结果颞骨GCRG 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病变呈膨胀性生长5例,广泛溶骨性骨质破坏5例,边缘散在残留骨质碎片3例,周围轻微骨质硬化1例,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5例,1例合并中耳乳突炎;5例患者MRI均表现为病变周围部分以T_2WI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中央部分见多发囊状T_2WI高信号3例,T_1WI呈等、低混杂信号5例,注入对比剂Gd-DTPA后呈中度不均匀强化5例,囊变部分与T_2WI低信号部分未见强化。结论颞骨GCRG CT表现为广泛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可见边缘散在残留骨质碎片、周围轻微骨质硬化,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MRI病变周围部分以短T_2为主混杂信号且不强化是其诊断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