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寻找能提高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适宜的电针波型.方法:将14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穴位分组,电针波型先用连续波后用疏密波治疗;对照组穴位不分组,并单纯采用连续波治疗.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所用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将疏密波和连续波配合使用,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使用连续波者.  相似文献   

2.
不同时机应用针刺及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不同时机应用针刺及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李国臣(中国人民解放军251医院河北省张家口市075000)图书分类号R246.6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针刺疗法电针疗法周围性面瘫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所致,其治疗方法颇多,但在治疗时机上及急性期能否应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分段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周围性面瘫不同神经损伤节段、不同分期及治疗方法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将8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神经损伤节段不同分为A组14例,B组19例,C组20例和D组33例。A组为面神经Ⅰ段损伤,B组为面神经Ⅱ段损伤,C组为面神经Ⅲ段损伤,D组为面神经Ⅳ段损伤。四组均采用针刺方法进行分期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疗效分析,6个月后回访患者后遗症发病情况。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与同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总有效率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后遗症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是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且面神经损伤平面越低,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4.
针刺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配合面肌功能训练辅助超短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面肌功能训练、超短波治疗,对照组采用面肌功能训练、超短波治疗。康复评估标准采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标准。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为主配合面肌功能训练辅助超短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谭捷 《中医药导报》2007,13(3):58-59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梅花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208例周围性面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4例。治疗组采用透刺电针结合梅花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神灯照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疗程短,见效快。结论:治疗周围性面瘫电针结合梅花针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加神灯照射。  相似文献   

6.
<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能否应用电针,多年来,争论不休。笔者对1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急性期(发病1天~10天)应用电针并进行临床观察,治愈率达89%,有效率达100%,无1例加重,与82例恢复期(发病11天~30天)作为对照,为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采用电针治疗提供了一定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平衡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蓉晖 《光明中医》2008,23(3):303-304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急性期(1—7天)健侧给予平衡针灸治疗,穴取腰痛穴、鼻炎穴、胃痛穴,7天后配合患侧分组常规取穴加电针;对照组急性期健侧常规取穴并开四关,恢复期患侧分组常规取穴加电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73.9%,明显高于对照组50%(P〈0.025)。结论:平衡针灸配合电针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较好,但针灸疗法如何合理地结合各种有效的方法,以此来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提高治愈率,一直是针灸医师探讨的问题.笔者经过10余年的观察总结和分析,认为针刺+穴位注射+梅花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较好,但针灸疗法如何合理地结合各种有效的方法,以此来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提高治愈率,一直是针灸医师探讨的问题。笔者经过10余年的观察总结和分析,认为针刺+穴位注射+梅花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电针治疗不同病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瞿群威  熊涛 《中国针灸》2005,25(5):323-325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方法:将12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在急性期开始电针和超短波治疗,B组在急性期行超短波治疗,静止期再加用电针治疗.结果:A组痊愈显效率为85.0%,总有效率为98.3%,B组分别为68.3%和91.7%(x2=7.96,P<0.05);肌电图检测显示,治疗前和发病第8天时异常肌电图的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0天时BR波转为正常或轻度异常的例数A组明显多于B组(P<0.05),M波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回升A组也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急性期电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痊愈显效率,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加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加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疗效与治愈时间。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6.0%,对照组为8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患者所需平均疗程为1.8个,对照组为2.1个,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加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且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热敏脐灸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热敏脐灸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敏脐灸组(n=32)和热敏灸组(n=31),2组患者均进行热敏灸及常规针刺治疗,1次/d,治疗45 min/次,连续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 d;热敏脐灸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施加热敏脐灸治疗,1次/d,2 h/次,连续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 d。治疗结束后,采用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Portamn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 01),且热敏脐灸组治疗后的Portamnn评分高于热敏灸组(P 0. 05);热敏脐灸组患者愈显率为90. 63%(29/32),热敏灸组愈显率为83. 39%(26/31),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热敏脐灸组痊愈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明显少于热敏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热敏脐灸能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且能缩短周围性面瘫的总体病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综述了近10年来不同电针波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现状,分析归纳了不同波形的临床疗效,其中包括单一波形及多种波形混合,以探讨不同波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规律性特点,为临床规范化应用电针提供支撑,并对现存的问题及其今后的研究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以艾炷灸为主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3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针刺加电针的方法:治疗组43例,在针刺及电针的基础上加用艾炷灸。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结论以艾炷灸为主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昝娟 《中医临床研究》2014,(27):104-106
目的:通过针刺结合甲钴胺静脉滴注治疗周围性面瘫,观察疗效。方法:将8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甲钴胺、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对照组仅采用甲钴胺、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结果:采用χ^2检验,观察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4%,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针刺结合甲钴胺、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罗飞 《光明中医》2016,(18):2699-270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将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及治疗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4周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71例,总有效率为95.95%。对照组有效65例,总有效率87.84%。经比较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愈时间方面,治疗组(14.67±2.13)天,对照组(15.63±2.56)天,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明显提高有效率,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体现近5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分别从针刺、艾灸、放血、穴位注射以及综合疗法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针灸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以及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针刺加风池穴注射腺苷钴胺、针刺加肌注腺苷钴胺和单纯针刺三种方法治疗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的差异,探讨针刺加穴注腺苷钴胺治疗本病的机理。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又分为风寒、风热、风痰三种证型,治疗组32例应用针刺加穴注治疗,对照Ⅰ组30例应用针刺加肌注治疗,对照Ⅱ组31例应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各证型症状并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总有效率、症状评分等各方面均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P〈0.05或P〈0.01)。结论三种治疗方法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有良好疗效,其中针刺加穴注效果最好,针刺加肌注疗效次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西安市高陵区中医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针灸组和针药组,每组52,针灸组仅给予针灸疗法,针药组同时给予针灸和中药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间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结果:治疗后针药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6.15%,明显高于针灸组的81.0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灸组治疗后2~4周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针药组治疗后1~4周H-B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明显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gA、IgG及IgM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针药组明显低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灸结合中药可迅速缓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