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鼻腔-鼻窦-翼腭窝(pterygomaxillaryfossa,PMF)-颞下窝(infratemporalfossa,ITF)手术入路的相关结构进行解剖,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例12侧成人尸头标本按中线锯开后进行解剖,并完全模拟该手术入路,对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观察、拍摄和测量。结果翼腭窝-颞下窝区结构复杂,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经过。圆孔外口距正中矢状面距离为(19.18±1.48)mm,与后鼻孔上缘的距离为(19.81±1.52)mm,距鼻小柱根部为(77.31±5.13)mm。卵圆孔到鼻小柱根部为(86.40±3.76)mm。结论经鼻内镜鼻腔-鼻窦-翼腭窝-颞下窝手术入路能够简单和迅速地到达翼腭窝和颞下窝,可较好地显露翼腭窝及部分颞下窝区的结构。经鼻内镜入路进入PMF时术野的深度限制为70mm左右,注意保护位于蝶窦外侧壁的翼管神经、上颌神经及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进入ITF时,术野的深度限制为80mm左右。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下翼腭窝手术入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翼腭窝手术的可行性与解剖路径。方法10%甲醛充分固定的5例(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在电视监视下,从鼻腔置入0°鼻内镜,依次切除中鼻甲、钩突、筛泡以及前后组筛房,扩大上颌窦口后咬除上颌窦口后部腭骨垂直部直达其与蝶骨交界处,全部切除上颌窦后壁内侧半骨壁,显露翼腭窝。分别用0°、30°鼻内镜充分暴露翼腭窝内的结构,逐层进行解剖,记录所涉及到的组织结构,探查其毗邻关系。结果所有标本均能满意显露翼腭窝。翼腭窝显露范围向上达眶尖,向下达翼腭窝底壁,向外能完全暴露翼突外板上半部分以及翼突根部,部分显露颞下窝。结论鼻内镜下可以满意显露翼腭窝,安全控制翼腭窝内所有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罕见翼腭窝肿瘤内镜下经鼻切除术的配合技巧,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2例罕见翼腭窝肿瘤患者进行经鼻内镜下入路手术,术前予充分准备,术中予熟练巧妙的配合,术后影像学复查。结果 2例患者手术时间缩短到2.5~3h,术中无明显出血,术后1周复查CT,肿瘤全切无残留,术后不适症状消失。结论罕见翼腭窝肿瘤内镜下经鼻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切除肿瘤更彻底。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巧妙的术中配合,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翼腭窝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和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翼腭窝良性肿瘤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肿瘤全切率100%。随访1~3年,无1例复发。结论:翼腭窝良性肿瘤位置深,周围存在重要结构,术前需考虑周全,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翼腭窝的解剖学与影像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翼腭窝为眶尖后下方的一个骨性间隙,位于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颞下窝内侧,此窝与眼眶、鼻腔、颅中窝、口腔等结构毗邻,是颅内外多个腔和窝相交通的桥梁。窝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通过。鼻腔、眼眶、鼻旁窦等病变均可能累及此窝,并可借助翼腭窝向与之联系的结构蔓延。随着内窥镜鼻  相似文献   

6.
张姗姗  张雯怡  周健 《天津护理》2014,22(5):403-404
总结5例翼腭窝肿瘤手术患者的护理,术前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和身体准备,术后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面部神经损伤的症状;负压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预防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诊治的80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上颌窦根治术,B组采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和Lund-Kennedy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B组明显低于A组,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总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得宝松翼腭窝上颌神经阻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矿生  范天凤等 《疼痛》2002,10(2):13-15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骨性翼腭窝局部解剖学和影像学作了一些研究,而有关骨性翼腭窝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尚缺乏。目的:在成人颅骨标本的冠状面和水平面上测量翼腭窝的有关孔距和径值,观察翼腭窝在相应切面上的形态。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成都医学院科研处。材料:实验于2006-03/2006-11在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局部解剖实验室完成。选取中国成人完整无损干性颅骨30例(60侧),未分年龄、性别。方法:对30个(60侧)成人干性颅骨标本左右两侧的翼腭窝进行切片,其中15个行冠状面切片,另15个行水平面切片,观察测量翼腭窝在相应层面的形态和有关孔距和径值,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在冠状面上测量:眶圆距(眶下裂最低处与圆孔中心之间的距离);圆翼距Ⅰ(圆孔与翼管中心之间的上下垂直间距);圆翼距Ⅱ(圆孔出现处与翼管出现处之间的距离)。②在水平面上测量:前后径(每层面上与腭骨垂直板相平行的翼腭窝前后壁间距最大值);左右径(每层面上腭骨垂直板中点至翼腭窝前壁最外后突出处和翼腭窝后壁最前外突处连线的中点之距离)。③分别在冠状面、水平面上观察:各层面上翼腭窝的形态。结果:①冠状面上,左右两侧翼腭窝的第1~6层70%(21侧)呈斜倒梯形,30%(9侧)呈斜四边形,第7~10层均表现为管形。右侧眶圆距平均值为(5.0±2.7)mm,左侧眶圆距平均值为(5.3±2.1)mm;右侧圆翼距Ⅰ平均值为(6.4±3.9)mm,左侧圆翼距Ⅰ平均值为(6.1±4.3)mm;右侧圆翼距Ⅱ平均值为(7.3±2.6)mm,左侧圆翼距Ⅱ平均值为(7.5±2.1)mm。②水平面上,左右两侧翼腭窝第一二层其前、后壁主要表现为凸面均向后的双弧形80%(24侧);第三四层主要表现为凸面相对的双弧形约66.7%(20侧);第五六层主要表现为管形60%(18侧);第7~10层则全部表现为管形。水平面上,第1~6层翼腭窝左右径大于前后径,第7~10层翼腭窝左右径约等于前后径。左右两侧样本间翼腭窝各层面径值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骨性翼腭窝断层解剖学研究弥补了对其局部解剖的局限,为翼腭窝影像学及相关外科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鼻内窥镜下三种不同入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更为完善的上颌窦囊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上颌窦囊肿采用三种不同的入路行囊肿摘除;对伴上颌窦炎/筛窦炎的上颌囊肿行钩突切除,开放前筛,经上颌窦窦口开窗行囊肿摘除(42侧);对不伴不上颌窦炎/筛窦炎的囊肿部分患者经下鼻道开窗囊肿摘除(28侧,部分经尖牙窝经路行囊肿摘除(22侧)。结果:术后随访半年,经上颌窦窦口开窗途径者,窗口开放率为90.48%(38/42);下鼻道开窗途径者,窗口开放率57.14%(16/28);经尖牙窝者窝口通畅率90.9%(20/22)。结论:尽量减少手术创伤,手术操作细致,术后定期随访是防止上颌窦开窗口粘连,闭锁,提高开窗通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和致残率及死亡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1997年5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的23例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效 果,其中囊性19例,实质性4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结果】本病好发于小脑半球,多表现 为颅高压及共济失调。MRI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19例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1 例,加重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后颅窝血管网织细胞瘤预后良好,治疗首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