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了解相关人员对基于社区的小学生交通伤害预防与干预的看法和建议,为探索适用于我国基于社区的小学生交通伤害干预策略与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个人深入访谈和小组访谈的方法,访谈对象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卫生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学校教师、交通部门管理人员共14名.访谈内容包括小学生交通伤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基于社区的干预模式的看法和建议.结果 访谈中提及频次较高的小学生交通伤害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家长交通安全意识缺乏和违规行为、交通执法不严、小区内非机动车超速乱穿行、道路硬件设施缺乏以及12岁以下小学生骑共享单车.访谈专家一致认为开展基于社区的小学生交通伤害干预十分必要.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可以通过统筹协调、合理分配区域内丰富的可利用资源,提供覆盖教育干预、环境干预、执法干预等综合性干预措施.强调社区参与,尤其注重家庭在小学生交通伤害干预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干预触角延伸到校外的时段和场所.结论 基于社区的小学生交通伤害干预能够充分满足小学生交通伤害多层面的干预需求.建议开展干预时,充分考虑社区个性化的干预需求和资源配置,根据干预人群心理发展特点和兴趣点选择干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道路交通意外伤害政策支持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上海市政府为预防与控制道路交通意外伤害颁布的有关规范道路、车辆、驾驶员及行人等相关交通政策、法规后的现状,并对交通事故重点人群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知、信、行”问卷调查,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政策修订意见。【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人员访谈,座谈等方式,收集整理公安、卫生等部门涉及交通法规、交通事故处理、伤害人员急救及监督执法等法律、法规文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重点人群(中小学生、驾驶员)的交通安全知识认知程度。【结果】本市涉及交通综合管理、驾驶员、车辆、道路环境管理及交通执法和交通伤害救治的法规文件达21件;18个处室部门的80位被调查者,对本部门、与本部门相关部门的政策知晓率100%,并构建了多部门合作的防护网络。在4700余份的中小学生、驾驶员问卷调查结果中涉及步行、骑自行车等交通规章行为的知晓率分别为79、2%~82.7%,但随着年龄增长,认知与行为相关性下降。对机动车中哪些人应佩戴安全带的知晓率为72%;对酒后开车、疲劳开车等违反交通规章行为应受到处罚的认知正确率则高达95%。【结论】交通法规的宣传和施行、交通安全知识认知程度不同人群中存在不平衡性。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法规和加强交通法规及安全的宣传力度,提高交通安全的认知度、信念度及交通安全行为形成率,达到预防与控制城市道路交通意外伤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圳市致死性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深圳市交通管理局提供的2002年12月21日至2004年12月20日致死性交通事故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年共发生致死性交通事故2 049起,死亡2 279人,男女性别比为2.36∶1,伤1 065人。致死性交通事故高发年龄段为21~40岁,占59.2%;流动人口占35.8%;工人占20.7%,不在业占11.7%。致死性交通事故的事故原因以机动车驾驶员因素为主,占致死性交通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64.0%、62.2%;其次为行人乘车人因素分别占17.3%、15.6%。致死性交通事故的机动车驾驶员责任中不按规定让行占致死性交通事故总数和死亡总数的23.4%、22.2%;各种违章行为分别占19.0%、19.0%;行人因素中违章穿行车行道分别占15.7%、14.2%。身体部位损伤统计,有效统计1 160人,头部、多部位分别占49.3%、44.4%。天气状况以晴天最多。日时间段以6-7时及19-24时为高发时段,周时间段以星期日为高发日。地段以平直路为主。结论深圳市致死性交通事故危害性大,主要伤害青壮年流动人口,机动车驾驶员责任是致死性交通事故的主要事故原因,行人违章穿行车道是危险行为。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等,是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道路交通伤害是指车辆在公用道路行驶的过程中,因违章行为或过失而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经济损失的变故与灾祸[1].据WHO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预计在世界各国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道路交通伤害的致死人数将会大幅度增加,至2020年,车祸导致的伤害和死亡数字将上升65%,并且在全球疾病负担中的位次将上升到第3位[2].因此,分析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改善交通环境,保障交通安全,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小学教师的步行交通伤害及相关知识行为,为有效开展小学生交通伤害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石家庄市小学教师步行交通伤害及相关知识行为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小学教师的步行交通伤害及相关知识行为的影响.结果 过去1年中有34.0%的教师在步行时受到交通伤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交通安全知识知晓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教师对于遵守“遇到道路中间有护栏时走人行天桥”的交通规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于当有急事遇到红灯时仍等绿灯亮了再走,不会三五人在马路上并行,不在马路上打闹嬉戏等问题在不同年龄调查对象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性别教师预防交通伤害相关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在不同年龄调查对象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石家庄市小学教师的步行交通伤害发生率较低,相关知识行为认知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少年与意外伤害相关的危险行为现状 ,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于 2 0 0 2年 4~ 6月 ,在上海市 10 5所学校 (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 )对 92 46名一年级学生 ,采用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学生中步行乱穿马路、骑车违反交通规则、乘车不系安全带等危险行为发生率最高 ,分别为 40 .7%、48.4%、42 .0 % ,其次分别为打架行为 ( 2 7.3% )和到非泳区游泳 ( 9.8% ) ;学生中发生各种危险行为的比例有明显差异 ,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P <0 .0 1) ;中等职业学校显著高于高中学生 (P <0 .0 1) ,骑车违反交通规则、打架等行为初中学生显著高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中学生 (P <0 .0 1) ;步行乱穿马路、乘车不系安全带等危险行为中心城区显著高于非中心城区 (P <0 .0 1) ,骑车违反交通规则、到非泳区游泳、受凶器威胁或伤害等危险行为非中心城区显著高于中心城区 (P <0 .0 1)。 结论 青少年中存在许多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行为 ,应针对青少年的性别、年龄特点和地区差异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 ,以提高其对意外伤害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农村地区儿童自行车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人群的态度.方法 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围绕自行车伤害发生的原因及态度等问题,对广东省两地区农村103名调查对象共14个专题小组进行访谈.研究人员经过统一培训,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三类人群.对访谈的全部内容进行录音,并应用QSR NVivo 8.0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辅助分析.结果 访谈对象认为不遵守交通规则、骑车不专心和车速太快是导致儿童发生自行车伤害的主要原因;相对重要性分别为1.00、0.80和0.78.学生、家长及教师三组人群均从主观及客观原因两方面分析了儿童发生自行车伤害的原因,但不同人群对伤害发生的各种原因存在不同的观点,三组人群中认为骑车速度快(在学生组访谈中出现14频次,家长组8频次)和不遵守交通规则(教师组出现14频次)为主观原因;而路况差是客观原因(出现23频次).结论 广东省两地区农村不同人群对儿童自行车伤害的认识普遍不高,应加强农村儿童道路伤害预防的健康教育,提高农民的道路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虹口区小学生预防交通伤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了解上海市虹口区小学生预防交通伤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虹口辖区内4所小学二~四年级小学生1295名,采用统一编制的"虹口区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对选取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答对率为67.86,性别、年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交通安全态度正向率仅有80.81,违章行为的比例为52.43,男性多于女性(P<0.05),低年级高于高年级(P<0.05)。交通事故发生率为13.2,男生高于女生,低年级高于高年级。结论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京市某社区居民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信念和行为情况,为开展社区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多级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调查社区,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社区居民道路交通知识的知晓率较低;29.07%的人认为道路交通安全应该由行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同负责;社区居民参与交通过程中的违章情况较多,在调查前一个月有过1种以上违章行为的社区居民比例为45.47%;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有2.23%的人发生过交通事故.结论 南京市社区居民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应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居民开展以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为主的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车祸调查分析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1974~1990年广州市车祸发生情况,并对车祸发生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的车祸是由开车未满3年的25岁以下司机所造成,车祸伤亡者也以小于25岁为多,头颈伤是摩托车车祸的主要死因。车祸的危险因素是违章开车和疏忽大意及骑自行车者和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干预效果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交通安全知、信、行为评价指标,探讨中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 以济南市7所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为干预组,以合肥市某中学相同年级学生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学生交通安全知、信、行的变化,并与同期对照比较.结果 随访时干预组各项交通安全知识的平均得分比基线调查时均有显著提高(范围:0.9~3.8),对照组提高幅度较低(范围:0~0.2);随访时两组学生的交通安全态度都趋向消极,但干预组的变化幅度较小,且有更多的学生将交通事故的原因归咎于中学生自身;随访期间两组学生每周违反交通规则的频率没有显著变化,每周违反交通规则的次数在2次以下者所占比例约为75%~80%.干预组3种违章行为有所改善,但有2种行为变得更差,而对照组有1种行为有所改善,3种行为变得更差.结论 交通安全教育对提高中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有明显作用,对改善交通安全态度也体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交通安全教育应及早进行,探索新的更有效的干预方法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南京市不同人群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信念、行为情况,比较事故驾驶员、非事故驾驶员和社区居民中非驾驶人员知识、信念、行为的不同,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收集事故驾驶员和非事故驾驶员以及社区居民中非驾驶人员知识、信念、行为情况。结果 调查了170名事故驾驶员、167名非事故驾驶员和175名社区居民中的非驾驶员。事故驾驶员与非事故驾驶员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态度、行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事故驾驶员的知识知晓率和交通安全相关行为遵守情况均低于非事故驾驶员(P〈0.01),态度方面认知率高于非事故组驾驶员(P〈0.01)。非驾驶员的社区居民观看过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片和愿意接受道路安全的免费教育的人数低于其他两组(分别为62.86%和75.43%)。结论 不同人群道路交通伤害知识、态度、行为存在差异,事故驾驶员的道路交通知识知晓率和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相关行为低于非事故驾驶员,是导致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道路交通事故危险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学生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该人群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5年1月1 日至12月31日期问发生交通事故的116名学牛为病例,以性别、年龄匹配且同期末发生事故的同班级学生为对照.收集两组学生基本信息、行为习惯、家庭条件以及道路安全知信行信息,比较两组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以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对待交通安伞的态度更加消极,交通违章行为尤其足骑自行车冒险行为更多,但病例组和对照组交通安全知识差异不明显.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消极的交通安全态度以及交通违章行为尤其是骑自行车冒险行为的频率高是交通事故的危险因素.此外,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超过1000 m是交通事故的危险因素,而母亲文化水平高是交通事故的保护因素. 结论 交通安全态度和行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是中学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交通事故的预防控制不仅要以提高知识为基础.更重要的足培养积极的态度和安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和态度情况,为有效开展社区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多级抽样的方法,对南京市某社区居民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和态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居民道路交通伤害知识和态度的影响。[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的居民,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和态度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年龄居民的非机动车行车知识正确率不完全相同(Х^2=10.587,P〈0.05);男性居民交通法规知晓率、非机动车行车知识正确率、电动自行车知识正确率均高于女性(Х^2=6.996、9.059、4.945,P〈0.05);不同婚姻状况居民知识态度无明显不同(P〉0.05);文化程度不同,居民对交通警察指挥手势及交通信号认识的正确率、高速公路限速知识正确率、机动车驾驶知识正确率、非机动车行车知识正确率不完全相同(Х^2=18.743、27.673、19.944、28.356,P〈0.05);经济收入不同,交通法规知晓率、对交通警察的手势及交通信号认识的正确率、高速公路限速知识正确率、非机动车行车知识正确率不完全相同(Х^2=16.433、22.597、23.664、11.117,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4万元人民币的居民愿意接受交通安全免费教育的人数最高(Х^2=13.233,P〈0.05).[结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应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蓬莱市机动车驾驶员对道路交通安全的知识与违章(不良)驾驶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降低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方法]2008年,在蓬莱市城区和农村抽取部分机动车驾驶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机动车驾驶员1083人,其中城区646人。农村437人。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知晓率,城区驾驶员为80.18%,农村驾驶员为76.20%(P〉0.05);最近1个月内无违章(不良)驾驶行为者所占比例,城区驾驶员为25.08%,农村驾驶员为28.15%(P〉0.05);最近1个月内违章(不良)行为次数,全部调查对象为(1.67±1.57)次,其中城区驾驶员为(1.65±1.52),农村驾驶员为(1.71±1.64)次(P〉0.05)。违章(不良)驾驶行为率最高的城区驾驶员是驾驶时使用手机(61.92%)、酒后驾驶(28.92%),农村驾驶员是不戴头盔(42.33%)、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33.64%)。[结论]蓬莱市城乡机动车驾驶员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知晓率较高,但违章(不良)驾驶行为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区小学生交通伤害相关家庭影响因素,为儿童交通伤害预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两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某区4所小学1 029名学生及学生家长,回顾性调查学生2015年9月-2016年8月一年内交通伤害发生情况,并对学生家长进行一般家庭情况调查及伤害知信行模式调查。 结果 该区小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率为2.14%,男生(3.01%)高于女生(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0,P=0.046)。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家长交通伤害相关知识得分是否合格、家长对骑自行车使用头盔对降低交通意外伤害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认识态度不同、家长对孩子使用自行车头盔的意愿不同,孩子交通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孩子的交通伤害发生率为13.5%,以此作为参照组,家长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中专,孩子交通伤害发生率为1.43%(OR=0.093,95%CI:0.029~0.300),家长文化程度为大专、本科及以上,孩子的交通伤害发生率为2.08%(OR=0.136,95%CI:0.043~0.4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对学生性别、家长文化程度进行校正后,家长认为骑自行车使用头盔对降低交通意外伤害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起重要或部分作用(OR=0.145,95%CI:0.037~0.573)是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的保护因素。周围认识的人有使用某种防护用品会促使家长更有意愿使用或尝试使用该种防护用品。 结论 广州市某区小学生交通伤害发生情况不容忽视,受家庭因素影响,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南京市社区居民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和行为情况,针对社区居民道路交通伤害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为有效开展社区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多级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调查社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干预前后的资料,并分析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居民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效果的影响。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的居民,知识知晓率干预效果比较理想,行为行成率干预效果存在着一定差异。干预后,男性的行为改变较明显(χ^2=7.67,P〈0.01);20~30岁人群(χ^2=2.96,P〉0.05)、大学、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χ^2=2.03、3.34、2.04,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人群(χ^2=2.85、12.41、0.44,P〉0.05)的行为干预效果最不理想。结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应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成年居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以此验证健康教育成效。 方法 通过问卷星,于2020年2月23日至3月13日邀请广州市番禺区成年居民在线填写COVID-19防控知信行调查问卷,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共调查35 797名成年居民,调查对象COVID-19防控知识得分高认知率83.9%,知晓率最高的前3项分别是传播途径(99.3%)、外出回家后要洗手(99.2%)和感染后症状(98.9%)。调查对象COVID-19防控积极态度持有率87.0%,99.9%调查对象认可勤洗手,99.9%相信国家能战胜疫情;调查对象COVID-19防控良好行为形成率86.6%,行为形成率最高的前2项是减少外出(98.3%)和勤洗手(9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文化程度高、职业为医务人员、广州户籍、常住城市、高认知水平、态度积极者,其COVID-19防控健康行为执行水平越高。 结论 COVID-19防控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居民对疾病认知度高,并采取积极防护措施。男性、文化程度较低者,防控认知度较低,态度较消极,健康行为执行较差,建议针对薄弱人群开展重点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