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友病B为凝血因子Ⅸ (FⅨ )基因缺陷导致缺乏凝血因子的X连锁的出血性疾病。目前治疗血友病以补充FⅨ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利用病毒载体携带正常的FⅨ基因以及适合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元件到FⅨ基因缺陷的患者细胞内 ,使修饰后的细胞能够长期表达有生物功能的FⅨ ,从而维持患者循环血液中一定的凝血因子水平 ,最终达到治疗血友病B的目的 ,这就是目前最有希望治疗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法。由于血友病B具有靶细胞的选择范围广、治疗因子适用的表达水平广、具有现成的动物模型及可直接检测治疗效率等优势 ,目前基因治疗已经成为研究…  相似文献   

2.
血友病B携带者及产前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友病B(HaemophiliaB)又称christmas病或PTC缺乏症 ,是凝血因子Ⅸ (FⅨ )缺陷所致的一种严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呈X连锁隐性遗传。其年发病率为三万分之一[1] ,发病原因为编码FⅨ基因缺陷 ,导致FⅨ含量缺乏或结构异常 ,凝血活性降低 ,从而形成凝血功能障碍。临床以出血为主要表现 ,关节腔和肌肉出血是严重病例的特征性表现。由于目前基因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 ,携带者及产前诊断对于提高人口素质 ,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国内外对于血友病B携带者及产前诊断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但随着分子生…  相似文献   

3.
血友病     
原耀光 《新医学》2001,32(11):650-650
1引言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血友病A(因子Ⅷ缺乏症)占80%,血友病B(因子Ⅸ缺乏症)占15%至20%,因子Ⅺ缺乏症(血友病)最少见。共同特征为引起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而致出血。2发病机制血友病是遗传性疾病,血友病A、血友病B是X连锁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如因子Ⅷ经克隆及序列分析,占X染色体长度的0.1,70%患者有家族史。当X染色体的因子Ⅷ、因子Ⅸ基因发生缺乏、插入等突变,致使因子Ⅷ、因子Ⅸ结构异常或含量减少以至缺乏。约1/3患者无肯定的家族史,可能是X基因自发…  相似文献   

4.
一期法测定正常人和甲型血友病病人血浆及冷沉淀中FⅧ:C结果分析161005齐齐哈尔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孙维萍,陈月,张立建FⅧ:C促凝血活性缺乏可引起甲型血友病[1]。临床上,诊断血友病、监测血友病病人治疗效果及检测凝血因子Ⅷ制剂(如冷沉淀)都需要测定F...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FⅦ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和1985年,Meade等[1]研究证实血浆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增高是缺血性心脏病(IHD)的两个危险因素。1991年,Green等[2]报道因子Ⅶ(FⅦ)基因限制性内切酶MspⅠ酶切多态性能够影响血浆FⅦ凝...  相似文献   

6.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到四例新的FⅨ基因突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Ⅸ的基因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筛选技术,分析了12例血友病B患者FⅨ基因的全部8个外显子,剪接区及3′,5′端部分非编码区,并对DGGE行为异常片段进行双脱氧链终止法DNA序列分析。结果:发现4例新的基因突变,分别位于FⅨ基因第1号外显子T(TGT)111G(GGT),导致Cys-19Gly;第3号内含子剪接位点C10380T和第8号外显子A(TAC)30918G(TGC),导致Tyr266Cys;第8号外显子A(ACG)31007C(CCG),导致Thr299Pro。结论:阐明血友病B的点突变有助于进一步了解FⅨ蛋白各功能域的精细功能,并为血友病B家系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凝血因子Ⅸ的结构与激活,基因多态性和突变,FⅨ抗原和活性检测,FⅨ基因突变检测以及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1993年,Dahlback[1]首先发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不因加入活化蛋白C(APC)而延长的现象,并称之为抗活化蛋白C现象(APCR)。APCR的主要分子生物学基础是FV基因点突变(FVLeiden),致PC作用位点消失,导致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的需要,研究人员对其遗传的改变作了深人的研究,其遗传背景逐渐得到揭示。在肝癌生成的过程中,许多基因发生了改变,如 p53基因[1],甘露糖-6-磷酸/胰岛素样因子2受体(M6P/IGF2R)[2],B-catenin[3],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I)[4],编码细胞周期因子依赖性激酶4的16 KD抑制因子的基因(p16INK4A)[5],腺瘤样息肉病基因(APC)[6],乳腺癌易感基因2 (Brca2)[7],周期因子A基因(cyclinA)[8…  相似文献   

10.
余蓉  宋宁 《中国输血杂志》1996,9(4):184-185
新型凝血酶原复合物中抗A、抗B凝集素效价的分析61008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输血研究所余蓉宋宁赵青蓉凝血酶复合物制品(PCC)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乙型血友病和由肝脏疾患而继发的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FⅡ、Ⅶ、Ⅸ、Ⅹ等)的缺乏症,国外对PC...  相似文献   

11.
凝血因子Ⅷ(FⅧ)促凝活性(FⅧ∶C)测定是确诊甲型血友病的主要方法,也是FⅧ制品(如冷沉淀、中纯FⅧ等)研制、开发和质控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但FⅧ∶C测定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实验。笔者参考文献[1,2]的测定方法,并以凝血实验的温育曲线稳定性为指...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扩增因子IX(FIX)基因外显子8的481bpDNA片段,并利用双链DNA循环测序,对两例血友病乙FIX基因缺陷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两例都发生在31119位的碱基替换,G(CGA)→A(CAA)。该突变为FIX基因CG双核苷酸突变热点,改变了正常FIX的结构和凝血功能,因而导致血友病乙。重复点突变的发现,对血友病乙分子缺陷的发病机制研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多重PCR-SSCP快速检测因子Ⅸ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性因子Ⅸ (FⅨ )缺乏症 ,又称血友病B是一种X连锁的隐性遗传病 ,发病率为 1.0 / 10万~ 1.5 / 10万 ,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其发病原因是因为FⅨ基因结构发生异常 ,从而导致FⅨ质或量发生改变。对血友病B进行基因诊断 ,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上阐明其发病机制 ,而且有利于产前诊断 ,减少患儿的出血 ,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FⅨ基因位于Xq 2 6 .3~ 2 7.1,全长 34kb ,由 8个外显子 ,7个内含子以及侧翼序列组成。除了PolyA以外 ,已知的基因部位内都能检测到突变 ,且其突变具有多态性[1] 。我们应用多重PCR SSC…  相似文献   

14.
血友病甲是由于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缺陷所致的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1],FⅧ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末端2区8带(Xq28)全长约186kb,包括26个外显子和25个内含子。目前多利用DNA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2]和可变数...  相似文献   

15.
cerbB2又称neu或HER2基因,在10%~40%的乳腺癌病人中有扩增[1~3],其编码为185kDa,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糖蛋白,位于17号染色体q21区带上[4]。有报道cerbB2蛋白的过度表达同乳腺癌病人较短期的无复发生存有关,尤其是对腋淋巴结阳性者[2,5,6]。在乳腺癌良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中无cerbB2基因蛋白表达[7]。由于其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近似(170kDa)[8,9],人们推断它的过…  相似文献   

16.
缺凝血因子Ⅸ血浆*的质量考察61008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输血研究所肖小璞于李和丁卫闻欣周宇赵建阳周红1王海龄过去我国不能普遍开展凝血因子Ⅸ促凝活性(FⅨ∶C)检测的主要原因是,从重症乙型血友病人体内采集血浆非常不易,故难以获得缺凝血因...  相似文献   

17.
采用抗人凝血因子Ⅸ单克隆和多克隆两种抗体,建立了人凝血因子Ⅸ抗原(FⅨ∶Ag)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3(P=0.001,n=5),测定范围(6.25~100)U/L,最低检测量1.5U/L;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7.25%和4.73%,回收率99.7%;与人血浆中其它蛋白质未见交叉反应。测得20人份正常人血浆中FⅨ∶Ag为(1027±172)U/L,与FⅨ促凝活性(FⅨ∶C)测得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5)。重症乙型血友病人血浆FⅨ∶Ag测得值与临床诊断相符。  相似文献   

18.
斑点金免疫法检测HBsAg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斑点金免疫法检测HBsAg吴海裘,潘明宽(宁海县人民医院,浙江宁海315600)关键词斑点金免疫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快速斑点免疫渗滤试验(DIGF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1]),1989年有人在此技术中用胶体金代替酶制备标记物[2]。国内已...  相似文献   

19.
白介素6(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除涉及感染、炎症等急性期反应外,对T、B细胞的发育、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均有很重要的作用[1]。自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IL-6水平增高被发现后,又发现IL-6血浆水平增高还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并且与DIC的严重程度、治疗反应和DIC是否伴有脏器损伤有关[2]。由于证实单核细胞表面可表达白介素6受体(IL-6R),而单核细胞又可分泌组织因子(TF),TF在DIC和其他血栓形成病变中具有重要作用[3]。本文就IL-6对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中TF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索肠上皮细胞和人源载体pHrnFⅨ用于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可能性。用含人凝血因子Ⅸ(human coagulation factorⅨ,hFⅨ)基因的人源载体质粒pHrnF9转染肠上皮细胞sw480,用RT-PCR检测mRNA的转录,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ELISA和一期法检测蛋白表达及凝血活性。结果表明:转染后的细胞中有hFⅨmRNA的转录;荧光显微镜观察到48小时转染效率最高;ELISA法测得转染后24小时细胞上清中的hFⅨ蛋白量为(11.34±0.23)ng/(10^6cells·24h),第48小时hFⅨ蛋白量最高,达(29.34±1.00)ng/(10^6cells·24h),转染后72小时降为(12.45±0.15)ng)/(10^6cells·24h)。一期法结果显示转染pHrnF9的sw480细胞分泌的FⅨ有凝血活性,48小时达峰值(6.07±0、17)%/10^6cells,第72小时降至(1.81±0.06)%/10^6cells。结论:肠上皮细胞sw480转染pHrnF9质粒后可表达有凝血活性的hFⅨ,肠上皮细胞有望成为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