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鉴定导致中国人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RCM)的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b5R)基因突变类型,探讨RCM发病的分子基础。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直接测序和cDNA克隆测序分析先证者的b5R编码基因;限制性酶切分析其基因组DNA。结果:发现一例RCM患者b5R基因第72密码子存在新的错义突变(CTC→CCC)。结论:该突变导致b5R蛋白第72位亮氨酸被脯氨酸替换(L72P)是该先证者致病的分子基础;进一步证实Ⅰ型RCM患者的b5R基因突变多发生在近5′端部分。 相似文献
2.
细胞色素b5还原酶缺陷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主要由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Cytb5R)缺陷引起。膜结合型和胞浆可溶型cytb5R由定位于22号染色体的同一基因编码。多种突变类型可导致该基因编码有缺陷的酶蛋白。本文就目前有关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蛋白特性与基因结构特点,基因突变与酶缺陷机制,以及可能建立的基因诊断方法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郑培烝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98,(5)
高铁血红蛋白含量测定、酶活力测定和电泳测定是最早用于诊断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实验室方法,但对杂合子不易检出。放射免疫测定、酶联免疫测定和免疫印迹技术可对b5R进行定量测定,并有助于了解b5R在细胞内的分布。基因诊断技术能够检测出引起b5R缺乏的基因突变位点,为阐明RCM的发病机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5.
朱忠勇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8,19(5):226-228
高铁血红蛋白含量测定、酶活力测定和电泳测定是最早用于诊断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实验室方法,但对杂合子不易检出。放射免疫测定、酶联免疫测定和免疫印迹技术可对b5R进行定量测定,并有助于了解b5R在细胞内的分布。基因诊断技术能够检测出引起bsR缺陷的基因突变位点,淡阐明RCM为发病机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探讨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基因突变引起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突变型(b5R)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 用基因重组技术将野生型和突变型(L72P)b5R cDNA克隆于pGEX-2T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Western印迹鉴定表达的蛋白为CST-b5R融合蛋白。应用谷胱甘肽-Sepharose 4B亲扫层析,还原型谷胱甘肽洗脱得到纯化的GST-b5R和GST-b5R L72P融合蛋白,比较GST-b5R和GST-b5R L72P酶活性。结果 突变型酶活性低,为野生型的3%。结论 L72P突变可引起蛋白质二级结构改变从而导致酶的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人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基因L …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鉴定导致中国人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RCM)的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b5R)基因突变类型,探讨RCM发病的分子基础。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直接测序和cDNA克隆测定分析先证者的b5R编码基因,限制性酶切分析其基因组DNA。结果;发现一例RCM患者b5R基因第72密码子存在新的错义突变(CTC→CCC)。结论:该突变导致b5R蛋白第72位亮氨酸被脯氨酸替换(L72P)是该先证 相似文献
11.
抗凝血酶基因G13328A杂合突变导致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1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家系进行AT抗原(AT:Ag)、活性(AT:A)和基因突变检测并对该突变导致的AT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AT:Ag和AT:A,用PCR法对先证者AT基因的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对家系成员相应外显子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用大引物法构建突变的AT表达质粒并瞬时转染COS-7细胞,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内提取物巾AT:Ag。结果先证者的AT:Ag和AT:A分别为179mg/L和42.3%,为Ⅰ型AT缺陷;AT基因测序显示在AT外显子6区存在G13328A杂合突变,导致Ala(GCC)404→Thr(ACC)对家系成员进行的基因测序显示有3人(Ⅱ2、Ⅱ3、Ⅲ2)存在该突变。突变质粒在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内的AT:Ag分别为正常人的40%和68%。结论该家系为Ⅰ型遗传性AT缺陷症;G13328A杂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血栓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G487A突变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鉴定中国白族和傣族人群中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G487A 基因突变型,为少数民族G6PD缺乏症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为研究分子进化、民族起源及迁移提供遗传学资料。方法 对云南白族、傣族、汉族及广西汉族的G6PD缺乏症患者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分析(PCRRE)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 及DNA序列分析。结果 首次在白族及傣族人群中发现G6PDG487A基因突变型。66 例白族患者中发现6 例,52 例傣族患者中发现1 例G487A 突变;检查46 例广西汉族患者未发现该突变。G6PDG487A基因突变型的个体在无诱因作用时,其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基本正常。结论 G6PDG487A 基因突变型多属G6PD 缺乏症临床Ⅲ型;该突变型是汉族、白族和傣族共同具有的基因突变型。提示:中华民族可能同源 相似文献
13.
Kurian JR Bajad SU Miller JL Chin NA Trepanier LA 《Th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2004,311(3):1171-1178
Hydroxylamine metabolites, implicated in dose-dependent and idiosyncratic toxicity from arylamine drugs, and amidoximes, used as pro-drugs, are metabolized by an as yet incompletely characterized NADH-dependent microsomal reductase system. We hypothesized that NADH cytochrome b5 reductase and cytochrome b5 were responsible for this enzymatic activity in humans. Purified human soluble NADH cytochrome b5 reductase and cytochrome b5,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efficiently catalyzed the reduction of sulfamethoxazole hydroxylamine, dapsone hydroxylamine, and benzamidoxime, with apparent Km values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human liver microsomes and specific activities (Vmax) 74 to 235 times higher than in microsomes. Minimal activity was seen with either protein alone, and microsomal protein did not enhance activity other than additively. All three reduction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mmunoreactivity for cytochrome b5 in individual human liver microsomes. In addition, polyclonal antibodies to both NADH cytochrome b5 reductase and cytochrome b5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reduction activity for sulfamethoxazole hydroxylamine. Finally, fibroblasts from a patient with type II hereditary methemoglobinemia (deficient in NADH cytochrome b5 reductase) showed virtually no activity for hydroxylamine reduction, compared with normal fibroblas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a novel direct role for NADH cytochrome b5 reductase and cytochrome b5 in xenobiotic metabolism and suggest that pharmacogenetic variability in either of these proteins may effect drug reduction capacity.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汉族人FUT2基因点突变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了解中国汉族人分泌型基因 (FUT2 )点突变的情况。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法及分子克隆测序法对 4 1名中国汉族个体的FUT2基因进行检测 ,并与Kelly报道的分泌型基因的序列作比较分析。 结果 4 1名中国汉族个体中未见G4 2 8A突变 ,但发现A385T和C35 7T突变 ,其中 2 4人有A385T突变 ,17人无A385T突变 ,而所有个体都有C35 7T的同义突变。结论 在 4 1名中国汉族人群中没有发现在非洲和高加索人非分泌型中常见的G4 2 8A点突变 ,但存在着A385T、C35 7T两种不同于白种人的FUT2基因点突变。 相似文献
15.
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一个新的基因突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一个遗传性蛋白S(PS)缺陷家系的遗传表型及基因型特征。方法 PS活性用凝固法测定,PS抗原用ELISA方法测定。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5代家系34个成员中9个PS活性及抗原减低的PS1-15号外显子片段,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cDNA变性后的差异,用测序方法检测突变点。结果 该家系5代9名成员游离PS抗原在10%-45%(正常值为55%-128%)。PS活性在13%-37%(正常值为70%-130%),较正常参考范围明确降低,二者呈平行下降,但总PS抗原均在正常范围。在这些成员中均检测到10号外显子第163位核苷酸G→T突变,使AGT→ATT,在mRNA转录时,转录为终止密码子,阻断蛋白质的合成。结论 本家系的Ⅲ型PS缺陷症基因分析证明,先证者为杂合子型。在PS10号外显子上第163位核苷酸发生G→突变,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丝氨酸被终止密码子替代,为目前文献中尚未报道的一个新的基因突变点。 相似文献
16.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一个基因突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一个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家系的遗传表型及基因特征。方法 PC活性用凝固法测定,PC抗原用ELISA方法测定。用PCR扩增2代家系12个成员中4个PC活性及抗原减低的PCⅡ-Ⅸ号外显子片段,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cDNA变性后的差异,用测序法检测突变点。用限制性酶切验证突变点,同时分析家系的基因型。结果 该家系2代4名成员PC抗原水平在34.3%-67.8%(参考值80%-120%)。PC活性在22%-49%(参考值70%-130%),较正常参考范围明显减低。限制性酶切分析该家系12名成员时发现9名成员存在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位点在Ⅶ号外显子第6219位核苷酸G→A突变,使正常编码的CGG精氨酸突变为CAG谷氨酰胺。结论 该家系为I型PC缺陷症,基因分析证明先证为杂合子型。在PCⅦ号外显子上第6219位核苷酸G→A突变,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第169位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替代(R→Q),为目前国内献中尚未报道的一个基因突变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二个家系所见 Cytb5R 基因 Arg~(57)→Gln 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明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Cytb5R)缺陷的分子机制。方法: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克隆3个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家系Cytb5R921bp的cDNA编码序列,并用限制性酶切PCR产物分析3个家系的基因组DNA。结果:2个家系存在Arg57→Gln突变,3个家系均未发现Glu222→Gly突变。结论:Arg57→Gln突变是中国人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基于焦磷酸测序技术的胰腺癌K-ras基因点突变的检测方法,并与Sanger测序法作一比较.方法 用焦磷酸测序法(Pyrosequencing)和Sanger测序法(Sanger sequencing)分别在10名正常胰腺组织、49例胰腺癌、11例慢性胰腺炎、18例胰腺良性囊肿、7例胰岛素癌、9例壶腹癌、7例胆管癌及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石蜡包埋组织的DNA中检测K-rag基因12密码子点突变.结果 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在所有正常胰腺组织、慢性胰腺炎、胰腺良性囊肿、胰岛素癌、壶腹癌、胆管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均未见K-ras基因点突变,而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发现胰腺癌石蜡包埋组织K-ras基因点突变率为71.4%(35/49),显著高于采用Sanger测序法发现胰腺癌石蜡包埋组织K-rag基因点突变率(61.2%,30/49).结论 焦磷酸测序法较Sanger测序法更为敏感,且焦磷酸测序法准确、快速、高通量,适合临床标本的批量测定. 相似文献
19.
降落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点突变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建立降落(TOUCHDOWN)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快速检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点突变。方法 设计LDL-R基因2l对引物,根据TOUCHDOWN原理设计包括启动子和18个外显子特异性片段在内的PCR程序,通过试验选择PCR最佳反应条件,在同一程序中分别对21个片段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纯化后DNA产物测序分析该方法的特异性。结果 编设退火温度范围从68℃降至54℃的PCR程序,优化PCR扩增条件,电泳检测采用同一程序同时分别扩增的LDL-R基因21个片段条带清晰,测序证实了此组片段的特异性。结论 成功建立降落PCR方法,提示此法为LDL-R基因突变筛查提供了快速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FLT3基因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点突变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序列测定,检测14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例急性杂合细胞白血病(AHL)、1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CMLBC)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FLT3基因外显子20中的TKD点突变,分析其临床相关性。结果143例AML患者中9例(6.3%)存在FLT3TKD点突变(FLT3TKD+),阳性率显著低于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25.9%,P<0.01)。FLT3TKD+存在于AMLM2(3/53)、M3(3/40)、M5(2/23)、M6(1/2)亚型中。2例FLT3-TKD+患者同时存在FLT3-ITD突变,M2、M3各1例。在25例ALL、2例AHL、17例MDS和7例CMLBC患者中未检测到FLT3TKD+。测序分析显示TKD点突变累及密码子D835,未改变FLT3的开放式阅读框架,为错义突变。D835的第1个核苷酸G被T替换,即D835Y。FLT3-TKD+组和FLT3-TKD组在性别、年龄组成、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化疗缓解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L患者中FLT3-TKD点突变的阳性率显著低于FLT3ITD。TKD点突变累及密码子D835,为错义突变。TKD点突变可单独存在,也可与ITD同时存在。与FLT3-ITD相比,TKD点突变与高白细胞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