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情志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血管疾病属中医心悸、胸痹、真心痛、眩晕等范畴。古人认为 ,心为神之居 ,血之主 ,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 ,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灵枢·口问》说 :“心者 ,五脏六腑之主也 ,……故悲衰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 ,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神受损亦可涉及其他脏腑。《内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可见 ,中医之七情过度皆能影响人体气血 ,导致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 ,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或加重病…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通过对慢性病患者行中医情志护理的观察,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如下。1中医情志的内涵中医重视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变化,这些因素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归纳为五志(怒、喜、思、悲、恐),后延伸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作为人精神的外在体现,虽不是直接的致病因素,但是如果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则可以引起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导致脏腑经络各项功能的失常,引发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  相似文献   

3.
一、七情变化,脏腑呼应七情变化与脏腑气血的关系甚为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由脏腑所产生,情志变化为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将不同性质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总结为肝在志为怒、心为喜、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故脏腑机能活动正常,人  相似文献   

4.
癔症失语,属祖国医学之失音范畴。本病大多起病急骤,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素问·论》有“脉肝鹜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灵枢·忧惠无音篇》也有“人之卒然忧恚而无音”的记载。《仁斋直指方》更有“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的论述,从脏腑经络整体观点上指出失语不仅与会厌、悬雍有关,更与心、肺、肾三脏及情志因素关系密  相似文献   

5.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离经而行,或从九窍而出,或渗溢于肌肤的一类病证。《内经》对血证的病因病机及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均有论述,并可散见于多篇之中,未成系统,笔者略加论述,以期对有较全面的认识。1 血证的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血证的形成与外感时邪、内伤情志及饮食劳倦相关。出血之因于外感时邪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唾血血泄鼽衄”,“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咳唾则有血”等等。出血之因于情志者,如《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相似文献   

6.
杨菊萍 《河北中医》2003,25(11):864-865
中医学将精神 (心理 )因素列为致病因素之一 ,认为精神 (心理 )、情志方面的变化 ,可以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病证。《内经》把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神” ,神的活动通过“五神”和“五志”来表现。所谓五神 ,即神、魄、魂、意、志 ,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又产生五志 ,即喜、怒、思、悲 (忧 )、恐。并认为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悲 (忧 ) ,肾在志为恐。各种情志的太过与不极又可影响相应的脏器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相似文献   

7.
《内经》之色诊,一般多指面部望色而言。望面色对临床实践及理论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这在中医诊断学中反映得尤为突出。一、色诊究原理《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指出色泽是人体脏腑气血之外荣。因“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柩·邪气脏腑病形》篇),故各脏腑的精气均通过经络而上荣于面。因神以脏腑  相似文献   

8.
关于“惊”在情志中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晾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皆可归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只有“惊”不归属于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认为“晾伤胆,其气乱”,将惊归属于胆腑。笔者现就“惊”与七情中其他情志异同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浅谈七情对妇科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适当的七情能舒发情感,有益健康。而当七情太过,超过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导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常,称之为七情内伤。《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也。”由于七情内伤可使人致病,或使病情反复甚至恶化,尤其是妇人“善怀而多郁,又性喜褊隘”,易为情所伤,故《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妇人之病不易治也……此其情之使然也。”此外女性特殊的生…  相似文献   

10.
《内经》用辩证法观点,论述了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失常又可损伤机体发生疾病的辩证关系。认为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中,饮食失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灵枢·口问篇》指出:“失百病之始生者,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综观《内经》各篇,食饮不节、嗜酒无度、偏嗜五味等皆能导致疾病的发生。食饮不节所伤食饮不节指饮食物不卫生、冷热不适,或暴饮暴食等。《灵枢·小针解篇》说:“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六腑泻而不芷,主受纳、腐熟水谷,分别清浊,运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生理活动化生七情。七情是人体正常情感,但亦可以成为致病因素。《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过激变化、气机逆乱,影响各脏腑功能。本文以情志致病为出发点,分析脏腑情志的变化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影响,从情志致病来探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内经》指出五味的基本性能是“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其所以不明言补泻者,盖《内经》认为五味皆可补泻,其补泻之义也远在补虚泻实常理之外,本文愿就此从四个方面探求五味与补泻的关系,谬误之处,恳请同仁斧正。一、五味太过不及定补泻饮食、药物皆秉五味,五味可因脏腑“五欲”之不同而各归所喜,它们分别是“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无疑在生理状况下,各味总是根据五脏之所欲而编入其相应的脏腑,以养五脏六气,此为“物化之常”(素问·至真要大论)。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不言而喻,在五味不及的情况下,投以五脏所欲之味,即是补。但五味不可太过,过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除了运用药物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平衡外,尤其强调养生以抗御病邪。《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预防疾病,对人体内在因素十分重视。因为,疾病的发生固然与自然界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而病与不病的关键,却在于人体之虚与不虚。人的情志活动与疾病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精神上受到过度刺激,足以影响机体正常活动而发病。《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  相似文献   

14.
王广洁 《河南中医》2007,27(12):9-10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越来越多的疾病受到情志变化的影响。据分析,当今人类疾病有50%~80%与情志因素有关[1]在诊察疾病时应更多地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早在《内经》就有情志致病的论述,如《素问·疏五过论》:“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七情对内脏的影响概括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本为人之常性,正常的情志活动不会致病,但当情志活动过于剧烈和持久,超过五脏生理承受限度时,就会成为致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也称“七情”,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属于正常精神活动的范围。但是,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是引起疾病主要因素之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则心神不安,精神焕散,思想不能集中,或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精神错乱,举止失常,甚致发狂。怒伤,则肝气上逆,血郁于上,可致神昏暴厥或呃逆呕吐,腹胀食滞。思伤,则食  相似文献   

16.
泄泻一症始见于《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飨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 ,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因于露风 ,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素问·举痛论》说 :“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 :“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 ,下为飧泄。”《素问·举痛论》又…  相似文献   

17.
七情与疾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一般情况并不致病。七情变化突然、强烈、持久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  相似文献   

18.
1 中、西医学对心与脑的认识发展概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及藏象学说 ,均认为“五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心脏的功能既“主血脉”(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等 ) ,又“主神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等 )  相似文献   

19.
“泣”是《内经》中常见的字,其用法主要有二:一是指涕泣而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上虚下实,涕泣俱出矣”。又如《灵枢·口问》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这里的泣很明显是指眼泪而言。二是在《内经》中,还见另外一种用法,即常与“凝泣”“血泣”并用,而且颇为多见,尤其多见于《素问》。《素问·五脏生成》凡二见,如“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血……凝于脉为泣”。  相似文献   

20.
情志与疾病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阐述了情志的表现以内脏活动为基础。而情志的变化,又可影响脏腑机能的活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