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的现状及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1998年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作组调查的17例孤独症儿童熏均为独生子女熏其中男12例熏女5例,当时年龄4.1~12.7岁熏平均(8.1±2.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标准。2006年该协作组采用自编的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对17例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情况进行8年后的追踪调查,并作比较分析。结果:1例女孩失踪熏2例男孩失访,最后有14名孤独症儿童进入结果分析。①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人员以母亲为主(占93%)熏常用训练方法是游戏疗法(占36%);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比较了解(占86%)熏对长期训练的评价认为有效穴占57%雪熏而且对训练仍抱有信心穴占64%雪并坚持治疗。②经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检测熏训练后儿童孤独症状有明显好转,1998年的平均总分77.02±18.35,2006年平均总分52.52±16.50,减分24.50±1.85,减分率为31.81%。但有7名儿童滞留家中。结论:家庭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场所熏长期家庭训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幼儿行为问题与不同家庭功能类型的内在联系。方法:于2004-10/2005-03随机抽取昆明市两所幼儿园的184名儿童,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问卷含30项,按程度5级记分)以及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问卷含31项,按症状出现的有无、严重程度以3级记分。评定内容包含一般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两类)测查被试的家庭功能状况与行为问题。结果:所纳入的184名儿童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家庭功能的类型分布比例:平衡型家庭仅占17.0%,中间型家庭占56.9%,极端型家庭占26.1%,并且出现数据向缠结方向倾斜的趋势。②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的测查:行为问题中约44%为神经症,而反社会行为和混合行为依次占3%和2%,仅51%的儿童无行为问题。在违纪行为、神经症行为及总分上,男童得分明显高于女童(5.11&;#177;3.13,4.32&;#177;2.60;8.83&;#177;4.75,7.36&;#177;3.95;13.94&;#177;7.22,11.68&;#177;5.98);在神经症行为及总分上幼儿园类别中甲类(生源来自较高收入的大学教职工家庭)得分低于乙类(生源来自社区、多为低中收入的工薪家庭),分别为7.21&;#177;4.25,9.71&;#177;4.33;11.59&;#177;6.53,15.03&;#177;6.55。结论:①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状况有密切关联,当家庭功能不良时其发生具有普遍性。②儿童行为问题以神经症行为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过拓展训练的儿童自我意识的变化程度,为更有效的优化少年儿童自我意识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方法:于2002—06观察来自西安市各个中小学共78名儿童,年龄8~16岁。随机选定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受拓展训练组),另一组为控制组(非受训练组),进行随机化对照观察。在拓展训练之前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先对控制组实施测量;结束之后,再对实验组实施测量,实验内容是拓展训练的部分野外项目(远足、野营、野外定向、户外生存等)和场地项目(断桥、高空钢索、背摔、独木桥、渡河、牵手解扣、盲人方阵、电网等),所用时间为48h。结果:①控制组及实验组总分比较:实验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总分平均为61.05,比控制组的自我意识水平(58.35)升高了2.70个分值,实验组的最低总分比控制组的高11分而最高总分仅高了1分;控制组的自我意识水平总分在58分以上的受训者占控制组总人数的60%,实验组的自我意识水平在58分以上的受训者占实验组总人数的7l%。②实验组控制组各相对应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维度分数的对比:实验组的各维度的最小值均比控制组的有所上升,在行为、合群、焦虑上表现的最为明显(13.39&;#177;1.84,12.10&;#177;2.92;10.08&;#177;1.48,9.23&;#177;2.03;11.37&;#177;2.07,9.75&;#177;2.49)。结论:拓展训练对儿童自我意识起着增强的作用,尤其对低自我意识几童训练效果较显著。拓展训练对儿童自己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等6个方面的评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行为、焦虑、合群维度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圣&;#183;约翰草提取物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抑郁心理的治疗效果与心功能康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2004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7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年龄50-80岁,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18分,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圣&;#183;约翰草提取物或安慰剂300mg/次,3次/d口服,疗程均为6周。安慰剂和药物外观相同,盲法服药,但对其治疗方案知情并签同意书。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很重)及减分率评定抗抑郁疗效。患者心功能情况以彩色超声多普勒二尖瓣口血流图和左室流出道血流图计算Tei指数评价。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进入结果分析的治疗组43例,对照组39例。①两组在各治疗时期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及减分率比较:治疗后2,4,6周治疗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8.1&;#177;5.5,24.5&;#177;6.5;13.0&;#177;4.0,21.2&;#177;5.3;8.3&;#177;4.1,19.3&;#177;6.6,P〈0.01或P〈0.05),减分率高于对照组[(34.1&;#177;18.9)%,(9.8&;#177;3.9)%;(54.9&;#177;24.3)%,(21.6&;#177;10.4)%;(62.7&;#177;19.4)%,(28.3&;#177;7.8)%,P〈0.01]。②两组在各治疗时期Tei指数比较:治疗后4,6周治疗组的Tei指数低于对照组(0.52&;#177;0.15,0.66&;#177;0.08;0.42&;#177;4.10,0.61&;#177;0.11,P〈0.01)。③两组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比较:治疗组有8例患者出现轻度皮肤瘙痒、口干、头晕,对照组有4例有轻度口干,均能耐受或自行缓解。结论:圣&;#183;约翰草提取物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抑郁情绪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同时提高心功能恢复的速度和效果也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高云  王坤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176-177
选择2001-10/2004—06入住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治疗,住院期间曾接受过职业治疗训练,病情稳定后出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6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以自愿为原则、经家属同意参加利康中心活动18例患者为研究组,活动内容有电脑培训、手工艺制作、文娱活动、日常生活技能、社会交往(如乘搭公交车、去商店购物、外出看电影等),社交技能、解决具体困难的心理教育训练等;另参与一般社区活动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使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社会功能筛选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两组患者康复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出院时,3种量表总分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阴性症状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9.05&;#177;2.21,11.42&;#177;4.17;18.50&;#177;5.50。29.50&;#177;6.50。t=2.56,8.66。P〈0.01)。③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阳性阴性症状量表总分、阴性症状分、世界卫生组织社会功能筛选量表总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177;4.24,34.52&;#177;4.2l;7.47&;#177;1.12。10.13&;#177;4.66:5.54&;#177;2.11.8.90&;#177;4.31:14.66&;#177;2.02,28.43&;#177;7.00,t=3.68~7.95,P〈0.01)。提示利康中心的社区康复训练能有效地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和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5-10/2006-05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74例,按就诊及确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单号为观察组38例,双号为对照组36例。①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剂量20mg,晨起口服,1次/d。观察组除给予西酞普兰治疗外,同时合并乌灵胶囊0.99g,3次/d,口服。严重失眠者可加用苯二氮堇类药物劳拉西泮0.5~1.0mg。疗程为6周。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定,以汉密顿焦虑量表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指标,减分率≤30%为无效,减分率31%~49%为好转,减分率50%~79%为显著好转,减分率≥80%为临床痊愈。③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事件及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纳入观察组38例,对照组36例,分别脱落8,6例,为不能及时复查和进行心理检验者。最后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进入结果分析。④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观察组第1,2,4,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13.8&;#177;4.1,11.7&;#177;3.8,9.8&;#177;3.5,8.3&;#177;2.9,21.5&;#177;5.8,P<0.01),对照组第2,4,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13.8&;#177;3.6,10.3&;#177;3.4,8.1&;#177;3.2,20.9&;#177;5.3,P<0.01)。②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观察组、对照组均从第2周末起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0.7&;#177;3.1,16.8&;#177;5.9;10.1&;#177;3.0,15.9&;#177;5.2,P<0.05),观察组、对照组第4周末、第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观察组:9.0&;#177;2.6,7.3&;#177;1.9,16.8&;#177;5.9;对照组:8.9&;#177;2.4,7.5&;#177;2.1,15.9&;#177;5.2,P<0.01)。③对照组罗拉使用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78.0%,36.5%,P<0.01);对照组西酞普兰平均剂量高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40.00&;#177;14.25)mg/d,(33.00&;#177;12.20)mg/d,P<0.05]。④治疗第1周末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53.5%,3.9%,P<0.01),治疗第2周末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89.0%,78.0%,P<0.05)。⑤在治疗第4周末时对照组副作用量表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4.35&;#177;1.23,3.26&;#177;1.12,P<0.01)。 结论:西酞普兰合并乌灵胶囊治疗,较单用西酞普兰起效快,西酞普兰用量小,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7.
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将2003—10/2004-10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酞普兰组(32例)服用西酞普兰(20-40mg/d),文拉法辛组(34例)服用文拉法辛(150-225mg/d),治疗时问为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末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为无此项症状,4分为极重度)、临床总体印象量表(采用0-7分的8级评分法,O分为无病,7分为极重)、不良反应量表评分(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O分为无此项症状,4分为重度)。疗效评定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减分率划分,≥25%计为有效,≥50%计为显效,≥75%计为痊愈。采用临床总体印象壁表评分划分,≤2计为有效,≤1计为痊愈。结果:西酞普兰组1例在第4周末失访,文拉法辛组l例在第2周末失访,1例因不良反应于第4周末退出。共63例完成6周观察,西酞普兰组31例,文拉法辛组32例。①两组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比较:两组问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的减分值比较显示第2,4周末文拉法辛组大于西酞普兰组(17.47&;#177;5.26,24.33&;#177;6,32;12.13&;#177;5.87,19.73&;#177;6.24:3.73&;#177;1.03.4.66&;#177;0.89;3.26&;#177;1.03,4.06&;#177;0.79,P〈0.Ol,P〈0.05)。②两组疗效比较:第6周末依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减分率显示西酞普兰组与文拉法辛组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相似(94%,94%;68%,72%;13%,25%)。依据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显示西酞普兰组有效率及痊愈率接近(81%,84%;42%,53%)。③固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西酞普兰组低于文拉法辛组(13%.47%.P=0.005)。结论: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相当,丈拉法辛起效早于西酞普兰。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安全性都很好,西酞普兰不良反应较文拉法辛更少更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焦虑检出率及焦虑症状的异同。 方法:选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为2004-06/09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病例中,符合DSN-IV诊断标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66例,年龄9~14岁,小学三年级及以上文化程度;对照组为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均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相匹配的普通中小学儿童66人。采用儿童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进行儿童情绪障碍筛查。该量表共41个项目,包括躯体/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5个因子,采用3级评分:0没有此问题、1有时有、2经常有,由儿童根据最近3个月的情况进行自我评定,得分越高提示焦虑症状越严重。以总分≥23分为存在焦虑情绪障碍的标准。在量表评定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无记名,量表当场收回。并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儿童一般情况,采用父母问卷调查父母情况(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水平),以评价两组儿童的家庭情况是否存在明显差异而影响实验结果。 结果:66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对照组正常儿童66人均完成量表测试,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有25人存在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焦虑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8%,20%,P=5.321,P=0.021)。②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躯体/惊恐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5.61&;#177;4.85),(3.71&;#177;3.61),t=2.545,P=0.012];广泛性焦虑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5.20&;#177;3.22),(3.71&;#177;3.69),t=2.466,P=0.015];分离性焦虑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4.89&;#177;3.26),(3.47&;#177;2.75),t=2.710,P=0.008];学校恐怖及总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47&;#177;1.76),(0.88&;#177;1.12),t=2.299,P-0.023];[(21.52&;#177;12.41),(15.26&;#177;10.68),t=3.105,P=0.002]。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焦虑检出率较高,多伴有躯体/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学校恐怖等焦虑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市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特点。方法:选择2003-06/2004-06在深圳市康宁医院住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96例(观察组);同期入院的其他精神病患者中随机选取9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的调查统计,用大体评定量表、躯体生活自理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入院时的精神状况。结果:19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入院原因、合并躯体疾病、精神科诊断比较: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占62%(59/96),因伤人毁物肇事行为入院者占68%(65/96),合并的躯体疾病者占76%(73/96),诊断精神分裂症者占81%(78/96),既往有精神病史者占46%(44/96),均高于对照组[45%(43/96),29%(28/96),27%(26/96),55%(53/96),27%(26/961,P〈0.01-0.05]。②两组患者大体评定量表、躯体生活自理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人院时大体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5.6&;#177;6.2,28.2&;#177;7.9,P〈0.05);躯体生活自理量表评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其中阴性症状分,一般病理症状分均高于对照组[18.5&;#177;4.4,12.1&;#177;3.1;99.6&;#177;14.8,77。3&;#177;13.5;39.7&;#177;7.4,22.3&;#177;5.7;41.2&;#177;7.9;34.9&;#177;6.8,P〈0.05或P〈0.01]。③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自动出院率、欠费率及出院时疗效转归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14.8&;#177;8.3)d,(28.5&;#177;12.9)d,P〈0.05]。观察组自动出院者占60%(58/96),最终欠费者占85%(82/96),均高于对照组[9%(9/96),2%(2/96),P〈0.01-0.05]。出院时疗效显著好转以上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的减分率50%以上者为显著好转)占9%(9/96),低于对照组[59%(57/96),P〈0.0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精神症状较严重,多伴发躯体疾病。住院时间短,自动出院率高,出院时欠费率高。阴性症状突出,生活自理能力低,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0.
男性吸毒劳教人员669名人格特征及其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男性吸毒劳教人员的人格特征和人格类型。 方法:①于2003—01/2005-12选择江西省强制劳教所因吸毒而被劳教的男性吸毒人员756名。均看得懂文字说明,且配合问卷调查。②采用全国协作组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量表进行人格特征评估。该量表由187个题目组成,包括16个维度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每一测试题各有a,b,c3个答案,根据被试对每一测题的回答,分别对a,b,c记为0,1,2或2,1,0分。每一因素的各题所得的分数总和即为每一因素的原始分数,换算出标准分。高分代表被试在某因素上表现出高分特征,低分同理。不计总分。采取以一个中队为单位集体统一问卷,统一指导语。采用无记名填写答卷。男性成人常模源于《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手册》。女性吸毒劳教人员评分结果来源于作者即往研究。③计量资料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选用最远邻法,以欧氏距离为测度距离的方法对样本进行聚类。 结果:收回填写完整、真实的问卷669份。①男性吸毒劳教人员与男性成人常模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量表评分结果比较:男性吸毒人员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量表的维度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忧虑性和紧张性因子得分分别为(6.37&;#177;1.21),(6.58&;#177;1.39),(6.74&;#177;1.55),(6.43&;#177;1.35),(6.57&;#177;1.51),(6.31&;#177;1.55),(6.29&;#177;1.27)分,明显高于男性成人常模[(5.50&;#177;1.42)分,t=13.521-20.799,P〈0.011;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幻想性、独立性、自律性得分分别为(4.26&;#177;2.20),(5.14&;#177;1.48),(4.43&;#177;1.58).(4.84&;#177;1.50),(4.94&;#177;146),(4.42&;#177;1.62)。(4.65&;#177;1.38)分,明显低于男性成人常模(t=-6.273-17.389.P〈0.01);实验性和怀疑性得分与男性成人常模相近,分别为(5.59&;#177;1.52),(5.62&;#177;1.59)分(P〉0.05)。②男性吸毒劳教人员与女性吸毒劳教人员的人格特点比较结果:男性吸毒人员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实验性和紧张性得分分别为(5.14&;#177;1.48),(6.58&;#177;1.39),(6.74&;#177;1.55),(6.43&;#177;1.35),(6.57&;#177;1.51),(5.59&;#177;1.52),(6.29&;#177;1.27)分,明显高于女性[(4.46&;#177;1.65),(4.54&;#177;1.61),(5.61&;#177;1.81),(5.16&;#177;1.45),(5.26&;#177;1.62),(5.10&;#177;1.42),(5.10&;#177;1.16)分,t=3.836~16.057,P〈0.011,乐群性、敏感性、幻想性、忧虑性、独立性和自律性得分分别为(6.37&;#177;1.21),(4.84+1.50),(4.94+1.46),(6.31&;#177;1.55),(4.42&;#177;1.62),(4.65&;#177;1.38)分,明显低于女性[(6.69&;#177;1.55),(6.87&;#177;1.55),(5.78&;#177;1.42),(7.29&;#177;1.77),(5.22&;#177;1.56),(5.20&;#177;1.15)分,t=-2.829-14.843,P〈0.011。③人格类型聚类分析结果:669名吸毒人员中兴奋型占13.6%、世故型占14.0%、忧郁型占9.O%、依赖型占19.3%、不安全型占13.0%和幼稚型占31.1%. 结论:①男性吸毒人员有特殊的人格特征,与女性人格特征有明显差异。②男性吸毒人员可以分为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