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生率较高,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10%。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肝组织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HBV感染及复制的特异性标志。HBV闭合环状DNA(HBV  相似文献   

2.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临床多以血清免疫学乙型肝炎病毒标志作为诊断乙型肝炎的主要依据之一。但随着PCR方法对血清中HBV DNA检测及采用免疫组化法对肝组织HBsAg、HBcAg检测的开展,发现血清HBVM阴性并不能排除HBV感染的存在。为此,对近年来就诊病例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了解血清中HBVM阴性而有病毒复制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车达平  徐龙  张志成 《江西医药》2003,38(6):403-40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i(Pre-S1)蛋白、HBcAg、HBV DNA及HBV其他标志物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为评判HBV复制和病情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证据.方法对13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应用微板核酸杂交法;HBcAg采用ELISA间接法,两种抗体包被,反应孔内裂解Dane颗粒的酶标技术直接检测Pre-S1及HBV其他标志物同时进行ELISA检测. 结果血清中Pre-S1、HBcAg、HBV DNA检出率在HBsAg、HBeAAg抗-HBc组合中最高,分别为33.3%、74.6%、85.7%,与HBV-M其它组合比较P<0.01;HBeAg和HBcAg阳性组的HBVDNA、Pre-S1检出率最高(91.7%、39.6%),其次为HBeAb和HBcAg阳性组;HBV DNA阳性组的Pre-S1、HBcAg检出率(27.5%、62.6%)明显高于阴性组(2.2%、8.9%),P<0.001;Pre-S1阳性血清中HBcAg与HBV DNA检出率为96.4%、89.3%,与阴性组比较P<0.001及P<0.05;Pre-S1、HBcAg与HBV DNA检出率在各临床类型患者中,除慢性肝炎HBV DNA检出率高,且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它无特异性. 结论血清Pre-S1、HBcAg、HBV DNA和HBeAg均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敏感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抗HBe的出现并不表示病毒复制停止,应参考其他病毒复制指标情况.乙型肝炎各临床类型HBV复制指标检出率仅HBVDNA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学和组织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阴性两种病原学状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的影响。方法对270例行肝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分期诊断,做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HBsAg、HBcAg;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前S_1蛋白、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结果HBeAg阳性组例数是阴性组的2.13倍:肝功损伤较重,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两项指标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BeAg阳性组其HBV DNA(病毒复制指标)在血清学和肝脏免疫组化的阳性率较高,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HBeAg阳性组较阴性组患者肝损重,病毒复制活跃;HBeAg阴性组的病毒复制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仍有36.05%的患者血清HBVDNA+,10.47%的患者组化HBcAg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前S1(PreS1)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关系及诊断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对1 500例携带乙型肝炎不同标志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前S1蛋白和乙肝标志物(HBV-M)的测定及HBV DNA的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40例不同病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分析PreS1和HBV DN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间的关系。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g)阳性组PreS1和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88%和90%,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eAb、HBcAb组中PreS1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37%和35%,说明两者检出率高度一致。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reS1与ALT的关系相比符合率高(P>0.05),HBV DNA与ALT相比符合率低P<0.05。结论PreS1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是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先于HBV DNA阴转,提示疾病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的制备和其对血清及肝组织中HBVDNA、HCVRNA检测的准确性。方法:根据肝炎病毒的特征基因片段设计探针序列,荧光标记,将其以微阵列形式排列在经过特殊处理的玻片上,同时点上系统监控的内参照基因,制成肝炎基因诊断芯片;从待测血液、组织标本中抽取微量肝炎病原体DNA(RNA),与芯片杂交,用特有的荧光波长扫描芯片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诊断^[1-5];用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双盲检测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40例健康人血清、4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99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蜡块标本,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活检标本及血清,同时用荧光微粒子定量法测定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PCR法检测血清中HBVDNA、HCVRNA,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BcAg、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HBVDNA。结果:4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30例,阴性10例,40例丙型肝炎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25例,阴性15例,40例健康人血清,基因芯片检测均阴性。15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患者做肝活检,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15例,肝组织标本免疫组化HBcAg阳性15例,原位分子杂交HBVDNA阳性14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14例。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石蜡标本,免疫组化HBcAg阳性67例,HBV DNA原位分子杂交阳性53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6例,其中肝组织免疫组化HBcAg、原位分子杂交HBV DNA均阳性者40例,单HBcAg阳性者检出6例,阴性33例。结论:我们设计的基因芯片可同时检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其对丙型肝炎的诊断阳性率较低;其检测肝组织中的HBVDNA,同原位分子杂交,HBVDNA结果相比,阳性检出率可达76%(40/53);其不但能用于血清中HBVDNA检测,同时可用于肝组织中的HBV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乃玲  韦玉芳  赵文海  曾凡荣  刘丽 《江苏医药》2006,32(7):625-627,i0002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阴性而有病毒复制者的产生原因。方法 65例肝活检患者中16例血清HBVM(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2次以上检测全部阴性。6例血清ALT水平多次检测正常,结合病史诊断为HBV携带者;8例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2例为肝硬化。结果 6例HBV携带者中4例病毒负荷10^4~10^5 copies/ml,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为G1、S1 8例慢性肝炎中4例血清病毒〉10^5~10^6 copies/ml,2例肝硬化者低于10^4 copies/ml。免疫组化肝组织所见有HBsAg或/和HBcAg表达。结论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可能有多种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8.
乙肝病毒抗原在肝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怡  赵桂鸣  张万增 《天津医药》2003,31(7):420-421
目的 :了解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组织中乙肝病毒(HBV)抗原表达与病理分型及HBV复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肝组织HBsAg和HBcAg ,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V标志物。结果 :(1)HBV感染者肝组织中HBsAg和HBcAg检出率分别为79.75%和73.01 %。(2)乙肝病毒携带者 (AsC)HBsAg表达以浆型为主 ,膜型检出率较低。 (3)HBcAg浆型表达在重度肝病变高于轻度肝病变 ,而核型表达则相反。除中、重度外 ,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4)肝组织HBsAg、HBcAg 表达在血清HBeAg阳性组与HBeAb阳性组和HBeAg 和HBeAb均阴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 :浆型HBsAg和核型HBcAg 多见于病变相对静止的病例 ,而膜型HBsAg 和浆型HBcAg 与病变活动程度明显相关。在血清HBeAg与HBeAb均阴性时 ,HBV仍有可能进行复制。HBcAg 作为主要的靶抗原 ,在肝脏免疫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硒酸钠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蛋白合成、DNA复制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作用于HepG2.2.15细胞系,通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HBV DNA水平来评价HBV复制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epG2.2.15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亚硒酸钠对HB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升高,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逐渐上升,但对HBsAg的抑制作用要小于HBeAg。细胞内HBV DNA复制水平也逐渐下降(P<0.01)。p53蛋白的分布也发生了改变。结论亚硒酸钠对HepG2.2.15细胞HBsAg、HBeAg和HBcAg表达、HBV DNA复制均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与其干扰p53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胃液、胃黏膜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存在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胃黏膜病变的影响及乙型肝炎病毒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方法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同时行胃镜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胃液、血清中HBsAg、HBeAg、anti-HBs、anti-HBe、anti-HBc,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检测胃黏膜组织中HBsAg、HBcAg。结果 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胃液中HBsAg、HBeAg的检出率分别为80.0%、25.0%。其胃液中的HBsAg、HBeAg与血清中HBsAg、HBeAg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血清中HBsAg、HBeAg阴性者,胃液中HBsAg、HBeAg出现阳性。60例慢性HBV感染者胃黏膜组织中HBsAg和(或)HBcAg阳性29例,在胃黏膜组织中单项HBsAg阳性2例,单项HBcAg阳性10例,同时阳性17例,胃黏膜中HBsAg、HBcAg与血清中的HBV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0例慢性HBV病毒感染者中29例胃黏膜组织中可检测到HBsAg和(或)HB...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HBV标志的表达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HBV标志的表达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本文应用 PAP 法和 ELISA 法检测了70例 CH-B 患者肝组织 HBsAg、HBcAg 和五项血清 HBV 标志。结果发现 HBsAg 在肝内有4种表达型式,HBcAg 有3种表达型式。HBsAg 和 HBcAg 在不分表达型式的情况下,CPH 的检出率高于 CAH,但按不同表达型式进行比较,则膜型 HBsAg 和浆膜型 HBcAg 的检出率反以CAH 为高,提示这二型抗原的表达与肝细胞损伤程度具有一致性。表示病毒复制的血清 HBsAg HBeAg 抗-HBc 与 HBsAg 抗-HBc 联合检出率在 CAH 组高于 CPH 组,HBeAg 的检出率随着 SGPT 值的增高而增高。表明作为病毒复制指标的血清 HBV 标志也能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本文对靶抗原和肝组织与血清 HBV 标志表达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蔡群  张亚飞  李鸿宾  张振华  李旭 《安徽医药》2016,37(12):1477-147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内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的炎症、纤维化程度、血清中的HBV DNA、HBsAg以及HBeAg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3例CHB患者,按病理学结果分为S1组(36例)和S2~3组(67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细胞内HBcAg的表达,同时利用FirbScan仪器测定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在S2~3组中,肝组织HBcAg的表达与血清HBV DNA、HBsAg、HBeAg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P<0.05),在S1组中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HBcAg在肝细胞中的表达与机体血清中DNA、HBsAg、HBeAg水平及无创肝纤维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何朝霞  袁文芳  孙梅花  高会霞 《河北医药》2007,29(10):1072-107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和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2003年1月至2004年2月于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的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患者100例同时行肝穿、胃镜、肝功能、血清肝炎病毒学标志物检查,采用SP法检测肝、胃粘膜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中HBsAg、HBcAg.结果 (1)胃黏膜病变发生率90%,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2)胃黏膜组织中HBVM检测阳性者胃黏膜病变的程度较重(P<0.01).(3)肝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增加,胃黏膜病变的程度加重(P<0.01).(4)60例中有26例在胃黏膜组织中单项HBsAg阳性14例,单项HBcAg阳性8例,同时阳性4例.(5)60例中26例胃黏膜组织中可检测到HBVM,其中25例病变以中、重度为主.34例HBVM阴性,其中31例病变以轻、中度为主(P<0.01) .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生率较高,肝硬化患者可有门脉高压慢性病(PHG),部分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侵犯胃粘膜组织并在其中复制,是导致慢性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的重要因素.胃黏膜病变的程度与胃粘膜组织HBV感染、肝组织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与血清及肝组织中HBV分布无关.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检测主要包括血清学和病毒学两部分,血清学检测指标主要有病毒表达产物及其抗原抗体系统,即血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五项标志物,病毒学检测指标主要有血清HBV DNA和肝组织中共价闭合环DNA(cccDNA)等。HBV DNA是反映HBV复制活动和传染性最直接的指标,在确定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监测抗病毒药物疗效以及评估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  相似文献   

15.
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及其相应的特异抗体,HBc抗体及乙肝病毒DNA多聚酶(HBV-DNAP)。肝细胞的损害与乙肝病毒(HB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密切相关。当HBV活跃增殖时,循环内出现HBeAg、DNA多聚酶(DNAP)和HBV DNA,此时往往可见临床症状,肝功能异常及肝组织病变。HBV中止复制对,血清出现抗HBe,病毒的上述几个指标从血中消失,病情缓解。如果血中HBsAg持续阳性,说明HBV-DN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原位分子杂交法、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检测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观察HBcAg和HBV DNA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各种方法优缺点。方法 将PCR扩增的HBV DNA探针用点样仪点于玻片介质上,处理后制成基因芯片,收集肝炎后肝硬化组织标本99份,分别用原位分子杂交法,基因芯片检测HBV D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BcAg。结果 HBcAg阳性67例(67.7%),原位分子杂交HBV DNA阳性53例(53.5%),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6例(46.5%)。32例三种方法检测HBcAg及HBV DNA均阴性。HBcAg颗粒和HBV DNA颗粒在肝组织中呈浆膜型高表达分布,其肝组织病变是活动的。结论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有较高的HBV复制率,HBcAg及HBV DNA高表达与肝组织病变活动有关,基因芯片对肝组织中HBVDNA检出率与原位分子杂交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三种中草药及其复方体外对HBsAg HBeAg分泌的抑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有资料显示,赤芍、蚤休、何首乌体外有抑制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的作用[1],国内有人报道上述3种单方水煎液有抑制血清中HBV DNA复制作用[2].HBV的装配需HBsAg、HBeAg、HBcAg和HBV DNA,它们的减少将影响HBV的复制[3].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研究中草药赤芍、蚤休、何首乌及它们的复方体外抑制HBV的复制作用:①上述3种中草药及其复方的大鼠血清液对HBV的HBsAg、HBeAg表达抑制.②比较上述3种中草药单方与复方抗HBV的HBsAg、HBeAg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检测结果与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五项血清标志物(简称乙型肝炎五项),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 HBsAg阳性(表2)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率50.1%,HBs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率13.7%;HBeAg阳性(表3)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率95.2%;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率29.1%。结论 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HBeAg是反映HBV复制活跃的可靠性指标,但仅靠HBsAg或HBeAg判定HBV感染、复制与否,并非完全合适,HBsAg和HBeAg阴性的部分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检测结果阳性,提示HBV复制仍然存在,所以在临床上应选择乙型肝炎五项与HBV-DNA联合检测,这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在判定病毒复制、传染性及抗病毒治疗方案选择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谢艳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2):1284-1284
目的 探讨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表现模式的关系。方法 对2747例慢性乙肝病人进行血清HBVDNA荧光定量PCR,HBV-M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 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M表现模式有关,HBsAg与HBeAg的存在影响HBVDNA水平变化。结论 HBcAg和HBV DNA有明显的相关,抗-HBs、抗-HBe、抗-HBc阳性者病毒并未完全停止复制,只是复制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组织HBV cccDNA的检测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定量检测36例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周的肝组织cccDNA的水平,观察cccDNA与HBV DNA、HBsAg的关系及HBeAg血清转换组与未转换组cccDNA的变化。结果肝组织cccDNA与血清HBsAg滴度正相关(r=0.625,P<0.05)。停药后随访24周,已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12例患者,其cccDNA与病毒反跳患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24周时cccDNA与明显低于病毒反跳者。结论 cccDNA的含量与HBsAg的含量相关,cccDNA的动态监测可以预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