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对医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现仅就《易》之既济、未济观在心肾不济所致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作如下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斧正。一、《易》之既济,未济的涵义 (一)既济下离上坎.《象》曰:水在火上,既济。上坎下离,坎为水,离为火,二者是矛盾对立的。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水火不相入而相资,对立面能够统一起来以发挥济物之功用,故称既济。 (二)、未济下坎上离.《象》曰:火在水上,未济.未济卦上离下坎,火在水  相似文献   

2.
既济卦和未济卦是六十四卦中的最后两卦,既蕴坎与离之卦,又含水与火之象,水与火在中医学藏象理论上是心和肾的代表。从既济、未济卦的卦象和卦理来分析心肾交感与心肾不交与之的相关性,临床上心肾不交证主要表现为心肾阴虚阳亢证,因此以二卦象的卦理内涵和外延作为基础,对于心肾不交证中医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各脏腑之间的联系是中基基础理论及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二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是被归为阴、阳和水、火的关系。而这其中,心肾之间的关系显的尤为重要和特殊;从五行依存生克推理,肾和心是“克及反侮”的关系,而就这种关系而言主要是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如何理解这种水火既济以及水火失济随之而来的病理变化呢? 就阴阳的特性而言,阴阳是对立制约也是相互滋生的,这就是所谓的“孤阴不具,孤阳不存”。经书[1]云:“五行之理…… 总不出乎阴阳;阴阳之用总不离水火。”心肾之关系可见。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慎斋遗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易经》八卦原理,结合坎离卦象,阐述了中医心肾关系的机理,认为:坎离相对,心肾相待;坎离既济,心肾相交;坎离未济,心肾不交。治疗心肾不交,旨在调其坎离,交通心紧,以恢复天地交泰之象,水火升降之机。  相似文献   

5.
封髓丹始见于元《御药院方》,早期医家多用封髓丹治疗阴虚火旺证,至清代郑钦安始提出封髓丹善治阳虚上浮所致的虚火上冲证,扩充了封髓丹的功用和主治。临床中,阴虚和阳虚均可导致虚阳上浮。封髓丹药性平和,经适当加减能通治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引起的虚火上冲证。阴虚所致虚火上冲证用封髓丹滋阴降火可酌加滋阴药,阳虚所致者用封髓丹纳气伏火可酌加温阳药,阴阳两虚所致者用潜阳封髓丹加减能滋阴助阳、调和水火。并附临床医案以佐证,以期裨益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周易》既济、未济观渗透到中医,主要用于阐释心肾水火的关系。心肾水火上下交通为水火既济,反之则为水火不济。心肾水火不济是冠心病病机之一,从冠心病患者血浆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可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7.
<正>张仲景的治肾组方"金匮肾气丸",以熟地黄、山萸肉补益肾阴而摄精气,山药、茯苓健脾渗湿,泽泻泄肾中水邪,丹皮清肝胆相火,而肉桂、附子则补命门真火,引火归元。于是肾中真阴真阳皆得补益,然后阳蒸阴化,肾水充盈,而诸证自消。"引火归元"是治疗肾火上升的一种方法。肾火上升又称为"肾火上浮""肾火妄浮""虚阳上浮""孤阳上越""虚阳不敛""浮火""浮阳"等等。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  相似文献   

8.
引火归原是应用温热药物治疗虚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意在引火下潜、阳归肾宅。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肾水不足,阴津内耗,虚阳失约,浮越于上,而见虚火上炎之病症,治当滋水养阴,引火归原。临症如不能详察,见火或苦寒直折或投大量滋水养阴之剂,往往不能取效。笔者临床运用该法治疗口腔溃疡、咽炎、失眠等证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典型案例及本人的肤浅体会介绍于下,请同仁指正。 例1 邓某,男,42岁,教师。患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年余,每遇劳累过度而发作。曾服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片及抗菌素、维生素类药…  相似文献   

9.
“既济”、“未济”是古代经典著作《易经》的术语。中医学将人体脏腑按八卦归属 ,离为心 ,坎为肾。心居上 ,应南方 ,其像火 ,主动性刚属阳 ,火中有水。肾居下 ,应北方 ,其像水 ,主静性柔属阴 ,水中有火。心肾之间的关系就是水与火的关系。即坎与离的关系 ,坎位下 ,离位上 ,二者相互感应 ,产生交错升降 ,演为坎上离下 ,此为阴阳通畅的交泰之象。称为既济卦。心肾之间要保持和谐交泰 ,发挥其生理功能 ,必须水升火降 ,相互交错。也就是说 ,心火必须下降以温肾水 ,使肾水不寒 ;肾水必须上承于心 ,使心火不亢。中医称心肾之间的这种阴阳升降的互…  相似文献   

10.
引归法探微     
本文探讨易水学派所倡导的引气血水火以归脏腑之原这一类具有中医功能调节特色的疗法,对气血水火不归原的临床症候、病因病机、治疗理法方药进行归纳。认为其中气不归原、水不归原、火不归原均与肾的元阴元阳亏虚密切相关。而血不归原则与中气下陷脾阳不足密切相关。治疗上强调调补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是引归法的核心。引归法是在脏腑辨证基础上的发展和丰富,因此对引归法的研完,可启迪辨证思维,开拓新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伤寒论》白通汤证相关条文,探讨其证病理机理。[方法]基于《伤寒论》315条的论述,分析其病理机理。[结果]白通汤证非教材所说的阴盛戴阳证,而是为预防虚阳上浮;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亦非注家所言阴盛格阳,而是阴阳俱虚,服热药后一过性的阳气太盛而阴虚甚不可受纳大辛大热之品产生格拒。[结论]白通汤为预防虚阳上浮证而设,而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是由于少阴病阴阳俱虚所致,加入猪胆汁一是引阳入阴,二是补益阴液,进而使机体达到"阴阳自和"。白通加猪胆汁汤为治疗虚阳上越而设,两证呈递进关系,疾病处于动态变化中,临床辨治用药必须做到分析病机,辨证求因,综合分析,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12.
引火归源法的临床运用彭运生(衡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衡阳,421001)引火归源法是治疗阳上浮肾虚的方法。在补肾药中加温阳之品,导浮游之火归于肾,使阴阳平衡,虚火不浮,运用得当,疗效满意。现将本法适应之病证,选方择药,运用举隅及个人体会简述如下:1适...  相似文献   

13.
“心肾不交”辩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1)01-0010-01   《中医诊断学》本科教材脏腑辨证部分,有“心肾不交”一证,该证是以心烦失眠为主症而伴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目眩,或遗精、梦交等表现的一个证候。病涉心肾两脏,而称其为“心肾不交”是否恰当则值得推敲,就此剖析如下。 1 心火肾水是否相交   “不交”的前提是本应“相交”,笔者认为,教材解释心肾两脏的“相交”就颇存在问题。其解释是:“心为火脏,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称。”[1]心在五行划分中虽属火,但称“心为火脏”,其所具有的火之温煦功能到底有多大?是否真的“下温肾水”?众所周知,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严格而言,当是两肾所藏之元阳(命门之火,又称真火),为一身阳气之本,包括心脏在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元阳的温煦,而心脏并无多少温煦能力,所谓的火脏之称实来源于五行的机械归类,因此,不存在心火“下温肾水”,更不存在它使“肾水不寒”的问题。肾虽在五行属水脏,落实到具体功能而言,主要是指对水液代谢的调控能力,而其本身应为水火之脏,内藏真水真火,真水真火滋润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由此可见,只有肾火(命门之火)对心脏有温煦功能,即“肾水暖心火”,而心脏对肾脏没有这一作用,肾脏也由其本身所藏之真火暖煦。所以“心火暖肾水”、“心火肾水相交”之解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14.
"心肾相交"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维持了人体水火交通既济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脏腑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对《伤寒论》中以"心肾不交"为基本病机的方证进行系统梳理,主要有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栀子豉汤证、桂枝加桂汤证、附子泻心汤证、吴茱萸汤证等6种,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漫谈右归丸     
右归丸出自《景岳全书》,是一首具有温补肾阳、填精养血的常用方。肾包括阴、阳两方面,阴即肾水,阳即命门火,故肾又有“水火之脏”之称。又因左肾主水、右肾主命门火,右归丸功能“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故以“右归”为名方。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医者均认为糖尿病病变脏器在肺、脾、肾三脏。其燥热为标,阴虚为本。笔者认为该病其标在心,其本在肾,其制在肺。言其标本在心肾乃取象于大自然中之水火。水得火则化气,逢寒则结冰,此乃物化之变。寒热适中则水火既济,升降相应乃物化之常。人体亦然,肾藏精主水,心藏神属火,肾水上升,心火下降,阴阳平衡,升降相应,开合有序,气血各从其流,性命保全。而导致糖尿病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心肾关系紊乱所致。《内经》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相似文献   

17.
前人有言 :“留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说明了津液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滋阴法就是运用各种具有滋养作用 ,并促进人体滋生精血、津液等方面的不足 ,滋阴潜阳以使水火既济 ,阴阳平衡 ,心肾相交 ,消除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可以增强生理机能活动 ,补充营养物质 ,提高疗效 ,有利于人体恢复健康。1 重用芩连苦燥伤阴化热证陈某 ,教师 ,因情志急躁 ,劳累过度致脘胁胀痛 ,口燥乏津 ,食欲不振 ,脘闷纳呆。医只知肝胃之热 ,实际“不是火有余 ,而是水不足”之证。屡用芩连等苦寒之剂 ,不但苦寒伤阳 ,阳伤证见食欲不振 ,倦怠乏力 ,而且苦燥伤…  相似文献   

18.
引火归原法 ,源流于《内经》 ,得到明·张景岳的发展 ,指出引火归原除了治疗“命门阴盛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 ,故致游散不归”之外 ,还可以治疗“阴不足以配阳 ,病在阴中之火”的火不归原证 ,指出“无水无火皆在命门 ,治水治火皆从肾气”一语道破行引火归原是治肾命门的一种方法 ,肾之阴虚阳虚证均可导致火不归原的特殊病理状况。顾名思义 ,“引火”即是导引肾上浮之虚火 ,“归原”即是使其下归于肾 ,就是治肾火上浮方法之一 ,是协调肾中阴阳的特殊方法 ,对该法的理论 ,历代医家未能统一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但只要谨守病机 ,该法验…  相似文献   

19.
话引火归原     
现在一般谈到“引火归原”之义,即认为是用热药治浮游之火上炎之病。用药多为桂、附,温下焦之阳,更有者把吴茱萸敷脚心治口舌生疮之法照搬过来,幻想作为内服亦能有效,实不知这样以来,如火上加油,势必使病情加重,害人非浅。溯本求源,是不明人身水火阴阳之理之故。 人身之火有二:一曰君火,一曰相火。经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为君火,为神明之主,肾为相火,为发生之根。又肾为水火之脏,不但内有相火,还有真水,故在正常情况之下,相火蒸腾真阴上济于心,心得真阴滋养而不亢盛,故能“明”;心火因此也能下交于肾而形成…  相似文献   

20.
肾气丸止遗通癃辨治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故又称金匮肾气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白茯苓、泽泻、丹皮、桂枝(后世多用肉桂)、附子八味药组成。本方以肾阴肾阳相互维系为其组方原则,在滋补肾阴之六味地黄丸中加肉桂、附子微生其火,使其阴阳协调,水火既济.笔者用之治疗遗溺、癃闭证,均收显效,现摘验案三则,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