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发生献血反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献血反应的发生同献血者性别、年龄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而同献血场所环境、献血次数、献血类型、献血量、采集护士工作年限等无统计学显著相关性。结论:献血前应加强对年轻的,特别是女性献血者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选择适合的献血量,献血过程中加强对他们的沟通交流等心理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采血车内献血反应与气温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献血反应时有发生,这对无偿献血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献血反应与献血者心理紧张、疲劳、睡眠不足、空腹、晕针及晕血史、献血室环境、采血时间长短等有关.在采取了相应措施,基本上避免了以上影响因素,降低了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的同时,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当外界气温>30℃时,流动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影响我国大学生血管迷走神经性献血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校大学生是无偿献血的重要人群,在许多地方,他们甚至是最稳定和最可靠的血源。然而相关研究证实,在校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vasovagal reac-tions,VVRs)发生率远高于成年人群[1]。很多积极参加献血的大学生由于在首次献血时(或献血后)发生VVRs,而不愿或害怕再次献血,以至影响无偿献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而,弄清大学生与WRs高发的相关因素,提出合理的方案降低其反应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了大学生高VVRs发生率与献血者性别、体重、献血量和献血次数等因素的关系,并初步提出降低该反应率的若干建议。1资…  相似文献   

4.
宿迁地区1 096例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处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扩大献血队伍,减少献血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就宿迁地区的献血反应进行了调查,分析献血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献血不良反应是指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出现的全身或局部不适反应,发生在献血后的献血不良反应往往由于血容量减少而引起血压下降。笔者在从事多年的无偿献血招募、采集工作过程中,首次发现1例在献血后出现血压升高,伴有面色潮红、胸闷、全身乏力的献血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时间段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和无偿献血事业的推进,公民无偿献血非常踊跃。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对人们无偿献血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为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对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时间段的关系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体应急无偿献血条件下献血反应原因及其具体情况,为进一步组织好集体应急无偿献血与献血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通过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模式,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比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10 401人次参加集体应急无偿献血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及其情况。结果:10 401人次全部以坐式方式献血,共发生献血反应293例。通过献血服务的逐年完善,2017年与2018年中度献血反应均比2016年明显减少(P 0.05);≤100、200、300和400 ml等4组实际献血量群体,其献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2、3与 3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含B抗原献血者与无B抗原献血者比较其献血反应率差异显著(P 0.05);献血反应发生率与献血者体重相关。结论:集体应急无偿献血发生的献血反应与精神因素、献血服务、献血次数、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初次献血者较易产生献血反应,献血者献血量≤100 ml,大多数是由于发生献血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8.
299例献血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偿献血是每个健康适龄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人们对无偿献血认识程度不同及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 ,在献血时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 ,给无偿献血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笔者对本地 2 0 0 1年 7月~ 2 0 0 2年 6月参加无偿献血的1 5 894名献血者进行了献血反应原因的调查分析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1 5 894名献血者中 ,发生献血反应 2 99名。他们来自于社会的各行各业 ,经体格检查和血液初筛合格后进行献血 ,采血时采用坐位 ,献血量为 2 0 0~ 40 0 ml,两次献血间隔时间不低于 6…  相似文献   

9.
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在日常采血工作中发现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 ,挫伤了一些人对无偿献血热情和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 ,扩大献血队伍 ,减少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笔者观察了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 ,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 顺德市 1 998年 1 0月~ 2 0 0 2年 7月无偿献血者 94 4 0 4人 (次 ) ,其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共 1 6 73例 ,男性976人 (次 ) ,女性 6 97人 (次 )。1 .2 方法与诊断标准 按《献血者健康体检标准》对献血资格评审 ,大多数献血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大理地区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献血反应的高发人群特征,为进一步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寻找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5年大理地区610例献血不良反应者数据信息,运用统计学分析不同年份的献血反应率及在不同献血次数、性别、年龄段献血人群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013-2015年大理地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率呈逐年递减趋势;初次献血者反应率高于再次献血者;总体男性高于女性且显著性差异体现在18-24岁和25-34岁2个年龄段;不同年龄段反应率有显著差异,以低龄段(18-24岁)反应率最高为1.42%,且随年龄增加呈阶梯状下降。结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初次献血者、男性及低年龄段献血者,加强心理护理,从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献血反应是在献血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它的发生直接损害了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影响了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 ,对反应者做到及时周到的护理 ,对保证献血者的身心健康和献血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 6 16例献  相似文献   

12.
不同献血体位与献血反应及献血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偿献血,拯救生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个适龄健康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献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虽然发生率低,却大大影响着公民献血的热情。在目前献血者短缺的情况下,如何减少献血反应及增加献血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就献血体位与献血反应及献血量的关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无偿献血时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2016年1-12月参与无偿献血的献血者125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进行统计,为采供血机构提供相关数据。结果 12508例参与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中,共计196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其中男性献血者和女性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3%和1.62%,女性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男性,但比较总体无统计学差异(P0.05)。献血不良反应以轻度反应居多,占50.51%,中度和重度分别为32.13%和17.35%。结论无偿献血者献血时不良反应以轻度为主,在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给予干预,献血反应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献血者不良反应原因,制订预防献血反应的措施,促进无偿献血健康的发展。方法对本血站记录的无偿献血者所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及采取预防措施取得效果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结果本次调查显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依次是: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医护人员的因素。结论通过做好献血前的宣教工作,详细询问献血者的身体状况,改善献血环境,强化采血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可有效预防和减少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自《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无偿献血工作稳步发展。在无偿献血过程中,偶尔有时献血者会发生献血反应。这与献血者的心理因素,如紧张、疲劳、睡眠不足和客观的因素如空腹、晕针、献血环境等有关,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避免了以上影响因素,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的同时,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当采血环境温度大于30℃,低于10℃时,采血反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了解和认识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03年1月~12月在本中心无偿献血的33651人,对献血量及献血次数的不同分类并作对比分析。结果献2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483人(2·21%),再次献血者19人(0·08%);献4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245人(2·26%),再次献血者15人(0·14%);献200ml与400ml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524,P>0·05),两组内献血数比较差异具显著性意义(χ2=0·762,P<0·05)。结论200ml与400ml献血量与献血反应无明显关系,但献血次数对献血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无偿献血后穿刺部位局部淤血是一种常见的献血不良反应,它的发生直接影响了献血者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做好局部淤血反应的预防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彭德红 《全科护理》2013,(26):2446-2447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无偿献血已渐渐深入人心,大多数人把无偿献血作为献爱心的一种具体形式。在献血过程中绝大部分献血者不会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但有极少数因精神、体质等各种因素可能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其中首次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总献血不良反应率的78%,可见献血不良反应多发生在首次献血者人群。虽然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经过专业护理能很快缓解,但对献血者终归是一种身心方面感觉不愉快的献血经历,如果献血者首次献血就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对发展和稳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可持续发展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  相似文献   

19.
献血反应与无偿献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献血反应是指献血在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影响下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无偿献血是指健康适龄公民自愿无任何报酬地献出可以再生的少量血液或血液成分去挽救垂危病人的生命。现在我国已全面实行无偿献血,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有的献血可能发生献血反应。为减少献血反应,保证无偿献血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笔根据一年多来工作情况,总结几点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了解献血反应与献血者性别、年龄、职业、献血量、采血频次、采血季节是否有明确的关系,分析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做好预防工作,保证献血者的身心健康,增进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