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单纯外周神经阻滞加偏振红外光照射患侧颈胸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近期效果,探讨不同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特征。方法38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n=20)用20g/L利多卡因注射液5ml+维生素B120.5mg+生理盐水至10ml单纯外周神经阻滞治疗,间隔一两天重复1次,5次为1个疗程。B组(n=18)在上述阻滞后加偏振红外光照射患侧颈胸神经节,偏振红外光治疗功率60%~80%设置模式23,治疗时间10min。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每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0~15min对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A组患者治疗前VAS为7.6±2.2,B组患者治疗前VAS为7.6±1.1,组间无明显差别(t=0.01,P>0.05)。每次阻滞前后疼痛明显减轻(t=15.48~43.71,P<0.001)。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经过5次治疗后,A组VAS评分降为2.6±2.4,疼痛缓解率平均达到64%。B组VAS评分降为3.5±1.8,疼痛缓解率平均达到51%。每次治疗前后VAS的变化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外周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三叉神经阻滞配伍同侧颈胸神经节偏振红外光照射没有显示出优越的近期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针灸,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并对患者颜面皮肤温度变化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1999-03/2005-05北京医院疼痛门诊和2002-03/2005-05宣武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门诊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2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①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单纯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②针灸组:单纯使用针灸进行治疗(针刺部位为患侧迎香、承浆、四白、地仓、大迎、颊车、下关、人中、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印堂、翳风,风池等穴位。进针方式为指切法、夹持法和提捏法)。③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联合应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各组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日本颜面神经麻痹部位评价法(柳原氏40点法)进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程度及疗效判断(患侧颜面总分累计在0~10分为重度麻痹;11~20分为中度麻痹;21分以上为轻度麻痹,正常满分为40分。疗效判定标准:36分以上为完全治愈;36分以下为不完全治愈,其中32~36分为有效,不满32分则为好转)。并于治疗前10min和治疗后10,20,30,40,50min测定三组不同方法治疗时的双侧颜面部位皮肤温度。结果:4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组患者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和疗效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均高于初诊时(P<0.01)。治疗结束后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患者的颜面神经麻痹评分明显高于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和针灸组[(36.57±0.57),(34.14±1.16),(34.00±1.03)分,(P<0.01)]。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总有效率为71.0%。针灸组总有效率为78.1%。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9.4%。②3种方法对患侧颜面皮肤温度的影响:星状神经阻滞组治疗后第20分钟开始上升(35.5±0.3)℃,治疗后第30钟时温度最高(35.4±0.2)℃;针灸组治疗后第30分钟开始皮温升高(34.9±0.4)℃,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10分钟时患侧皮温开始升高(35.2±0.3)℃,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30~50分钟颜面皮肤温度变化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3种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都有治疗作用。同单纯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和针灸治疗比较,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联合应用具有疗效好,显效快,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无副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配合温热磁场治疗尾痛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尾痛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及温热磁场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骶部硬膜外阻滞。对比2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及疼痛减半时间,于治疗前、治疗后24h、治疗结束1个月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障碍指数(PDI)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6.5±1.3)min]及疼痛减半时间[(12.7±1.7)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4h、治疗结束1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6±0.8)分、(2.6±0.7)分、(2.8±0.9)分]、PDI评分[分别为(25.4±5.8)分、(26.9±7.1)分、(28.6±6.7)分]及PSQI评分[分别为(5.5±1.4)分、(5.4±1.3)分、(5.3±1.3)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均P<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配合温热磁场治疗尾痛症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显著缓解尾痛症患者疼痛,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神经阻滞和偏振红外光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近期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单纯外周神经阻滞加偏振红外光照射患侧颈胸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近期效果,探讨不同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特征。方法 38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n=20)用20g/L利多卡因注射液5ml+维生素B120.5mg+生理盐水至10ml单纯外周神经阻滞治疗,间隔一两天重复1次,5次为1个疗程。B组(n=18)在上述阻滞后加偏振红外光照射患侧颈胸神经节,偏振红外光治疗功率60%~80%设置模式2:3,治疗时间10min。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每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0~15min对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A组患者治疗前VAS为7.6&;#177;2.2,B组患者治疗前VAS为7.6&;#177;1.1。组间无明显差别(t=0.01,P&;gt;0.05)。每次阻滞前后疼痛明显减轻(t=15.48~43.71,P&;lt;0.001)。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经过5次治疗后,A组VAS评分降为2.6&;#177;2.4,疼痛缓解率平均达到64%。B组VAS评分降为3.5&;#177;1.8,疼痛缓解率平均达到51%。每次治疗前后VAS的变化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外周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三叉神经阻滞配伍同侧颈胸神经节偏振红外光照射没有显示出优越的近期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180例按区组随机法分为针刀治疗组、阻滞组及针刺对照组,分别进行针刀、阻滞及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按“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成绩评分,针刀组治疗前(9.6±2.7)分,治疗后(23.0±5.7)分,改善指数0.56±0.61;阻滞组治疗前(9.9±2.8)分,治疗后(15.1±7.1)分,改善指数0.33±0.27;针刺组治疗前(9.7±2.9)分,治疗后(13.2±6.5)分,改善指数0.24±0.21。3组治疗前后评分,针刀治疗组优于阻滞及针刺对照组(P<0.001,t=18.32,5.65,4.21);3组疗效比较,针刀治疗组明显优于阻滞及针刺对照组(P<0.01,χ2=38.1,41.1);3组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分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t=6.39,11.85)。结论:与阻滞、针刺治疗组相比,针刀是保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值得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水突穴注射合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1999-05/2004-01韶关市中医院收治脑卒中后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水突穴注射合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结果:经2个疗程(40d)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由9±21,35±15升至65±22,85±20,神经功能缺损由27±9降至8±5,对照组相应评分改善均不如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吞咽能力评分:治疗组由3.50±0.73升到5.51±0.81,对照组由3.67±0.34升到5.01±0.62,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83,P<0.05)。结论:水突穴注射合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联合激光治疗尾痛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共选取尾痛症患者3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及激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骶部硬膜外阻滞治疗。2组患者经治疗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障碍指数(PDI)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组每次治疗时平均操作时间[(6.52±1.25)min]及疼痛缓解50%所需时间[(12.72±1.73)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PDI评分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h及治疗结束1个月、6个月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42±0.75)分、(2.53±0.78)分、(2.60±0.96)分]、PDI评分[分别为(23.82±4.73)分、(26.34±5.94)分、(27.18±4.78)分]及PSQI评分[分别为(5.47±1.26)分、(5.21±1.17)分、(5.15±1.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联合激光治疗尾痛症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肩周阻滞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肩周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1例脑卒中后肩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加肩部阻滞(SB)治疗,14d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治疗后VAS治疗组减低,明显低于对照组(t=34.19,P<0.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9.03,P<0.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肩周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围刺治疗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分为对照组、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联合组。4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加巴喷丁、曲马多治疗,电针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电针围刺治疗;脉冲射频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CT引导下颈段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联合组则同时给予CT引导下颈段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及电针围刺治疗。于治疗前(即入组时)、治疗后15 d、治疗后30 d时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疼痛程度及面积、心理情绪、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 入组时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皮肤疼痛面积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组时比较,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联合组在治疗后15 d及1个月时,其疼痛VAS、HAMA、HAMD评分、皮肤疼痛面积、QOL-SF36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15 d、1个月时,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59±1.01)分、(1.77±1.10)分]、HAMA评分[分别为(12.45±4.11)分、(11.31±3.82)分]、HAMD评分[分别为(20.22±6.50)分、(16.54±6.58)分]、皮肤疼痛面积[分别为(66.36±31.25)cm2、(53.68±29.89)cm2]及QOL-SF36评分[分别为(90.54±15.02)分、(101.95±19.84)分]与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对照组比较,发现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联合组患者加巴喷丁与曲马多使用量[分别为(1309.1±603.8)mg/d、(104.5±57.5)mg/d]均较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对照组显著下降,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围刺治疗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风险低,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9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7例,对照组46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由经专业培训的治疗师于双盲条件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部肿胀评定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肩部疼痛程度、手部肿胀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3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2±0.9)分和(4.3±1.0)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81.4±10.8)ml和(129.6±6.1)ml,FMA评分分别为(38.9±4.4)分和(35.1±4.9)分,2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肢疼痛,并减轻水肿。  相似文献   

11.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外伤后功能障碍康复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对脑外伤术后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脑外伤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功能障碍的改善。结果经过2个疗程(60天)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由9±21,35±15升至65±22,85±2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7±9降至8±5,对照组相应评分改善均不如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吞咽功能评分治疗组由3.50±0.73升到5.51±0.81,对照组由3.67±0.34升到5.01±0.62,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83,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对脑外伤后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家兔海马CA1区凋亡基因bax,bcl-2表达的影响,分析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及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2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疾病研究所进行。①21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7只。②无菌操作下暴露左侧星状神经节及双侧颈内、颈外动脉及椎动脉,在星状神经节旁埋置导管。实验组夹闭上述“六血管”缺血10min后松开动脉夹再恢复灌注24h,缺血前于星状神经节处推注2.5g/L布比卡因0.5mL后再用微量泵以0.5mL/h的速度注药行持续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照组也进行缺血再灌注,缺血前暴露星状神经节,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和暴露星状神经节而不阻断血流。③各组动物于再灌注后24h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随后灌注固定取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CA1区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实验中有2只动物分别死于麻醉意外和神经反射所致的心跳骤停。死亡后随机补充,保证21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家兔海马CA1区Bax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3.1±1.9)个/视野、(39.7±2.8)个/视野、(13.3±1.7)个/视野,前两者与后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组的增加高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实验组家兔海马CA1区Bcl-2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131±0.015),(0.094±0.008),(P<0.05),而对照组增加不明显(0.101±0.013),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实验组动物神经功能缺陷评分(22.7±2.8)显著低于对照组(27.3±2.9,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降低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家兔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促进海马CA1区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脑保护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NCN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颈部抗阻训练及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压力设定为2.0~3.0 bar,每次治疗共冲击3000~4000次,每5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进行疗效评定,并采集、对比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2)分]、NDI评分[(13.7±7.4)%]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执行颈部不同动作时其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NCNP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肌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胸锁乳突肌异常兴奋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局部神经阻滞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9例。2组患者均给予日常生活指导、超短波、中频电疗及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则辅以常规徒手定位神经阻滞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距离测量法对2组患者疼痛情况及腰前屈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并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腰前屈活动范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4)分]、腰前屈活动范围[(69.4±14.4)cm]及愈显率(94.8%)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徒手定位神经阻滞比较,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能进一步缓解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腰部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对缓解急性阑尾炎患儿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儿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评价患者的疼痛,并对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VAS评分(1.3±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满意度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阑尾炎患儿进行个性化护理可以缓解患儿的疼痛,提高护理效果及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下背痛伴情绪障碍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下背痛伴情绪障碍患者分为实验组(32例)及对照组(38例)。2组患者均给予心理疏导及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生物反馈放松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4d后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医师协会(JOA)下背痛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SAS、SDS、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SAS评分[分别为(41.69±5.79)分和(46.79±4.25)分]、SDS评分[分别为(35.94±7.82)分和(42.95±8.22)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69±0.54)分和(3.42±0.60)分]及JOA评分[分别为(25.31±1.64)分和(24.00±2.2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疗效指标均以实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心理疏导及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下背痛伴情绪障碍患者不良情绪,缓解疼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应用止痛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口服加巴喷丁,0.3 mg,每日3次,盐酸替扎尼定,2 mg,每日3次,共计4周。实验组除口服上述药物外,采用高频超声实时引导穿刺阻滞星状神经节,每周1次,共4次。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程度评分,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8.68±0.76及8.60±0.81,两组间无差异。治疗后分别为3.63±2.70和5.10±2.75,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实验组VA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55%;对照组显效率为12.5%、有效率为42.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口服加巴喷丁、盐酸替扎尼定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针刀松解术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6例颈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刀松解术。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血管内径(VD)、平均血流速度(MFV)、动脉收缩期血流量峰值(PSV)和动脉舒张末期血液流速(EDV)]水平、血压、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NDI评分、VAS评分、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2组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MSE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实验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D、MF...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种方法对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慢性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的疗效,为临床提供选择最佳方案依据。方法:90例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I,II,III组,每组30例。I组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ganglionblock,SGB);II组行肩胛上神经阻滞(suprascapularisnerveblock,SNB);III组行臂丛神经阻滞加肩周局部神经阻滞(brachialplexusblocksandlocalnerveblock,BPB+LNB)。3种治疗之后对患者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主观疼痛改善评估。结果:治愈率Ⅰ组为66%(20/30),II组为70%(21/30),III组为90%(27/30)。III组与I,I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751,χ2=6.043,P<0.05)。疼痛改善评分I组为1.97±2.40,II组为1.83±2.42,III组为0.63±1.10,III组为最佳。结论:BPB+LNB是临床治疗肩周炎较好的方法,SGB,NSB可根据临床症状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CT的定位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用药物毁损性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1994-03/2001-12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毁损治疗的7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CT冠状及轴位扫描卵圆孔,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在穿刺卵圆孔过程中CT引导穿刺的方向并确认针尖的位置,经造影确保穿刺针准确位于神经节内,然后向三叉神经半月节注射神经阻滞破坏药阿霉素。在治疗后当日、治疗后第7天、第6个月和第12个月记录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并发症。①目测类比疼痛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②疼痛缓解度:采用0~4数字疼痛缓解分级标准,0度:未缓解(疼痛未减轻);1度:轻度缓解(疼痛减轻约1/4);2度:中度缓解(疼痛减轻约1/2);3度:明显缓解(疼痛减轻约3/4以上);4度:完全缓解(疼痛消失)。③生活质量评分:就疼痛对食欲、睡眠、日常生活、精神状态、情绪、与人交往、生活兴趣等的干扰进行自我评价,以0~10分表示,0分为无干扰,10分为最严重干扰。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76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毁损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除1例解剖变异未穿刺成功,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穿刺和治疗。①治疗前后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治疗前(8.7±2.7)分,治疗后第7天(1.6±2.1)分,治疗后6个月(2.1±0.9)分,治疗后12个月(2.3±0.7)分,P<0.01]。②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治疗后1周内疼痛完全缓解61例,不同程度减轻11例,无变化4例,其中2例改为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治疗后12个月,完全缓解58例,11例未缓解。③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食欲、睡眠、日常生活、与人交往、生活兴趣治疗后第7天、6个月、12个月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前:(5.7±2.8),(4.0±2.0),(6.1±2.4),(6.1±2.4),(6.9±2.3)分;治疗后第7天:(2.5±1.5),(2.8±1.2),(3.5±2.3),(2.6±1.6),(4.8±2.3)分;治疗后6个月:(2.9±1.3),(2.0±0.7),(2.5±1.2),(3.1±1.5),(2.4±1.1)分;治疗后12个月:(2.2±1.1),(1.8±1.1),(2.3±1.6),(2.1±0.9),(1.8±1.0)分,P<0.05或0.01]。结论:CT引导下经皮半月神经节毁损术对三叉神经痛效果明显。在CT引导下穿刺半月神经节,可使定位更准确,获得更好疗效。由于在局麻下操作,患者痛苦小,也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