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良可控性回肠膀胱控尿机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可控性回肠膀胱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患者12例,采用改良的回肠乳头瓣作为输出道,外口与脐孔作皮瓣嵌入防狭窄吻合,去管化回肠浆膜下隧道抗返流技术。结果12例随访14~50个月,昼夜控尿满意,尿动力学显示:储尿囊容量350~720(435±88)m l,充盈时内压15~32(20±5)cm H2O,储尿囊充盈时输出道最大闭合压力74~142(98±23)cm H2O,空虚时为49~105(68±20)cm H2O,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2,P<0.01);充盈过程中无收缩波出现。结论改良回肠乳头瓣输出道及去管化回肠浆膜下隧道抗返流技术是比较理想的可控技术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可控性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儿童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神经原性膀胱患儿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5.5~1 6.0岁,平均9.6岁.临床表现为尿失禁,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显示合并<Ⅲ度膀胱输尿管反流6例,>Ⅲ度膀胱输尿管反流10例16侧.18例均采用可控性回肠全层膀胱扩大术,10例16侧同时行输尿管抗反流术,6例女童行膀胱颈悬吊,7例男童行膀胱颈紧缩,1例男童行尿道关闭.术后行间歇导尿,平均随访2.3年(6个月~4年).结果 18例患儿中尿失禁消失17例(94%),好转1例;膀胱容量由术前(1 56±85)ml增至术后(420±58)ml(P<0.01),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术前(78±1 6)cm H 2O(1 cm H2O=0.098 kPa)降至(20±11)cm H2O(P<0.01).导尿间隔时间平均5 h,2例需服用小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手术前后肠道功能无明显变化,无电解质紊乱及尿路结石.术后出现尿路感染症状2例、皮肤造瘘口狭窄1例、造瘘口黏膜外翻1例,无尿液外溢.结论可控性回肠全层膀胱扩大术可有效改善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内压,是治疗儿童神经原性膀胱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可控性回肠膀胱的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可控性回肠膀胱(Kockpouch)术后早、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及处理,认为此术对解决可控性尿液转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随着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经验的积累增多,术后并发症将会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5.
可控性回肠膀胱术是一种不用集尿袋而可自控的尿流改道方法,1975年Kock等首次采用,1984年Skiner等进行了改良,近年来国内亦有报道。1987年2月至1988年3月,我院共施行此手术6例,并对该手术方法作了部分改进,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38~65岁。其中膀胱癌5例,骨盆骨折所致后尿道长段闭塞1例(闭塞段10cm以上)。手术时间8~10小时,建立Kock尿囊时间约2小时。术后病情比较稳定,切口均Ⅰ期愈合,自控功能良好,肠造口无溢尿现象。Kock尿囊容积大于500ml,自控插管能在4~5分钟内排  相似文献   

6.
改良低压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一种更接近生理的回肠代膀胱术。方法1991~1998年实施5例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与尿道吻合,由外括约肌控制,经尿道排尿的新手术方法。结果术后随访3~84个月,平均28.6个月。至随访日,5例无吻合口狭窄,排尿通畅。3个月后4例完全控制排尿,1例仍有不完全性尿失禁。结论该术式具有贮尿囊内压低(20~30cmH2O),容量略小(250~300ml),可控性和原位排尿的优点,且无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
缩窄末段回肠式可控性膀胱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健  李泗耀 《中华外科杂志》1996,34(12):726-728
作者报告23例缩窄末段回肠式可控性膀胱术的术后疗效。采用缝合器裁剪缩窄末段回肠形成输出道,回结肠或结肠剖开后重组成腔形成贮尿囊,输尿管末段插入贮尿囊作吻合。22例随访1~6年,其中回结肠贮尿囊13例,结肠贮尿囊9例。全部病例抗失禁效果良好,除1例发生插管困难外,均能用较粗的导尿管自行导尿。术后1年时,回结肠贮尿囊容量为900ml~1000ml,充盈压0.49kPa~1.96kPa,收缩波峰1.96kPa~2.74kPa;结肠贮尿囊容量为400ml~500ml,充盈压0.98kPa~1.96kPa,收缩波峰1.96kPa~3.93kPa。随访期间发现贮尿囊过度扩张6例,结石2例,感染12例次。未见输尿管梗阻、返流及明显的高氯性酸中毒等并发症。结果表明:缩窄末段回肠式输出道抗失禁效果好,插管导尿顺利。重组成形后,结肠贮尿囊和回结肠贮尿囊均能获得低囊内压,应注意防治贮尿囊过度扩张、结石及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了上尿路转流的一种新方法:可控性回肠膀胱、可控性回盲膀胱,概述了它的优越性及两种基本术式、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功能测定等。术后病人不需外部集尿袋只需自用间歇导尿排空贮囊。外口只需一小块敷料布复盖。据报道病人可以参加体育活动,骑马及游泳等。这种可控性膀胱优于Bricker膀胱。被誉为泌尿科目前第一流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对于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由于拔尿管后早期不能自主控制排尿,有尿失禁现象。临床常采用保鲜膜或避孕套接尿处理。上述传统方法在患者变换体位时尿液易漏,反复污染床单,护士需随时更换,患者也因此不敢翻身,影响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李琳  陈兰  张萍  邱宇芳  郭明 《护理学杂志》2009,24(22):91-91
对于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由于拔尿管后早期不能自主控制排尿,有尿失禁现象,临床常采用保鲜膜或避孕套接尿处理.上述传统方法在患者变换体位时尿液易漏,反复污染床单,护士需随时更换,患者也因此不敢翻身,影响睡眠质量;同时因接尿空间小,尿量增多后易脱落,引流不便;此外,由于长时间尿液接触浸泡阴茎,阴茎皮肤水肿,易破损,增加尿路逆行感染的机会.2009年1月,笔者根据临床需要自行研制了可控性接尿装置,临床应用20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膀胱全切除病人常需行尿流改道,常用的Bricker膀胱及Kock膀胱因需佩带尿袋或自家导尿,给患生活带来不便。原位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建立了一种更接近生理状况的新膀胱,提高了患的生活质量。我们于1990年2月至1998年2月间共行膀胱全切原位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1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沈雅兰 《护理学杂志》1992,7(3):114-115
巨大和多中心性膀胱肿瘤,传统的手术方式是膀胱全切除同时作回肠膀胱术及腹壁人造肛门或直肠膀胱术,术后患者大小便从直肠肛门排出,生活诸多不便,且易引起逆行感染和电解质紊乱等。目前采用低压可控性回肠膀胱术,是膀胱肿瘤作膀胱全切后重建膀胱的一种改良术式。具有二便不改道,排尿能自控,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能避免尿液逆流感染,易为患者接受。我科1990年8月为1例患者施行此手术,获得成功。病例简介患者女,48岁,反复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近1年余。入院后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移行  相似文献   

13.
低压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17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除术后患者理想的膀胱替代式。方法:采用W形尿囊及球形贮尿囊代膀胱作低压可控性回长膀胱术治疗因膀胱癌而行膀胱全切除术患者17例。结果:随访0.5 ̄2年,经代膀胱造影、测压和IVU检查,效果满意,仅5例术后出现没的并发症,经症处理均治愈;术后膀胱容量达240 ̄560ml,膀胱静压为2.44 ̄4.68kPa。结论:本文式代膀胱内压低、容量大、抗反流效果好无明显输尿管梗阻及肾盂积水,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距回盲部 20 cm处取35 cm回肠,中段折叠成 N形并将其对系膜缘纵形剪开,缝制成贮尿囊;近端回肠作为输入道,远端回肠作为尿流输出道,将此段回肠于下腹壁造瘘口处穿出体外,于造瘘口处取双片梯形皮瓣包绕外露肠管缝制成皮管,制成输出道。将尿液控制器置于皮管外,利用气囊控制排尿。结果 10例动物顺利度过手术期。术后6个月内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及血脂均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尿动力学检查:术后 3个月时平均贮尿囊最大容量为(150±40)ml,最大充盈压为(24.4±5.3)cm H_2O(1 cm H_2O=0.098 kPa),贮尿囊顺应性好。X线影像学检查:肾脏显影良好,输尿管通畅,贮尿囊充盈良好,无输尿管逆流。尿液控制器的排尿效应:气囊充气后,无尿液流出;气囊消气后,尿液呈粗线条流出。结论 该尿流改道术式可达到体外控制排尿的效果,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女性可控性回肠膀胱术的远期随访疗效.方法 女性膀胱肿瘤患者19例,年龄45~66岁,平均52岁.病程16 d~1.9年,平均4.4个月.临床表现均有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血尿.肿瘤单发14例,多发5例.活检病理均为移行细胞癌.分级:G1 10例、G2 7例、G3 2例,UICC分期:pT1 5例、pT2 12例、pT3a 2例.肿瘤距膀胱颈部>2cm.尿道无肿瘤,无尿失禁.19例均采用改良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不切除子宫及阴道前壁,保护支配尿道的神经,清除盆腔脂肪淋巴组织,切除近端尿道0.8~1.2cm.应用末端回肠30 cm制作新膀胱.原位尿道吻合.结果 19例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术后失访3例.16例随访6~102个月,平均71个月.无瘤存活15例,术后17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9个月昼、夜控尿率分别为100%(16/16)和93%(14/15).术后9个月,15例行尿动力学测定,新膀胱容量(519.0±53.0)ml,残余尿量(29.2±4.9)ml,最大尿流率(18.6±2.8)ml/s;平均充盈压力和排尿压力分别为(16.7±3.5)和(53.0±5.0)cm H2O(1 cm H2O=0.098 kPa).术后9个月IVU检查单侧上尿路轻度积水1例,血BUN、Cr、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正常.肿瘤无复发.结论 女性可控性回肠膀胱术后控尿功能良好,新膀胱容量大、压力低、顺应性好,并发症少,是女性膀胱原位重建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6.
17.
膀胱重建与可控性尿流改道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膀胱全切术后发生尿道癌临床并不多见,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在2%~20%之间.发病率的差异可能与术中不同作者对膀胱全切的手术适应证以及对尿道切面和残余尿道处理方法不同有关.而本文探讨的是尿流改道的方式可能会影响继发尿道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输尿管回肠吻合术在可控性尿流改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输尿管回肠吻合术在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后抗返流及防止上尿路感染中的效果。方法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行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和新膀胱术的患者10例,采用带回盲瓣的回肠段作为可控性膀胱的输入襻,双侧输尿管黏膜下隧道法与回肠吻合,随访观察患者术后输尿管返流及上尿路感染情况等。结果 10例手术顺利,术后随访6~36个月,均未发生输尿管返流或上尿路感染,1例发生单侧肾积水,为吻合口狭窄所致。结论 黏膜下隧道法输尿管回肠吻合术预防去带盲升结肠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后输尿管返流及上尿路感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体外可控性回肠膀胱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距回盲部约 2 0cm处切取一段回肠 ,中间部分折叠成N形并缝制成贮尿囊 ;近端回肠为输入道 ,近贮尿囊 4~ 5cm回肠纵形折叠缝合以缩窄管腔 ;远端 8~ 10cm回肠从腹壁造瘘口处穿出体外 ,于造瘘口处取双片梯形皮瓣包绕外露肠管缝制成皮管 ,构建输出道。将尿液控制器置于皮管外 ,利用气囊控制排尿。 12只犬应用研究后对 5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此术式治疗。 结果  10只犬手术顺利 ,术后 3个月时贮尿囊平均最大容量 (15 0± 4 0 )ml,最大充盈压 (2 4 .4± 5 .3)cmH2 O。 5例患者术后随访 3~ 14个月。术后 3个月时贮尿囊平均最大容量 (2 90± 80 )ml,最大充盈压 (36 .3± 8.2 )cmH2 O ,最大尿流率 (2 0 .3± 4 .7)ml/s ,无剩余尿。影像学检查肾脏显影良好 ,输尿管通畅。尿液控制器气囊充气后无尿液流出 ,气囊消气后尿线粗。 结论 该尿流改道术式可达到体外控尿效果 ,不必佩戴集尿袋及导尿 ,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