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中对茶有极为突出的描写,洋洋百万余言中提到茶事的文字就有260余处,有的一个章节竟有11处之多。咏及茶的诗词有10余处。作者不惜用一个章节——“贾宝玉品茶拢翠庵”来专门品茶论水。曹雪芹不愧是品茗高手,茶道行家,他将茶的知识、茶的功用、茶的情趣,全部熔铸于《红楼梦》中,其描写茶文化篇幅之广博,细节之精微,文采之斑斓,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以致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相似文献   

2.
胡老三买来了十几斤价格便宜的白酒,他一日三餐,细细品尝。自认为价廉物美,酒味浓浓的好酒,买了一个“巧”。前几天他家来了几位朋友,多喝了儿杯,当天晚上感到头昏头痛,继而出现腹痛症状。他进入职工医院,医生检查及尿铅测定后,诊断为铅中毒。饮酒怎会出现铅中毒呢?这不是一件怪事?其实并不奇怪,原来胡老三吃了被铅污染的酒。近几年来因吃酒而发生铅中毒的何止这  相似文献   

3.
冬季进补,黄酒是不错的选择。自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寥寥二十字.道出了冬季饮酒之乐。酒有多种,惟黄酒最养生.也惟中国有之.素有“液体蛋糕”之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诸酒醇不同.唯米酒入药用。”  相似文献   

4.
《长寿》1994,(6)
现代作家兼文学家郑振铎先生,早在30年代初就说过:“《金瓶梅》秽笔过多,污人耳目,仍是不失为一部最伟大的名著的,也许‘瑕’去而‘瑜’更显。不要怕它是一部‘淫书’,《金瓶梅》的重要,并不建筑在那些秽亵的描写上。”鲁迅先生称《金瓶梅》为“谴责小说”,说它“时涉隐曲,猥渎者多。”与鲁迅先生同时代的人说:“《金瓶梅》是《红楼梦》之祖,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来。”如此说来,不知会不会有一天“金学”盖过“红学”?·  相似文献   

5.
《健康大视野》2006,(8):31-31
酒应用于医药,即谓酒剂,在医学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在医疗上,酒少量用之可以作为兴奋剂,能“通血脉”,“行药势”;多量用之可以作为麻醉剂或溶剂;酒还可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公元前15世纪,酒在中国已应用于医药。在中国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03年)酒在药物中的应用已十分普遍。中国这个时期的医方专书《五十二病方》中列单方283个,其中用酒的方子达33个。在这些方中,有的药物先用酒炮制或用酒浸泡后饮其汁,还有的是用酒制成丸剂。有一些治疗方法要求人病治疗前先饮酒或治疗后饮酒等。  相似文献   

6.
《健康必读》2010,(6):64-64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与饮酒最早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诗与酒结下了难解之缘。文人中,好酒者向来不少。饮酒被视为高雅之事,这在古代文人中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7.
“醉以入房”,语出《内经》。这句话从字义上讲,是说吃酒醉后,肆行房事。酒醉之后能够进行房事吗?笔者走访了三十五位嗜酒并多次酒醉的人。调查的结果是:饮酒稍多,或将醉未醉,或醉之很轻时,则见色易于起性。酒醉甚者,根本就没有性欲要求。因此,醉以入房应为酒后同房。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以“梦”为书名,开篇就说“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经过一番梦幻之后”,书末最后一句是“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终不离一个“梦”字。书中有许多“梦”的描写。而第五回以几乎整整一回的篇幅,写了一个梦。刚进入青春期的贾宝玉随祖母、母亲到宁国府赏梅饮酒,“一时倦怠,欲睡中觉”,便去秦可卿卧房床上休息,梦中神游太虚境,观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和“又副册”,并欣赏了新制曲调“红楼梦”。后来警幻仙子将其妹可卿许配与他,“恍恍惚惚……未免作起儿女的事来。”醒来后解怀整衣时,贴身丫环袭人过来…  相似文献   

9.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曹雪芹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知医懂药的医学家。虽然没有更多的考证来说明曹雪芹为谁诊病除疾,但是,从他写的《红楼梦》这部著作中,就足以看出他的医术之高。在《红楼梦》第十回就有:“左寸沉数,乃气虚而生火”的论述。在这一章,作者通过医生之口,对秦可卿氏的病症说的是淋漓尽致。从祖国医学的角度来看,切脉是  相似文献   

10.
姚扶有 《保健医苑》2006,(11):49-50
祖国古代医药学认为:酒为水谷之气,味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适量饮酒有畅通血脉、活血行气、祛风散寒、健脾胃及引药上行、助药力之功效。《本草纲目》说得更清楚:“酒少饮则和血行气,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之精,生痰动火。”尤其是老年人由于生理器官功能减退,新陈代谢的能力逐渐下降,饮酒更得有所讲究,在饮酒中养生,在养生中益寿。  相似文献   

11.
千百年来,酒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佳节喜事、亲朋团聚,凡喜庆之事总离不开酒。许多人平时也“独酌”或日饮一二次。然而,人们对酒的态度却是见仁见智,褒贬不一,誉毁兼有的。有的人视酒为“琼浆玉液”,嗜之如命;有的人却以酒为“迷魂汤”而嫉之如仇,点滴不沾。饮酒的害益虽乃千古话题,但它于养生的利弊却又是崭新的课题。与别的专题争论不同的是:没有人公开主张嗜酒、酗酒,虽然它事实上古今中外都一直存在,但却不能言之成理。因此在饮酒的养生利弊上没有“嗜酒派”、“酗酒派”。目前  相似文献   

12.
7.金圣叹因酒掉脑袋金圣叹,吴县(今江苏境内)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本姓张名采,字若采。明朝灭亡后改名金人瑞,字圣叹。他少有才华,喜批阅古书,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为“六才子书”,加以批评,并对《水浒》、《西厢》加以评点,批语颇有独到之处。可惜他嗜酒且酒后乱发表意见,被砍了脑袋。关于金圣叹的为人,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是这样写的:“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吴县人。好饮酒,尝于新居贯花堂中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史子集,纵横颠倒,以一贯之。”关于金圣叹酒后胡言被砍头…  相似文献   

13.
酒是中国食品中的老资格了.按照佚书<世本>的说法是,"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那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先生则另有高论,说是"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陶先生为避乱世,蛰居在乡村里,采菊东篱下,自然是清高得很,但是他也和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那样不能脱俗--离不开那诱人的杯中之物.  相似文献   

14.
葛花解酒的说法是有依据的.从古至今,以葛花为主药的解酒方数不胜数. 葛花解酒有依据 魏晋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所收录的《名医别录·中品·卷第二》为最早记载“葛花能解酒”的古代本草文献.其记载的内容附载于葛根项下,提到“葛花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消酒”.唐代的苏敬等所撰《新修本草·草部中品之上卷第八》在葛根条目下注“其花并小豆花干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唐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备急方》载:“葛花、小豆花等分合为末,服三方寸匕,饮时仍进葛根汁、芹汁及批把叶饮,并能倍酒”.宋杨士赢《仁斋直指方论卷之二十六》“用葛花二两、黄连四两治饮酒过多,蕴热胸隔,以致吐血哑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闻名于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孙中山先生在1917—1919年撰著的《建国方略》中,辟专门章节高度评价了我国的饮食文化,这是我国近代史上论述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篇重要文献,对于研究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今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70周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本刊现全文转载《建国方略》中的“第一章 以饮食为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金陵四大家对螃蟹情有独钟,“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写的咏螃蟹的诗句。薛宝钗还说:“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屋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我和我哥哥说,要他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来……大家热闹呢。”(《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相似文献   

17.
王明钦 《长寿》2006,(12):34-34
“我患了风湿病,医生给开了一些药吃。我寻思,酒有活血之性,服药时用酒送服,效果不是更好吗?谁知,服了药之后,肚子痛得不得了。去问医生,他告诉我,吃药时万能饮酒。这是为什么呢?”一位患者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孙晖 《大众医学》2011,(1):53-53
自古以来,酒与人类之间一直有着不解之缘。人们用饮酒来抒发感情、品味生活。“李白斗酒诗百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々…‘酒逢知己千杯少”等广为传颂的诗句都与酒有关。在中国,饮酒已成为一种文化,喜庆节日、朋友聚会,都少不了它。在大家熟知的饮酒“经验”里,“不空腹饮酒”是其中比较“经典”的一条。为什么不能空腹饮酒?或许大家会回答,空腹饮酒容易醉。不过,  相似文献   

19.
螃蟹宴趣话     
一部描写北京贵戚圈内风俗人情表现的巨著《红楼梦》,在描写北京食俗方面也颇具北京风俗特色,《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大观园史湘云请贾母等在“藕香榭”一边赏桂花,一边参加螃蟹宴:那主奴聚欢的场面又是饮酒赋诗,又是赏桂钓鱼,又是调笑作乐:那是鸳鸯欲拿蟹黄抹凤姐的脸引起的,其中写道,当鸳  相似文献   

20.
屠苏酒是古代民间避瘟防疫的一种药酒。古人在阴历正月初一家家都讲究饮屠苏酒,并且是先小孩喝后大人喝,以示全家全年小孩大人都会安康无恙。这种习俗,许多文人为之赞美。宋代王安石在《元日》的诗中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苏东坡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一诗中也云:“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都把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屠苏酒的上面。正月初一饮药酒防疫的风俗,早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后汉书·边让传》中就有“椒酒渊流”的记载。但当时饮用的是用花椒浸泡的酒,因为花椒有温中散寒,除湿,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