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胆囊三角的分离在手术中非常重要,胆囊动脉可在此内通过,而胆囊动脉的起始、分支和走行等方面因人而异,再加上此处解剖位置狭小、周围毗邻结构紧密,所以在手术中胆囊动脉和胆管的损伤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怡  乔智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103-10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收集2005至2009年间857例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28例,使用电凝、钛夹止血成功26例,中转开腹2例。结论胆囊动脉变异和解剖Calot三角方法不当是造成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主要原因,清晰解剖,正确处理Calot三角解剖结构,可预防胆囊动脉损伤出血,术者与助手配合得当,大部分胆囊动脉出血可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成功止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的手术经验。方法 本组216例胆囊疾病中,应用腹腔镜技术顺行切除胆囊205例,逆行切除胆囊6例,中转开腹5例。结果 216例中211例腹腔镜下完成手术,5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2.31%,均治愈。术中发生胆囊动脉损伤出血3例,占1.39%。术后发生迷走胆管渗满2例,占0.93%。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者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巧,正确解剖Calot三角,达到安全辨认结构,遇出血时不盲目止血;遇严重粘连或解剖关系不清时,尽量靠近胆囊壁侧分离处理胆囊动脉、胆囊管,适当放宽中转开蕨指征,可避免胆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囊动脉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胆囊动脉出血原因、处理方法及效果。结果本组29例患者中,27例术中钛夹夹闭止血,2例中转开腹。处理时间约2~38min,平均20min。术后未发生继发出血及膈下感染,无胆管损伤,均痊愈出院。结论胆囊动脉变异和解剖Calot三角方法不当或三角处粘连重,分离困难层次不清是造成LC胆囊动脉出血的主要原因。分清胆囊动脉的走行,熟知异常胆囊动脉,轻柔解剖Calot三角是预防胆囊动脉损伤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Calot三角解剖变异的处理经验,以减少LC手术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368例LC术中Calot三角解剖变异及处理方法。结果 胆囊管变异占3.2%,胆囊缺如占1.1%,胆囊动脉变异占87%,362例成功实施LC,成功率为98.4%,中转开腹6例,占1.6%。结论 Calot三角解剖变异极常见,正确处理好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解剖变异关系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安全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林 《江西医药》2009,44(12):1194-119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O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v,LC)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旨在腔镜手术中选用恰当的手术方法正确处理,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方法对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500例患者手术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顺行或逆行法游离胆囊.沿胆囊壶腹部解剖并三维确认胆囊壶腹-胆囊管交界部。安全钳夹后剪断胆囊管。提高对变异胆囊动脉的处理水平,可减少意外的紧急出血。结果胆囊管解剖变异以及胆囊的病理性因素(萎缩性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急性胆囊炎、胆囊水肿、化脓或坏疽以及胆囊三角粘连严重)常常影响手术安全性。中转开腹48例,中转率占3.2%。本组无死亡病例,治愈率100%。结论规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安全性操作,有利于不断丰富医生经验.从而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副损伤率。  相似文献   

7.
复杂胆囊是指胆囊炎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所致Calot三角粘连、Mirizzi综合征、萎缩瓷化胆囊、变异的胆道系统等使胆囊三角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术中不易暴露的这类胆囊的统称。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医师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于曾视为手术禁忌证的复杂胆囊疾病,现已成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适应证[1]。但由于这类手术过程复杂,难度大,易导致胆管损伤、胆囊破裂、胆囊动脉损伤、出血、腹腔脏器损伤、胆总管残留结石、术后胆  相似文献   

8.
昊兰富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224-3225
目的:观察了解胆囊三角区有关胆囊动脉、胆囊管的解剖结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安全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全麻下300例LC患者,用三维立体腹腔镜对胆囊动脉、胆囊管在胆囊三角区解剖进行三维形态学观察。记录胆囊动脉、胆囊管解剖,与毗邻结构的关系。结果:胆囊动脉在胆囊三角区内型288例,在胆囊三角区外型11例,炎症疤痕胆囊三角形态失常不能判断1例。胆囊管以锐角汇入肝总管右壁221例,汇入肝总管左壁14例,汇入肝总管后壁13例,与肝总管并行一段后汇入肝总管32例,汇入右肝管1例,胆囊管过短19例。结论:三维立体镜下胆囊三角区详实的胆囊动脉、胆囊管解剖特点及定位规律,提示后入路手术的可行性,顺行性切除胆囊的优点在于准确辨认组织层次,对肝面潜在的出血危险及胆管损伤有重要防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胆囊床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至2011年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生胆囊床出血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胆囊静脉血管出血4例,肝脏实质损伤出血11例,肝中静脉属支出血6例,胆囊动脉出血8例,采用电凝止血、纱布压迫、生物蛋白胶创面涂抹等止血措施获得较好的效果。2例肝中静脉属支出血镜下处理困难,中转开腹,缝扎止血成功。术后无继发出血,无胆管损伤。结论熟悉并熟练掌握各种复杂LC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技巧,熟悉胆囊床血管的解剖特点可减少术中胆囊床出血的发生,正确处的处理和果断的中转手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止血效果,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冲洗杆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常规人工CO2气腹,用冲洗杆分离解剖胆囊三角146例,采用剥、推、刮、吸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解剖出胆囊管、胆囊动脉,予上钛夹后切断。结果中转开放手术5例,余顺利完成手术,无腹腔内手术并发症。结论此法操作简单、解剖分离方便,能减少术中器械更换、保持术野清晰。  相似文献   

11.
郭振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1):125-12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动脉出血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我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为1946例,其中28例患者在术中发生胆囊动脉出血。通过使用钛夹进行夹闭止血或者使用电凝止血;以及开腹手术止血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止血成功。结果我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共1946例,发生胆囊动脉出血患者为28例,占1.44%。其中24例患者在经过钛夹夹闭止血以及电凝止血后,止血成功,止血成功率达到85.71%;4例患者由于术中出血量比较大、出血速度比较快,在手术过程中转为开腹手术止血治疗,止血成功,开腹手术率为14.29%。所有患者在准确的处理后,均止血成功。结论正确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动脉出血患者进行处理,对不同部位的胆囊动脉出血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多数患者可以止血成功,少数患者转为开腹手术止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囊三角的处理经验。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行LC4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三孔或四孔法,先处理胆囊三角,用电凝钩薄层解剖Calot三角前、后浆膜,游离胆囊管,胆囊动脉,使Calot三角充分显露后分别上可吸收生物夹后切断,顺行或顺逆结合切除胆囊。结果 410例中,1例因胆囊动脉出血中转开腹,术后并发胆瘘1例,开腹探查为迷走胆管胆瘘,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LC术中仔细辨清解剖Calot三角的结构,可以减少LC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动脉出血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于本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囊动脉出血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胆囊动脉出血发生的原因进行探讨,根据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同期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共3652例,发生胆囊动脉出血56例,发生率为1.53%,48例经电凝、钛夹止血成功,8例转开腹手术,中转开腹14.29%;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处理和控制.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易发生胆道损伤,引起胆囊动脉出血,术中应遵循耐心细致的原则,注意对切开的组织及血管进行压迫止血,吸尽手术区域的积血后再进行钳夹、电凝等处理,防止误夹或误切而引起的胆囊动脉出血;大部分胆囊动脉出血可通过腹腔镜下得到控制,但对于出血难以控制的,应及时给予转开腹手术.以避免进一步的血管和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各类术中出血的原因及防治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LC中发生出血的原因处理对策及效果。方法术中仔细解剖胆囊动脉及分支血管,寻找出血点运用钳夹结扎电凝止血等手段及时处理出血。结果手术中因游离、剪断胆囊管时把胆囊动脉损伤的有10例(62.5%),分离胆囊床时胆囊动脉损伤导致分支出血4例(25%),胆囊穿支血管出血1例(6.25%)腹壁置Trocar孔出血1例,全组病例中15例无中转开腹无胆管损伤及继发性出血,1例即腹壁Trocar孔出血由2次进腹探查证实止血。结论胆囊动脉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的常见原因,只要术者掌握腹腔镜手术技巧及相应处理对策,均能获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胆囊切除术后发生残余小胆囊的各种原因,指导手术注意事项,避免术后发生残余小胆囊。方法将近年来收治的15例残余小胆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发生残余小胆囊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生残余小胆囊13例。其中,腔镜下使用电凝钩手术10例,使用超声刀手术3例。在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中发生10例,胆囊管解剖变异发生3例,胆囊息肉发生1例,慢性单纯性胆囊炎发生1例;在年轻医生中发生9例,年长医生发生6例。15例患者均行残余小胆囊切除术后痊愈出院。结论胆囊切除术后发生残余小胆囊与手术方式、术中器械选择应用、胆囊局部情况、术者经验及操作技巧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采用胆囊动脉解剖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1300例接受LC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手术中出现胆囊动脉的走行、数目以及和胆囊管的联系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医疗处理的技巧进行分析。结果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胆囊动脉表现为单支型的910例(70.0%),双支型188例(14.5%),三支型的19例(1.5%),细小型有61例(4.7%)。走行情况:Calot三角有1024例(78.8%),三角外有207例(15.9%)。起源在右肝动脉的有1016例(78.2%),起源在肝左动脉或者肝总共188例(14.5%),在十二指肠动脉处有40例(3.1%)。另外,还包括93例(7.2%)患者起源无法识别。走行在胆囊管的内侧有1104例(84.9%),胆囊管的前侧共97例(7.5%),走行在胆囊管外侧的有104例(8.0%),胆囊管的后侧15例(1.2%)。结论明确胆囊动脉解剖的临床特点,掌握应用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中的处理技巧,能够大大降低对血管的损伤程度以及出血量,从而增加LC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囊动脉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0例,其中22例术中钛夹夹闭止血,4例术中电凝止血,4例中转开腹;其中2例术后当天出现腹痛、腹胀并休克,急诊腹腔镜下探查,为胆囊动脉断端钛夹松脱,再次行钛夹夹闭止血,术后恢复顺利;所有出血病例未发生胆道及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熟悉胆囊动脉起源,正确辨认胆囊动脉变异及合理处理Calot三角解剖结构,是减少胆囊动脉出血的关键;对不同部位的胆囊动脉出血采取不同的措施,大部分胆囊动脉出血是能够在腹腔镜下得到控制的.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囊动脉出血的原因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廷龙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83-183
目的:探讨LC术胆囊动脉的出血的原因和防治策略。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08年12月行胆囊切除病人96例中的术中出血较多的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较难控制的出血,28例在镜下止血,4例转开腹止血。结论:胆囊动脉变异和解剖Calot三角方法不当或三角处粘连重,分离困难层次不清是造成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主要原因。清楚解剖,正确处理Calot三角解剖结构,分离时动作轻柔,电凝剥离胆囊时要有耐心,出血时勿慌乱,看清后夹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入路。方法187例良性胆囊患者(无粘连组+粘连组)行经胆囊三角及胆囊后三角行LC,对其并发症(胆漏、出血、转开腹手术)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无粘连组中,两种手术入路并发症无明显的差别,在粘连组中,后三角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前三角。结论在LC中首先解剖胆囊后三角是安全的,能减少L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适用于胆囊三角粘连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患者胆囊动脉出血的主要处理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的症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实验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的控制,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状况,也未因动脉出血而转为开腹手术。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手术中出现了出血而转为开腹手术。结论在处理和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胆囊动脉出血问题时,只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通过电凝处理、吸尽积血后再进行钳夹、耐心压迫止血,患者的出血症状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