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肺主气,首见于《内经》,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其中,肺主一身之气是通过肺主呼吸之气来实现的,即通过肺有节律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如此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宗气乃至一身之气的生成,并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怎样理解“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两方面作用,一则主呼吸之气,二则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说肺有司呼吸作用,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吸清吐浊犹如吐故纳新,使体内气体不断得到更新,《医宗必读》云:“……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与人体其他部位功能有关的气,是由于肺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因为,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气相结合而成,  相似文献   

3.
从肺主气失司论中风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滨  沈承玲 《北京中医》2007,26(8):489-490
肺主气,首见于《内经》,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其中,肺主一身之气是通过肺主呼吸之气来实现的,即通过肺有节律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如此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宗气乃至一身之气的生成,并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可见,若肺主气失司,势必影响机体气的生成或气的运动——气机,导致气虚或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中医学认为中风病病位在脑,在脑之脉络,  相似文献   

4.
脏腑之浊自魄门出 ,大肠传导不仅排泄糟粕 ,更重要的是疏调五脏六腑气机。大肠腑气通畅 ,则胃可降浊、脾能升清。脾胃升降枢纽正常 ,又有助于大肠的排浊功能。腑气畅 ,则肺能主宣降 ,从而恢复肺主一身之气之功 ;腑气畅 ,则肝能主疏泄。提出 :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 ,应重视调畅大肠气机 ,从而恢复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 ,为防治脏腑病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肺通天气固寿命《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体的构成离不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又指出“天食人以五气”,是说人一但生命形成之后,则需要天地之气采维持生命活动,说明气与肺关系密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六节脏象论》又说“肺者气之本”,二者表明肺不仅能主呼吸之气,还能主一身之气,因此凡人体所需之气离不开肺的作用。如果肺  相似文献   

6.
大肠传导与脏腑气机的内在联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思超  王涛 《中医药学刊》2002,20(4):493-493,497
脏腑之浊自魄门出,大肠传导不仅排泄糟粕,更重要的是疏调五脏六腑气机。大肠腑气通畅,则胃可降浊、脾能升清。脾胃升降枢纽正常,又有助于大肠的排浊功能。腑气畅,则肺能主宣降,从而恢复肺主一身之气之功;腑气畅,则肝能主疏泄。提出:五脏六脏发生病变时,应重视调畅大肠气机,从而恢复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为防治脏腑病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肺主气,司呼吸,为清虚之脏。《内经》中把其称为"相傅之官",主一身之气,掌管着全身气血的输布。历代医家多从"气"的角度论述肺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但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气"与"血"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肺部疾患不仅仅与"气"相关亦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血的关系和肺的生理功能决定着肺易生瘀,本文论述了活血化瘀法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临床上要重视活血化瘀法治疗肺系疾病。  相似文献   

8.
宣降肺气治疗胃气上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根据"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以及"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降则周身之气皆降"的理论,用本法治疗胃气上逆,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医论纂要     
医论纂要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而灌溉一身,所谓气主嘘之,血主孺之,而血气为人之素俞,是皆人之所同也。若其同中之不同者,则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脏有强弱...  相似文献   

10.
咳喘,是咳与喘的合称。咳之与喘,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脏腑气机升降失调的结果。肺司肃降,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脾乃气之本,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咳不喘"。前人论咳喘多不离肺、脾、肾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李重平  解兰芳 《陕西中医》1999,20(10):471-472
<正> 妇科疾病历代以肝、脾、肾治之为多。本文通过闭经和带下案例,提示肺郁闭阻引起者应以宣肺开郁为先。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则一身之气畅达。气化得行,三焦通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曰:“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临床对于一些内伤杂病,特别是以郁  相似文献   

12.
浅议肺阳虚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代中医著作中未见有“肺阳”一词。“素问·六节脏象论”说 :肺者、气之本、“五脏生成篇”又说 :“诸气者 ,皆属于肺”。由引可见 ,肺主一身之气、肺以气为本。从生理现象到病理变化 ,肺突出的表现在主气方面。“气属阳 ,阳化气”,所以历代医家不称“肺阳”而以肺气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3.
马君 《陕西中医》1997,18(12):567-567
<正> 外感内伤均可以引起喘证,而喘证的根本原因,普遍认为在于人体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所以治疗多本着实治肺、痰责脾、虚求贤的原则。余师赵子贤教授,有40年临床经验,从肝治喘颇多效验。笔者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临床,作一分析: 1 病在肺肾,与肝相关 肺属金,主气,司呼吸,其气以肃降为常;肝属木,主疏泄,其气以升发为顺。正常生理情况下,肺金的肃降,有制约肝气、肝火上升的作用,金木相克,气之升降正常,呼吸平稳。肝藏血,体阴用阳,以气为用;肺主一身之气,治节出  相似文献   

14.
<正> 喘者,古又称之上气,气即气息之谓,其证可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其由来,肺主一身之气,为五脏之华盖,外邪乘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或肺虚气失所主,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或肾元不固,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是以此证治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实喘其治在肺,逐其外邪,其喘自平;虚喘其治在肾,益肾纳气,其病向愈。此谓常法之治。  相似文献   

15.
1肺炎血瘀证的理论基础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易受外邪侵袭。肺不耐寒热,故有娇脏之称。肺朝百脉,且主一身之气,肺的功能正常,气的各种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气机通畅则血流亦顺畅,即"气盛血流"、"气能行血"、"气行血行"、"气足血活"、"气通血流"之理。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肺,使肺的生理  相似文献   

16.
呕吐,呃逆从肺论治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呃逆之证临床多从胃论治,笔者认为肺主气,主清肃,为气之主,对调整气化枢机起主导作用。若肺不主清肃,则一身之气皆滞,故治气当先治肺。治疗呕吐、呃逆,从肺治胃,旨在调整气机,使升降恒常,胃气自和。例1.李某某,女,28岁,1997年4月5日初诊。始...  相似文献   

17.
论五脏与血     
血液循行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现象,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五脏调控的结果。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对血的生成及运行起主导作用;肝主疏泻,以气为用,司人体气机之畅达,关系到血的运行及调节;脾为气机之枢,气机升降运转正常则血能和利;肺主一身之气,主治节,一方面辅佐君主之官治理调节全身血液,另一方面肺主要通过对气的治理调节以实现对血液运行的治理调节;肾阳的激发与封藏构成阴阳之道,共同对肾纳血起调控作用。心、肝、脾、肺、肾在血液循行中功能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了血液循行的正常运行,从而维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8.
正肺居上焦,为华盖之脏,又为清虚之体,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相通,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司呼吸,"乃清浊之交运,人身之橐籥"(《医贯》),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主宣发肃降,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通过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及排泄起到重要作用,故又有"肺主行水"和"肺为水之上源"之说。肺与其他四  相似文献   

19.
胸中大气主一身之气,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护胸保健。胸中大气亦称宗气,它包括了心、肺呼吸和循环系统全部功能,并包括了  相似文献   

20.
“肺合皮毛”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业  陈英 《中医研究》2000,13(3):45-47
《灵枢·决气》篇曰:“上焦开发,宣五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里所说的“上焦开发”主要是指肺的宣发作用。肺主气,司呼吸,水谷精微之气与大自然中轻清之气,经过肺的宣发而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周身肌肤皮毛。《素问·痿论将》云:“肺主身之皮毛”,肺朝百脉,皮毛乃一身之表,是人体低御外邪的屏障,而皮毛的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靠肺不断输送精微物质以营养之。可见肺与皮毛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下面就结合临床实践来探讨如下。1皮毛乃肺之合 《素问·咳论》曰:“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