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诊断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两者的优势比较。方法 20例LVAS患者行HRCT和3.0TMRI检查。在CT横断位图像上测量前庭水管(VA)中点最宽径,并应用体积重塑(VR)三维重组技术;MRI检查均使用3D——FIESTA序列,在MRI横断位图像上测量内淋巴囊(ES)骨内部分中点最宽径,并应用VR三维重组技术。结果 20例LVAS患者CT均显示双侧扩大的VA;MRI显示双侧扩大的ES和VA。CT和MRI测量其前庭总脚到前庭导水管外口之间的中点位置最大的管径宽度均大于1.5mm。结论 CT和MRI检查均可以正确诊断LVAS,CT主要是显示扩大的VA骨性结构,间接地显示出扩大的VA;MRI可直接显示出扩大的VA和ES。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认识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及时治疗。方法13例患者分别作了听力学检查和高分辨率颞骨横断位CT扫描,其中6例作了內听道MRI扫描,具体测量相关数据。结果13例全部有严重的听力损失,4例听力有波动性,3例有头颅外伤史。在CT图像上,12例双侧和1例单侧有前庭导水管扩大。MRI图像上,5例双侧、1例单侧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均有扩大。结论该病的诊断应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图像,才能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记录、分析正常孩子与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儿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对比正常孩子与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患儿的LVAS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32个正常孩子与31个LVAS患儿进行VEMP检查,比较正常孩子与LVAS患儿的VEMP阈值、振幅、P1、N1及不对称比(AR)。结果双侧短纯音刺激正常儿童VEMP引出率为100%,LVAS患儿VEMP的引出率为90%;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儿的阈值比正常儿童高,余参数正常孩子与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儿均没有差别;随前庭导水管扩大,VEMP引出率越低。结论前庭水管扩大对球囊的有损害,可用VEMP检查客观评价LVAS孩子的前庭功能。  相似文献   

4.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高分辨内耳CT的广泛应用发现的一种致聋疾病,一种以波动性渐进性听力下降为主,可同时伴有反复发作眩晕或者耳鸣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的先天性内耳畸形,患者出生时听力可正常,多在2~4岁发病.LVAS是儿童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先天性内耳畸形的31.5%[1],其发病率之高已引起广泛关注.但由于该病发病机理复杂,早期诊断和治疗尚缺乏特异有效的方法.笔者收集48例在我院诊断为LVAS的患儿的听力检查报告进行分析,以探讨儿童LVAS的听力学特点,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的诊断、听力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0至2005年9例LVAS的病史、听力学及前庭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9例均为双耳发病,并呈进行性听力下降,8例纯音测听虽以感音神经性聋为主,但低频段存在一定的气骨导差,保守治疗远期效果不理想。结论:对于儿童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首先应排除先天性疾病,合并其他因素造成的听力下降会增加LVAS诊断的难度。对LVAS进行性听力下降者应尽早选配助听器,并考虑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4-03至2016-03我院确诊的26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儿纳入本研究,比较分析患者的高分辨CT检查和MRI检查结果。结果高分辨CT图像可见不同程度扩大的前庭导水管和不同形状的骨缺损影,VR重组后3D图像中可见前庭导水管扩大;MRI图像可见不同程度扩大的内淋巴囊和内淋巴管,均呈高信号,VR重建后3D图像中可见内淋巴囊扩大;两种方法对前庭导水管相关部位测量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和高分辨CT均可直观显示前庭导水管扩大,高分辨CT更侧重于对前庭导水管扩大骨性结构的显示,而MRI则以内淋巴囊的扩大为主要显示结果,二者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均有准确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我院18例儿童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病例临床结果分析,了解其发病特点,探索小儿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早期综合诊断的模式。方法:对所有病例行病史询问及常规耳科检查;采用瞬态耳声发射(TE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多频稳态反应(ASSR)检查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声导抗等多种客观听力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听力评估;应用0.5~0.8 mm薄层CT进行颞骨扫描;部分病例运用直接测序对突变热点SLC26A4 IVS7-2A>G进行筛查。结果:18例中男13例,女5例,其中单侧发病3例,双侧发病15例;平均确诊年龄为25.4月;听力结果显示:轻度听力损伤1耳,占总数的2.78%(1/36),中度听力损伤1耳,占总数的2.78%(1/36),中重度听力损伤9耳,占总数的25%(9/34),重度听力损伤7耳,占总数的19.44%(7/36),极重度力损伤18耳,占总数的50.0%(18/36);听性脑干反应(ABR)特征性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出现8耳,占总数的22.22%(8/36);CT结果显示:符合前庭导水管扩大CT诊断标准33耳,异常率高达91.67%(33/36);热点突变SLC26A4 IVS7-2A>G基因筛查7例,发现热点突变6例,阳性率85.71%(6/7)。结论:应用常规病史调查及CT检查大前庭导水管确诊年龄为25.4月龄,而应用儿童早期听力与热点突变SLC26A4 IVS7-2A>G联合筛查、高分辨率颞骨薄层CT扫描相结合的方法,可将确诊年龄提前至1个月,两者具有显著差异,对小儿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早期发现、早诊断、早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前庭导水管的CT表现及多平面重组在诊断该病中的价值。方法18例大前庭导水管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扫描的轴位扫描,经后处理获得MPR图像。结果在18位患者中17例为双侧和1例单侧扩大,扩大的导水管呈三种形态:裂隙状(6耳)、三角形(27耳)及囊袋状(2耳),其内缘均显示与前庭(19耳)或总脚(16耳)相通,导水管中段平均管径3.15mm;结合MPR图像可全面地显示导水管。结论CT能准确地判定前庭导水管扩大的存在,MPR图像能更好的显示和诊断大前庭导水管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前庭导水管发育的危险因素.方法对36名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患儿进行病史调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36例患儿中7例有家族遗传史、1例放射遗传效应、宫内感染2例、母孕期用药2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1例、母孕期心理障碍2例、伴其它先天畸形2例、原因不明19例.CT显示有四种类型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LVA)14例、MondiniI型伴LVA2例、MondiniⅡ型伴LVA4例、M0ndiniⅢ型伴LVA16例.结论遗传因素、孕期心理障碍、宫内感染、孕期用药、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均可导致LVAS的发生,应重视遗传因素的作用.对于有危险因素的婴幼儿要进行系统的检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发病、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8例经高分辨率CT证实为双侧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同一患者,管径大患耳较管径小患耳的听力损失重;不同患者管径大小与听力损失程度无关。耳声发射测定结果波动大,经颞骨CT扫描证实均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结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极易误诊,对临床上有波动性进行性听力下降、轻微的头颅外伤引起严重的听力下降的患者或声发射测定结果波动较大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应常规进行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以明确诊断,对已经证实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干预治疗,尽可能地保存患者的残余听力。  相似文献   

11.
神经纤维瘤病颅脑和脊柱CT、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NF)病1型(NFl)和2型(NF2)的颅脑和脊柱的CT、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和病理学证实16例神经纤维瘤病的CT和MRI资料,2例CT检查,14例MRI检查;6例NF1,10例NF2,分析病变异常CT、MRI表现.结果:NF1表现为:椎管内及椎旁在MRI上显示多发神经鞘瘤5例,其中1例合并脊髓空洞,2例椎旁右侧腰大肌神经鞘瘤;1例CT上右侧蝶骨大翼缺如.NF2表现为:双侧听神经瘤合并多发脑膜瘤5例,枕部、颈部及腰背部皮下软组织内多发神经纤维瘤2例,2例CT上双侧内听道扩大,其中1例侧脑室脉络丛异常钙化、1例并右环池内滑车神经鞘瘤.单侧听神经瘤5例:3例椎管内多发神经鞘瘤.其中1例合并颈髓室管膜瘤、颈胸髓空洞;3例多发脑膜瘤,其中1例合并面、前庭及三叉神经鞘瘤;3例合并脑实质内结节状异常信号.结论:NF1和NF2的颅脑和脊柱有特征性的CT、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NHL)患儿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LVAS)的临床诊断及CT表现诊断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的认识。方法分析总结LVAS的临床表现及CT和ABR检查的特点。结果对70例内耳畸形患儿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45例,前庭总脚至前庭水管外口之间中点的最大管径宽度大于1.5mm,占内耳畸形的64%。并在进行其他听力学检查项目的基础上,均进行ABR检查。结论在前庭水管扩大患儿中,ABR检查发现38例患儿在2—3Ills处记录到特征性的负相波,检出率达到54%,其他内耳畸形组未检测到负相波。由于我国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LVAS的发病率相当高,因此,除CT检查可见前庭总脚至前庭水管外口之间中点的最大管径宽度大于1.5mm即可诊断LVAS外,如果耳聋患者在ABR常规检查中发现特征性负相波。也可做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对Wernicke脑病(W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治疗确诊W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检查结果。结果7例患者中,6例可见导水管周围对称性异常信号,5例可见双侧丘脑、第三脑室周围、乳头体对称性异常信号,2例可见丘脑下部异常信号。所有病灶呈现T2加权像高信号,T1加权像略低信号。病灶边界模糊,DWI及FLAIR序列呈高信号,2例Gd—DTPA增强后病变区域呈斑点状对比强化,临床治疗后病灶范围均有所变小,上述病灶CT检查均无异常改变。结论Wernicke脑病的MRI表现有其特异性,T2-FLAIR有利于病灶显示,DWI对WE的早期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前庭导水管发育的危险因素。方法:对36名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患儿进行病史调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36例患儿中7例有家族遗传史、1例放射遗传效应、宫内感染2例、母孕期用药2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1例、母孕期心理障碍2例、伴其它先天畸形2例、原因不明19例。CT显示有四种类型:单纯前庭导水管扩大(LVA)14例、Mondini I型伴LVA2例、Mondini Ⅱ型伴LVA4例、Mondini Ⅲ型伴LVA16例。结论:遗传因素、孕期心理障碍、宫内感染、孕期用药、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均可导致LVAS的发生,应重视遗传因素的作用。对于有危险因素的婴幼儿要进行系统的检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小儿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儿14例,对其进行临床检查并使用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等治疗。结果:(1)所有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和不同听力曲线;(2)经治疗,14例患儿有9例听力恢复到下降前水平,有5例需要佩戴助听器并继续进行听觉恢复训练。结论:小儿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仍有必要继续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杨杰  徐开喜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3):1668-1669
目的:探讨CO中毒的脑部CT和MRI影像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对CO中毒患者56例行CT和MRI检查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56例经CT检查32例表现为阳性,Ⅰ型为19例,其中双侧豆状核有16例、单侧3例;Ⅱ型有6例,双侧脑室旁3例,皮髓交界处有1例,单侧左侧脑室旁1例,左侧皮髓交界处1例;Ⅲ型有7例,双侧为5例、单侧为2例。CT检出率为57.1%。MRI检查48例表现为阳性,Ⅰ型28例,其中双侧豆状核为19例,单侧9例;Ⅱ型有8例,双侧脑室旁为4例、单侧为1例,皮髓交界处有3例,双侧为2例、单侧为1例;Ⅲ型为12例,双侧为8例、单侧为4例。MRI检出率为85.7%,T_2WI和T_2FLAIR像呈高信号,T_2FLAIR像更易发现病灶。结论:MRI检查CO中毒脑部改变的诊断比CT诊断发现病变早及准确性高,特别在T_2 FIAIR像更容易发现病灶,早期诊断,对临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T前庭导水管扩大的CT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25例患者作了高分辨的颞骨颅底横断位扫描,具体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在CT图像上,在25位患者共40耳,15例双侧和10例单侧扩大的前庭导水管外口均大于1.5mm,38耳内侧缘与总脚直接相通。结论:CT能准确地显示前庭导水管扩大,对指导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I在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VAS)中的价值以及LVAS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与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的形态和大小的关系.方法 收集15例(26耳)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对其进行听力学评估,并利用3D 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对所有患者进行颞骨薄层轴位MRI扫描,由两位影像学医师分别测量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体积及内淋巴囊骨内部分中点最大宽径值,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对这些测量值与平均听力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5例(26耳)LVAS患者中,极重度聋9耳,重度聋10耳,中度聋6耳,轻度聋1耳,平均听力水平为(79.9±19.1)aB.MRI显示,26耳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均呈不同程度的扩大,内淋巴囊骨内部分中点最大宽径值为(2.84±0.60)mm,内淋巴囊体积为(356.6±171.1)mm3.统计学分析显示,这两个测量值与听力损失程度的直线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能直观、准确地判定大前庭导水管的存在,有利于LVAS的诊断;LVAS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与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体积及内淋巴囊骨内部分中点的最大宽径值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儿童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听力特点分析(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听力学特点。方法对6例2.5~8.5岁患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病儿在初次发病时进行听性脑干诱发反应(ABR)、40 Hz诱发反应、多频稳态诱发反应(ASSR)检查,并在初次发病及最近一次发病时行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声导抗及纯音听阈(或行为测听)检查。结果 6例12耳初诊及最近一次的声导抗检查均为A型鼓室图,镫骨肌反射均未引出。TEOAE检查均未通过。ABR、40 Hz诱发反应、ASSR、纯音听阈检查结果均为中度、重度甚至极重度听力损失,且98 dBnHL click刺激声时ABR检查结果示在潜伏期2.77 ms左右均有显著负反应波(ASNR)出现。纯音听阈结果示在250、500、1 000 Hz时均有气骨导差且均大于15 dBnHL。结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病儿初次发病时一般为双侧中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随后波动性听力逐渐下降直至全聋。ASNR的出现可以作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听力学诊断的参考指标,但确诊仍依靠影像学检查。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纯音听阈可以有低范围的气骨导差,但原因不明。本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及时助听语训,对病儿的言语语言发育是有效的。重视日常防护及发病时尽早治疗,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是可以有效预防或延迟发作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2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予以所有患者CT和MRI检查,分析与对比2组方法检出病灶情况.结果 CT检出的病灶(210个)明显少于MRI(612个).CT检出119个病灶直径小于5mm,91个病灶直径大于5mm;MRI检出430个病灶直径小于5mm,182个病灶直径大于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而MRI检查准确性比CT较高,应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