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桑白皮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建立一种桑白皮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 以桑根酮C为对照品,采用盐酸-镁粉显色体系,于481 nm下测定桑白皮总黄酮含量。 结果: 桑根酮C在146.8~734.0 mg·L-1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n=5,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6.74%,RSD 2.60%(n=6)。 结论: 该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简便、经济,是一种较理想的测定桑白皮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不同来源远志药材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艳芳  姜勇  屠鹏飞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24):1879-1882
 目的 对不同来源远志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以阐明远志药材适宜的产地、栽培品和野生品的质量等同性及合理的采收期。方法 采用2010版《中国药典》远志项下的远志NFDE8酮Ⅲ、3,6′-二芥子酰基蔗糖和细叶远志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来源的远志样品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来源远志药材具有一定差别,其3,6′-二芥子酰基蔗糖含量的变化区间为0.237%~1.704%(n=54),远志NFDE8酮Ⅲ为0.037%~0.857%(n=54),细叶远志皂苷为1.44%~3.71%(n=53)。不同产地的远志药材样品以山西和陕西两地所产药材各有效成分含量为高;栽培品和野生品各有效成分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不同采收月份的药材,以春秋两季采收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为高,且春季稍高于秋季;2~3年生药材各有效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1年生样品。结论 采用多指标定量方法可以对远志药材质量进行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我们的实验结果产地以山西和陕西所产远志药材质量为佳,栽培品与野生品质量基本等同;合理的采收期应该在每年春季的3~5月份,种植年限应在2年以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葛根产地、气候因子、葛根总黄酮、葛根多糖含量及药用抗氧化活性等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气候因子与葛根品质形成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葛根总黄酮和多糖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并分析葛根产地和气候因子及各组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葛根总黄酮ABTS+清除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年日照时数呈正相关(P<0.05);海拔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年日照时数与总黄酮含量呈负相关;总黄酮含量与总黄酮ABTS+清除率呈负相关;即产地海拔越低,年日照时数越长,则总黄酮含量越低,而总黄酮ABTS+清除率越高。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与无霜期呈负相关(P<0.05),与7月均温呈负相关(P<0.01);无霜期与葛根多糖含量呈正相关,7月均温与葛根多糖含量呈正相关(P<0.05);葛根多糖含量与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呈负相关;即产地无霜期越短,7月均温越低,则葛根多糖含量越低,而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越高。7月均温均与葛根样品中总黄酮、多糖含量均呈相关性(P<0.05),7月均温越低,葛根总黄酮含量越高,葛根多糖含量越低,葛根样品的抗氧化活性越强。结论 葛根对ABTS+的清除能力比DPPH+强,各产地气候因子、含量及抗氧化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对核心气候因子诱导葛根药用活性成分形成的内在规律展开进一步研究将为揭示葛根道地性形成机制及后续拟境调控葛根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测定甘草酸单铵盐原料药的有关物质及其在不同产地甘草中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Ecosil-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磷酸盐缓冲液(pH 7.0)-乙腈(80:2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50 nm。结果:甘草酸单铵盐与有关物质及各降解成分完全分离,检测限为1.52 ng,定量限为4.23 ng;甘草酸单铵盐含量在0.025 6~0.409 9 g·L-1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精密度良好(RSD 0.60%),平均回收率99.51%(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甘草酸单铵盐原料的有关物质检查及其在不同产地甘草中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整合分析甘草抗炎活性与性状特征数据,研究感官评价的科学性。方法 基于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细胞模型,建立甘草的抗炎生物效价测定方法,根据测定生物效价将采集的甘草样品分级。通过电子鼻、色彩色差仪等采集不同等级甘草样品的性状信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分析不同等级甘草的差异性,并进一步考察性状特征与甘草抗炎活性的关联性。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甘草提取物对尼日利亚菌素诱导的小鼠原代骨髓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根据甘草的抗炎生物效价,可将10批次甘草分为两个等级,一等甘草的生物效价为5.949~11.418 U·mg–1,二等甘草的生物效价为1.575~1.887 U·mg–1;PCA结果显示,两等级甘草可以聚成两类;OPLS-DA结果显示,R2X=0.534,R2Y=0.863,Q2=0.75,模型的拟合能力较好,预测能力较强,并且发现色度值b*和断面直径(2R)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t inprojection,VIP)分别为1.542 94、1.260 11,均大于1,两者可能是导致两等级甘草药效差异的关键参数,经过实测值比较,两等级甘草在b*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研究表明,甘草的b*与甘草抗炎活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其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佐证了甘草传统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不同海拔、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初加工方法南板蓝根中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为评价及确定最佳产地、采收期和初加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Agilent ZORBAX EclipseXDB-C18色谱柱(4.6 mm×150 mm, 5 μm),流动相甲醇-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00 nm,流速1 mL·min-1,柱温30 ℃。结果: 靛蓝在0.031~0.314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靛玉红在0.02~0.199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靛蓝平均回收率为100.8%(RSD 2.2%),靛玉红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 2.3%)。结论: 不同海拔、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初加工方法南板蓝根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RP-HPLC同时测定豨莶草中奇壬醇与豨莶精醇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RP-HPLC同时测定豨莶草中奇壬醇与豨莶精醇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为Kromasil C18 柱(4.6 mm×200 mm, 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脱(0~6 min,29.5%乙腈, 6~10 min,29.5%~43.5% 乙腈),流速为1.0 mL·min-1,柱温 30 ℃,检测波长 215 nm。结果 奇壬醇在0.015 1~0.302 4 m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101.5%(RSD=1.7%,n=9);豨莶精醇在0.002 6~0.052 0 m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101.7%(RSD=2.0%,n=9)。结论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适于中药豨莶草中奇壬醇与豨莶精醇的同时测定,并应用本方法比较了不同产地豨莶草药材中奇壬醇与豨莶精醇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天钩降压胶囊中有效成分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动力学。 方法: 采用外翻肠囊法,用HPLC测定不同取样时间肠内液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含量并计算累计吸收量,以钩藤碱、异钩藤碱的累计吸收量对时间作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吸收动力学参数。 结果: 钩藤碱回归方程为Y=0.000 9X-0.008 5(r=0.908 6),Ka=9.0×10-4 (μg·min-1·cm-2),t1/2=12.8 h,异钩藤碱回归方程为Y=0.008 6X-0.178 2(r=0.909 0),Ka=8.6×10-3(μg·min-1·cm-2),t1/2=1.34 h。 结论: 天钩降压胶囊中钩藤碱、异钩藤碱在大鼠离体小肠的吸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UPLC同时测定不同产地野菊花中蒙花苷和绿原酸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 C18 色谱柱(2.1 mm×50 mm,1.8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以0.2 mL·min-1的流速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26 nm,柱温25℃。结果: 蒙花苷在3.0~120.0 mg·L-1线性关系良好(r=1.000 0),平均回收率99.43%,RSD 1.54%(n=6);绿原酸在0.48~19.2 mg·L-1线性关系良好(r=1.000 0),平均回收率98.67%,RSD 2.13%(n=6)。结论: UPLC法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结果准确且高效、简便,可用于野菊花中蒙花苷和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了哥王中伞形花内酯、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triumbelletin、西瑞香素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依利特Hypersil-ODS色谱柱(4.6 mm×20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5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进样量20 μL。比较9个产地了哥王中4种香豆素含量的差异。结果: 伞形花内酯、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triumbelletin、西瑞香素线性范围分别为0.070~0.770(r=0.999 9),0.190~2.09(r=0.999 9),0.765~8.42(r=0.999 8),4.08~44.9 mg·L-1(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0%(RSD 1.9%),96.6%(RSD 1.2%),96.5%(RSD 1.7%),101.3%(RSD 1.1%)。不同产地了哥王中triumbelletin和西瑞香素含量明显高于伞型花内酯和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伞形花内酯和西瑞香素含量差异较小,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和triumbelletin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云南产地2的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含量最高,四川产地的含量最低;江西产地的triumbelletin含量最高,云南产地1、广西产地3和贵州产地均未测到triumbelletin。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了哥王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子标记技术鉴别甘草产地。方法:参考甘草全基因组序列,对不同产地甘草的重测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可鉴别不同产地甘草的SNP位点信息。结果:不同产地甘草的重测序数据存在差异,找到可鉴别新疆、内蒙古及甘肃产甘草的SNP位点信息及方法。结论:基于甘草基因组的SNP分子标记技术可鉴别不同产地甘草,为甘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全国野生和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范围,初步寻找影响甘草酸含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HPLC测定收集于全国9省区37个旗县165份野生甘草和1 013份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分析产地、药用部位、栽培年限、土壤类型与质地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野生甘草的甘草酸质量分数平均为(4.43±1.32)%,而栽培甘草的甘草酸质量分数平均为(1.51±0.49)%,低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最低标准。不同产地野生和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野生甘草中,根和根茎的甘草酸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一至四年生阶段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五年生后甘草酸含量快速增高,栽培地土壤类型和质地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比较宁夏乌拉尔甘草(以下均简称甘草)中基于指标成分含量的色谱鉴别和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光谱鉴别差异,建立快速有效鉴别宁夏野生和栽培甘草的方法。采用HPLC和紫外光谱法测定9批野生甘草和14批栽培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和总黄酮的含量并采集其近红外光谱信息。结果显示,基于指标成分定量的色谱鉴别无法有效鉴别宁夏野生和栽培甘草,近红外光谱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能够直观、快速、有效鉴别宁夏野生和栽培甘草样品,为甘草生长方式的鉴别及应用研究提供有效方法。同时,为甘草的品种、产地及规格等方面的鉴别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2种丛枝菌根真菌复合与独立接种对田间栽培多年生乌拉尔甘草生长与有效成分积累的长短期效应。方法:选取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与根内根孢囊霉Rhiaophagus intraradices 2种丛枝菌根真菌菌种,在大田条件下对乌拉尔甘草进行单菌种与复合菌种接种处理,分别于栽培的第1年和第2年采集乌拉尔甘草样品,分析其形态指标和有效成分甘草酸、甘草苷含量。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接种和摩西斗管囊霉单接种均对乌拉尔甘草中甘草酸与甘草苷含量有提升作用,其中复合接种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摩西斗管囊霉单接种,根内根孢囊霉单接种处理无显著提升作用。接种处理组乌拉尔甘草种苗的生长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甘草苷含量与甘草酸含量的比值,接种组甘草苷、甘草酸的积累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且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揭示了大田条件下复合丛枝菌根真菌接种的长期效应,发现摩西斗管囊霉与根内根孢囊霉复合接种可以提高大田栽培乌拉尔甘草的品质,并对甘草苷与甘草酸的含量比例有调节作用,为人工栽培乌拉尔甘草过程中丛枝菌根真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甘草色泽与其质量评价的相关性,该研究以精密色差仪和视觉分析仪测定甘草根皮和断面颜色,以HPLC测定甘草药材中6种黄酮类和2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两类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野生和栽培甘草根皮颜色不存在显著差异,断面颜色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野生甘草的甘草苷、异甘草苷、异甘草素含量与甘草酸铵、甘草次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栽培甘草;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草根皮和断面的颜色均与有效成分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该研究为传统以甘草色泽评价其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完善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宁夏栽培秦艽与野生秦艽有效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宁夏栽培秦艽不同品种与野生秦艽有效成分的比较,评价宁夏栽培秦艽的质量.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方法测量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的含量;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其氨基酸的含量;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其多糖的含量.结果:宁夏栽培的3种秦艽龙胆苦苷、马钱甘酸的含量都高于《中国药典》规定的限度;与野生秦艽相比,所含氨基酸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多糖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宁夏栽培的3种秦艽品质良好,对于秦艽氨基酸和多糖的药用价值,可以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探索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TIFY基因家族的特征并预测其功能,本研究在全基因组层面,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乌拉尔甘草TIF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分析。方法 在乌拉尔甘草全基因组数据基础上,利用NCBI、MEME及TBtools等工具,结合基因保守结构域,对乌拉尔甘草TIFY基因家族的序列特征、分类、系统发育和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在乌拉尔甘草中鉴定到TIFY家族基因成员18个(GurTIFY1-GurTIFY18),分别属于TIFY、JAZ、PPD、ZML四个亚家族,编码的核苷酸长度为444-1266 bp,氨基酸长度在147-421 aa之间,等电点为4.57-9.68,分子质量为16741.11-44426.5 Da,含有10个保守基序和4个保守结构域。基因表达结果表明GurTIFY基因中GurTIFY15、GurTIFY4、GurTIFY1、GurTIFY11等在乌拉尔甘草叶和根中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本研究为深入理解TIFY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调控机制和参与次生代谢物质累积的功能奠定基础,并为乌拉尔甘草优质品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芍药与甘草配伍增效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芍药和甘草中主要活性成分采用HPLC检测;对方法学进行了专属性、线性范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等考察。结果:芍药单味药单煎后芍药苷检测到的含量为2.19 mg·g-1;甘草单味药单煎后甘草酸检测到的含量为17.13 mg·g-1;芍药和甘草分别单煎再按1∶1混合,芍药苷检测到的含量为5.45 mg·g-1,甘草酸检测到的含量为17.69 mg·g-1;芍药和甘草按1∶1混合煎煮,芍药苷检测到的含量为2.58 mg·g-1,甘草酸检测到的含量为18.14 mg·g-1。结论:芍药与甘草配伍,两药单煎混合芍药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均显著提高,但前者增高更为明显;两药混合煎煮,芍药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均明显提高,但以后者更为显著;芍药与甘草配伍止痛的科学基础可能与两药合用后的芍药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甘草非药用部位总黄酮、总皂苷的积累动态及外源硅对其非药用部位总黄酮、总皂苷积累的影响效应,为甘草药用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栽培甘草植株,在其生长周 期内动态采集甘草非药用部位,采用UV-Vis法测定甘草非药用部位中总黄酮、总皂苷含量。结果:甘草叶中总 黄酮、总皂苷含量显著高于茎中。甘草茎中总黄酮含量在生长周期呈“V”型变化规律,而叶中总黄酮含量呈倒 “V”型。不同浓度外源硅明显提高了不同采样时期甘草茎、叶中总黄酮、总皂苷含量,且这种促进效应的大小 因采样时期、采样部位和硅浓度不同而异。综合而言,0.6 g/kg外源硅对总黄酮、总皂苷积累的促进作用最强。 结论:硅对盐胁迫下甘草非药用部位茎、叶中总黄酮、总皂苷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干旱胁迫对甘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研究干旱胁迫对甘草生长的影响及其抗旱性。方法 :采用土壤干旱胁迫处理二年生甘草 60d ,测定地上茎叶和地下根及根茎各生长指标以及生物量。结果 :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 ,甘草地上地下各器官生长均受到抑制 ,但对地上器官的生长抑制更加明显。结论 :干旱胁迫对甘草生长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器官特异性 ,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 50%的干旱条件下 ,人工种植甘草的产量和质量可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