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谷孝芝  叶康杰  李际强 《新中医》2016,48(7):266-267
正老年肺炎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的特点。中医学认为,肺炎属于"风温""风温肺热病""肺热病"等范畴,老年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其独特之处~[1]。在复习文献与临床诊疗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老年肺炎的表现及病因病机与阴阳交有一定相关性,现论述如下。1阴阳交理论溯源"阴阳交"病首见于《素问·评热病论》~[2],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  相似文献   

2.
“阴阳交”出自《素问·评热病论》。论中,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可见,它是以病机作为病证名称的,实指热病传变过程中的极期所出现的上述一系列危重症侯。正因为这样,有关“阴阳交”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痹”作为中医名词,义项颇多,涉及痹(证)病病名、病机、症状等诸方面。现考析如下: 一、指病名《素问·痹论》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  相似文献   

4.
“劳风”一证,《素问·评热病论》以专段论之,共百有二字,讨论了“劳风”的病名、病因,病位、病证、病机、治则与预后等多方面的问题,可谓言简义赅。考历代医家所注,其见解各异,今试浅析如下: 病因与病位:“劳风”乃以病因命名之病名。既曰“劳风”,必有风邪,历代所注,于此略同,而释“劳”则有异:或指为肾劳,或指为烦劳,或指为虚劳。虽各具其理,然与“劳风”发生之机理  相似文献   

5.
<正> 厥证是指阴阳气血逆乱的一种证候。《内经》所论之厥较为广泛,本篇主要是指气逆之厥。张景岳:“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因本篇重点介绍了厥证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原则,故以厥论名篇。一、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二、厥证腹满和暴不知人的病机.三、六经厥逆和十二经脉厥逆的症状及其治疗原则。今将原文分段讨论于下。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  相似文献   

6.
<正> [篇题解释] 本篇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五脏六腑咳的症状和治疗原则等内容。因通篇专论咳嗽,故篇名“咳论”。 [本篇主要内容] 一、咳嗽的病因病机及与四时五脏的关系。二、五脏六腑咳的兼症和相互传变关系。三、咳嗽的治疗原则。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相似文献   

7.
吴成 《国医论坛》1990,5(2):11-13
“阴阳交”一词始见于《素问·评热病论》,原文谓:“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歧伯曰:病名阴阳交,……”嗣后,医林先哲对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鉴于此,笔者欲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不妥之处,请予赐正。  相似文献   

8.
徐艳玲 《中医药学刊》2010,(12):2489-2490
劳风的病名出自《素问.评热病论》,通过浅析劳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预后,探讨劳风证治对诊治肺系疾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劳风”,古病名,原出《素问·评热病论篇》。就其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及治疗方法而言,古今医家认识颇不一致,兹略陈管见,就正同道。“劳风”之病因病机在讨论“劳风”病因病机之前,有必要首先弄清“劳风”之“劳”的含义。古代医家多认为“劳”即肾劳,亦即虚劳。如唐·王冰云:“劳,谓肾劳也。”清·张志聪亦谓:“劳汗当风,而伤其肾也。”二版教材《内经释义》亦从张氏之说;五版教材《内经讲义》仅云“因劳而虚“.未明言“劳”之含义及成  相似文献   

10.
<正> [篇题解释] 本篇从生理、病理等方面,对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经脉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进行了论述,故以“太阴阳明”作篇名。高世栻注:“太阴,脾土也。阳明,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腑脏,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为太阴阳明论。” [本篇主要内容] 一、论脾胃的表里关系及脾胃因阴阳、虚实、逆从、内外的区别而发生的疾病也不同。二、阐述脾主四肢、旺于四时的道理。三、强调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功能及脾病的病机和病侯。以下分兰段讨论: [原文]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相似文献   

11.
“夺其食”,语出《素问·病能论》。原文是:“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  相似文献   

12.
劳风病辨析     
“劳风”出自《素问·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篇,原文曰:“劳风为病何如?歧伯曰:劳风病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该段对劳风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预后均作了较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中的"死"常表示病情恶化或预后不良,其中关于"死不治"的论述颇为丰富。对《黄帝内经》中"死不治"相关病名及其病因病机进行梳理,共得出14个,最终选取6个代表性病名:伏梁、关格、阴阳交、肠澼、风消、息贲,对其病名释意及演变进行浅析,认为结合病因病机及疾病演变过程对病名进行分析探讨,将为现代急危重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治疗提供更加广阔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云:"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  相似文献   

15.
<正> 《素问·奇病论》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喑,此为何也?’岐伯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这段经文阐明了子喑的症状:怀孕九月、声音发哑;病因:胎儿长大,压迫胞宫;病机:胞宫络脉系于肾,肾的经脉贯肾上系舌根,因胞宫脉络不畅通,使肾之经脉受阻滞,因而音哑:治疗:本病无需药治,到十月后经脉畅通,声音自然恢复。然文献从古迄今均解释为“待十月分娩后其音自复”。对此解说,笔者不敢苟同、因有不  相似文献   

16.
<正> [篇题解释] 本篇重点介绍了风邪侵入人体后,所致各种风病的病机、症状和诊察要点,借以说明“风为百病之长”及“风者善行而数变”的道理,故篇名“风论”。 [主要内容] 一、风邪伤人发为寒热、热中、寒中、疮疡不仁、疠风等病的病机及主症。二、不同季节时日伤于风邪所引起的风证。三、五脏风、胃风的临床表现及诊察要点。四、首风、漏风、泄风、内风、脑风、目风、肠风等病的病机及某些风证的临床表现。 [原文]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坚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相似文献   

17.
朱丹溪以善治杂病著称,其汗、吐、下法上承子和之学,却未为所囿。其特点是,在施治之际,特重人身正气。这对汗、吐、下的理论及临床应用都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丹溪的学生赵以德,曾经问其师:“先生治病,何其神也?”先生答道:“无他,圆机活法,具在《内经》,熟之自得矣。”(《证治准绳·杂病·泄泻》)《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  相似文献   

18.
<正> 〔原文〕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己,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行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帝  相似文献   

19.
汗,来源于水谷,与气血,津液、阴阳及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出汗既是生理现象,又可为病理表现.中医学的《内经》,便对汗有明确的认识和论述,后世医家也颇多发挥,直到今日,汗仍然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依据,所以有必要对此作一探讨.1 汗的生理与病理汗由饮食水谷所化生,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汗出的多少有无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这种遇冷则腠理闭而无汗,逢热则毛孔疏而汗出的现象,是人体为了适应自然界而进行自我调节的表现.《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这说明阴液与阳气是汗出的两大要素.在阳气中以卫气和心阳与汗最为密切,阴液中以津液为枢纽将评与血联系起来.正常的汗出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外感热病中 ,外邪致使机体阴阳失衡而发生偏胜偏衰的各种反常现象 ,均可引起汗液的有无、多寡及汗出时间 ,部位不同之异常变化 ,温病学家称之曰 :“邪汗” ,是诊治急性热病的重要依据。反之 ,病体通过各种治疗或者得当的调护 ,不足者得以补充 ,有余者得以外泄。在阴阳恢复平衡协调过程中 ,“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 ,是邪去而精胜也”(《素问·评热病论篇》) ,即温病学中所谓之“正汗” ,可“令邪与汗并 ,热达腠开 ,邪从汗出”(《外感温热篇》) ,标志着热衰病退的良好趋势。1 发汗退热遍身执水 执水 似有汗者益佳发汗退热 ,主治外邪在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