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临床观察了用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上腔出血的33例病人。尼莫地平的应用方法是通过微量泵静脉注入,最初剂量为0.5mg/h,每6h增加量,直到达到2mg/h,维持3周,持续监测动脉压和心电图,入院3个月后统计病人的预后情况。良好57%,中残15%,重残12%,死亡16%,比过去的文献统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冯华  唐卫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12):1259-1262
颅内动脉瘤本身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其伴发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却严重制约了临床疗效.前期的研究显示脑内大动脉痉挛是导致临床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但近来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实验结果却显示脑内大血管痉挛可能并非关键因素.aSAH的研究重点也因此转向了以微循环障碍、皮质播散性抑制、早期脑损害、血-脑脊液屏障损伤...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综述了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脉瘤的形态位置的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总结了影像学判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作用,对比了手术夹闭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危险性,并归纳了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曹辉  蒋正方 《西南军医》2015,(2):202-20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0%[1]。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5.0%。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致死重要原因。目前关于造成CVS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由于各种因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 )约占脑卒中的3% ~5% [1].我国aSAH发病率低于全球整体年发病率,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aSAH可以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脑迟发性缺血.血管痉挛被视为aSAH不良预后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3].因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3月-2020年6月诊断为aSAH患者125例临床资料,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将认知障碍患者纳入认知障碍组,其余患者纳入无认知障碍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等),将可能对认知障碍产生影响的因素纳入自...  相似文献   

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综述了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脉瘤的形态位置的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总结了影像学判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作用,对比了手术夹闭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危险性,并归纳了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髓鞘碱性蛋白质 (MBP)是脑损伤的标志物之一。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患者脑脊液 (CSF)或血清中NSE和MBP含量与其病程的发展及预后关系的报道不多。我们对 2 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脑脊液中NSE、MBP含量进行了检测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2 8例收入我科治疗并经CT、脑血管造影及术中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患者 ,其中男 17例 ,女 11例 ,年龄 45~ 6 6岁 ,平均 5 8 42岁。全部患者均于发病后 3d内入院。其中颈内动脉瘤 13例 ,前交通动脉瘤 11例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的护理配合方法,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脊液置换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研究护理配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相关操作指标,以及干预期间发生的护理相关问题。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置换脑脊液量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发生穿刺部位感染、术后脑脊液漏、术中紧张躁动及神智改变的整体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配合,能显著缩短脑脊液置换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提高置换效率,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疗方案目前还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SAH患者在CT图像上显示的出血方式与其DSA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12例非动脉瘤性SA和10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在出血后48h内行CT检查,采用一种基于CT的分级系统(1~5级)对比分析2组患者出血方式有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包括病人、药品、器械及介入室内的准备。估计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抢救护治措施,备齐特殊的抢救药品及器械。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动态观察意识及瞳孔变化。采取描施预防并发症。结果:本组100%闭塞32例,95%闭塞2例,90%以下闭塞1例;30例恢复良好,2例发生轻度肢体功能障碍。1例严重偏瘫,2例死亡。结论:充分术前准备.术中默契配合,术后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必备条件。这一方法可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我们5年间收治的609例SAH中有62例并发SHH,占10.2%,其中双眼SHH35例,单眼SHH27例,与无SHH的SAH患者相比,SHH组临床症状及体征重,颅内压高的多,死亡率亦高,说明SHH是重症SAH的体征之一。本组资料支持SHH是蛛网膜下腔的动脉血直接沿视神经鞘向眼底方向的扩延,条件是颅内压要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程度,单侧的SHH对SAH的病因具有定位和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约占卒中患者的5%,但SAH的预后仍不理想,死残率高达45%。近年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方法、血管内治疗、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均取得一定进展,主要是一些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有了新的结果。因此,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综合目前最新的研究结果形成新的指南,重点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选择。本治疗指南是根据AHA证据等级标准制定的,其目的是总结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好证据,并对以后研究提出建议,对单个患者的治疗应该实行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对4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其动脉瘤栓塞后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将该组病人作为治疗组;将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在动脉瘤栓塞后采取常规腰椎穿刺的37例动脉瘤性蛛网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头痛程度、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等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头痛程度、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是安全的,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能够明显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及脑血管痉挛程度、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于外伤、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肿瘤等,蛛网膜下腔出血使血管痉挛,使细胞继发性损害,早期应用尼莫地平能改善血管痉挛,防止继发性损害,自1999年-2000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72例,40例按常规治疗,32例加用尼莫地平等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于急性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学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的自发性SAH38例患者资料,在SAH急性期(3~10天)做CTA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脑动脉造影检查比较。结果38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32例,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对动脉瘤的检出敏感性为96.97%,特异性为100%。结论MSCT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脑血管成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DSA检查,可作为SAH急性期患者病因诊断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Holter的临床应用和动态监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心电图异常两者之间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病理学研究为SAH合并心电图异常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组织学证据。现就SAH合并心电图异常的病因,病理、治疗及其预后综述如下。 一、SAH的心电图异常 常见的异常形态有高尖P波(在Ⅱ导>2.5mm),P-R间期缩短或延长,病理性Q波,ST段抬高或压低,T波直立,低下、双向成倒置,宽大或u波反向;传导障碍除P-R间期延长外,还可有结性心律和房室分离;其它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Torsade de pointe室性心动过速,Q-T延长和房颤,也可合并心肌梗塞,严重者可发生室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神经介入栓塞结合术后微创方法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0年11月~2012年12月39例自发性SAH患者,均在DSA确诊为动脉瘤后,先行神经介入栓塞术栓塞动脉瘤,之后根据病情及CT表现选择性行脑室外引流、腰大池置管引流及腰穿置换引流中的一种或多种微创方法治疗。 结果术后严重血管痉挛致死亡患者1例,无重度残疾发生,中度残疾1例,轻度残疾2例,其余35例均恢复良好,其中2例因脑积水最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诊,1年后27例患者来院复查DSA,其中2例动脉瘤复发,均行二次栓塞,恢复良好,其余24例患者未见复发,也未见脑积水、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全部病例未再出血。 结论神经介入栓塞术结合术后微创方法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良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高压氧治疗后血清miR-193b-3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76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90 d后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 n=128)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