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前后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心功能的影响,评价长期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择37例DCM伴中或重度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给予常规标准心衰治疗,在使用卡维地洛前及12个月后记录观测指标,以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及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结果:卡维地洛治疗12个月后可使部分患者左心室功能得以改善。结论: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卡维地洛治疗12个月后对DCM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②方法选择心功能Ⅱ~Ⅳ级心衰的患者58例,在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卡维地洛治疗。于服用卡雏地洛前及服后6个月分别观察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③结果用药后LVEF明显增加(P〈0.05),LVEDD明显减小(P〈0.05)。④结论卡雏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痛心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16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扩张型心肌病 (DCM)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卡维地洛尔治疗 ,观察服药前后患者 2 4h心率变异和心脏超声的变化。对照组为 2 0名无心血管疾病者。结果 :经卡维地洛尔治疗后DCM患者的 2 4h心率变异显著增加 ,平均心率显著降低 (均P <0 .0 5 ) ;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 (P <0 .0 1) ;肺动脉压显著降低 (P <0 .0 5 )。提示卡维地洛尔能显著改善DCM患者的自主神经对心率、心律总的调控作用及其心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S):48-49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疗效、心率、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既能控制心室卒,义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以心室扩大、心脏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的心肌疾患,本病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目前内科治疗仍以控制心力衰竭为主.  相似文献   

6.
2002年1月~2004年3月,我们采用卡维地洛对40例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旨在观察其疗效与耐受性,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住院并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共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5~71岁;病程4~15年。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疗效、心率、血压、超声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其疗效、心率、血压、超声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卡维地洛既能控制心室率,又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疗效、心率、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既能控制心室率,又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超声心动图的指标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在超声心动图指标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加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能够显著改善心功能,抑制左室重构,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临床常见特发性心肌病,它是除了缺血性心脏病外另一大类可以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是其重要的病理机制[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低钾是否为扩张型心肌病 (DCM )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促发因素及其电生理机制。方法 将家兔随机分成DCM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 ,建立DCM家兔模型并进行离体心脏灌流 ,观察低钾时两组之间 3层心肌APD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DR)的改变。结果 低K+ 灌流时DCM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层心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复极 90 %时程 (APD90 )、TDR均长于正常K+ 灌流 (P <0 0 0 1) ,但以DCM实验组延长更为明显 (P <0 0 0 1)。结论 低K+ 延长中层心肌细胞APD ,增加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 ,可能是DCM易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离体心脏左心室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的改变,以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易发心室颤动与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关系。方法:用阿霉素制作扩张型心肌病家兔模型,测定其室颤阈值(VFT)以及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APD90)、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结果:扩张型心肌病VFT明显降低(P<0.001),三层心肌细胞APD90均明显延长(P<0.001),中层心肌细胞较心外膜、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延长更为显著(P<0.05);扩张型心肌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P<0.01)。结论:中层心肌细胞APD90明显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三层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加可能是扩张型心肌病容易发生心室颤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62例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心腔扩大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DCM患者62例,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meter diastolic,LVEDd),根据LVEDd分为三组(50~59mm组,60~69mm组,≥70mm组)、根据LAD分为两组(<35mm组,≥35mm组)、根据NYHA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1、2级为Ⅰ组;3、4级为Ⅱ组);常规十二导连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记录心电资料。结果根据LVEDd所划分的60~69mm组和≥70mm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比50-59mm组高(P<0.01);根据LAD所划分的≥35mm组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比<35mm组增高(P<0.01);根据心功能所划分的Ⅱ组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比Ⅰ组增多(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DCM患者随着左心室的明显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心衰程度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伴左心房扩大者,房颤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 60例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0例,给倍他乐克(50-75)mg/d;B组30例,服同等剂量安慰剂。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定期门诊随访,坚持服药1a-3a,平均服药时间为480d,随访半年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判定疗效采用病死率及临床心功能状况。结果 倍他乐克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率减慢,心功能改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升高。1a随访病死率较对照组无减少,心功能恶化者明显少于对照组。远期随访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长期应用倍他乐克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可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发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与心室颤动阈值的关系。【方法】20只雄性自发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10周龄组(n=10)和18周龄组(n=10);10只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为对照组。分别测定3组大鼠的动脉收缩压、心脏质量指数、心室有效不应期和心室颤动阈值。【结果】①自发高血压大鼠的动脉收缩压和心脏质量指数明显高于Wistar大鼠(P〈0.001),心室颤动阈值明显低于Wistar大鼠(P〈0.001);②自发高血压大鼠中,18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的动脉收缩压和心脏质量指数明显大于10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P〈0.001),心室颤动阈值明显低于10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P〈0.001);③不同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和Wistar大鼠之间,心室有效不应期没有明显差异(P〉0.05);④Wistar大鼠中心脏质量指数与动脉收缩压及心室颤动阈值均无明显相关关系,不同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中,心脏质量指数与动脉收缩压及心室颤动阈值均呈明显相关关系;动脉收缩压和心脏质量指数与心室颤动阈值呈负相关(P〈0.001);⑤心脏质量指数、动物周龄和种类是影响心室颤动阈值的主要因素(P〈0.001)。【结论】肥厚心肌的心室颤动阈值降低;动脉收缩压愈高,心肌肥厚程度愈明显,心室颤动阈值愈低。  相似文献   

16.
自发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与心室颤动阈值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自发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与心室颤动阈值的关系。【方法】20只雄性自发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10周龄组(n=10)和18周龄组(n=10);10只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为对照组。分别测定3组大鼠的动脉收缩压、心脏质量指数、心室有效不应期和心室颤动阈值。【结果】①自发高血压大鼠的动脉收缩压和心脏质量指数明显高于Wistar大鼠(P〈0.001),心室颤动阈值明显低于Wistar大鼠(P〈0.001);②自发高血压大鼠中,18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的动脉收缩压和心脏质量指数明显大于10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P〈0.001),心室颤动阈值明显低于10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P〈0.001);③不同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和Wistar大鼠之间,心室有效不应期没有明显差异(P〉0.05);④Wistar大鼠中心脏质量指数与动脉收缩压及心室颤动阈值均无明显相关关系,不同周龄自发高血压大鼠中,心脏质量指数与动脉收缩压及心室颤动阈值均呈明显相关关系;动脉收缩压和心脏质量指数与心室颤动阈值呈负相关(P〈0.001);⑤心脏质量指数、动物周龄和种类是影响心室颤动阈值的主要因素(P〈0.001)。【结论】肥厚心肌的心室颤动阈值降低;动脉收缩压愈高,心肌肥厚程度愈明显,心室颤动阈值愈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兔右冠脉缺血预适应(IP)对缺血再灌注心室肌室颤阈(VFT)的影响。方法 采用RS2程序电刺激法,测量缺血再灌注(IR)组(I30min R30min)及缺血预适应(IP)组(I5min+R10min+I30min+R30min)在缺血30min内及再灌注30min内VFT的变化。结果 (1)IR组缺血心室肌VFT于I30mi、R30min内比IR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IP可提高缺血及再灌注心室肌的室颤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黄芪保心汤对阿霉素诱导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及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DCM模型,成模55只,随机分组给药如下: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黄芪保心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合生药量5.67、11.34、22.68?g/kg),卡托普利组(6.75?mg/kg),每组11只,每日喂药1次。另设正常对照组大鼠10只(等体积生理盐水)。4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颈动脉插管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基质裂解素2(ST2)、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肾素活性(Renin);比色法测定心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EDD、LVESD增高,EF、FS降低(P<0.01);LVDP、±dp/dtmax减低,LVEDP升高(P<0.01);心脏质量指数增大(P<0.01);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血NT-proBNP、ST2、Renin、AngⅡ、ALD水平均升高(P<0.01);SOD水平降低,MDA、LDH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保心汤低、中、高剂量组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大鼠LVEDD、LVESD,升高EF、FS值(P<0.05~0.01);升高LVDP、±dp/dtmax,降低LVEDP(P<0.05~0.01);降低HWI和LVMI(P<0.05~0.01);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纤维组织增生减轻;血NT-proBNP、ST2、Renin、AngⅡ、ALD水平不同程度下降(P<0.05~0.01);降低MDA和LDH,并升高SOD水平(P<0.05~0.01)。各剂量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黄芪保心汤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脏肥大、纤维化增生,通过调控氧化因子、抑制RAAS神经内分泌因子激活,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限制性舒张功能异常(RDD)的发生情况,以及RDD与患儿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42例DCM患儿(男21例,女21例;年龄1~14岁,平均6.4岁)及42名年龄、性别配对的健康对照儿的左室舒张功能,并对患儿定期随诊。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CM患儿的二尖瓣血流E峰减速时间(DT)明显缩短〔(88±27)ms比(128±40)ms,P<0.01〕,E/A比值升高,提示有RDD。参考小儿正常值,42例患儿中20例(48%)有左室RDD,16例(38%)DT缩短,14例(33%)E/A比值增高;对照组无1例DT缩短。RDD与左房室扩大、肺动脉压力及心功能分级有关,而与左室射血分数无关。全部患儿随诊至死亡或末次心脏超声检查时间平均(26±16)个月,结果20例有左室RDD者7例(35%)死亡,3例(15%)病情恶化,10例(50%)未变,无1例好转;而22例无RDD患儿仅1例(5%)死亡,2例(9%)恶化,5例(23%)未变,14例(63%)病情好转,2组的病死率及好转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48%DCM患儿存在RDD,RDD与患儿心功能分级及预后有关,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氯通道阻滞剂DIDS对自发高血压大鼠左心室有效不应期及心室颤动阈值的影响。[方法]32只10周龄雄性自发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非DIDS处理组及3个DIDS不同剂量(0.05, 0.5, 5.0 umol/Kg. iv)处理组,每组8只,取8只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心率、动脉收缩压、心室有效不应期及心室颤动阈值左室质量指数。[结果]①自发高血压大鼠左室质量指数明显大于Wistar大鼠(P<0.01);②DIDS非处理组的心室颤动阈值明显小于对照组(15.0±1.2 mA vs 26.4±1.5 mA, P<0.01);③DIDS呈浓度依赖地延长左室肥厚心肌的心室有效不应期和提高左室肥厚心肌的心室颤动阈值(P<0.05),④心室有效不应期与心室颤动阈值正相关,DIDS的3个不同处理剂量与心室有效不应期或心室颤动阈值正相关。[结论] DIDS可以延长左室肥厚心肌的心室有效不应期,提高左室肥厚心肌的心室颤动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