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He XS  Zeng JX  Zhu XF  Ma Y  Wang DP  Ju WQ  Wu LW  Huang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15-1018
目的 总结老年患者(≥60岁)肝移植的疗效及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60岁(i〉60岁组)及500例〈60岁(〈60岁组)接受原位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术前、术中、术后相关数据和1年生存率等。结果 ≥60岁组1年生存率(66%)与〈60组(7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肝动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急性排斥反应率低于〈60岁组,ICU停留时间、机械辅助通气时间长于〈60岁组,术后感染、脑出血发生率较〈60岁组高。老年患者肝移植术后的主要死因是感染和脑出血。结论 老年患者肝移植疗效满意,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泌尿系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07年9月间行经腹腔镜和经后腹腔镜泌尿系手术的88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经腹腔组74例,经后腹腔组809例,并对其临床诊断、手术方式、手术路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883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85例,占9.6%,无死亡病例,其中经腹腔组出现并发症8例(10.8%),经后腹腔组出现并发症77例(9.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腔组平均手术时间(121±46)min,经后腹腔组平均手术时间(82±72)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腹腔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5±3.1)天,经后腹腔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8±2.2)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2003、2004、2005、2006、2007年度划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2%(10/32)、11%(16/145)、7.9%(20/252)、8.3%(22/265)、9.5%(17/]8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腹腔和经后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经腹腔路径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经后腹腔路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总体发生率随手术开展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通过熟悉并发症的特点,采取妥善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泌尿系后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手术经验及学习曲线。方法:将92例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分为4组,对比4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手助)率、术后流质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逐渐缩短,Ⅱ组、Ⅲ组、Ⅳ组与Ⅰ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Ⅳ组与Ⅰ组、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逐渐减少,4组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转开腹(手助)率降低,但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流质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逐渐减少,术后住院时间Ⅲ组、Ⅳ组与Ⅰ组、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学习曲线约为20例,完成45例手术后,此技术的熟练程度、稳定状态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组织学前列腺炎对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PKEP)的影响程度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对231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组:138例BPH伴组织学前列腺炎患者(炎症组)和93例单纯BPH患者(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增生腺体剥离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排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前列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A、IPSS评分以及尿流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组与对照组剥离时间分别为:(55±20)min和(37±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组5例发生前列腺包膜穿孔,对照组无穿孔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0±90)ml和(105±5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组8例需术中输血,对照组无输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组与对照组术后发生暂时性尿失禁分别为63例和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尿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学前列腺炎是导致PKEP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郑杰  叶虹  杨永宏  楼肃亮 《中国骨伤》2014,27(5):371-375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scoliosis,DS)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4月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DS患者325例,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22例,表现为下肢疼痛及麻木16例,下肢感觉、运动功能较术前明显减退6例,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病因给以营养神经、脱水、激素、再次手术等治疗。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分别通过VAS评分及肌力改善情况对22例患者的神经损伤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结果:轻度神经损伤的16例患者术后3个月症状均有所改善。VAS评分2.81±0.66,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VAS评分1.94±0.77,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症状基本消失,VAS评分0.63±0.62,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神经损伤的6例患者术后3个月2例有所恢复,肌力改善,4例无明显改善,平均VAS评分4.83±1.17,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仍无明显改善者3例,VAS评分4.17±0.75,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无明显改善者2例,VAS评分3.00±1.26,但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术治疗DS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包括:术中侧弯过度矫形对脊髓、神经根的牵拉、扭转性损伤;椎弓根螺钉位置不当对神经根的直接性损伤;以及脊髓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避免上述因素的出现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减少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6.
脊柱侧凸手术后的神经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统计脊柱侧凸手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373例脊柱侧凸患者按应用植入物与否分别统计术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将应用植入物的脊柱侧凸患者1286例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病因学分类、是否伴有后凸畸形、不同的手术入路、不同的Cobb角分段、初次及翻修手术和不同的侧凸类型分别统计神经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1373例脊柱侧凸患者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1.89%,重度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0.51%,轻度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1.38%。植入物应用与否其神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应用植入物者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1.94%,重度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0.54%,轻度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1.40%。(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的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1.06%,低于先天性脊柱侧凸组的3.41%(P〈0.05);后凸型脊柱侧凸组的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后凸型脊柱侧凸组,分别为3.69%和1.35%(P〈0.05);前后路联合手术组的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一前路组和单一后路组,分别为3.45%、1.02%和1.32%,后路手术组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90°组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3.82%,高于Cobb角〈90°组的1.46%(P〈0.05);翻修手术组的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初次手术组,分别为5.97%和1.72%(P〈0.05);不同年龄段分组、不同侧凸类型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后凸型脊柱侧凸、前后路联合入路治疗脊柱侧凸、Cobb角≥90°的脊柱侧凸、翻修手术的术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中显露喉返神经(RLN)的手术方法以及对RLN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行甲状腺术患者132例,设为对照组,术中未常规显露RLN;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甲状腺术患者106例,设为观察组,术中常规显露RLN。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解剖RLN所需时间,手术方式、术后病理结果及术后RLN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5.2±6.1)分钟、(57.8±5.6)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解剖RLN所需时间平均为(6.82.1)分钟。两组手术方式、术后病理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RLN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89%、6.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RLN永久麻痹发生率分别为O.00%、5.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充分掌握RLN解剖特点、熟悉手术操作技巧的基础上,术中显露RLN可有效降低甲状腺手术中RLN损伤的发生率,对预防甲状腺手术中RLN损伤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自制单孔腹腔镜手术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收集83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显微外科组40例,自制单孔腹腔镜组43例,比较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精液质量分析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微外科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两组术后住院日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精子活率、精子活力、精子密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显微外科组精子活率、精子活力均较高(P〈0.05),两组精子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显微外科组术后阴囊水肿发生较低(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制单孔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术及显微外科精索静脉结扎术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点,但显微外科组患者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是更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E—PASS评分系统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择期手术风险,探讨其对术后并发症风险预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期间符合纳人标准的直肠癌患者,使用E—PASS评分系统评估其手术风险,并比较E—PASS中的PRS、SSS和CRS评分与实际手术预后的关系。并探讨E—PASS各项指标与术后风险的关系。结果纳入分析的155例患者中,32例(20.5%)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研究发现PRS(P〈0.001)和CRS(P〈0.001)能较好地预测术后并发症,而SSS(P=0.901)在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中,年龄(P〈0.001)、严重肺部疾病(P〈0.001)、体能状态指数(P〈0.001)、手术切口程度(P=0.014)、失血量/体重(P=0.046)和手术时间(P〈0.001)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PASS评分系统是一个相对方便有效,易操作的手术风险评估系统,能够预测直肠癌患者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早期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106例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计算术前MELD评分,根据并发症、死亡检验ROC曲线中最佳曲线Youden指数最高时的MELD截断值进行分组,并对各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06例肝移植患者中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9.25%,住院28d和术后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0.57%和89.62%;非并发症组、并发症组以及生存组、死亡组的MELD评分均值分别为12.00、21.19和13.28、28.27,其MELD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评价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24±0.05(P〈0.01),死亡检验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06(P〈0.01),死亡检验ROC曲线Youden指数最高时的MELD截断值分别为18.42和27.15;与MELD≤18.42组相比,18.42—27.15组和≥27.15组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前MELD评分分值越高,肝移植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MELD分值对行肝移植术的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预测效果较差,但对死亡的预测效果较好:高分值MELD(≥27.15)是预测肝移植患者术后高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精神症状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后早期精神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 12 5例原位肝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术后 2周作为观察时点 ,分析肝脏移植术后早期精神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 ,总结防治经验。结果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在性别、年龄、肝功能以及血环孢素A浓度方面无明显差异 ;但有症状组的无肝期时间 (93 74± 2 8 98)min和手术时间 (4 14 6 5±6 1 92 )min却长于无症状组 (P <0 0 5 ) ;另外 ,术前有无肝性脑病、术后感染以及静脉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术后精神症状的发生明显相关。结论肝脏移植术后早期精神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通过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再次肝移植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可行性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3例肝动脉并发症患者再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再次肝移植的无肝期、手术时间和首次移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1,P=0.312),术中出血量、ICU停留时间和首次移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1.1)L比(1.5±0.9)L(P=0.005),(4.3±1.8)d比(3.2±2.5)d(P=0.015)].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8.5%(5/13),其中移植间隔1个月内死亡1例(1/4),超过1个月死亡4例(4/9).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严重感染2例、心肌梗死1例.8例存活,随访6~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结论 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导致不可逆性肝功能损害时的惟一有效手段.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提高再次肝移植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再次肝移植的手术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患者接受32次再次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均采用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其中11例采用了股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肝动脉的重建采用供肝动脉通过供者髂动脉间置搭桥与受者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24例次,采用供肝动脉与受者肝固有动脉行端端吻合8例次.胆道的重建采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28例次,采用胆道端端吻合4例次.术后常规使用抗排斥反应和抗感染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 术后死亡17例,死亡时间为术后2周~28个月,死亡原因为术后严重感染8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肝癌复发各3例、血管并发症和心肌梗塞以及颅内出血各1例,其中首次肝移植术后8~30 d行再次肝移植者围手术期死亡率最高,为66.7%.其余14例均痊愈出院,随访至今已存活1~29个月,肝功能及生活质量良好.再次肝移植与首次肝移植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附加腔静脉整形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是再次肝移植的最佳术式,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并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与首次肝移植相比,再次肝移植面临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牛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病因、预后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的26例再次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再次肝移植时间不同,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代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再次肝移植治疗经验探索期)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早期移植组(共9例),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成熟期移植组(共17例)。根据移植间隔时间不同,将26例受者分为移植间隔>1年组(15例)和移植间隔≤1年组(11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再次肝移植术前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时长、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长及术后第7、14天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移植间隔时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以及术后第7、14天总胆红素、ALT和AS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再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移植间隔>1年与≤1年组受者术后2年生存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再次肝移植病因包括:胆道并发症8例,移植物失功8例,原发病复发4例(肝细胞肝癌复发),慢性排斥反应2例,首次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2例,血管并发症2例(门静脉血栓和肝动脉栓塞各1例)。早期移植组受者术中无肝期时长和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分别为(53.3±7.9)min和(34±5)g/L,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分别为(45.1±1.8)min和(38±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和-2.111,P均<0.05)。早期移植组肝移植术前年龄、MELD评分、移植间隔时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ALT和AST以及术后第14天总胆红素、ALT、AST和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至2020年10月1日,26例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15 d(105~1 842 d),期间9例受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早期移植组6例,成熟期移植组3例)。早期移植组和成熟期移植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3.3%和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P<0.05)。移植间隔≤1年组和移植间隔>1年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4.5%和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0,P>0.05)。 结论胆道并发症及移植物失功能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器官捐献成熟时期的再次肝移植预后优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因再移植受者病情复杂、手术困难,应谨慎进行再次肝移植手术评估。合理的个体化治疗能够为再次肝移植受者带来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2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种类、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种类及发生率。将患者按照有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分为A组(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和B组(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分析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移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问、供肝冷缺血时间、手术出血量、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及手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等因素的关系。结果166例肝移植受者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28例(32例次),发生率为16.9%;神经系统并发症种类包括脑病、癫痫、脑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锥体外系症状及周围神经病变;A、B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移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手术出血量、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及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系统并发症与原发病密切相关,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其中发生脑病的患者达15%;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发生率为2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细胞癌及Wilson病的发病率相近,分别为12.5%、16.7%和17.8%,肝细胞癌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达10%。结论肝移植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种类多,发生率高。神经系统并发症与原发疾病有重要关联,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8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肝移植手术适应证为反复发作上消化道大出血,经内、外科和介入治疗无效,或合并肝功能失代偿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或背驼式肝移植.术中于移植肝植入前后分别经胃网膜右血管置入套管针,连接测压管测压.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通过肝移植随访中心定期随访,并根据具体指标调整用药,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监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及生存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181例患者中,65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116例行背驮式肝移植.手术时间为(485±97) min,术中出血量为(4 380±1 993) mL,无肝期时间为(56±24) min.157例患者留置T管,24例患者未留置T管.102例患者术中经胃网膜右静脉测量了肝移植前后的门静脉压力,术前门静脉压力为(32±11)cmH2O(1 cmH2O =0.098 kPa),术后门静脉压力为(21±6)cmH20,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5).肝移植术后严重感染23例、急性肾衰竭20例、严重腹腔内出血6例、血管相关并发症5例和移植物原发无功能2例.18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131个月.138例患者术后1年复查内镜或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12例曲张静脉完全消失,其余26例较术前明显减轻,总改善率为85.71%(138/161).术后1年内4例患者出现了上消化道再出血,再出血率为3.70%(4/108),其中3例经止血药物或内镜治疗后得到缓解,1例死于再次出血导致的肝衰竭.随访患者术后1个月、1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6.8%、84.9%、77.4%.23例死亡患者中,15例死于MODS,5例死?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如何预防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 1993年 4月至 2 0 0 1年10月我科实施的 12 0例肝移植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有 10例病人通过胆道造影确诊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8例治愈 ,1例好转 ,1例死亡。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8 3 % (10 / 12 0 ) ,与胆道并发症相关的死亡率为 0 8% ,与T管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4 3 % (5 / 116) ,与肝动脉供血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1 7% (2 / 12 0 )。热缺血时间 >3min、冷缺血时间 >8h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胆道保存性损伤是引起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缩短供肝的热、冷缺血时间和确保供肝胆管系统的血供可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改进T管置管方法可显著降低与T管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Hypoalbuminemia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 persists for weeks even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Human albumin is widely used for volume replacement, to increase oncotic pressure, to improve organ function, and to promote wound healing. However, these practices are not evidence-based. We prospectively studied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40 patients following living rela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an albumin group (n=20), where 20% human albumin was administered to maintain serum albumin level>or=3 g/dL, and a control group (n=20), where there was no correction for serum albumin. Hemodynamics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fluid administration, blood transfusion, and fluid balance were recorded during the first 5 day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Serum albumin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lbumin group.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and cardiac output did not vary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group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rum creatinine, creatinine clearance, bilirubin, ALT, AST, prothrombin time, and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between both group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acrolimus level and dose required to maintain therapeutic concentration was noted between both groups. Postoperative course and complications did not vary significantly between both groups. In conclusion, postoperative albumin administration to a target serum albumin>or=3 g/dL does not have additional benefits for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in patients scheduled for living related liver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9.
The experience of biliary tract complication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IM: To report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patients who undergo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or without T-tube implantation after choledochocholedochostomy as well as to discuss management of biliary complications. PATIENTS AND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104 liver transplantations from August 2001 to February 2006, including 51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holedochocholedochostomy with a T-tube (group A) and 53, without a T-tube (group B). We compar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perative methods, biliary complications, morbidity, mortality,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ex, age, and indication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hepatitis B virus, hepatitis C virus, 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 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ild-Pugh classification,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score, and operative macroscopic/microscopic findings. Additional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iliary complications. Among these 104 patients, 14 (13.5%) developed biliary complications: seven anastomotic strictures, two intrahepatic duct strictures, two anastomotic stricture combined intrahepatic duct stricture, one bile leakage, one bile leakage combined with anastomotic stricture, and one external biliary compression. Nine patients with anastomotic stricture underwent endoscopy with a stent, which was successful only in two patients. The other six patients underwent choledochojejunostomy with excellent results.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howed choledochocholedochostomy with or without a T-tube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did not influence the biliary complications. The biliary complications of anastomotic stricture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can be managed by endoscopy with a stent. If endoscopy fails, surgica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mmediately.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术后脑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脑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出现脑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发生脑病的原因,并总结其防治经验。结果肝移植术后出现脑病39例,占21.1%。脑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术前Ch ild分级、有无肝性脑病史、术中的出血量、术后ICU天数及术后是否出现早期肝功能不良等因素显著相关,而与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肝移植术后脑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通过合理的治疗,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