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凝血过程实质上是相继发生的生化、生理、生物物理等过程.这必导致血液的电导率随凝血进程而变化,因而血液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反映出整个凝血过程的每一进程,并由此给出整个凝血过程中较传统测量方法更多的准确信息.对兔血实验结果表明,凝血过程中血液电导率随时间延长按一定规律变化.开始时电导率随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随后速度减慢,继之出现电导率随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然后电导率随时间缓慢直线上升(在实验时间范围内).此规律可分别用三个经验方程描述.作者对凝血过程中血液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做了初步解释,对于经验公式中实验常数所代表的凝血过程中的信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红细胞变形性是当前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红细胞变形性的测定无论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或其他各种血液疾患的诊断与治疗进程的观察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自行设计制造的电导法测定红细胞变形性仪器与传统利用电阻抗测定红细胞变形性的电阻抗脉冲谱仪不同,它是将待测血样置于两圆筒之间,使内筒固定,外筒旋转,对其间红细胞施加不同切应力,并通过内筒两电极测其红细胞变形引起的电导变化,以测量红细胞的变形性(仪器设计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刺激新生大鼠心肌细胞(NRCMs)整联蛋白增加某些大分子物质的摄取及其机制。 方法 以100~300mg/L 甘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天冬酰胺-色氨酸序列(RGD)刺激NRCMs整联蛋白,同时加入不同浓度德克萨斯红标记的卵蛋白(OTR)、右旋糖苷(DTR),孵育8h、16h、24h,应用免疫荧光技术研究心肌细胞对OTR、DTR的摄取及Dysferlin面积。 结果 RGD增加NRCMs对OTR、DTR的摄取(与对照组比较P<0.001,P<0.05),并与孵育时间呈正相关(P<0.001),OTR的摄取与其浓度呈正相关(P<0.001)。RGD组Dysferlin面积为无RGD组的3倍。RGD刺激非搏动的心肌细胞,不增加OTR、DTR的摄取,亦不增加Dysferlin面积。 结论 RGD刺激增加NRCMs对OTR、DTR的摄取。Dysferlin参与RGD诱导的心肌细胞膜损伤的修复过程。RGD诱导的心肌细胞膜损伤与细胞的收缩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悬浮介质粘度对激光衍射仪测量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所得结果表明:(1)在一定切变率下(800s~(-1),480s~(-1))DI-η曲线的高粘度区与前人(如D.R.Morris等)一致,但低粘度区有一极小值。(2)即使在相同切应力下,DI-η曲线相当复杂,特别是在低切应力水平更是如此,但是当η≥15cP时,DI趋于定值。(3)利用红细胞在切变流场中旋转、取向与变形时间尺度上的明显差异,可以把红细胞旋转取向的贡献从变形中区分出来。实验结果表明,低粘度DI-η复杂行为主要起因于红细胞的旋转和取向。文中对实验观测到的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根据红细胞聚集时,可减少血样光散射表面的数目和光通过血样透射强度增加的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双圆筒式的红细胞聚集仪。该仪器具有测量速度快、测量精度高和重复性好等优点。它的产生,将为实验室和临床进行红细胞聚集的研究及检测,提供方便和可靠的测量。  相似文献   

6.
TGGE即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大分子结构的新方法.它利用Tm值不同的大分子在温度梯度凝胶电泳过程中形成不同空间构象而得以分离,具有操作简易、省时、灵敏、检出率高、假阳性率低等特点.在dsDNA点突变检测、RNA二级结构分析、蛋白质结构转换及蛋白分子与核酸分子相互作用的热稳定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已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激光衍射法研究了超声对悬浮在PVP介质中的红细胞变形的影响,并对超声作用于红细胞所引起的生物效应进行了探讨。悬浮液中的红细胞受到超声辐射其变形下降。实验中发现在相同的辐射时间内,超声强度越大,对红细胞变形影响越大,在相同的强度下,辐射时间越长,红细胞变形性变化也越大,超过一定的幅射时间和强度,超声辐射坐使悬浮介质中的红细胞产生溶血,我们认为上述实验结果主要是超声对红细胞的非热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8.
用具有不同粘度的液体作为悬浮介质,观测了悬浮介质粘度对红细胞变形性测量的影响。所用仪器是北京医科大学物理教研室与北京地质仪器厂共同研制的激光衍射仪,试样为兔耳静脉血,肝素抗凝,红细胞用缓冲液冲洗3次后,加不同的缓冲液配制成浓度为2×10~3个/ml的悬浮液进行测量。悬浮液pH等于7.4,渗透压为295mOsm/kg,实验温度为27±1度。所有实验在取血后5小时内完成。缓冲液粘度变化范围为0.89cP-94.64cP。  相似文献   

9.
依据S.Velich提出的随机取向红细胞的悬浮液电导方程,提出了测量红细胞聚集动态过程的电导法。在仪器的设计中采用四电极方案克服血液中由于蛋白质等物质吸附在电极表面上对测量结果所造成的影响,采用载波技术克服电极极化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测量系统的信噪比、灵敏度和可靠性。根据红细胞悬浮液的电导理论,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红细胞聚集的动态过程方程:I=I_s-(I_s-I_m)·exP(-(t_m-t)/τ),从而得到了用该法描述红细胞聚集程度指标:聚集指数AI=I_s-I_m,描述红细胞聚集动态过程的参数:时间常数τ。  相似文献   

10.
依据S.Velich提出的随机取向红细胞的悬浮液电导方程,提出了测量红细胞聚集动态过程的电导法,在仪器的设计中采用四电极方案克服血液中由于蛋白质吸附在电极表面上对测量结果所造成的影响,采用载波技术克服电极极化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测量信噪比,灵敏度和可靠性,根据红细胞悬浮液的电导理论,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红细胞聚集的动态过程方程:I=Is-(Is-Im)·exP(-(tm-t)/τ),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内大分子物质的引流通路及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脑内大分子物质的引流通路,本研究微量注射示踪剂墨汁到大鼠右侧尾壳核,Ⅰ组动物使用传统的脑内注射方法,Ⅱ组动物采取改良方法防止示踪剂从进针处进入蛛网膜下腔,术后1、3、7、14、21 d处死动物,分别用肉眼、光镜及电镜观察墨汁在脑内、蛛网膜下腔、颈总动脉及颈部淋巴结的分布。结果显示:墨汁在两组动物脑实质内的分布趋势相同,即在白质内沿神经纤维弥漫性分布,7 d后在灰质内选择性地沿血管周围间隙分布,部分碳颗粒被管周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Ⅱ组动物中观察到墨汁从大脑顶部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沿其中的血管周围间隙分布并引流到脑的底部和嗅球及筛板区域,在耳蜗、前庭蜗神经和视神经等的脑神经鞘以及颈总动脉壁和颈部淋巴结有碳颗粒沉积;Ⅰ组动物没有这种分布。以上结果表明,大鼠脑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在白质和灰质中的引流方式不同;进入脑脊液的大分子物质可由颈部淋巴系统引流;墨汁不是很好的研究脑实质内大分子物质引流的示踪剂。  相似文献   

12.
一种分析大分子结构的新方法—TGGE SYSTEM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GGE即温度梯度凝胶电泳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大分子结构的新方法。它利用Tm值不同的大分子在温度梯度凝胶电泳过程中形成不同空间构象而得以分离,具有操作简易、省时、灵敏、检出率高、假阳性率低等特点。在dsDNA点突变检测、RNA二级结构分析、蛋白质结构转换及蛋白分子与核酸分子相互作用的热稳定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已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14.
用激光衍射法测得的红细胞变形指数—渗透压曲线表征红细胞可变性与缓冲液渗透压之间的关系,它与红细胞的寿命有密切关系。本文用PBS和PVP两种介质作缓冲液,系统地观测了悬浮介质物化性能不同对于红细胞变形指数—渗透压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不同悬浮介质中测得的变形指数—渗透压曲线有显著差别,在高渗区尤其明  相似文献   

15.
一种改进的Guyton流导测定法及对动物经脉流导的测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Guton1966年创立的流导测定法基础上,我们创立了一种新方法。用压差传感器代替Guyton实验中的弹性腔和压力传感器产生压力差并直接转换成电信号输入计算机,使用两个WIN针头作测量,通过对数转换和线性回归计算出流导率。在麻醉的大白鼠和小型猪活体的循经低电阻线皮下组织和对照区上进行了测量,分别使用2.5cmH2O和10cmH2O两种压力差。结果表明,大白鼠经脉和非经脉组织的流导率分别为14.5±15.92和9.55±14,01(×10-8,cm4/dyne-sec),小型猪经脉组织和非经脉组织的流导率分别为1,72±2.19和0.78±3.17(×10-5;cm4/dyne-sec),经脉上的流导率比经脉外显著高(P<0.05)。本方法可消除同步干扰,两种压力差下测得的流导率数值与Guyton在非水肿和水肿两种状态下测得的流导率基本相同,说明了间隙组织流导的生物流变特性。  相似文献   

16.
红细胞的可逆性聚集在血液流变学中是一项重要的议题,红细胞聚集是血液流动表现的一项基本测定指标,低剪切率下,红细胞聚集是导致正常血出现非牛顿流体性质的主要因素。此外,体内血液流动动力学亦受红细胞聚集的影响。最近有人指出,当患有下述疾病时红细胞聚集会出现异常现象:心源性肺气肿,糖尿病,心肌缺血,肾衰,血栓栓塞和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7.
在体外观察全反式维甲酸对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的增殖和DNA,RNA以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当细胞在含有5μmol/L10μmol/L和20μmol/L维甲酸的培养液中培养时,发现细胞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在含有10μmol/L维甲酸的培养液中培养2天后,其^3H-TdR和^3H-亮氨酸掺入率明显下降,而培养延长至4天后,^3H-TdR,^3H-UdR和^3H-亮氨酸掺入率都明显下降,通过流式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免疫系统已成为许多药物成瘾研究的靶器官,因为该系统的改变能导致免疫降低。由于吗啡是这些成瘾药物之一,又用于治疗。为此,本文研究了吗啡在体外初次与人淋巴细胞接触时,该药对人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反应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17名,每人抽血10ml,肝素抗凝。按Boyum法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分离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Epidermal stem cells are the source of cells for repairing the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To study differentiation and migration of epidermal stem cells is crucial for perfect healing.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ubstance P in skin wound repair. METHODS: Thirty Wistar rats were randomized into groups of substance P, capsaicin and control (n=10 per group).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skin defect models, exogenous neuropeptide substance P, capsaicin, and normal saline were daily injected at the wound for continuous 5 days. Skin thickness, skin wound area, BrdU-positive cells were detected in the three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injecti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No difference n the skin thickness was found in the three groups at 14 days after injection (P > 0.05), but with time, the epidermal thickness was reduced. At 42 days, the epidermal thickness was reduced remarkably in the substance P group and decreased certainly in the capsaicin group, but unchang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wound area of the substance P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and capsaicin groups at 3, 5, 7 days after injection (P < 0.05),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capsaicin group (P > 0.05). The BrdU positive rates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3, 5, 7, 12 days after injection: the substance P group > the control group > the capsaicin group (P < 0.05).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substance P can promote epidermal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ccelerate wound healing.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免疫印迹法,观察到CRF患者红细胞膜上有铁蛋白。铁蛋白的RIA测定结果表明:CRF组红细胞膜上铁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且与Hb呈负相关(r=-0.637);与血清Cr和BUN呈正相关(r=0.535和r=0.712)。提示患者RBC膜铁蛋白含量的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